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器可分為手擲、索擊、機射、藥噴四大類,每壹大類中均包括若幹種。
手擲類暗器有標槍、金錢鏢、飛鏢、擲箭、飛叉、飛鐃、飛刺、飛劍、飛刀、飛蝗石、鵝卵石、鐵橄欖、棗核箭、如意珠、乾坤圈、鐵鴛鴦、鐵蟾蜍、梅花針、鏢刀等;索擊類暗器有繩鏢、流星錘、狼牙錘、龍須鉤、飛爪、軟鞭、錦套索、鐵蓮花等。
機射類暗器有袖箭、彈弓、弩箭、緊背花裝弩、踏弩、雷公鉆等;藥噴類暗器有袖炮、噴筒、鳥嘴銃等。
在所有暗器中,手擲類暗器應用最廣泛,式樣也最多。
飛鏢,又名“脫手鏢”,有三鏢,有三棱、五棱、圓柱等形狀,前面均為尖頭。鏢的末端常系有紅綠綢布,叫做“鏢衣”,長約8厘米,有助於鏢穩定飛行。
相傳飛鏢源於西域,北宋時期,四川僧人性圓家得此技,後傳至中原。清代,武林中幾乎人人都學此技,此後依然流行。
金錢鏢,即把舊時的方孔銅錢當鏢來用。壹般的金錢鏢,多是將銅錢的周邊磨得鋒利,猶如刀刃,擲出時飛旋而前,仗恃其邊刃傷人。功力深者,可不用磨刃,直接憑腕力而擲出傷人。但銅錢分量極輕,能練好此技殊非易事。
清代末年,銀元為通行貨幣。銀元分量較重,平時多有攜帶,因此也有人以銀元代替銅錢作為暗器。
擲箭又名“甩手箭”或“摔手箭”,因必須甩腕發出,故名。擲箭完全用細竹制成,箭桿渾圓,前端削尖,後不加羽,猶如壹根削尖的竹筷。因此物取材甚易,制作簡便,所以武林中人學者極多。藝成之後,又可舉壹反三,凡細短之物,如筷子、樹枝之類,皆可順手擲出禦敵。
但竹箭輕飄,練成不易。壹般是先練較重之鐵箭,再練裝有鐵鏃之竹竿箭,最後才能練竹箭。相傳擲箭源於嵩山少林寺,在唐時少林寺僧曇宗即創此法用為暗器,唯不輕易傳人,相戒每壹代以壹人承衣缽,免絕傳。至清代初期才流傳到社會上。
飛蝗石是有棱角的細長狀堅石,因其外形略如蝗蟲,所以叫“飛蝗石”,飛蝗石平時貯於袋中,懸於腰間。
鵝卵石就是河灘上的橢圓形石塊。飛蝗石和鵝卵石都是易見之物,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此在武林中十分流行。
梅花針也是壹種罕見暗器。其構造是5枚鋼針在根部相連,擊中敵身後,分刺5點,狀如梅花5瓣。針的長度約為3厘米。梅花針在武林中的歷史相當久遠,但後世已近絕跡。
乾坤圈是鐵制圓圈,直徑約15厘米,內外沿全部開刃,拋出後以旋飛擊敵。藝精者可壹手拋出兩圈,但練成不易。曾有武林高手擲出壹圈,將丈余外的10支蠟燭壹下齊腰截去,令觀者大為贊嘆。
如意珠指人們隨手把玩的鋼球或玉球,也可用山核桃。後世武林中人所用的如意珠,多為形制較小的鋼珠,重量較輕,便於攜帶。相傳為蜀山派獨門暗器,百煉融成之鋼珠,其珠細小為暗器之最,用時以兩指拈之,壹指彈射,專打軟麻穴位。
在索擊類暗器中,最常見的是繩鏢、流星錘、飛爪、軟鞭4種。
繩鏢是在鋼鏢尾部系壹長索。鋼鏢比普通飛鏢略大,頭尖尾廣,尾部為圓形,有壹鐵環,用以系索。繩索長可達10米,平時可將繩鏢纏於腰間。
繩鏢是用臂腕的抖甩之勁將鏢發出,可擊較遠之敵,發出後又可立即收回。只是由於繩索較長,取準不易。
清代末期,河南衛輝府有壹董姓鏢師頗精繩鏢絕技,曾在煤油燈的白瓷罩外斜放壹枚銅錢,董某於兩丈外驟放繩鏢,應聲擊中銅錢,而燈罩完好無損。
