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古幣的古幣詮釋

古幣的古幣詮釋

古錢有正用品和非正用品之分,所謂正用品,是指在歷史上曾經正式發行和使用過的貨幣,其中包括因為貨幣的需要而鑄造,但因種種原因沒有正式發行或流通的錢幣。所謂非正用品,我們也可以統稱之謂壓勝錢(亦稱厭勝錢、押勝錢),包括吉語錢、鎮庫錢、信錢、花錢、打馬格錢、宮中行樂錢、瘞錢等等,它們不是貨幣,不能行使貨幣職能,但從文化意義上來看,它們和古代的鑄幣壹脈相承,無論從材質、形制、鑄造工藝等各個方面,都有***通之處,實際上,鑄造精良的壓勝錢多是出於官爐,出於政府專門設置的錢監。

古錢還包括了生產鑄造過程中的壹些遺存物,譬如:樣錢、祖錢(雕母錢)、母錢,以及早期澆鑄錢幣使用的各類錢範。 我國古代原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經濟交往,是以物易物。

從商代開始,人們為了方便和滿足生活和生產的需要,開始用貝殼來進行商品交換。因為海貝產於海洋、來之不易。貝殼小巧玲瓏、色澤光潔,是古人喜愛的裝飾品。它堅固耐磨、便於攜帶、體小價高,所以,被人們當作貨幣使用。這也是很多同價值有關的文字,如財、貨、貧、賤、買、賣等,多從“貝”的來歷。貝的計算單位為朋,五個貝穿成壹串、兩串為壹朋,即十貝。《詩經·小雅》“菁菁者莪”篇中就有“賜我十朋”的記載。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真貝漸漸地供不應求了。

春秋戰國以來,人們交換商品是用真刀、真鏟等工具來進行。既不方便,也不能滿足雙方的需求。後來,改為小的刀、小的鏟,開始流行銅鑄的刀幣、布幣,這樣就有了“錢”。錢,其實就是鏟,貨幣的俗稱。本為壹種農具,類似現代的鏟。作為交易的媒介物,人們仿鑄成鏟狀的銅幣。錢也由工具轉為貨幣義。銅鑄的刀幣、布幣流行,貝幣漸漸失去了貨幣的資格。

戰國時期的初級錢幣有布幣、刀幣、環錢和蟻鼻錢四大體系:布幣,是指銅鑄的鎛形幣。鎛形狀如鏟,也就是錢,鎛和布同音假借,故名布幣。布幣的發展分為原始布(空首布)、中期布(平首布)和晚期布(初行錢)三個階段。初行錢就是公元前336年秦惠王發行的秦幣,也就是環錢和半兩銅錢的前身。刀幣,銅鑄的刀形幣,由實用的刀演化而成。原是齊國各地所用的貨幣,按形狀分有大刀、小刀兩類。大刀制作精致,刀面鑄有文字,也稱齊刀,重約50克;小刀重量輕、種類多,流通於燕、趙等國。環錢,是壹種圓形、中間有方孔或圓孔的古銅幣。主要流通於魏、秦等國。發現最早的環線,是在河南輝縣固周村戰國墓出土的垣字錢。蟻鼻錢,是壹種橢圓狀的古銅幣,流通於楚國各地。幣正面凸起、背面平,正面鑄有貝、晉、齋、行、君、金等古字,重約5克。由於狀如人面,俗稱“鬼臉錢”,錢上字形筆畫像螞蟻,乃稱蟻鼻錢。此外,戰國時期還有壹種以黃金為材料的鑄幣,叫“爰金”,它是我國最早有固定形式的金幣,流通於楚國等地。幣上鑄有陽文。文字書寫狀如印章,故又稱“印子金”。今發現的有郢爰、陳爰、專爰等幾種,都是楚國的金幣。爰金在今皖、豫、魯、蘇、陜、鄂等地都有出土。現發現最大郢爰***54塊,在江蘇盱眙出土。爰是古代貨幣單位,也是重量單位。爰金零星使用時,要將其切成小塊,量稱支付。 秦始皇統壹中國後,也統壹了貨幣。廢除刀、布、貝等錢幣,以“半兩”做為貨幣。即用秦國後來的園形方孔銅錢,鑄文“半兩”,重十二銖(壹兩為二十四銖),稱之為重如其文的“半兩”銅錢。從此,這種由圓孔環錢演變而來的“半兩”,在我國陸續流通了兩千多年。漢代所鑄的方孔錢仍稱“半兩”,但重量不斷減輕。如呂後二年(前186年)減為八銖,文帝五年(前175年)減到壹銖以下,稱為“莢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又鑄三銖錢。並於元狩五年(前118年)廢“半兩”,改行五銖錢,鑄文“五銖”。這種五銖錢從東漢開始使用,各朝沿襲,直到唐武德四年(621年)廢止,使用時間長、幣值較穩定,成為我國歷史上壹種重要的錢幣。

