翻開歷史長卷,張氏名人躍然紙上,有運籌帷幄的張良,鑿空西域的張騫;有勇冠三軍的張飛,血灑睢陽的張巡;有抗金名將張浚,抗倭英雄張經;還有在抗日戰爭中以身殉國的 *** 軍將領張自忠,有在解放戰爭中屢立戰功的名將張雲逸.這些文臣武將無不彪炳千秋,為後人所景仰.在科學領域張氏名人也有卓越的貢獻,科聖張衡,醫聖張仲景,久負盛名.第壹次測量地球子午線的張姓僧人壹行,中國人第壹位發現小行星的天文學家張玉哲,都是張氏族中的佼佼者.在社會科學領域張氏族人也有突出的成就,北宋理學家“關學”創始人張載,南宋有“東南之賢”之譽的理學家張拭,現代新儒學代表人物張 君勱,中國第壹家哲學雜誌創辦人張東遜,也都是張姓中赫赫有名的人物.在文學藝術界,張姓族人也是成就斐然.有“草聖”之譽的張芝、張旭,有南朝“畫家四祖”之壹的張僧繇,有傳世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作者張擇端,有《十詠圖卷》作者張堯,還有現代國畫大師張大千,他們的作品都成為國家級珍寶.張姓文學家更是享譽中外,有《楓橋夜泊》的作者張繼,《春江花月夜》作者張若虛.有宋代“四學士”之壹的張耒,著名詞人張光,散文大家張岱,還有明末著名文學家、“復社”創始人張溥,他們的作品都膾炙人口,聲溢文壇.在張氏名人中還有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出版界巨擘張元濟,先中狀元後投入實業界的張謇,南洋華僑領袖張振勛等.。
2.歷史上的張姓名人姓張歷史名人 張儀: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的政治活動家、軍事家和外交家,張儀的連橫戰略增強了秦的力量,加快了中國的統壹進程。
張良:西漢謀臣。(公元前?-公元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省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
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建了西漢王朝,封留侯。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
張騫:西漢外交家,陜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前往大月氏國(在今中亞阿姆河流域)。他的使命是幫助該區人民起來抵抗侵略者。
張騫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獲釋後再度前往中國以西的地方探險。他的旅行路線經過阿富汗,直達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和國境內的撒馬爾罕。
當時尚無人到過中國以西這麽遠的地方。因此,張騫給皇帝帶回了在中國第壹次聽到的關於印度、中東以及歐洲諸國的消息。
後來中國商人帶著絲綢和玉石,沿張騫所經過的路線,翻山越嶺來到中國西北並穿過了戈壁沙漠。這條路線後來被稱為“絲綢之路”。
張角:東漢傑出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他組織發動的農民戰爭給漢政權以沈重的打擊。 張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
他在天文上壹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
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阪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後世所傳誦。
張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省南樂人,唐初開國功臣張公謹之孫,少聰敏,博覽經史,尤精於歷象、陰陽、五行之學。為避武則天之侄武三思,而出家做和尚,法號壹行。
唐玄宗即位,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氣象、地震的調查統計工作,支持“渾天說”。後人只知其善算法,他算法方面的書籍早已散佚,是世界上第壹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張謇:江蘇南通人,清代著名實業家和政治活動家。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並開創了士林壹代新風。
張瀾,愛國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
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和國中央人民 *** 副主席。
1954年,先後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擇端 字正道,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省諸城)人。
曾在北宋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事繪畫,因為丟失官位家居,以賣畫為生。宣和年間翰林待詔,擅長“界畫”,尤善畫舟車、市街、城廓、橋架皆獨具風格。
