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古代存錢的方式有哪些?

古代存錢的方式有哪些?

中國古人使用的儲蓄、保值的途徑比較單壹,壹般就是貯藏。但貯藏的手段、辦法是多種多樣,形形色色。

貯藏,壹般分為窖藏和罐藏兩類。

“文.革”期間的1970年10月,陜西西安曾有壹次重大的窯藏文物出土。當時在西安南郊何家村唐長安城興化坊內基地上,工人挖出了兩個肚大嘴小的“驢嘴壇”和壹只大銀罐。打開壹看,這壇罐中貯藏的金銀、玉石、金幣、銀鋌、銀餅等貴重物品多達千余件。其中金銀器物多達265件,後經考證,這是唐人埋下。

1982年正月初七,江蘇盱眙馬湖店村有壹萬姓農民,在挖水渠時也挖到壹批寶物。當時生產隊分片挖水渠,萬姓農民分到的壹塊地最不好挖,但就是這塊沒人願挖的地方,卻挖出了幾十斤重的金器財寶。最值錢的是壹只金獸,竟然有18斤多,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重壹只金獸。壓在金獸下面的,則是壹只精美的銅壺,打開壺蓋後看到,裏面裝滿寶物,其中有9塊半金餅、15塊馬蹄金。經考證,這批財寶屬於西漢,是時人的窯藏儲蓄,或許是因為戰亂或家世變故,他的後人沒有能再取出這批寶物。

除了埋到地下,中國古人比較常用的貯藏方式還有“壁藏”、“檐藏”、“梁藏”等。

所謂壁藏,就是將墻壁做出夾皮層,將值錢的東西放進去。古文獻中著名的“孔壁遺文”,就是在孔子後裔家的墻壁內發現的。當時,劉徹(漢武帝)當皇帝,魯恭王擴建宮室,拆了孔家老宅,意外從墻壁夾層中發現壹批古文經傳簡牘,有《孝經》、《尚書》、《禮記》、《春秋》、《論語》等,這些簡牘又稱“孔壁中經”。由此可見,“壁藏”手法在古代是十分流行的。

檐藏、梁藏就是將錢物收藏在屋檐下,或是懸吊在房梁上。這種貯藏寶藏心理也為盜竊者所了解,入屋盜竊的小偷雅稱“梁上君子”,便與此有關。梁上既然能藏錢,自然也是小偷藏身的合適地方,順手牽羊,盜走財寶。

對於零星的貯藏,古代流行的手段竟然與今兒童儲錢用“聚寶盆”是壹個原理:用錢罐收藏,聚少成多,最後滿時或是需要時,將錢罐打破取出。這種錢罐,在古代叫“撲滿”。

經考證,萬姓農民挖出來的這批財寶朝代,屬於西漢,不應該是隨葬品,因為附近並無墓葬,當是時人的窯藏儲蓄,因為戰亂或是家世變故,其後人沒有能再取出這批寶物。

窯藏采取了反盜寶手法

民國上海名醫陳存仁,當年陳家析產分家時,記載窯藏了20缸銀子,但最初只挖出了8缸。就算是擴大挖掘面積,向四周挖掘,也不能找到。後來有經驗的長輩提醒,再往下深挖試試,果真挖出了埋在下層的12缸銀子。

原來,這是因為前人在窖藏時,采取了反盜寶手法,即將藏寶坑挖得很深,再埋入裝滿財寶的壇、罐、缸這類器物,用以迷惑盜賊。而且,古人很講究放置財物的方法,通常采取上下分層放置的方式,先放壹層,掩埋後再放壹層,再掩埋再放,多者達三四層。在各層之間,往往用石板、磚塊疊壓,土層之間則用糯米熬成的液汁和石灰,夯實密封,有時其中還會拌上碎石子、瓦片之類,以增加盜挖的難度。即使被盜挖,盜賊往往也只能發現上層。更巧的是,這也符合了古人賺壹點錢就貯藏壹點、埋下壹層的習慣。此外,窖坑壹般選在臥房內、炕(床)底下。也有選在院內,如在院內常會在地面上做出壹系列偽裝,如建上茅廁、豬圈、便房等。

古人沒有現代這樣的防盜保險箱,所以在窯藏時,必須想方設法不讓盜賊找到。上面這種將藏寶坑挖深且分層的方法,只是其中之壹,更有“聰明人”想出了將錢財藏到糞堆、茅廁這些骯臟之地的辦法。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商代青銅重器“後母戊鼎”,就是被采取窯藏方式處理的,藏匿的地點是吳姓人家的糞坑下面。

還有壹個極端的防盜法子,傳說有壹個發了大財的晉商,覺得將財寶埋到地下、放進墻壁,寄放錢莊都不放心,於是便把成堆的銀子熔化成液體,澆灌進家中的地板。這手法太另類、太出人意料,盜賊確是找不到了,但“家賊”難防,其子孫沒錢的時候便會悄悄敲下點銀子。

