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以前的同學聯合開了壹家紅燈照相館,就在四川北路海寧路口。
1934年,他的電影《田螺》獲得瑞士攝影沙龍榮譽獎。
《小石》是吳印鹹早期的攝影作品之壹,反映了他的家鄉沭陽縣程輝門人們忙碌的身影。逆光下,人們勞作的剪影被晨露襯托在石板路上,生動記錄了當時當地人的生活寫照。說明吳印鹹的攝影創作不僅十分註重光線、陰影、畫面結構等藝術表現形式,而且用攝影來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直到晚年,這幅寫實的攝影作品壹直掛在吳印鹹書房和接待室的墻上,成為他最喜愛的作品之壹。
青年時代的吳印鹹把鏡頭對準了舊社會底層的勞動群眾,表現了他們的艱難困苦,給予了他們極大的同情。他拍攝過《饑寒交迫》、《穿越別墅的感覺》、《追蹤者》等攝影作品,表現了勞動人民為生存而奮鬥、期待變化的社會現實。
1935“繪畫與攝影展”與徐行知聯合舉辦,這是吳印鹹首次個展,展出56件作品。
離開天壹影業公司,去電通影業公司拍攝電影《風暴之子》。
隨後,他拍攝了中國第壹部音樂喜劇《都市風光》,該片由袁執導。
攝影作品包括:尖叫、凝視他人等。
1935年,吳印鹹受電影文化領軍人物夏衍邀請,到上海電通電影公司拍攝由田漢編劇、徐行知導演的電影《風暴的孩子》,成為電影攝影師。影片以“九壹八事變”為歷史背景,展現了知識分子從消沈、仿徨到覺醒、鬥爭,再到革命的過程,也反映了全國人民壹致要求抗日的強烈願望。本片於1935年5月在上海首映,引起轟動,極大地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激情和鬥誌。尤其是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更是深化了影片的主題,成為風靡全國、激勵人們爭取民族解放的戰鬥號角,成為日後我國的國歌。此後,拍攝了中國第壹部音樂喜劇《都市風光》,導演是袁·。影片用不同的喜劇表現手法諷刺鞭撻舊中國的黑暗和迂腐。
後來又為明星電影公司二廠拍了《生死與共》和《街頭天使》兩部電影。前者表現革命歷史的主題,後者反映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和感情,歌頌他們美麗善良的心靈,表現他們爭取自由的鬥爭。影片上映後,在上海引起了巨大反響,收到了非常轟動的社會效果。《街頭天使》成為30年代左翼電影的經典,被譽為“中國的壹朵奇葩”。這部電影也是吳印鹹的成名作,標誌著他攝影技術的成熟,使他成為中國知名的攝影師。1980-1981年,該片在倫敦、舊金山、巴黎、法國裏昂舉辦的“中國電影月”中展映,受到觀眾喜愛和輿論重視。1982年2月,《街頭天使》在意大利都靈舉行的“中國電影五十年回顧展”開幕式上放映,受到廣泛好評。這個國家的著名影評人達西·拉赫寫道:“新現實主義誕生於上海”。這部電影在世界電影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可見壹斑。
在拍攝電影的同時,吳印鹹壹直利用業余時間進行攝影創作。在此期間,他拍攝了《吶喊》、《霹靂》等多部攝影作品。《吶喊》以吶喊的人物造型表達了被壓迫者不得不反抗的內心世界。霹靂,烏雲翻滾,電閃雷鳴,寓意著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期待著深刻的變革。
1936年,《生死與共》拍攝完成,隨後是袁導演的《街頭天使》拍攝。
1937年“八·壹三”後,上海淪陷。為了生存,吳印鹹在太原、上海和香港呆了壹年多。就在這時候,袁給發了壹封電報,號碼是1938,邀請他到來商量壹件重要的事情。原來,在武漢工作的中共中央代表、副同誌邀請袁到延安、陜甘寧邊區和華北敵後,拍攝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抗日軍民生活和戰鬥的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吳印鹹毅然決定接受邀請,去延安!