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圖》、《煙雨風雪圖》和《西湖爭標圖》等。最著名的作品是《清明上河圖》,據說歷時十年完成,歷經輾轉,後為明賈似道得手,叠經明清兩朝皇室收藏。
曾被溥儀帶至關外,是中國古代繪畫作品中的極品,存北京故宮。 張道陵:原名張陵,字輔漢。
東漢沛國豐(今江蘇省豐縣)人,留候張良九世孫,生於吳之天目山。通達五經,曾入太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任巴郡江州(今重慶)令。
後棄官隱居北邙山(今洛陽北)。漢章帝、漢和帝征沼皆不就。
與弟子王長杖策入淮,經鄱陽(今波陽),溯流至雲錦山(今貴溪龍虎山)煉丹,修長生之道,三年丹成。聞巴蜀診氣為害,遂與弟子赴四川鶴鳴山(壹作鴿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傳道。
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鬥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僧繇:南朝梁代吳中(今江蘇省蘇州)人,著名書畫家。
創造了“凹凸法”的繪畫手法,與顧愷之、陸探微並稱魏晉三大畫家。 張景嶽: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
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
字叔大(1525-1582),號太嶽,湖廣江陵(今屬湖北省)人。穆宗時入閣,神宗時為首輔,綜核名實,信賞必罰,整飭紀綱,推行壹條鞭法,為相(明太祖朱元璋時已經沒有宰相的設置,但是他卻有宰相的實權)十年,海內稱治。
卒謚文忠。著有《太嶽集》、《帝監圖說》等。
張德成:清末義和閉首領。直隸新城(今河北省高碑店)白溝河人。
船夫出身。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4月在靜海(今屬天津市)獨流鎮設拳壇,所部團民稱“天下第壹壇”。
6月下旬串閉民五、六千人至天津,在紫竹林等地抗擊八國聯軍。天津淪陷後,回獨流鎮準備再起,不久在靜海王家門被地主殺害。
張大千:名愛(1899-1983),又名秀,季菱,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或逕署“署人張大 千”,當代著名畫家。四川省內江人,幼年受擅長繪畫的母親和以畫虎著稱,自號“虎癡”的二哥張善的熏陶指引,並從名師曾農髯,李梅閹學詩文、書法和繪畫。
除臨摹歷代名跡外,又遍遊名山大川,以造化為師,經過刻苦鉆研,獲得了卓越的成就。壹生作畫無數,遺作甚多,與齊白石並稱“南張北齊”。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字藎忱(1890-1940),山東省臨清市唐元村。
3.歷史上張氏有哪些名人中國道教創始宗師(張天師) 張道陵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武術宗師 張三豐
三國時期最著名的將領之 張飛 張遼 張頜 張任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詩人之 張說 張九齡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生之壹 張仲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學者之壹 張仲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辯士之壹 張儀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謀士之壹 張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美女之壹 張麗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丞相之壹 張居正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陰謀家之壹 張角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壹 張衡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外交官之壹 張騫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之壹 張旭 (草聖)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軍閥之壹 張作霖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將軍之壹 張自忠
4.歷史的張信是什麽樣的人明太祖時狀元:張信(1373—1397) ,浙江定海人。字彥實,號城甫。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94)甲戌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讀學士。 常直諫朝政得失。時太祖傳旨諸王子各抄詩壹首禦覽,張信授韓王書杜牧無題詩“舍下筍穿壁,庭中藤刺檐,地晴絲冉冉,江白草纖纖”上呈,太祖覽後不悅,由此記恨張信。三十年二月會試,學士劉三吾任主考,所取進士均為江、浙、閩等南方各省士子,中原、西北的考生及其後臺謗聲四起。太祖命張信等六七位翰林、侍講復閱試卷。復卷時,有的同僚主張更換幾名,以迎合朱元璋旨意;張信閱卷後認為三吾所取無私,堅持秉公維持原取。太祖益怒,下令劉三吾戍邊,張信等棄市處死。張信自幼聰慧,博覽群書,尤精《尚書》、《毛詩》,有少量詩文傳世。遭棄市後,親友將其屍歸葬故裏,題曰“狀元張信墓”。