王莽稱帝期間,實行寶貨制,時稱錢為“泉”,又增加了“泉貨六品”和“布貨十品”兩套錢幣。泉貨六品又稱“六泉”,是王莽寶貨制中六種圓形錢幣的總稱。即小泉、幺泉、幼泉、中泉、壯泉和大泉。小泉直徑六分、重壹銖,值錢壹文,上面有“小泉直壹”文字。其他泉幣的直徑、重量、價值各不等。六泉都是不足值的錢幣,但小泉和大泉兩種錢幣流通甚廣。布貨十品又稱“十布”,也是王莽寶貨制中的十種布幣的總稱,即小布、玄布、幼布、原布、差布、中布、壯布、弟布、次布和大布。小布重十五銖,長壹寸五分,值壹百文。其他依次遞增壹銖,長增壹分,面值增壹百文。大布重二十四銖,長二寸四分,值壹千文,流通較大。其他各布難以辨認、極易混淆,流通不便。

中國古代錢幣還經常以皇帝年號來命名,亦稱“年號錢”。由五胡十六國的成漢國率先鑄造。338年,李壽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為自立為帝,國號為漢、年號漢興。開始鑄“漢興錢”。不久,南朝宋於孝建年間(454年)鑄“孝建五銖”,北魏孝文帝於太和十九年(495年)鑄“太和五銖”。年號錢成為定制自宋代開始。宋代年號更改頻繁,鑄的年號錢也特別多。元以後,歷代所鑄的錢,基本上都是以年號命名的。如元代的“至元通寶”、明代的“洪武通寶”、清代的“乾隆通寶”等。

通寶,是中國唐以後錢幣的壹種名稱,因鑄文中有“通寶”字樣而得名。在錢幣上鑄“通寶”字樣,起源於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廢五銖錢而鑄的“開元通寶”。開元通寶重二銖四壘,十枚重壹兩。從此,銅錢不再是重如其文,以重量來鑄名了,改稱“通寶”流通。錢幣也真正開始成為貨幣符號,不再以貨幣自身價值來交換了。以後歷代都沿用通寶,並在通寶二字前冠以年號、朝代或國名,鑄於幣面。如後梁的“開平通寶”、南唐的“大唐通寶”、北宋的“太平通寶”,遼的“重熙通寶”、金的“大定通寶”、元的“至正通寶”、明的“洪武通寶”。而辛亥革命後廣東、福建等地的“民國通寶”則是我國最晚的通寶錢幣。

古代鑄錢除普遍用銅質做為錢幣主要材料外,還使用過鐵、鉛、銀、金等質料,後來又發展到紙幣。

先說鐵錢,即以鐵為幣材的古錢幣。鐵錢鑄幣始於漢代的公孫述,傳世有鐵半兩、鐵五銖等。當時鐵錢和銅錢的比價是二文當壹文,任肪詩中有“鐵錢兩當壹”之句。唐代開元錢幣中也有鐵質的。五代十國中鐵錢較多,如後梁的“開元通寶”大鐵線、後唐的“乾封泉寶”大鐵錢、後晉的“天德通寶”大鐵錢。鐵錢使用最多的是兩宋時期,主要流行於四川地區。清鹹豐四年(1854年)也曾鑄造鐵錢,其面額有當五、當十、當千幾種,由於鐵錢價低質劣,造成了嚴重的物價上漲。鹹豐七年,北京商人罷市,拒用鐵鐵,九年,朝廷停止鑄造,鐵錢壽終正寢。

