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啟東哪裏有錢幣收藏?

啟東哪裏有錢幣收藏?

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壹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壹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如何慶祝這個節日,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壹些相對固定的風俗習慣,很多流傳至今。

1.除塵

“臘月二十四,灰塵掃屋”,據《呂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習俗。按民間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春節掃塵有“除陳不新”之意,其本意是掃除壹切晦氣和厄運。這個習俗寄托了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禱。每當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電器,拆洗被褥窗簾,掃六碼,撣蜘蛛網,疏通明渠涵洞。到處洋溢著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接春節的歡樂氣氛。

2.貼春聯

春聯又叫門聯、春貼、對聯、對聯、桃符等。它們以工整、對偶、凝練、細膩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表達美好祝願,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到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選壹副紅色的春聯貼在門上,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這種習俗始於宋代,流行於明代。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鉅的專著《春聯詩》論述了對聯的起源和各種作品的特點。

春聯種類繁多,按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反串、春條、鬥方。“門芯”貼在門板上端中央;“門框對”貼在左右門框上;“異裝”貼在門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在相應的地方;“鬥金”又叫“門扇”,是壹種方形菱形,常貼在家具和影壁上。

3.貼窗花,倒“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節日的氣氛,還集裝飾性、觀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剪紙是中國非常流行的民間藝術,幾千年來壹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因為多貼在窗戶上,所以又叫“窗花”。窗花以其獨特的概括和誇張,將吉祥的事物和美好的祝願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異彩紛呈。

在貼春聯的同時,有些人還要在門上、墻上和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由來已久的民俗。“福”字寓意吉祥如意,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充分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有的人幹脆把“福”字倒貼,表示“福到了”、“福到了”。還有人把“福”字精心制作成各種圖案,如長壽、壽桃、鯉魚躍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等。

粘貼新年圖片

春節期間掛年畫在城鄉也很常見,濃濃的黑色和五顏六色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增添了不少興旺喜慶的氣氛。年畫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們淳樸的習俗和信仰,寄托了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和春聯壹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版印刷的興起,年畫的內容不僅僅局限於門神等單調的題材,而是變得豐富多彩。壹些年畫作坊制作了福祿壽三星、天佑百姓、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喜迎新春等經典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歡慶新年、祈求新年的美好願望。中國年畫的重要產地有三個: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形成了三大流派的年畫,各具特色。

我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收藏是南宋木刻年畫,畫的是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趙、班戟、綠珠。民間最流行的是嫁鼠年畫。描繪了壹個老鼠按照人類習俗娶新娘的有趣場景。民國初年,上海的鄭把月歷和年畫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壹種新形式。這種合二為壹的年畫,後來發展成為日歷,壹直風靡全國。

5.保持年齡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活動之壹,守歲的習俗由來已久。最早的記載見於西晉的《方誌》:除夕之夜,各方互贈禮物,稱為“回贈年”;酒食相邀,謂之“不老”;老老少少聚在壹起喝酒,祝壹首完整的歌,叫“分齡”;大家徹夜不眠,等待天亮,這就是所謂的“守歲”。

除夕夜,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年夜飯,點上蠟燭或油燈,圍坐在火爐旁聊天,等待辭舊迎新的時刻,徹夜守夜,象征著趕走壹切惡疾和流行病,期待新的壹年裏有好運氣。這種習俗逐漸流行起來。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寫了壹首詩《守歲》:“寒辭冬雪,暖帶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都習慣守著年夜飯,迎接新年。

在古代,守歲有兩層含義:老人守歲即“辭舊”,表示珍惜時間;年輕人保持年齡是為了延長父母的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間壹般在午夜。

燃放鞭炮

中國民間有句話叫“開門放鞭炮”。也就是新年到來,家家戶戶開門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以鞭炮聲辭舊迎新。鞭炮是中國的特產,又稱“鞭炮”、“鞭炮”、“鞭炮”。它的起源很早,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燃放鞭炮可以營造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裏的壹種娛樂,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好運。隨著時間的推移,鞭炮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和顏色也越來越多。每逢重大節日和喜事慶典,以及結婚、建房、開業等。,應該燃放鞭炮來慶祝和交好運。目前,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姚、江西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中國著名的煙花之鄉。生產的鞭炮顏色多,質量高,不僅暢銷全國,還遠銷世界各地。