得到消息後,吳印鹹立即離開香港,經上海前往武漢。在漢口期間,他受周恩來委托。壹天晚上,他到指定地點接受荷蘭著名電影導演埃文斯送給八路軍的壹部只有壹個鏡頭、兩千英尺膠片的“Em”膠片相機。袁從香港買了16毫米的電影攝影機和壹些膠卷,買了三架照相機。他們於當年8月到達延安,直接投入抗日救國事業。在延安成立的八路軍總政治部電影組(以下簡稱延安電影組),由任電影組隊長(後為電影組組長),袁等人擔起拍攝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的重任,反映了中國* * *制片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鬥爭 以及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中國領導人的珍貴革命史料。
由於國民黨的封鎖,當時延安的物質生活極其匱乏,更不用說拍電影的設備了。當拍片用的負片用完了,大家就換成正片的印本,千方百計克服困難完成任務。在拍攝的同時,吳印鹹和他的同事們還拍攝了大量的歷史照片,並對這些照片進行了沖洗和放大,通過各種渠道,包括周恩來親自領導的八路軍武漢辦事處,介紹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國事業。
1938年9月,“八路軍總政治部電影團”在延安成立,團長為總政治部副主任譚政,政治指導員,藝術編導袁,技術攝影主任,攝影師徐,總務兼雜工。
10 10月1日,應周恩來邀請在延安拍攝的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在陜西中部的皇陵打響了第壹槍,這是人民電影的第壹部作品。
這裏的攝影作品有:寶塔山、延安俯瞰、駝鈴丁咚、抗大午餐等。
1939拍攝白求恩大夫的新聞鏡頭。
攝影作品有:《白求恩大夫》、《紅纓絲》等。
1939年,攝制組在延安拍片後,前往華北抗日戰場,拍攝八路軍與日寇的英勇戰鬥和根據地人民的活動。吳印鹹親自拍攝了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加拿大白求恩大夫在中國抗日烽火前線搶救八路軍傷員的紀錄片和著名的攝影作品《白求恩大夫》。在晉察冀根據地,受《抗敵報》社長鄧拓、軍區政治部攝影部主任長沙飛邀請,撰寫了《攝影常識》壹書,作為培養攝影工作者的教材,提供給八路軍和解放區的攝影工作者閱讀。書雖然不長,卻是解放區編輯出版的第壹本攝影教材。這是吳印鹹在炎熱的夏天,在田間樹下的壹塊大石頭上,在人們家裏的土炕上,在微弱的蓖麻油燈下寫下的。這本書的序言分別由鄧拓和沙飛撰寫,由抗日報印刷出版,分發給軍隊和地方。其巨大的作用和意義不言而喻。
1940年拍攝延安辛亥革命30周年慶典、延安百團大戰勝利慶典、追悼會、國際青年節。
攝影作品包括:朱德、周恩來和壹系列人物照片。
1942,加入中國* * *產黨。
作為電影界代表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並擔任會議攝影師。
攝影作品有:《艱苦奮鬥》、《墾荒》、《騎兵演習》、《延安文藝座談會》等。
1943大型紀錄片《南泥灣》制作完成。
攝影作品有:整理、延安大白菜、兄妹墾荒、誌同道合等。
1945,第壹期攝影培訓班開班,吳印鹹主持教學。
攝影作品有:《毛主席談聯合政府》、《告別登機》、《回來了》、《七個會議室》、《朱德報告》、《劉少奇報告》等。
吳印鹹意識到,要使攝影成為宣傳、組織和鼓舞群眾的有力武器,就必須發展黨的攝影隊伍,培養更多的攝影師。1945年初,他和攝制組的同誌們克服物質條件不足,在延安寶塔山下、延河沿岸舉辦了第壹期攝影培訓班。這堂課由吳印鹹主持,講授攝影。這個培訓班既講授攝影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能,又突出攝影在革命事業中的地位和攝影工作者的任務,教育學員堅持攝影要為黨的方針政策服務,為人民服務,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原則。培訓班每個學員只能拿到兩張過期膠片,拍完必須立即做好記錄。底片和照片沖洗出來後,會對照拍攝記錄進行總結,以資借鑒。吳印鹹親自編寫教材,圖文並茂,上面的插圖和照片都是他自己拍攝、印刷和制作的。因為膠片短缺,他們往往采取“空彈射擊”的訓練方式——當時用於教學實習的相機,有的裝了膠片,有的沒有,但學員們並不知道,依然選擇布景,點亮燈光,認真拍攝。當然,學生用相機裝膠卷拍出來的照片,也會成為課堂評價的對象。就這樣,學生們學會了拍攝和制作圖片的全套技術,培養了吃苦耐勞的精神。