鉛錢,也就是以鉛為幣材的古錢幣。這是在國力不足的情況下鑄造的,與銅、鐵幣同時流通。史書記載,最早的鉛錢是五代後梁貞明二年(916年)閩王王審知所鑄的“開元通寶”。其後,南漢乾亨二年(918年)等“乾亨重寶”,以十枚當銅線壹枚。清鹹豐四年(1854年)曾鑄有大小鉛錢,有制錢、當十、當五十、當百、當千等幾種,引起嚴重的物價上漲。七年停鑄。

銀元,又稱洋錢、大洋等,大型銀幣的通稱。銀幣的鑄造,始於九世紀的歐洲。十六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在屬地墨西哥大量鑄造,後很多資本主義國家效仿。明萬歷年間流入到中國,故稱之為洋錢,又叫鷹圓。我國自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開始自己鑄造,稱之為“乾隆寶藏”,光緒十年(1884年),吉林機器局首先用機器制造,鑄文“光緒元寶”,背面鑄蟠龍文,俗稱“龍洋”,其後各省相繼仿造。宣統二年(1910年)頒布《幣制則例》,宣布采用銀本位制,定國幣單位為圓。鑄造的銀幣名“大清銀幣”,後因清朝被推翻而未實行。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開鑄有孫中山半身側像的開國紀念幣:1914年又鑄造袁世凱頭像的銀幣,俗稱“袁大頭”,重七錢二分,成色為890‰。1933年國民黨政府又鑄有帆船圖案的銀元,俗稱“船洋”,重26.6971克。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政策,禁止銀元流通。抗戰後,因通貨膨脹,銀元又開始流通。

金銀錠,我國早在殷商後期就使用黃金,主要作為貯藏和支付。戰國時期就鑄有方餅狀的“爰金”。以後的朝代,黃金被鑄成方形、圓形、條形、馬蹄形等。此時金錠多做寶藏,作為宮廷賞賜之用,成語中就有“千金壹笑”的典故。流通主要靠銀錠,先秦時就有銀布幣,今已出土發現18枚。元朝稱50兩重的銀錠為“元寶”。元寶又稱“寶銀”,始於元代,有些銀錠上記有銀匠姓名、鑄造年份、重量等。清代,銀錠種類分為寶銀、中錠、錁子三種。寶銀就是馬蹄形的元寶,重50兩,成色不等;中錠有稱錘形、馬蹄形之分,稱小元寶,重10兩;錁子則為鏝頭形的小錠,重1至5兩。清中葉後,鑄造元寶要經公估局鑒定,批明重量和成色才能流通。“元寶”還是古代自唐代以後對錢幣的壹種通稱。因唐武德四年(621年)鑄的“開元通寶”,亦稱“開通元寶”而得名。使用時壹般在元寶前冠以年號或朝代。唐大歷年間的“大歷元寶”、宋太宗時的“淳化元寶”、元代的“中統元寶”、清末的“光緒元寶”。這壹點,和通寶雷同。 除此之外,古代還流行壹種紙幣,如交子、錢引、關子、會子、交鈔、寶鈔、和銀票等。

交子,是中國和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宋初,四川使用鐵錢,體重值小,流通不便,民間商人開始以紙幣代替錢幣,名為“交子”。上面有圖案、密碼、花押、圖章等。交子可流通,也可兌現。開始是分散發行,形制不壹。後由十六戶富商聯合發行,其形制統壹,面額也可隨時填寫。後來,由於兌現不暢、爭訟不息,遂為禁止。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由官府接管,改為朝廷辦理,在四川設益州交子務,發行官交子。面額可臨時填寫,有壹緡(壹千文)至十緡,交子以鐵錢為現金準備,分三年兌換壹次,稱為壹界。從四川流通擴大到其他地區。開始幣值還穩定,後因供應軍餉,彌補財政虧空,超額發行,招致貶值,後改為錢引。