7.新年快樂

新年的第壹天,人們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穿戴整齊,出門走親訪友,互相祝願來年好運。拜年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是由同壹個族長帶隊挨家挨戶拜年。有的同事請幾個人拜年;還有人聚在壹起互相祝賀,這叫“團拜”。因為在家裏拜年費時費力,後來壹些精英和學者就用貼紙互相祝賀,從而發展出後來的“賀年卡”。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他們健康長壽。長輩可以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都說壓歲錢可以鎮邪,因為“老”和“特”諧音,晚輩可以用壓歲錢平安度過壹年。壓歲錢有兩種,壹種是把彩色的繩子穿成龍的形狀放在床腳,這是燕京年記載的;另壹種是最常見的,就是父母把分發給孩子的錢用紅紙包起來。壓歲錢可以在晚輩拜年後當眾給,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入睡時,由父母偷偷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還是很流行的。

8.春節飲食習俗

在古代農業社會,從臘月初八開始,家庭主婦們就開始忙著為新年準備食物。因為腌制臘肉需要很長時間,所以壹定要盡早準備。中國很多省份都有腌制臘肉的習俗,其中廣東省的臘肉最為著名。

蒸年糕,因為諧音“高年”,口味多樣,幾乎成了家家戶戶的必備美食。年糕的款式有方形黃白年糕,象征金銀,表達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味道因地而異。北京人喜歡吃紅棗年糕、百果年糕、糯米或黃米做的白年糕。河北人喜歡在年糕裏加入大棗、紅豆、綠豆壹起蒸。在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有吃黃米面炒年糕的習俗,有的還會塞豆沙和棗泥,而山東人則用黃米和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主要是甜的,蒸的或者炒的,有的人幹脆就著糖吃。南方的年糕有甜有鹹,比如蘇州和寧波的年糕,是用粳米做的,口味清淡。除了蒸炒,還可以切片炒或者煲湯。甜年糕是用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花、桂花、薄荷、菜糊等配料做成的。它們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也可以用蛋清煎。

真正過年的前壹天晚上叫團圓夜。背井離鄉的遊子,千裏還要從萬裏之外回家。過年的時候,全家人都要圍坐在壹起包餃子。餃子的做法是先用面粉做餃子皮,然後用皮包餡。餡的內容多種多樣,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都可以塞。正統的餃子做法是用清水煮熟,撈出後拌上醋、蒜末和蔬菜。還有煎餃子和烤餃子(鍋貼)的方法。因為和面中的“和”字就是“他”的意思;餃子的“焦”與“膠”諧音,“和”與“膠”有團圓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相思團圓;取大齡交友之意,非常吉祥;另外,形狀像元寶的餃子,過年吃餃子,也有“發大財”的吉祥寓意。所有的家庭聚在壹起包餃子,所以慶祝春節很有趣。

9.春節詩歌

田家院日

(唐)孟浩然

昨晚打回北方,今天從東方出發;

我已經很強了,沒錢還擔心農業。

桑田耕父,蓮鋤隨牧童;

田說今年的氣候,* * *充沛。

賣癡呆癥的話

(唐)範成大

除夕夜,人們不睡覺,厭倦了萎靡不振,強行過年;

孩子叫走長街,雲有癡呆叫人賣。

除了晚上

(唐)萊古

事關團結已成空,萬裏相思壹夜之間。

擔心到烏鴉死去,妳會再次看到春風。

農歷月的第壹天

(宋)王安石

除了壹歲的鞭炮聲,春風把溫暖送進屠蘇;

成千上萬的家庭總是用新桃子換舊桃子。

元日玉樓春

(宋代)貓胖

年年蓮花落漏,碧井屠蘇沈凍酒。

曉寒還在騙人,春天的她很苗條。

美女催千秋長命,柏葉青椒披秀色袖。

在我的家鄉深處,我並不了解對方,但我只和董軍在壹起。

除夕

文天祥(南宋)

幹坤空,歲月去堂;

路的盡頭風雨交加,窮的那壹邊全是冰雪。

生命隨歲月消逝,身體被遺忘;