古人賣房先“掘地三尺”

古人窖藏財物,埋藏者又不輕易透露消息,若幹年後,宅第易人,新主人在翻修或重建時,往往可以挖出前人的窖藏。因此,後人遇到拆遷、搬家時,往往都會“掘地三尺”,把家前屋後地下翻壹遍。從古人房產買賣史料上,確實可以找到“掘錢”的記錄。

沈括的《夢溪筆談·異事》中“無枉費亦無得”條,便記錄了壹則買房遭索“掘錢”的事。當時洛陽很多財主家都有掘地藏金的習慣,其後人在賣房時便會想到這壹點,有意向買主索要“掘錢”。在朝廷當大官的張觀買房時,賣家壹而再、再而三地索要“掘錢”,最後張觀多付錢1000多緡(古代計量單位,即壹千錢),賣主才交付房子。時人都認為張觀付這筆錢太吃虧,誰想張觀買下後,竟然真的挖出壹大筆財寶,挖出的壹只石匣子裏裝有數百兩黃金,正好是張觀買房的全部費用。

又據說,蘇東坡年輕時,在金山寺借住讀書,三餐不繼,窮極無聊下在床底亂挖,果然挖到壹大甕白銀。但他不貪,封好後又埋回去。後來他中了進士,才叫家人掘出來供作修寺廟費用。

中國古人的儲蓄中占很大比例的是“蓄銅

與現代不同,雖然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紙幣的國家,但古代中國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使用的主要等價交換物,不是紙幣,也不是金銀,而是銅錢。因而,中國古人的儲蓄中占很大比例的,實是“蓄銅”。

現代考古中已發現很多銅錢,有的窯藏銅錢甚至是成噸出土,由此可見古人儲蓄是多麽瘋狂。1967年冬天,在湖北黃石市西塞石維修長江幹堤工程取土時,發現壹處錢窖,最後稱量壹下,這批銅錢總重達22萬斤。銅錢中最早有西漢“半兩”銅錢,最晚為南宋的“淳祐元寶”,據此推測是南宋人埋下的。

1981年10月,在湖南省攸縣,壹易姓農民在家旁邊挖泥時,也挖出壹處古代銅錢窖,先後挖出的古銅錢裝了5汽車,***重3萬多斤。出土的銅錢分期也很廣,從漢武帝的“五銖”銅錢,到唐高祖的“開元通寶”、後周的“顯德”銅錢,到南宋高宗的“建英通寶”,多達30余種。最後推測,這批銅錢也應是南宋人埋下的。

由於城市房產大開發,這樣的考古發現在近十來年更多。2010年底,杭州壹個工地上發現的窖藏銅錢4000多斤,裝錢用的是壹只長達1米5的特大皮箱,發現時已腐爛了,推測是明代人埋下的。在差不多的時間,在陜西華縣鹹林中學門前壹建築工地上也發現壹處錢窖,出土了幾萬斤古銅錢。

除了銅錢外,考古中還發現了大量的鐵錢。1997年7月在河北滄州挖出了重達近10萬斤鐵錢;2006年7月,在山東省東營市新區壹處建築工地上,發現了6萬多斤鐵幣。這些鐵錢都是宋代錢幣,出土量之大令人吃驚,錢幣的所有者放在今天也堪稱億萬富翁。

唐代金銀器的壹次空前大發現

1970年10月,在陜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長安城興化坊內,發現唐代窖藏壹處,在兩個高65厘米、腹徑60厘米的巨甕和壹件高30厘米、腹徑25厘米的大銀罐中,貯藏了金銀器、玉器、寶石、金石飾物、金銀貨幣、銀鋌、銀餅和藥材等千余件。其中金銀器物達265件,是唐代金銀器的壹次空前大發現。

出土文物中被定為中國國寶級文物的有3件,定為中國國家壹級文物的有數十件。其中包括眾人所熟知的海內孤品,中國政府禁止其出境的獸首瑪瑙杯,以及國家壹級文物鎏金舞馬銜杯紋仿皮囊銀壺、鴛鴦蓮瓣紋金碗、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

郭沫若在《出土文物二三事》中考證,這批文物“為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6月因安祿山之亂逃奔四川時邠王李守禮後人所窖藏”。他認為這批窖藏文物是邠王府中的財物,可能是在“安史之亂”時倉促埋下而後來未能挖出,所以才保留到現代。而陜西歷史博物館和北京大學的學者考證,何家村窖藏的主人是唐代尚書租庸使劉震,窖藏埋藏年代應為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的涇原兵變時,也因兵亂保存到現代。

  • 上一篇:4月9日數字收藏日歷
  • 下一篇:同治禦窯的碎瓷碗能送嘉甸拍賣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