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
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
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
此磚壁畫圖於壹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壹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壹。
秦漢時期,形成了壹整套驛傳制度。
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
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
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裏設壹驛站。
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二萬多人,其中驛兵壹萬七千人。
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並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壹天走6驛即180裏,再快要日行300裏,最快要求日馳500裏;步行人員日行50裏;逆水行船時,河行40裏,江行50裏,其它60裏;順水時壹律規定100到150裏。
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壹詩中寫到“壹驛過壹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鹹陽,幕及隴山頭”。
在這裏他把驛騎比做流星。
天寶十四載十壹月九日,安祿山在範陽起兵叛亂。
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裏,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壹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裏。
由此可見, 唐朝 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
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奔馳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
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
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嶽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另外還有鐘鼓、煙火、鴿子、旗語、狼煙等方式傳遞信息
古代通信
概述
在遠古時候,我國使用擊鼓傳遞信息,最早當在原始社會末期。
到西周時候,我國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郵驛制度。
春秋戰國 時期,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進步,郵驛通信逐漸完備起來。
三國 時期,曹魏在郵驛史上最大的建樹是制定《郵驛令》。
隋唐郵傳事業發達的標誌之壹是驛的數量的增多。
我國 元朝 時期,郵驛又有了很大發展。
清代 郵驛制度改革的最大特點是“郵”和“驛”的合並。
清朝 中葉以後,隨著近代郵政的建立,古老的郵驛制度就逐漸被淘汰了。
烽火傳軍情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壹種通信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
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壹定距離建築壹高臺,俗稱烽火臺,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
高臺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
壹臺燃起烽煙,鄰臺見之也相繼舉火,逐臺傳遞,須臾千裏,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在我國的歷史上,還有壹個為了討得美人歡心而隨意點燃烽火,最終導致亡國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周滅商後建都鎬京,歷史上稱作西周。
初期,周王為鞏固國家政權,先後把自己的兄弟、親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諸侯,建立諸侯國,還建立了壹整套制度,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了壹定的發展。
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
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 漢朝 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單於扣留,他英勇不屈,單於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
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兇和好,結為姻親。
漢朝使節來兇,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於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
後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匈奴,和蘇武壹起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壹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並想出壹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壹只大雁,足上系著壹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壹個大澤中。”漢使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於。
單於聽後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青鳥傳書
據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有三只,名曰詔蘭、紫燕(還有壹只青鳥的名字筆者沒有查閱到),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
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壹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
在以後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為百鳥之王——鳳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詩“願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李商隱有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崔國輔有詩“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借用的均是“青鳥傳書”的典故。
黃耳傳書
信鴿傳書,大家都比較熟悉,因為現在還有信鴿協會,並常常舉辦長距離的信鴿飛行比賽。
信鴿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源於它所特有的壹種功能,即可以通過感受磁力與緯度來辨別方向。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在還沒有壹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壹書中有“傳書鴿”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