北京天橋有個叫孟繼永的武師專門表演繩鏢。孟繼永是河北武邑人,是鏢師出身,在北京時已經60多歲,他把繩鏢叫做“甩頭壹子”。
流星錘是將長繩末端系上鐵錘,擲出以傷敵。鐵錘外形,或做渾圓,或做瓜形,或做多棱,重數斤,最重者可達10余斤。鐵錘後部有兩眼,穿以鐵環,長繩即系在鐵環上。繩長約數米。因鐵錘沖力很大,所以不宜用壹般麻繩,多用蠶絲、人發及鹿脊筋細絲混編而成,使長繩既柔而且韌,不易斷裂。
流星錘主要握持繩索中段,進行立舞花、提撩花、單手花、胸背花、纏腰繞脖、拋接等花法練習,其花法同棍花和大刀花。
清代末年,陳蘿夔善用流星錘,曾於兩丈外擊石柱,每發必中,接連擊斷4柱。陳蘿夔所用流星錘,是以熟銅鑄成,長繩粗過拇指。陳蘿夔對友人說,他練此技已有10年,但僅右手尚可,左手取準稍差,還需苦練。
飛爪是壹種很厲害的暗器。爪為鋼制,略似手掌,有5個鋼爪,每個爪又分3節,可張可縮,其最前壹節末端尖銳,猶如雞爪。鋼爪掌內裝有機關,可控制各爪。鋼爪尾部系有長索,與機關相連。以飛爪擊人,只要將長索壹抽,鋼爪即猛然內縮,爪尖可深陷入肉,敵人萬難擺脫。
清代,山西榮康以此聞名,號稱“飛爪天王”,後將此技傳給天津鏢局毛某。毛某藝成後,走鏢時竟不插鏢旗,只在鏢車上懸壹飛爪。群盜壹見此物,即自行退避。
機射類暗器以袖箭最為常見。袖箭有單筒袖箭和梅花袖箭兩種。這兩種袖箭都是將箭筒縛於小臂處,筒之前端貼近手腕,用衣袖遮蓋。箭筒內有彈簧,筒上裝有機關,壹按機關,筒內小箭即向前射出。
單筒袖箭每次只能裝入壹箭,射出後必須再裝箭。梅花袖箭壹次可裝入6支小箭,正中壹箭,周圍5箭,排列成梅花狀,可連續發射。
袖箭的箭桿用細竹削成,長約20厘米,前端裝鐵質箭頭。單筒袖箭的箭筒用銅鐵鑄成,筒頂有孔,為裝箭處。筒前開孔,為箭射出處。筒內裝有6個小管,每管可裝壹箭。
袖箭用機括發射,取準既易,力道又猛,而且極難防範,所以最受武林中人歡迎。相傳單筒袖箭為北宋時期雲陽白鶴宮霞鶴道人所創。
清代末期,山東泰安徐石蓀精於此技,人稱“小養由基”。徐石蓀先向空中射出壹箭,旋即裝箭再射,第二支箭正好擊中第壹支箭的箭鏃,第三支箭又擊中第二支箭的箭鏃。連發5箭,箭箭如此,人稱“對口箭”。
梅花袖箭相傳為明代劉綖所創,從此風行武林,山東李兒窪的李姓最精此技,有李天壽號稱“神箭”。李天壽的第七世孫李佩更是技藝驚人,凡死靶活靶,無不百發百中。李佩早年曾入綠林,後改行保鏢,群盜震懾,呼之為“穿雲箭”。
還有壹些暗器很難歸入以上四類,如吹箭、手指劍、鋼指環、手盔、匕首、手錐等。
吹箭是將細小竹箭藏於吹管之中,臨敵之際,用力在吹管壹端壹吹,竹箭即從管的另壹端射出。吹管為竹制,短吹管長約25厘米,長吹管長約50厘米,兩端開口,外觀光潔,刻有紋飾,也可當短棍使用,古代武林中頗為盛行。
手指劍是套在指頭上的微型短劍,鋼指環是套在手指上的鋼質圓環,手盔是套在手背上的鋼套,有突起處。匕首屬於短兵器,武林中人常把匕首藏在腰間,或掖在鞭筒裏,可隨時拔出用於襲敵,於是又成了暗器。
手錐用銅或鐵制成,末端呈三角形,後邊有柄,全長約20厘米,可藏於袖中,出其不意擊人。清代喇嘛多隨身攜帶銅質手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