沒有殺蘇夢這回事,夜還早是燃燈。

支付新年電話

(明)文徵明

我不想見面,但我想談談,著名的論文都是我們。

我也跟人扔幾張紙,世界太簡單不太空虛。

是新的和正確的

葉青(明)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

加過年,春光舊山河。

梅劉放充滿驕傲,散漫而蒼老;

塗素成喝醉了,嘲笑白雲。

今天是除夕。

(清)黃景仁

千笑萬緩,憂從外藏。

高高站在石橋上的人,仿佛在人間,凝望天空,卻見壹星如月。

鳳城新年致辭

(清)查沈星

巧剪試新羅,畫彩金如飛蛾;

從此剪刀閑置了壹個月,20歲之前的閨房針線比較多。

吳佳元旦

(清)孔

小舒白發不盈跌宕,養老竈居然睡了。

剪了蠟燭幹了夜宵酒,把錢都花光了買春錢。

聽燃鞭炮的童心,看桃花字的變化。

鼓角加壹朵梅花,連笑過年。

大年初壹占用了柳亞子的魅力。

董·

* * *歡聲笑語過年,鴻雁淑女送梅花;

大家在祝酒詞中互相敬酒,表達新年的祝願,在所有的人都還不滿足之後,又壹起品嘗這勝利的茶,談論時事。

唯忠報國,家無天堂;

歌舞伴京城迎佳節,遠眺延安風光。

春節期間看花市。

林·

麥傑見面看花市,卻像畫廊壹樣靠著騎樓;

捆好的盆栽壹字排開,草類植物木質清香。

徹夜燈火通明,歌聲令人心醉。

正是這壹年,景色美麗多彩。

其他地方各民族的春節習俗

壹、藏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壹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他們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禁忌。

1.當兩個朋友久別重逢,互相問候或聊天時,妳不能把手放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在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服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跨人。

3.女性不要掛衣服,尤其是大家路過的褲子和內衣。

4.不要在房子裏大聲吹口哨或哭泣。

5.家人不在家,客人剛走,中午和日落後,藏歷新年第壹天,不能掃地,不能倒垃圾。

6、外人不能在死者親屬面前提死者的名字。

7.今年應該做的工作明年做不了,比如擰毛線、織毛衣、地毯等。

8.黃昏時分,不能隨便到人家家裏去,特別是人家會有生過孩子的孕婦和剛生完孩子的婦女或重病患者,陌生人不能去。

9.中午過後,家裏的任何財物都不能拿出來。

10,壹個妳沒去過的山和懸崖峽谷的陌生人,不能大聲喧嘩。

11、餐具、鍋、盤等。不能被跨越或踐踏。

12.家裏兩個人同時出門,走反方向。他們不能同時出去。他們必須前後出門,出門的時間要分開。

13,女人晚上不能梳頭洗頭,不能蒙著頭發出門。

14.使用掃帚、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妳必須先把它們放在地上,然後另壹個人會把它們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戚朋友去妳家做客或者拜訪妳的時候,都會送妳壹些酥油茶或者青稞酒作為禮物。客人走的時候不能什麽都空著,壹定要留壹些在裏面或者自己換壹些東西來裝。

16.有缺口或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或給客人倒茶。

二。彜族

彜族火把節,即彜族年。在彜族人的眼中,火象征著光明、正義和繁榮,象征著壹種可以摧毀壹切邪惡的強大力量。火把節是彜族人民歡樂、友愛和幸福的節日。3.香港海關

農歷新年是我國傳統的盛大節日,相信全中國的人都不知道。然而,在香港慶祝農歷新年在習俗和氣氛方面與傳統的完全不同。

近年來,很少有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期間在家裏貼春聯和年畫。相反,他們在壹些商店或家裏張貼了“生意興隆”和“安全進出”。即便如此,貼春聯、年畫的初衷和貼春聯、年畫是壹樣的。希望來年壹切順利,平安無事。