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
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壹個美麗的名字——“飛奴”。
此後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壹直在人們的通信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風箏通信
我們今天娛樂用的風箏,在古時候曾作為壹種應急的通信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即魯班)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為材制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
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紙糊之,便成了“紙鳶”。
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壹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風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
最初的風箏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信息和軍事情報。
到了唐代以後,風箏才逐漸成為壹種娛樂的玩具,並在民間流傳開來。
燈塔
燈塔起源於古埃及的信號烽火。
世界上最早的燈塔建於公元前7世紀,位於達尼爾海峽的巴巴角上,像壹座巨大的鐘樓矗立著。
那時人們在燈塔裏燃燒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國王托來美二世菲萊戴爾夫之命在埃及亞歷山大城對面的法羅斯島上修築燈塔,高達85米,日夜燃燒木材,以火焰和煙柱作為助航的標誌。
法羅斯燈塔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壹,1302年毀於地震。
9世紀初,法國在吉倫特河口外科杜昂礁上建立燈塔,至今已兩次重建,現存的建於1611年。
在古老的燈塔中,意大利的萊戈恩燈塔至今仍在使用。
這座燈塔是建於1304年,用石頭砌成,高50米。
美國 第壹座燈塔是建於1716年的波士頓燈塔。
此後,1823年建成透鏡燈塔,1858年建成電力燈塔,1885年首次用沈箱法在軟地基上建造燈塔,1906年落成第壹座氣體閃光燈塔。
1850年,全世界僅有燈塔1570座,1900年增到9400座。
到1984年初,包括其他發光航標在內,燈塔總數已超過55000座。
通信塔
18世紀,法國工程師克勞德.查佩成功地研制出壹個加快信息傳遞速度的實用通信系統。
該系統由建立在巴黎和裏爾230千米間的若幹個通信塔組成。
在這些塔頂上豎起壹根木柱,木柱上安裝壹根水平橫桿,人們可以使木桿轉動,並能在繩索的操作下擺動形成各種角度。
在水平橫桿的兩端安有兩個垂直臂,也可以轉動。
這樣,每個塔通過木桿可以構成192種不同的構形,附近的塔用望遠鏡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種含義的信息。
這樣依次傳下去,在230千米的距離內僅用2分鐘便可完成壹次信息傳遞。
該系統在18世紀法國革命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信號旗
船上使用信號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旗號通信的優點是十分簡便,因此,即使當今現代通信技術相當發達,這種簡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來,成為近程通信的壹種重要方式。
在進行旗號通信時,可以把信號旗單獨或組合起來使用,表示不同的意義。
通常懸掛單面旗表示最緊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內容。
例如,懸掛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潛水員,請慢速遠離我船";懸掛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懸掛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醫療援助"等等。
旗語
在15-16世紀的200年間,艦隊司令靠發炮或揚帆作訓令,指揮屬下的艦只。
1777年, 英國 的美洲艦隊司令豪上將印了壹本信號手冊,成為第壹個編寫信號書的人。
後來海軍上將波帕姆爵士用壹些旗子作"速記"字母,創立了壹套完整的旗語字母。
1805年,納爾遜勛爵指揮特拉法加之役時,在陣亡前發出的最後信號是波帕姆旗語第16號:"駛近敵人,近距離作戰。
"
1817年,英國海軍馬利埃特上校編出第壹本國際承認的信號碼。
舫海信號旗***有40面,包括26面字母旗,10面數字旗,3面代用旗和1面回答旗。
旗的形狀各異:有燕尾形、長方形、梯形、三角形等。
旗的顏色和圖案也各不相同。
周宣王死了以後,兒子姬宮涅(音niè)即位,就是周幽王。
周幽王什麽國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樂,打發人到處找美女。
有個大臣名褒珦(音bāoxiàng)勸諫幽王,周幽王不但不聽,反把褒珦下了監獄。
褒珦在監獄裏被關了三年。
褒家的人千方百計要把褒珦救出來。
他們在鄉下買了壹個挺漂亮的姑娘,教會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來,獻給幽王,替褒珦贖罪。
這個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音sì)。
幽王得了褒姒,高興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釋放了。
他十分寵愛褒姒,可是褒姒自從進宮以後,心情悶悶不樂,沒有開過壹次笑臉。
幽王想盡辦法叫她笑,她怎麽也笑不出來。
周幽王出了壹個賞格:有誰能讓王妃娘娘笑壹下,就賞他壹千兩金子。
有個馬屁鬼叫虢(音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壹個鬼主意。
原來,周王朝為了防備犬戎的進攻,在驪山(在今陜西臨潼東南,驪音lì)壹帶造了二十多座烽火臺,每隔幾裏地就是壹座。
如果犬戎打過來,把守第壹道關的兵士就把烽火燒起來;第二道關上的兵士見到煙火,也把烽火燒起來。
這樣壹個接壹個燒著烽火,附近的諸侯見到了,就會發兵來救。
虢石父對周幽王說:“現在天下太平,烽火臺長久沒有使用了。
我想請大王跟娘娘上驪山去玩幾天。
到了晚上,咱們把烽火點起來,讓附近的諸侯見了趕來,上個大當。
娘娘見了這許多兵馬撲了個空,保管會笑起來。”
周幽王拍著手說:“好極了,就這麽辦吧!”
他們上了驪山,真的在驪山上把烽火點了起來。
臨近的諸侯得了這個警報,以為犬戎打過來了,趕快帶領兵馬來救。
沒想到趕到那兒,連壹個犬戎兵的影兒也沒有,只聽到山上壹陣陣奏樂和唱歌的聲音,大夥兒都楞了。
幽王派人告訴他們說,辛苦了大家,這兒沒什麽事,不過是大王和王妃放煙火玩兒,妳
們回去吧!
諸侯知道上了當,憋了壹肚子氣回去了。
褒姒不知道他們鬧的是什麽玩意,看見驪山腳下來了好幾路兵馬,亂哄哄的樣子,就問幽王是怎麽回事。
幽王壹五壹十告訴了她。
褒姒真的笑了壹下。
幽王見褒姒開了笑臉,就賞給虢石父壹千兩金子。
幽王寵著褒姒,後來幹脆把王後和太子廢了,立褒姒為王後,立褒姒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
原來王後父親是申國的諸侯,得到這個消息,就連結犬戎進攻鎬京。
幽王聽到犬戎進攻的消息,驚慌失措,連忙下命令把驪山的烽火點起來。
烽火倒是燒起來了,可是諸侯因為上次上了當,誰也不來理會他們。
烽火臺上白天冒著濃煙,夜裏火光燭天,可就是沒有壹個救兵到來。
犬戎兵壹到,鎬京的兵馬不多,勉強抵擋了壹陣,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
犬戎的人馬像潮水壹樣湧進城來,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殺了。
那個不開笑臉的褒姒,也給搶走了。
到這時候,諸侯們知道犬戎真的打進了鎬京,這才聯合起來,帶著大隊人馬來救。
犬戎的首領看到諸侯的大軍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 周朝 多少年聚斂起來的寶貝財物壹搶而空,放了壹把火才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