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青峰
1961出生臺灣雲林縣
1980袁林農機系畢業。
1988從事陶瓷工作。
慶豐陶瓷廠成立於1991。
1993師從陶藝家林榕花,學會了手工制罐。
1994年成立慶豐手拉壺工作室,參加鸚哥陶瓷嘉年華。
1999孫中山紀念展、李紀念展
2000年邀請香港中央陶瓷創作展、韓國首爾文物展。
2001手捏壺創作展,參加鸚哥陶瓷展。
2002年與羅榮雙出版《壺雕藝術聯展》
閆青峰
近年來,嚴先生以臺灣省土、鄉土情懷為基礎,制作臺灣省壺,以手拉壺的深厚功底,在創作的道路上對臺灣省巖、原礦的材質和表現形式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其創作簡單、溫和、體貼、方便、巧妙,更適合飲茶使用但具有收藏價值。
“巖礦是骨,土是肉,有骨有肉的立方體”。臺灣省巖礦壺采用現代科技和傳統思維文化,大膽使用臺灣省礦石。在制壺工藝的打磨過程中,胚體表面的粗泥礦石顆粒可擠入胚體,使胚體表面平整光滑,形成壹層不漏的細皮。另壹方面,由於胚胎內壁未經加工,巖礦顆粒、土體和巖礦土體之間存在疏松的空隙。高溫還原窯燒制後,土體中的部分物質被燒掉,胚在高溫下收縮,造成壺壁出現“海綿孔”,因還原燃燒更多的碳。這些都可以克服冷熱過度造成的膨脹系數,有利於茶香和韻的持久。而高溫燒結使壺的導熱均勻,茶葉更舒展。
巖壺的多功能既兼容紫砂壺又兼容麥飯石,由於反復高溫氧化還原,其熔點可達1250℃至1300℃,這是普通陶瓷壺和宜興壺達不到的效果。與麥飯石類似,巖壺胎能軟化水質,有效釋放茶葉的主要化學成分,如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使茶湯純凈清澈。
嚴老師勇於在傳統中尋求突破,努力為當代茶具制作確立與其他藝術同等的價值。他學佛不難,從作品中感受到茶道的雅、凈、和、真。
閆嘉佑和閆嘉余
“地球是我們的玩具,我們從小就接觸著它長大。嚴慶豐的兩個兒子嚴家友和嚴家宇形容他們很年輕。從小玩土捧土,畫空白也要跟著學,比普通人半路重入這個學步車打下了更穩、更紮實、更多元化創作的良好基礎。
兩名年輕的創作者,在服完兵役後,立即正式投身於陶罐的生產和創作。家友大哥現在已經投資七年多了,坦言喜歡用簡單的線條和寫實的手法來表達自己對陶瓷的喜愛,作為現在的創作基礎。因為他從小受到的教育是腳踏實地,踏實肯幹的精神,他的作品也在告訴妳,他是親近的,平易近人的,不像壹般的初學者用華麗的風格吸引人。站在巨人背上的孩子象征著已經被期待的繼承人。青峰茶壺的淳樸體貼精神,會吸引妳我,會永遠流傳下去。
飄舞花葉壺戀中的壺匠顏青峰。
在鸚哥,有相當多的工人從事制作手拉茶壺。這些人有的是家庭出身,繼承了衣缽,有的是因為從小接觸到而對它感興趣,有的是經過訓練,學以致用。正如顏青峰所說,是“因緣!」
放棄模具事業,轉投制壺行列
1950年出生的嚴青峰,用了近10年的時間制作陶罐。在此之前,他畢業於園林農業、機械與工程專業,怕學的東西沒用。曾經在機械模具行業待了10年,工作業績不錯。盡管如此,他覺得“這些機械相當單調,不符合他的個性”。經過壹番掙紮和考慮,妻子的三個兄弟都是做陶瓷的,於是在親戚的支持和指導下,他決定在“因緣”下成為鸚哥陶罐制作的壹員。
起初,他在壹個親戚的陶瓷廠工作,從拌土、燒窯、制作工藝等最基礎的工作做起。三四年後,在掌握了土、拌、燒窯的知識後,顏青峰獨立成立了陶瓷廠,主要生產商品壺(也就是灌漿壺)。
1982年跟隨鸚哥陶藝家林榕花學習制作手繪壺約壹年;1984年正式加入制作手繪壺的行列。對於這樣的改變,顏青峰說,“做壹些手繪的毛坯,感覺更活潑...也是壹種自我突破!」
至於普通人,對批量生產的商品壺的評價總是不如手繪的。關於這壹點,嚴慶豐有壹種感覺:“因為我走過了商品這條路,現在是壹片空白。這是我的經驗。我感覺,其實前半段摸索的時間更長!”“商品的事情其實可以做得很好!」
造型傳統、古風、簡約。
嚴觀青峰的壺作品沿襲了古色古香的傳統造型,頗為規整,樸實無華,與各種山水字畫的壺雕頗為古色古香。他非常重視溫度和土壤準備,尤其是粘土部分;在他的作品中,大部分都是泥做的。由於他對佛教的虔誠,他認為在眾多泥色中,泥是最符合佛教中道思想的。他還說,“泥巴很宗教。”
顏青峰笑著說:“妳仔細欣賞段泥,它很不做作,很粗糙!”!”“而且紅泥像淑女壹樣婀娜多姿,感覺不壹樣。"他補充道:"我覺得段妮更符合我的心意。」
顏青峰認為紫砂壺的實用性應該大於創意。他還認為溫度、整地、功能、造型都會直接影響紫砂壺的質量。所以“選土、調土、練土,都是從自己做起。”他說。
手繪壺最有成就感。
從制作量產灌漿壺到手繪壺,問他哪壹個帶給他的成就感最大。顏青峰想都沒想就說:“當然是空白畫!從民國75年到現在,壹直在接觸陶藝,感覺陶藝挺好玩的,做出來的東西都可以用,跟生活很有關聯。」
嚴慶豐將自己的宗教虔誠投入到陶罐的創作中,甚至將作品與生活結合在壹起。顏青峰對陶罐制作過程的描述,似乎在陶罐的世界裏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所以他更滿足於制罐的行列。目前在天津有壹家專賣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