此外,舞獅和龍燈還會出現在新界的壹些鄉村和村落,新年在市區街頭很難看到大型的舞獅和龍燈。至於放鞭炮和鞭炮,在香港是禁止的。但從1982年開始,每年農歷年初二晚上都會在維多利亞港舉行盛大的煙花匯演,這是壹個十多年來迎接春節的節目。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期間有許多關於吃飯的習俗,而且大多數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圓飯”,通常是在家裏,全家人會在除夕夜聚在壹起享用晚餐。飯後大節目的首選相信是逛花市。農歷新年期間,港九的花市很多,其中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規模最大,最熱鬧。香港人習慣飯後逛花市,除夕夜人山人海,大家會壹起過節。

在香港過農歷新年,最開心的就是收“利”孩子。春節期間,到處都能聽到笑聲。“禮”原本是壹種“好事”,基於吉祥如意,也成為春節期間與親戚們不可或缺的習俗。

4.澳門海關

澳門的舊習俗很獨特。“謝竈”是澳門保留下來的最傳統的中國習俗之壹。臘月二十三,澳門人叫它“謝竈”。按照中國的傳統,澳門人也給竈王爺吃糖,說是用糖糊竈王爺的嘴,免得在玉帝面前說他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壹個澳門家庭的爐子上看到壹張聖誕老人的照片。奇怪的是,聖誕老人的畫像被貼上了壹副對聯,上面寫著“天道好言,衣錦還鄉”。

澳門人從臘月二十八開始慶祝新年,臘月二十八在粵語中是諧音字。大多數企業主在年底邀請他們的員工吃“團圓飯”,以顯示他們的繁榮和好運。從臘月二十八開始才能真正感受到澳門的年味。

5.臺灣省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節日。與福建省壹水之隔的臺灣省,其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生活習慣、親屬關系等都與中國大陸壹脈相承,尤其是閩南地區,所以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中國大陸相似。

由於包道居民(多為閩南、客家)的祖先赴臺發展,年代久遠,歷經滄桑,那裏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壹些獨特的圖案和色彩。

6.有趣的江蘇春節習俗

春節期間,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拜年之外,還有壹些獨特的習俗,和全國壹樣。現在收藏數量是給讀者看的。

蘇州人在除夕夜的飯菜裏放熟菱角,吃的時候挖出來,叫做“挖金元寶”。走親訪友時,要在茶裏放兩顆青橄欖,稱為“金元寶茶”。恭喜發財。

在新年的第壹天早上,武進的人們在中堂懸掛祖先的畫像,向他們提供茶果和年糕,全家人依次拜年,這被稱為“崇拜上帝的影子”不讓他們從家裏掃地,怕掃出“財富”和“如意算盤”,只能從外往裏掃。

江寧人有春節“敲神鼓”的習俗。旗幟開路,鑼鼓手滿地打鼓助興。第三天“打夜鼓”,第七天“打七鼓”,第十三到第十五天,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中或堂前種植芝麻桿、冬青、柏枝的習俗,寓意生命日日盛開,四季常青。

淮陰人也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的習俗。晚上,我帶著孩子去地裏點燃火把,為他們驅走邪氣。我壹邊烤,壹邊唱:“烤我的頭,醒過來,烤我的腳,保持我的腳步筆直,烤我的肚子不拉肚子,烤遍我的全身,病就再也看不見了。”

農歷八月初八,無錫漁民乘船到西山拜祭王宇廟,祈求水神保佑,祭祀敖靜大佛,稱為“上?”王宇廟拆除後,這種習俗逐漸變得淡漠了。

春節期間,江蘇的舊俗中仍有許多禁忌,如大年初壹不要動剪刀,以免互相爭執;不要動菜刀,以免被打死;不吃粥,怕下雨出門;不掃地,怕掃走財富之類的。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許多不科學的習俗逐漸被人遺忘;健康有益的娛樂和休閑活動繼續進行。

7.桂林春節習俗

從除夕到大年初壹

隨著農歷65438年2月24日零點鐘聲的敲響,春節已經走進桂林城鄉。這壹天是桂林人的“除夕”,即“過年”。在元旦,人們殺狗和鴨子來慶祝春節。這壹天的鞭炮聲,帶著人們送竈神“上帝說好話”的心願,劈劈啪啪傳到了高煜那裏。人們認為竈神是壹家之主,掌管著壹家人的善惡,好與壞,好與壞,所以每年都要把竈神送上天向玉帝交代,以此來拯救全家免於災難。祭竈儀式多由家中長輩完成。他們把糖果放在廚房的爐子上,向竈神獻祭,祈禱竈神“在天上說好話,給人間帶來好運”。用糖果祭祀竈王爺,目的是讓糖果“粘”在竈王爺的嘴上,讓他的甜嘴說好話。除夕夜幕降臨後,會燃放鞭炮迎接竈神。這是桂林“過年”的古老習俗。現在,即使是放鞭炮也只是壹種古老習俗的殘余儀式。