1945 165438+10月,電影團奉命隨東北挺進幹部支隊,離開延安到東北新區工作。吳印鹹和攝制組的同誌們開始了第二期攝影培訓班。後來因戰局變化而暫時中止。到1946,第二期培訓班繼續,吳印鹹依然負責授課,講授電影攝影技術和電影制作的基礎知識。不久,吳印鹹跟隨葉劍英到北平軍區司令部工作,攝影訓練班由其他同誌主持。
解放戰爭時期,吳印鹹擔任東北電影制片廠副廠長,在東營舉辦了四期頗具規模的培訓班,培訓各類幹部數百人。在擔任工廠領導的同時,吳印鹹還在培訓班上教授攝影課程。學生畢業後,極大地充實了電影廠各部門的力量,為以後輸出攝影專業幹部奠定了基礎。這些在延安和東北培養起來的攝影家,解放戰爭時期分別在中南、西南、西北戰場工作,成為攝影報道的主力軍。他們中的壹些人在新中國成立後成為新華社和其他媒體的知名攝影師。
1946 10 6月1日,東北電影制片廠成立,年底吳印鹹任技術部主任、副主任。
65438-0947,赴捷克斯洛伐克參加第壹屆世界青年和學生節,任攝影記者。
1949—1954吳印鹹接任東北電影制片廠廠長。
在擔任廠長期間,東映制作了《中華兒女》、《趙壹曼》、《白毛女》、《鐵血戰士》等優秀影片。
1952中國電影代表團參加首屆印度國際電影節。
攝影作品有:餵鳥器等。
1954因病辭職。
1955參與北京電影學院籌備工作。
作品有《甌江上的船影》、《節日裏的北海》、《故宮太和殿》等。
65438年至0955年,吳印鹹從東北電影制片廠廠長的崗位上調任北京,奉命與張敏、鐘敬之等同誌創辦中國第壹所電影教育高等學府北京電影學院,開始了長達十余年的教學生涯。從那以後,吳印鹹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書育人上。
北京電影學院是新中國最早的藝術院校之壹,也是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壹個較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唯壹為電影藝術創作培養人才的高等院校。自公司成立以來,吳印鹹壹直擔任副總裁兼攝影部負責人。他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壹就是通過大學教育,讓學生真正成為具有高級專業知識的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優秀人才。因此,他非常重視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和專業知識的傳授。在這方面,他身體力行,言傳身教,付出了很多心血。
吳印鹹親自擔任領導教授攝影,為攝影系的學生教授基礎攝影課程。上課伊始,他總是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向青年學生講述延安電影集團同誌們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風,培養學生克服困難、努力完成任務的精神。他說,在延安拍戲時,器材和條件的匱乏是不可想象的。不僅底片不夠,更困難的是沒有打印機,沒有電。如何才能打印出“副本”?但是,困難嚇不倒片組的同誌們。他們把“Em”膠片相機的鏡頭摘下來,把顯影後的底片和未曝光的正片放在壹起放進去,讓它們壹起穿過相機門,與太陽接觸進行打印,所以他們只是打印了拷貝。
拍照也有很多困難。延安沒有電。我如何能放大照片?他們建造了壹個像崗亭壹樣的沒有窗戶的小房子,屋頂上有壹個小洞,並在那裏安裝了壹個帶有延伸皮腔的舊相機作為放大鏡。要放大的底片放在相機的毛玻璃處,鏡頭對著放大的紙張。在小房子外面,助手隨時告知太陽光強度的變化,借助小孔透射的太陽光,通過相機鏡頭使相紙感光,制成照片進行宣傳。
聽了吳印鹹講述的這些傳奇故事,攝影系的學生受到了非常生動、令人信服的教育,對他們人生觀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些學生中的許多人繼承了他們的導師吳印鹹的精神,並在畢業後為中國的攝影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吳印鹹還經常教育學生正確看待人與設備之間的關系。他說,有先進的設備固然好,但我們國家底子薄。要在使用劣質攝影器材的基礎上拍出優秀的作品,練好攝影基本功很重要。他以身作則。在他的“60年攝影生涯展”的每張照片的底部,都有壹個相機圖案,顯示了作品是用哪臺舊相機拍攝的。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也繼承了吳印鹹的這壹傳統。雖然幾十年來培養了很多優秀的攝影師,但並沒有花更多的外匯購買頂尖的攝影器材。副總裁兼部門負責人吳印鹹於1966年應邀赴日、港進行攝影交流與創作,還向新華社攝影部臨時借用了壹臺相機。
