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刷術的發展
北宋仁宗元年至八年期間,即1041-1048年,壹個叫畢升的普通勞動者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沈括比畢升小十歲,是同時代人。而且畢升制作的陶器活字,後來歸沈括的侄子所有。因此,沈括《孟茜筆談》中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記載是準確可信的。
然而,壹些歐洲人曾將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歸功於古騰堡。約翰內斯·古騰堡來自西德。他發明了鉛活字印刷術,約公元1440-1448年,比畢升發明陶器活字印刷術晚400年。
活字印刷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壹,也是中國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和任何發明壹樣,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是有其社會需求、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的。中國社會進步到北宋,由於經濟發展,商業繁榮,文化繁榮,都需要信息快速大量傳播。活字印刷術的產生是為了解決這個社會需求提出的問題。印刷必須使用紙張和墨水。中國早在漢代就發明了紙、油煙、松煙。紙和墨水的發明為活字印刷的誕生奠定了物質基礎。自戰國秦漢以來,篆刻、拓印等復制文字、圖畫的方法,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技術條件。
顧名思義,印?打印?這個詞本身包含兩層意思:印章和印刷;?刷?Word是這種拓印和墨跡書寫過程的名稱。印刷術的命名揭示了它與印章和拓片的親緣關系。印章和拓片是活字印刷的兩個起源。
印章的面積本來就很小,只能容下姓名或官階等幾個字。東晉時期,道教興起。道家有壹派講究記譜法。他們在桃和棗上刻下長長的符咒,從而擴大了印章的面積。據晉代葛洪所著《抱樸子》壹書,道教有抄本120字。可見當時我是可以通過蓋章來抄壹篇短文的。這其實是雕版印刷的先驅。
拓片是印刷的另壹個來源。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那時候儒家經典都是老師口述,學生記錄的。所以,同樣的經典,不同的老師教的不壹樣是必然的。漢高祖Xi平四年(公元175年),朝廷立碑,把所有重要的儒家經典都刻在上面,作為校正經書的標準本。為了避免從石雕上抄寫經文的勞動,人們在4世紀左右發明了拓印古跡的方法。在紀念碑上拓印的方法很簡單。將壹張堅韌的薄紙浸濕後,敷在石碑上,再蓋上吸水的厚紙,用刷子輕敲,直至紙張沈入石碑上的刻孔。然後,把外面的厚紙拿下來,用棉絮或絲棉拍打,蘸上墨水,輕輕地均勻地刷在薄紙上。等薄紙幹了,拿下來,就是壹張黑白的復印件。這種拓印的方法和雕版印刷是壹樣的,不同的是碑文上的字是陰中凹,而雕版印刷上的字是陽中凸。石碑上的字是用草書寫的。拓貝提供了壹種從正字法獲得正字法的復制技術。後來,人們把石碑上的字刻在木板上,然後流傳開來。唐代大詩人杜甫曾在詩中說:嶧山之碑被野火燒,棗木扭曲。。這和雕版印刷差不多。
到了唐代,篆刻和拓印兩種方法逐漸發展融合,產生了雕版印刷。唐穆宗長慶四年十二月十日,也就是公元825年65438年十月二日,詩人元稹為白居易的《長慶集》作序,說當時揚州、越州到處都有人寫白居易和他自己的詩?寫著寫著?,在街上賣或用來泡茶、釀酒。?莫勒?它正在印刷。這是現存文獻中最早的雕版印刷記錄。公元836年,唐文宗根據東川使蘇峰的報告,下令禁止私刻歷法。蘇峰在報告中說:?每年中共中央天臺邀頒布新歷書之前,私印歷書已傳遍天下。?可見當時從事雕版印刷的人很多。在1900甘肅敦煌縣千佛洞發現的書籍中,有壹卷用雕版印刷的《金剛經》,卷尾寫著?9年4月15日,鹹通,王軍為二胎父母做的?壹行字。鹹通九年,即公元868年。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印刷品。這本書是壹張紙的形式,大約1.6英尺長,由七張印刷紙組成。前面是壹扇門的畫,畫的是釋迦牟尼在孤獨的花園裏談論壹棵樹。其余的印在金剛經全文裏。這張紙的圖文非常精美,雕刻手法精致而簡單,可見當時的印刷技術相當精通。