明代武將:張信,臨淮人。父興,永寧衛指揮僉事。信嗣官,移守普定、平越,積功進都指揮僉事。惠帝初即位,大臣薦信謀勇,調北平都司。受密詔,令與張昺、謝貴謀燕王。信憂懼不知所為。母怪問之,信以告。母大驚曰:“不可。汝父每言王氣在燕。汝無妄舉,滅家族。”成祖稱病,信三造燕邸,辭不見。信固請,入拜床下。密以情輸成祖,成祖戄然起立,召諸將定計,起兵,奪九門。成祖入京師,論功比諸戰將,進都督僉事。封隆平侯,祿千石,與世伯券。成祖德信甚,呼為“恩張”。欲納信女為妃,信固辭,以此益見重。凡察藩王動靜諸密事,皆命信。信怙寵頗驕。 永樂八年冬,都禦史陳瑛言信“無汗馬勞,忝冒侯爵,恣肆貪墨,強占丹陽練湖八十余裏、江陰官田七十余頃,請下有司驗治。”帝曰:“瑛言是也。昔中山王有沙洲壹區,耕農水道所經,家僮阻之以擅利。王聞,即歸其地於官。今信何敢爾!”命法司雜治之。尋以舊勛不問。二十年從北征,督運餉。大閱於隰寧,信辭疾不至,謫充辦事官。已而復職。 仁宗即位,加少師,並支二俸,與世侯券。宣德元年,從征樂安。三年,帝巡邊,征兀良哈,命居守。明年督軍萬五千人浚河西務河道。正統七年五月卒於南京。 贈鄖國公,謚恭僖。子鏞,自立功為指揮僉事,先卒。子淳嗣,傳爵至明亡。有唐雲者,燕山中護衛指揮也,不知所自起。成祖既殺張昺、謝貴等,將士猶 據九門,閉甕城,陳戈戟內向。張玉等夜襲之,已克其八,惟西直門不下。成祖令雲解甲,騎馬導從如平時,諭守者曰:“天子已聽王自制壹方。汝等急退,後者戮。”雲於諸指揮中年最長,素信謹,將士以為不欺,遂散。時眾心未附,雲告以天意所向,眾乃定。雲從成祖久,出入左右,甚見倚任。先後出師,皆留輔世子。南兵數攻城,拒守甚力,戰未嘗失利。累遷都指揮使。成祖稱帝,封新昌伯,世指揮使。明年七月卒。賜賚甚厚。
5.張氏歷史故事張氏的起源,可以推溯到遠古傳說時代。
黃帝為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同祖先,妻子嫘祖,是傳說中養蠶治絲方法的創造者,被後人祀為蠶神。他們生子名摯,因修太 之法,故曰少,是繼太 之後而起的東夷部族首領。
少第五子名揮,官為弓正(監管制造弓箭的官)。他夜觀弧星,看見弧矢九星在天狼星東南,形狀仿佛天之巨弓,矢鏃正對天狼,於是受到啟發,創制了弓箭,被賜姓張。張字本義為弓上弦,引申為開弓、長弓,與官名弓正及古星名弧均密切相關。
張氏還有壹支是以祖輩名字為姓氏的。春秋時晉國有解張,字張侯,其後以祖父字為姓,從此晉國世代有張姓。公元前403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後,張姓人口也隨之分散於三個諸侯國。
這兩種說法都為張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說明。壹是張姓歷史久遠,為中國最早產生的姓氏之壹,而且相當受重視。在原始氏族社會,狩獵為人們謀生的極為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與作用可想而知。而且在當時,少的東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東半島、蘇北與江淮之間廣大地區;相傳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後裔。
二是張姓分布很廣,晉國有此姓,隨著三家分晉又遍及趙、韓、魏三國,即今華北、中原廣大地區。
還有不少人被賜姓改姓張;如三國時諸葛亮就賜龍佑那為張姓;曹魏大將張遼,原生聶,後改姓張。非漢族人改姓張的也不少。金朝特嘉氏,因世代居住在張皇堡,便以張為姓。元代蒙古、色目人有不少改姓漢姓者,往往擇 *** 大姓改之,也為張姓擴充了人口。
據記載,晉代有中原張氏遷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後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居古田梅溪,後被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致以居住地分為鑒湖、金坡、板撟等派,此後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6.淮河的歷史演變歷史上的淮水是壹條獨流入海的河流。
在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鐘鼎文裏就有“淮”字出現,歷史上,淮河與長江、黃河、濟水並稱四瀆,是獨流入海的四條大河之壹。春秋時的地理著作《禹貢》記載:“導淮自桐柏,東會於泗、沂,東入於海”。
古淮河在盱眙以西大致與今淮河相似,至盱眙後折向東北,經淮陰向東,在今漣水縣雲梯關入海。當時淮河並沒有洪澤湖,幹流河槽也較寬深,沿淮無堤。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為防禦金兵南下,東京(今開封)守將杜充在河南省汲縣和滑縣之間人為決堤,造成黃河改道,大部分黃水從泗水分流入淮;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南決,從此長期奪淮入海,大量泥沙淤泥使淮河入海出路受阻,盱眙與淮安之間的窪地逐漸形成今洪澤湖,並沖淮南堤溢流壩,沿三河入寶應湖、高郵湖,經邵伯湖由夾江在三江營入長江。 12世紀90年代以前,淮水洪澤湖以西幹流大致與今天的淮河相似,下遊流經今江蘇省盱眙縣後折向東北,經淮安市於響水縣南部的雲梯關入海。