中國少數民族的春節習俗

中國是壹個多民族國家,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雖然他們有不同的語言,文字,生活方式和習俗,但他們大多數人都把春節作為自己民族的壹個重大節日來慶祝。

8.達斡爾族:年身高

北方達斡爾族有拜年的習慣。春節期間,人們穿著節日的服裝,互相拜訪,互相祝賀。家家都有蒸糕,拜年的人壹進門,主人就用蒸糕招待。“高”在漢語中與“高”諧音,以餅相待,寓意新的壹年生活水平進壹步提高。節日期間,達斡爾族還舉行歌舞和體育活動,歷時半個月。

9.蒙古人:酒肉不盡。

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是另壹番景象。節前,家家戶戶都準備了公羊,各種奶制品,幾壇酒。除夕夜,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人坐在蒙古包中間迎接新年。午夜開始吃喝。通常,妳應該多吃多喝。剩下的酒肉越多越好。這象征著新的壹年酒肉不缺。初壹早上,男女們穿著各式各樣的服飾,騎上戰馬,三五成群地奔向“浩特”(村鎮),壹個個串起蒙古包。串包時要先給長輩磕頭,然後主人家的女婿給來串包的客人敬酒,人們載歌載舞。

X.壯族:迎接英雄

生活在中國南方的壯族人把春節稱為“元旦”。這壹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互相祝賀,以為今年可以吉祥如意。壯族還有壹個養老的習俗,壯族人稱之為“赤力節”。“美食節”在本月30日。據說在65,438+000多年前,壹支壯族農民武裝在抗擊外敵入侵後凱旋而歸。此時春節已過,壯族人民為了迎接他們,在本月三十日為他們慶祝。

11.布依族:姑娘搶第壹擔水。

居住在中國西南邊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都要守夜。天亮了,姑娘們爭先恐後地去屋外打水。誰先挑水,誰就是最勤勞的女孩。那裏的景頗族喜歡在春節前舉行射擊活動,姑娘們就是這個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他們用線把繡荷包掛在竹竿上,在樹頂左右搖擺,要小夥子出手。女孩們將把酒作為獎品送給誰先射中錢包。壹個錢包通常包含壹枚硬幣,壹些小米和壹些裝飾性的珠子,作為幸福的象征。

12.哈妮:搖擺。

春節前幾天,哈尼族居住的村莊已經熱鬧非凡,婦女們都在忙著粑粑。巴巴是壹種用糯米做的蛋糕。男孩子們忙著上山砍竹子,準備搭秋千。那裏的秋千有十幾米高,哈尼族不分男女老幼,都愛蕩秋千。節日期間,大家都穿著自己喜歡的衣服去蕩秋千,處處呈現出壹派熱鬧和諧的節日景象。

十三歲。傣族人:扔糠袋

年輕的傣族男女喜歡扔糠袋的遊戲。春節期間,男孩和女孩互相扔糠袋,看誰扔得準,誰能接住。玩到壹定時間後,姑娘們悄悄抓起小夥子穿的腰刀、包頭布或拴馬跑回家。如果年輕人有感情,就跟著他。當父母看到他們的女兒帶著頭巾和壹匹好馬回來時,他們設宴招待。

另外,每年的4月13日是傣族歷新年,也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將潑水視為驅邪去汙的象征,也將這壹天視為最美好吉祥的日子。

14.高山族:“圍爐”

住在中國臺灣省的高山族在春節期間有另壹種口味。除夕夜,壹家老小圍坐在壹張圓桌前吃火鍋,被稱為“圍爐”。通常不喝酒的女性也應該象征性地抿壹口酒,以示好運。圍著爐子吃的蔬菜不需要用刀切。洗完後要連根煮,表示祝父母長壽。如果家裏有人外出,妳也要空出壹個座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座位上,以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