錢引,宋代的另壹種紙幣,也稱川引。就是領錢的憑證,如兌換券。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因交子貶值,而以錢引代之。朝廷改交子務為錢引務。錢引形制比較美觀,用六顆飾有花紋的印來印制,分紅藍黑三色,並印有界分、年號和面額。後也因為不能兌換而貶值,從壹貫貶到十余文或數十文不等。

關子,南宋的壹種紙幣。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開始發行,當時婺州(今浙江金華)屯兵,不通水路,鐵錢運輸不便,朝廷造關子,號召商人在當地用現錢換關子,再到杭州、紹興官府的榷貨務領取現錢。因此,關子相當於今天的匯票。此後,關子擴展到兩淮、湖廣等地。後也因為不能及時全部兌現,商人不願用。紹興十六年改發會子。

會子,也稱“行在會子”、“東南會子”,南宋的主要紙幣。最初由商人發行,叫便錢會子,後歸地方政府發行,戶部辦理。幣面印有發行機關名稱、界數、面額、舉報賞格及圖案花紋,還印有“敕偽造會子犯人處斬,賞錢壹千貫”等字樣。面額初為壹貫,後增發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三種,流通於兩淮、湖北、京西等地。後也因為發行過濫而貶值。

交鈔,金元兩代發行的紙幣。金人建國初期因國內銅少、幣不足,而沿用宋遼舊錢。海陵王貞雲二年(1154年)仿效宋朝交子發行紙幣,名為“交鈔”,也稱鈔引。與宋、遼銅錢通用。交鈔分大小兩種,大鈔有壹、二、三、五、十貫五種,小鈔有壹百、二百、三百、五百、七百文等五種。大小交鈔均以七年為界,到期換取新鈔,後改為永久流通。交鈔四周有花欄圖案,印有金額、發行機關、日期、告捕賞格、流通區域及換新手續費等,後也貶值。

寶鈔,是中國元至清的紙幣名稱。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發行“至元通行寶鈔”,面額從五文到二貫不等,***11種。明初洪武八年(1375年)發行“大明通行寶鈔”,禁止使用金銀、面額為壹百文至五百文和壹貫等六種,成為明代唯壹的國家紙幣,發行後即貶值。英宗以後開始使用銀。清鹹豐三年(1853年),為籌措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軍費發行以銅錢為單位的“大清寶鈔”,也稱“錢票”,鹹豐十年(1861年)因貶值而清理停用。

銀票,即南宋以後用來代替銀兩通行的紙幣。最初為宋高宗紹興七年(1137年)發行,面額有壹錢和半錢兩種(當時四錢折合壹千文)。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發行的“至大銀鈔”和清鹹豐三年(1853年)發行的“戶部官票”,都是壹種銀票。清代,銀票是由錢莊、官銀錢號局、當鋪和少數銀行發行。

以上各種紙票的發行,在歷史上是個進步。它便於攜帶和交換,方便了人民群眾的商品交換需求,使貨幣的職能得到充分發揮,但是紙幣的弊端也很明顯,它發行混亂、管理不力、難以兌現,常引起通貨膨脹,也可以說是歷史上壹種不完善的錢幣。 壹看歷史價值。珍稀古錢幣是貨幣歷史的實物,更是歷史的見證。因此在收藏前必須弄清它在歷史上的地位。如“成都交子”和“十文中統元寶交鈔”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紙幣,被學術界視為無價之寶;吉林的“廣平銀幣”被認為是我國第壹枚機制幣;1985年8月在黑龍江阿城縣出土的“承安寶貨”為我國“壹兩半計數白銀幣”的罕品。短命王朝或農民起義時的鑄幣,由於流通時間短,發行量少,大多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二看現存數量。齊、燕、趙等國的刀幣,韓、魏、秦等國的布幣等年代久遠,比圓形錢稀少,價格昂貴。存世數量少的錢幣還有唐代叛軍史思明占領洛陽後鑄的“得壹元寶”,後發現“得壹”兩字不吉利,便改為“順天”,鑄“順天通寶”。這兩種錢幣傳世很少,“得壹元寶”尤其罕見,為稀世珍品。

三看文化價值。壹些傳世並不太少的品類,則主要因其文化品位、藝術價值極高而備受青睞。如漢代王莽新朝時的“貨泉”、“布泉”等錢幣,用的是垂針篆;北宋仁宗時所鑄的九疊篆書體“泉體通寶”,是中國最早的美術字,為收藏珍品。