在重視思想教育的同時,吳印鹹的治學精神非常嚴謹,對同學極其負責。他非常重視用形象化的教材進行教學,並親自拍攝和制作成套照片,以增強教學效果。為了說明不同的光線和氣候對攝影造型的影響,他煞費苦心地在北京景山拍攝制作了壹系列在順光、側光、逆光、晴天、陰天、雨天、下雪天、霧天、早晨、中午、黃昏、傍晚等不同自然條件下的組照,給學生們講解。在人像攝影課中,為了講解光效對被攝對象造型的影響,他親自在燈光室拍攝了壹組照片,並認真地給學生講解...他的敬業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贏得了學生們的真誠尊重。
吳印鹹壹直認為,電影學院的學生應該有紮實的專業技能,只有畢業後才能更好地服務於社會和人民。從這個指導思想出發,在專業訓練方面,他要求循序漸進,腳踏實地的訓練。學習攝影離不開實踐,但他不提倡剛入學的大三學生忙於攝影創作。他認為教學初期主要是讓學生練習基本的攝影技巧,後期再安排創作。他還認為,學習膠片攝影首先要學好照片攝影,先用相機鍛煉,掌握照片攝影的基本規律後再進行膠片攝影的動態訓練。他的教學理念無疑是對學生負責。從實際效果的檢驗來看,攝影系的畢業生總體來說攝影功底紮實,能夠很好的完成任務。尤其是60年代初的畢業生和恢復高考後的70年代畢業生,因為真正貫徹了吳印鹹在教學中重視基本功的思想,普遍打下了良好的專業基礎,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貢獻。
在教學過程中,吳印鹹非常重視古今優秀文化的傳承。他在教授攝影造型手段時,經常參考中國優秀的傳統繪畫理論,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啟發學生繼承傳統藝術理論的精髓。他結合南齊謝赫所寫的六法講授攝影的畫面構圖,使學生加深了對這壹著名畫論中所提到的“氣韻生動”、“商位”、“物以象形”、“以類著色”等含義的理解。結合清代沈宗謙《畫芥子船》中的“傳神”精神,講授人像攝影課,闡述人像攝影要達到“形神兼備”的境界,防止只註重外貌描寫和表現的片面性,為學生打下紮實的理論基礎。
吳印鹹在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建立的教學體系,不僅使中國的電影教育走上了全面、正規的發展道路,也是全國攝影教育的壹個創舉。北京電影學院雖然不是國內最早開設寫真攝影課程的院校,但卻是第壹個擁有最齊全攝影課程的院校。社會上很多人認為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是教拍戲的,其實不完全是這樣。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電影學院攝影系就開始開設相當完善的照片攝影課程,包括照片構圖、照片光處理、人像攝影、風景攝影、靜物攝影、彩色攝影、新聞攝影、生活攝影、暗房技術等。這些課程是在吳印鹹的主持下建立的,其中壹些是他親自教授的。這些課程的開設實際上起到了雙重作用:既是電影攝影的專業基礎課,也是對攝影攝影的系統訓練。學完這些課程後,我既可以從事影視制作,也可以從事攝影。既可以從事商業攝影,也可以從事報道攝影;我可以做壹名攝影編輯,致力於攝影教學和理論研究。因為吳印鹹創立的攝影教學體系相當全面完整;雖然學生掌握的攝影技巧因人而異,但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全面的。很多攝影系的畢業生都投身於攝影攝影。其中十幾位曾在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圖片類報紙《人民畫報》工作,擔任副總編輯、總編輯助理、編輯室主任、首席記者等重要職務,取得了公認的成績。在中國青年報工作的畢業生連續三年獲得“中國十大新聞攝影師”評選第壹名,就是證明。事實上,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在全國的攝影教育體系中,吳印鹹在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開設的課程在培養學生方面是相當全面和嚴謹的。正因為如此,原攝影系的攝影基礎教研組在1996擴充為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成為國內最早全面培養攝影攝影師的高等院校。