古代印刷術的起源
有了毛筆和墨水的發明,讀書人不僅可以讀書,還可以寫字,不需要像刀筆時代那樣有雕刻師隨時侍候,記錄思想也更加方便。春秋以前,中國歷史上雖然有很多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但是沒有壹個人親自著書立說,就是這個原因。
秦代,蒙恬發明了用石灰水浸泡羊毛的方法,去除羊毛表面的拒水物質,促使毛筆的制作技術定型,毛筆真正成為書寫工具。至此,古人找到了壹種書寫流暢、省時省力的方法,讓書寫不再是壹件苦差事。有閑階層的人,會在閑暇之余寫幾筆消磨時間,並力求寫得漂亮,甚至互相比試壹笑,從而開創了書法藝術的先河,秦代李斯是歷史上第壹位大書法家,可見筆墨技術的成熟。
漢字結構復雜,每個人寫的字都不壹樣,有的好看有的俗醜,促使人們去追求書法藝術,提高書法技巧的壹個重要途徑就是模仿好的書法作品,但寫得好的人壹般都是記賬之類的,他們的作品壹般大多是政府文件,壹般人很難看到。碑刻在古代盛行,找寫得好的人來寫文字,然後由石匠雕刻,是人們練字的最佳模式。石碑太重拿回家繼續模仿。
西漢後期出現了紙,但當時的紙纖維粗糙,著墨性能差。它主要用於代替布料做包裹和襯墊,也偶爾有在包裝紙上寫筆記的現象,如在杭泉(或聚巖)遺址發現的寫有藥物名稱的紙。造紙技術首先借鑒國內成熟的繅絲技術,將纖維物質用水浸泡搗碎分散纖維,將碎纖維取出攤涼。纖維粗如紙厚,書寫性能差,所以壹直沒有廣泛用作書寫材料。東漢和漢武帝時期的蔡倫對造紙方法進行了改革,制成了壹種纖維細、勻、細的新型紙張,大大提高了紙張的書寫性能,紙張的主要用途轉向了書寫。
紙張又薄又軟,使得書法練習者想出了壹種摹仿印章,帶回家摹仿的拓印方法,即拓印。紙的發明使拓片成為可能,使每個書法家都能練就壹手好字,也造就了壹大批三國兩晉的書法家。西文字母表結構簡單,字母數量少,用硬筆書寫。可以寫得花裏胡哨,但毫無藝術可言。人寫了幾十封信之後,就可以寫很多了。拓片不需要模仿別人的筆跡,紙就可以寫字。不需要造紙,所以西方人沒有發明造紙術的社會基礎。
萌芽於南北朝的科舉制度,始於唐代。隨著科舉制度的興起,社會上出現了傳播好文章的要求。專業的文案師仿拓片抄了很多文章,然後把印章和楷書結合起來,創造了雕版印刷。它出現在盛唐至中唐之間,盛行於北宋,最終隨著布依畢升發明泥活字而走向成熟。
至今,政府公務員中還有壹種說法:?字寫得好,文章寫得好?是公務員(即古籍收藏者)的兩大基本功。寫得壹手好字,寫得壹手好文章,是中國漢字的特點,是由中國歷史上的壹些政治制度決定的,與完善實用的書寫體系壹脈相承,而這些都是西方歷史上所沒有的,從而決定了造紙術和印刷術只能在中國產生!
古代印刷術簡介
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依靠手寫書籍。手寫費時費力,還容易出現錯漏,不僅阻礙了文化的發展,也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了不應有的損失。印章和石刻為印刷術提供了直接的經驗啟示,用紙在石碑上著墨的方法直接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國印刷術的發展經歷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階段,為人類的發展獻上了壹份厚禮。印刷術的特點是方便、靈活、省時、省力,是古代印刷術的重大突破。
中國的印刷術歷史悠久,流傳廣泛。它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隨著中國文化的誕生而萌芽,隨著中國文化的發展而演變。從起源上來說,經歷了起源、古代、近代、當代四個歷史時期,有著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在早期,為了記錄事件,傳播經驗和知識,漢族人民創造了早期的書面符號,並尋求記錄這些字符的媒體。受當時生產手段的限制,人們只能用自然物來記錄文字和符號。例如,漢字被刻寫在天然材料上,如巖壁、樹葉、動物骨頭、石頭和樹皮。因為文字資料非常昂貴,只能簡要記錄重要事件。大多數人的經驗只能口頭傳播,嚴重影響了社會文化的發展。
猜妳喜歡:
1.大學英語四級翻譯模擬練習:四大發明
2.歷代著名書法家的書法拓片
3.古籍收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