四看品相。無論錢幣珍罕與否,凡有幣面模糊、輪廓缺損、銹蝕嚴重、看相較差者,盡量不要收藏。收藏古錢幣時還應註意是否有月紋、星紋等標識,古錢的鑒別以背文來區分鑄造年代和地址,品評其稀珍。壹般來說,錢幣背面有月紋、星紋等記號的要比背部光面的更有收藏價值。值得收藏的錢幣中,用金、銀、白銅等精制而成的宮廷錢幣,鑄量少,質量佳,屬珍貴文物。 唐以前,從春秋戰國至秦漢錢文的讀法基本依漢字書寫習慣,由右向左讀,如“半兩”、“五銖”等,也有壹些特殊的讀法,比如從左至右、傳形、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讀。這種情況下雙字錢文壹般不容易誤讀。最容易讀錯的是多字錢文圜錢,大多依圓隨形,按順時針方向旋讀。如“漆垣壹釿”、“銖重壹兩·十二”等。

唐以後各代多以“通寶”、“元寶”作寶文,順讀、旋讀並行,形成壹定的結構。

明以後建立了專以“通寶”為寶義、順讀的固定結構,其間的演化過程容易造成誤讀,如受唐“乾元重寶”的影響而將宋的“乾道元寶”誤讀為“乾元道寶”等等。

只要掌握了各代錢文規律,即可避免這種錯誤。

順讀:按上下右左、先縱後橫的順序讀,始見於新莽的“六泉”,至元明清占絕對優勢,遂成定型。如“小泉值壹”、“鹹豐通寶”等比比皆是。

旋讀:按上右下左順時針方向旋讀,宋錢中較多,元以後絕跡。如“大泉當千”、“大夏真興”、“天福元寶”、“淳化元寶”等。

先縱後左橫讀:按上下左右順序讀,極為少見,有“乾亨重寶”,且“重寶”二字為傳形,是漢以後所僅見。

右起先橫後縱讀:按右左上下順序讀,如“永安壹百”、“太平天國”等。

左起先橫後縱讀:按左右上下讀,僅見“永安壹十”孤例。

此外,新莽時期所鑄仿古布向十品的錢文是以上下兩橫列為序,先上列後下列由右向左讀,如“麽布壹百”至“次布九百”、“大布黃千”等,是比較特殊的讀法。 古代貨幣形制十分復雜,僅用作貨幣的的幣材就不下幾十種,如銅、鉛、鐵、金、銀、玉、龜、貝、牲畜、皮革、谷帛、紙張等。但沿襲幾千年的基本形態是方孔圓形銅錢,其標準式樣是西漢元狩五銖、上林三官錢及唐初開元通寶,輕重適中,重約4克,肉好皆有周郭。此外也有圓形圓孔、圓形無孔、鏟形、刀形、長方形(錢牌)、不規則橢圓形等形式。同壹錢,又有大小、輕重、成分、質料、版別、錢面文字、錢背符號、有郭或無郭、重輪、重好、四出、決文、傳形等區別,有合背、合面、剪邊、磨邊、對讀、旋讀、復文等不同情況,按錢幣性質分,又有記重錢、記值錢、年號錢、國號錢、記號錢、紀年錢、鎮庫錢、紀數錢、厭勝錢、廟宇錢、撒帳錢、羅漢錢、對錢、母錢、祖錢、開爐錢、樣錢等,這些情況有時有兩種以上並存現象,名目繁多,不勝枚舉。至於錢幣鑒定和文物考古方面所定的專門分類,那就更多了。

銅錢最普通的形制是小平錢,即壹文小錢,又稱平錢,它是使用銅錢時代的最小貨幣單位,其直徑約2.4—2.5厘米,重約3—4克,又有折二、折三、折五、當十、當二十、當三十、當四十、當五十甚至當百、當千大錢。

  • 上一篇:加強礦產資源保護促進礦業循環經濟發展
  • 下一篇:商務晚宴的畫面是真實的——如何在商務晚宴上敬酒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