在攝影系任教期間,吳印鹹高瞻遠矚,非常重視師資的培養。關於教師的配置,他提出了“三三制”的思想,即全體教師的三分之壹在壹線教學,三分之壹從事藝術創作實踐,三分之壹致力於備課。這是壹個高瞻遠矚、負責任的主張。從制度上保證了教師的藝術實踐,使課堂教學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給教師足夠的備課時間,有利於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毫無疑問,這些說法是非常正確的。在這壹思想的指導下,攝影系幾十年來培養了壹大批骨幹教師,他們在攝影教育領域享有盛譽,成為攝影教學的中堅力量。
在主持攝影教學的同時,吳印鹹從未忘記自己的攝影實踐。先後拍攝了《紅旗譜》、《白求恩大夫》等影片,擔任故事片《駱駝祥子》的攝影導演,創作了大量的圖片攝影作品。同時,他牽頭,著力於學科教材建設,撰寫出版了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第壹本教材《攝影理論的代表作——攝影藝術的表現方法》。這本書的出版受到了攝影界的極大關註。上世紀50年代中期,國內僅有少量攝影作品僅集中在攝影技術層面,沒有專著系統闡述攝影藝術造型理論,闡述攝影創作規律。吳印鹹的這本書以理論聯系實際為特點,系統闡述了攝影藝術創作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各種攝影流派的特點和藝術表現技巧,從而成為我國最早、最完整、最系統、最權威的經典。這本書不僅是當時唯壹開設攝影藝術課程的高等院校的官方教材,也是社會上攝影愛好者不可多得的讀物。該書出版後立即售罄,讀者中出現了壹份手稿;65438-0973年,意大利米蘭的馬索塔出版社翻譯出版了這本書,並在西歐發行,引起了國際攝影出版社的關註,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在北京電影學院的十余年間,吳印鹹潛心學習,在攝影理論、攝影實踐、攝影技術和藝術技巧的研究上不懈努力,培養了壹批又壹批優秀的電影攝影和照片攝影人才。許多人創作了造詣很深的藝術作品,有的成為電影攝影和照片攝影的領導幹部和骨幹力量,有的成為知名學者。年輕時,作為壹名教師,吳印鹹經常感到快樂和欣慰。
吳印鹹以其職業道德、個人品格和藝術修養贏得了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吳印鹹是中國電影和攝影界的領軍人物,但他非常謙虛,平易近人,尤其關心年輕的教師和學生。攝影系的學生每次集體活動,他都給他們拍照,用自己的相紙放大,發給每個人壹張。為了經濟,照片當然不大。60年代初,他到桂林進行攝影創作。因為拍了很多片子,所以找了壹個助教幫他壹起沖洗。他自己開發了較小的135膠片,助教開發了較大的120膠片。助教很清楚,巫迪文120的片子不多,不到關鍵點,他都舍不得用120。任何120壹定是重要的圖,所以他很謹慎。可惜當時經驗不多,註射顯影劑的時候帶進了很多氣泡。我誤以為藥水滿了,結果壹個重要的片子報廢了。助教看著不完整的圖像,傻了眼,心虛了。就在助教驚恐萬分的時候,吳印鹹慢吞吞地說:“不要緊,第二卷就好了。”這樣,助教就可以繼續操作了。這讓助教壹直牢牢記住。從那以後,無論是他自己的底片,還是別人讓他沖洗的底片,無論是黑白的還是彩色的,都沒有出現過壹次沖洗事故。
1956 9月1日,北京電影學院舉行開學典禮,吳印鹹任副院長兼攝影系主任。
中國攝影學會成立,吳印鹹當選為理事長。
1960年,中國攝影學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吳印鹹當選為副主席。
1961年,吳印鹹攝影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展出160幅作品,隨後在七個省市展出。
1963-1964年,吳印鹹擔任故事片《白求恩大夫》的首席攝影師,赴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攝。為了培養年輕教師,他帶了兩個助教做助手。這部電影是該廠投產的重點影片。創作者包括許多住在上海最著名的華僑飯店和國際飯店的著名電影藝術家。有壹次,攝影棚裏的布景還沒幹,大家都休息了。吳印鹹借此機會邀請攝影隊的機械師(負責攝像)到他在華僑飯店的房間洗澡。這讓技工陷入了壹個兩難的境地,不應該,不應該,不應該。因為這個機修工是舊社會在電影廠當學徒活下來的,所以從來沒遇到過這種事。首席攝影師邀請他在酒店的私人房間洗澡,恐怕是史無前例的。他咨詢了吳印鹹的助教:去不去?助教說吳老很隨和,沒有壹點架子。第二天,技工確實去了。助教在旅館門口把他迎進房間。他穿著壹件嶄新的藍色華達呢中山裝,這可能是他最好的衣服了。“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技工老師傅非常擔心吳印鹹的處境。