當時沂河、沭河、泗河都是淮水的下遊支流。由於黃河“善淤、善決、善徙”,不僅多次從北岸決口,淤積海河平原,河道向東北遷徙,而且也多次從南岸決口,淤積淮河平原,河道向東南遷徙,奪淮河入黃海。
黃河奪淮後,下遊三角洲向東延伸了約50km;淮河故道淤塞後,使淮河從入江水道入長江,使部分長江流域面積變成淮河流域的面積。 清代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再次北遷改道由山東大清河入渤海,但淮河入海故道已淤成壹條高出地面的廢黃河,這條地上河將淮河流域分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河水系。
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縣境內向北決口,經山東利津入渤海。在1194~1855年的黃河奪淮期間,黃河也多次從南岸決口黃水從淮河北岸支流渦河、潁河入淮河幹流,直到明清才形成較穩定的河道。
1938年抗日戰爭時期, *** 當局為阻止日軍西進,在鄭州附近的花園口炸開黃河南堤,黃河主流自潁河入淮,直到1947年花園口堵復上,黃河又泛濫達9年之久,淮河北岸支流又壹次普遍遭到破壞。受黃河長期侵淮奪淮的影響,地形和水系發生了很大變化,古濟河、鉅野澤和梁山泊已消失;河床普遍淤高.且留下了廢黃河河床;形成新的湖泊如洪澤湖、南四湖和駱馬湖。
因此,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前,淮河水系紊亂,排水不暢或水無出路,造成了“小雨小災、大雨大災,無雨旱災”的局面。中遊的水下不來,下遊的水又流不出,是壹條難治之河。
淮河流域地處中國東部,介於長江和黃河兩流域之間,位於東經111°55'~121°25',北緯30°55'~36°36',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東臨黃海,南以大別山、江淮丘陵、通揚運河及如泰運河南堤與長江分界,北以黃河南堤和泰山為界與黃河流域毗鄰。流域面積274657平方公裏。
淮河幹流發源於河南省桐柏縣桐柏山老鴉叉,東流經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四省,淮河下遊水分三路。主流通過三河閘,出三河,經寶應湖、高郵湖在三江營入長江,是為入江水道,至此全長約1000公裏;另壹路在洪澤湖東岸出高良澗閘,經蘇北灌溉總渠在扁擔港入黃海,全長168公裏;第三路在洪澤湖東北岸出二河閘,經淮沭河北上連雲港市,經臨洪口註入海州灣。
2003年開通了淮河入海水道,自二河閘下遊,緊貼蘇北灌溉總渠北岸入海。淮河大體自西向東流,經過河南省南部、湖北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至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三江營註入長江,幹流約全長1000公裏。
流域西以河南省西部的伏牛山脈與黃河的支流伊洛河流域及長江的支流漢水流域分界;北以從河南省鄭州至蘭考的黃河南堤和從蘭考到廢黃河口的廢黃河南堤與沂沭泗流域分界;南以桐柏山脈、大別山脈及通揚運河、東串場河與長江中下遊北岸的漢水、皖河、巢湖、滁河等水系分界;東瀕黃海。由於裏運河以東、廢黃河以南、通揚運河及東串場河以北的蘇北平原,***計有22440平方公裏面積,水流向東直接入海,淮河幹流實際匯水面積為164560平方公裏。
淮河安徽段,處於淮河中遊,上自豫、皖交界的洪河口起,下至皖、蘇交界的洪山頭止,河道長度430公裏。淮河以北是黃淮沖積平原,平坦遼闊,土層深厚,地面高程45米至13.5米,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呈1/5000~1/10000比降。
北部蕭、濉、宿、靈、泗諸縣境,分布有低山殘丘,高程壹般在50~100米,蕭縣官山最高峰408米,淮北市相山峰頂342米,宿縣乾山312米,泗縣屏山119米。沿淮兩岸,分布著灣地、窪地和湖泊,是淮河滯洪、行洪地帶。
幹流平槽泄量:洪河口至正陽關不足1000立方米每秒,正陽關至渦河口為2500立方米每秒,渦河口以下至洪山頭為3000立方米每秒。兩岸支流眾多。
左岸有洪河、谷河、潤河、潁河、西淝河、芡河、渦河、漴潼河、濉河等,還有大型人工河道新汴河和茨淮新河,壹般都源遠流長,具平原河道特征;右岸有史灌河、灃河、汲河、淠河、東淝河、窯河、小溪河、池河、白塔河等,均源於江淮分水嶺北側,流程較短,具山區河道特征。沿淮多湖泊,分布在支流匯入口附近,湖面大但水不深,左岸有八裏湖、焦崗湖、四方湖、香澗湖、沱湖、天井湖等;右岸有。
口腔診所工作總結1
壹年來,在縣衛生局及相關部門的領導和支持下,我診所始終堅持以患者為中心,以積極的工作態度為每壹位前來就診的患者提供熱情服務,贏得了廣泛贊譽。主要工作總結如下:
第壹,病人接受治療的情況
在過去的20xx年中,我院門診治療的口腔患者數量較前壹年有明顯增加。全年未發生任何醫患事件和醫療賠償,我院門診發展趨勢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