15.滿族:掛國旗過年。

滿語分為紅黃藍白四旗。春節期間,有紅旗的人掛紅旗,有黃旗的人掛黃旗,有藍旗的人掛藍旗,有白旗的人掛白旗。這些旗幟圖案精美,顏色鮮艷,象征著壹年的吉祥開始。

節日期間,男孩子們成群結隊地燃放鞭炮,或者乘坐各種自制的木雪橇,在山丘和冰面上嗖嗖地滑行。姑娘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合夥玩加拉哈(豬或牛的膝蓋骨)。從初壹晚上到初五,人們還自願組織起來跳秧歌慶祝新年。陣容強大的秧歌隊不僅在本村跳,在其他村也跳。圍觀的人常常高興得忘記了疲勞和寒冷。甚至還有熱情的觀眾——他們跟著秧歌隊從壹個村子到另壹個村子,直到天亮才回來。

十六歲。白族:“讓它崛起”

過年的時候,雲南的白族同胞有壹個叫“飛得高”的慶典。所謂“飆”,就是用整根大竹,在竹縫裏放火藥。點燃後,整根大竹可以崩向天空,成為名副其實的“沖天”。在壹些地區,白族同胞和苗族、壯族壹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有“拋繡球”的習俗。任何壹個抓不到繡球的人,都要送給對方壹個紀念品。那些多次失球又無法兌換紀念品的人,說明他們接受了對方的愛。

17.侗族:蘆笙社

春節期間,在貴州和湖南的侗族同胞中盛行壹種叫做“侗族年”(也叫蘆笙會)的群眾性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於漢族的“團拜”,但比“團拜”更歡樂熱烈。這種活動通常由兩個村莊舉行。兩支隊伍在廣場上正式舉行了宋陸生和舞蹈比賽。此時,兩村的觀眾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其樂融融。

18.彜族:跳虎

雲南省雙柏縣麥地沖彜族在春節期間有壹個特殊的習俗“跳虎節”。正月初八,村裏的成年男子聚集在村後土地廟的遺址上殺狗,供奉“米祀”(“米”是土的意思,“祀”是主人的意思,米祀是神的意思),然後村裏的“畢摩”向土地爺供奉祭品,邀請虎神。八個村民扮成老虎跳舞。“老虎”有高聳的耳朵,粗厚的尾巴和遍布全身的虎紋。他們在額頭上畫了壹個漢字“王”,在脖子上掛了壹個大大的銅鐘,十分威嚴。在“畢摩”說了壹個告別儀式,並邀請了虎神之後,虎王帶領所有的老虎進了村子。整個跳虎節,全村男女老少都沈浸在壹片迎虎、送虎、看虎跳、驅邪鬼的歡樂氣氛中。當地人深信,只有通過壹年壹度的傳統跳虎,向虎神獻祭,祈求祖先的祝福,所有的村民才能年年豐收,人口繁榮,更加幸福。

十九。薩尼:吃湯圓。

除夕夜,撒尼被稱為“思考期”。在除夕夜,祭祖和吃年夜飯是非常莊嚴的。到了下午,每家門前都插上綠色的樹枝,樹枝上還掛著壹頂草帽。這是壹個無聲的通知:請勿入內!不準說話!即使是家裏的人也不允許大聲說話。

撒尼語有個有趣的現象:“湯圓”和“過年”是同壹個詞,叫“寬齊馬”。因為過年壹定要吃湯圓。從正月初壹開始的半個月,人們沈浸在歡樂中。初壹晚上舉行篝火晚會,山歌對唱,三弦胡獨奏,樸實抒情。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

第二天祭山神,第四天送火星,是為了趕走災難,顯示人類的力量。

每年春節的第二天下午,農民們要牽著牛出去,繞著村子的中心走幾圈,在它的額頭上戴上用紅布綁著的花,以示對它壹年貢獻的尊重。我還餵它米飯和肥豬肉,以示對親密夥伴的安慰。

撒尼人從除夕到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動。從他們對祖先的敬仰和懷念中,我們可以找到這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傳統道德中美好的東西。

  • 上一篇:可鹽可甜可颯可萌可A
  • 下一篇:誰知道《清明上河圖》中宋代服飾的發型?(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