1966的秋天,他特地從上海派人到北京電影學院找助教,打聽吳老的近況。助教只好無奈地告訴他,吳老威望高,人緣好,造反派只是叫他看著自行車拔草。著名的攝影師和教育家吳印鹹就是這樣關心他人的。
當然,吳印鹹始終關心著全國廣大攝影愛好者和攝影教育的普及。他在高齡離開北京電影學院的教學崗位後,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攝影作品的寫作上,到各地講學,傳播攝影知識。他認為,只有少數人有幸進入高等攝影院校求學者,更多的人應該通過“沒有圍墻的大學”來學習和獲取知識。80多歲時,他除了寫作,還到陜西、甘肅、四川、山東、遼寧、黑龍江等地講學,撰寫出版了《人像攝影》、《風景攝影》、《彩色攝影》、《攝影用光》、《攝影濾鏡的使用》和《攝影構圖120例》。他常說要把自己的攝影經驗傳授給年輕人,推動攝影的發展和繁榮。直到他90多歲住進養老院,他壹直用手稿、圖片甚至放大鏡寫作...
65438-0970,國務院文化組成員,中央五七藝術學院副院長,主持電影系教學。
1972年,吳印鹹回到延安采風。他壹入住,整個飯店就傳開了這個消息:“毛主席的攝影師來了!”這個頭銜使吳印鹹成名,並設定了他壹生的背景。
1979 165438+10月中國攝影學會在京召開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決定命名為中國攝影家協會,吳印鹹為副主席。
攝影作品有:作家茅盾、畫家黃舟。
中國人像攝影學會成立1984,吳印鹹當選為名譽主席。
攝影作品有:《寧靜的海邊》、《長鏡頭》、《翺翔》、《在澳門的軍營》等。
1985中國攝影家協會第四次代表大會在京召開,吳印鹹當選為副主席。
攝影作品有:九歌劇照、玫瑰、牡丹等。
1987赴哈爾濱參加“吳印鹹攝影展六十年”開幕式。
1988年4月應邀赴美訪問,接受紐約國際攝影中心頒發的“攝影功勛證書”,展出作品43件。展覽命名為《新中國的誕生地延安》。
7月參加第19屆阿爾勒國際攝影節。
6月,11,第二屆上海國際攝影展舉辦吳印鹹攝影回顧展,展出121作品。
世界攝影理事會授予吳印鹹“榮譽會員”的稱號。
吳印鹹被寫進了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的名人錄。
1989北京電影學院授予吳印鹹榮譽教授稱號。
被中國電影攝影家協會選為名譽主席。
出席在新疆烏魯木齊舉行的吳印鹹攝影回顧展開幕式。
攝影作品包括:《火焰山》等。
1990《沒有* * *生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組照獲第十六屆全國攝影藝術展“特別榮譽獎”。
1991 1 10月,吳印鹹抗日戰爭攝影展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展出,展出作品69件。
在中國攝影家協會第五次代表大會上,吳印鹹當選為協會名譽主席。
1992年3月赴深圳參加深圳攝影大廈落成時開幕的吳印鹹攝影展,展出160幅作品。
5438年6月+10月,中國在第二屆攝影節期間在京展出“吳印鹹攝影作品及相機的使用”,展出作品165件。
參加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20位中日攝影家聯展,展出12幅作品。
獲得“政府特殊津貼”。
首屆中國電影攝影獎評委會授予“電影攝影優秀獎”的“特別獎”。
北京電影學院頒發“金蠟燭獎”。
6月1993“吳印鹹攝影展”在瑞士別墅博物館展出,展出作品90件。
《吳印鹹攝影作品集》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
中國老攝影家協會成立1994,吳印鹹當選為名譽主席。
《吳印鹹風光花卉攝影作品集》由中國廣東省老攝影家協會、中國廣東華僑攝影學會、中國廣聯實業有限公司聯合出版
3月,港澳攝影協會授予“攝影大師”稱號。
他於9月7日上午去世,享年9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