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也是最有影響力的代表作之壹,其最突出的優勢在於描寫。全篇的三個高潮是:描寫大觀園,描寫妙玉,描寫黛玉的琴聲。可以說三部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例如,壹些描寫大觀園的歌詞是:
但見落葉在臺階下搖曳,海棠憔悴,粉身碎骨。
芭蕉還在盛開,菊花只開了幾朵金花。
欄桿半見樹籬,垂柳遮新畫亭。
……
向前望去,只見綠葉模糊,白雲環繞稻香村。
凹晶池廳向陽鎖,凸園別墅新。……
既寫了大觀園,又扣上了“秋深”。
再比如,她在描寫妙玉的時候,先詳細描寫了她的衣著和容貌,然後寫道:“她也是極其聰明絕頂,而且棋藝高明。”美麗很容易描述,聰明卻很難描述。在這裏,以觀棋來說明妙玉的高明,是壹個巧妙的舉動。
另壹個例子是描述鋼琴聲音的部分:
兩人指點壹衣景,壹聲漸聞。
寶玉道:“苦了誰怨?”妙玉道:“寒聲何在?”
模模糊糊的很難發現,但是很難聽到。
除非鐵馬悠悠唱玉樓,除非草蟲唧唧叫華陰?
除非亭子裏的鐘報時,除非檻外的竹子斷斷續續地敲?
上面寫的是遠遠聽不到的,用各種聲音比喻性的描述,強調“慘”和“冷冷清清”的語氣。
時間急如屋檐下的芭蕉雨,時間慢如天涯的浮雲。
輕輕壹摘,仿佛花落在地,再壹勾,仿佛木毀林。
……
此時萬籟俱寂,人也沈默,越彈越是古曲沈重。
高到枝頭,鳥兒做夢,低到從樹籬中喚醒靈魂。
慢慢的將心裏隱隱的東西,在聲音上彈奏出悲傷的琴弦。
上面寫的接近聽,重點是琴聲的各種變化和效果,很有層次。而且從“輕挑”和“重勾”可以看出,這確實是鋼琴的聲音,而不是其他樂器。其中插入了“古曲數重”的句子,進壹步加強了整段的韻味。與大量描寫唐詩中樂器演奏的作品相比,本文有自己的特色。以上三個集中描述的都不是原著裏的東西,是作者的發揮。編者按寶玉嫁人
給鼓調音。短節。1962王昆侖整理改編。很遠。內容以《紅樓夢》第九十六回、第九十七回王熙鳳情節與賈寶玉結婚的故事為藍本。徐老太太聽信算命先生的話,不顧寶玉與黛玉的深情,選擇了“金命”寶釵嫁給孫子。為了不讓寶玉鬧事,鳳姐設了壹個“掉包計劃”。寶玉壹心想著要娶林妹妹。沒想到,儀式結束後他發現自己上當了。
除了十余句歌詞和結尾的兩句,歌詞借用了韓小川《露淚》弟子書裏的第八個“婚——茶”字。整理時,在原話的基礎上進行刪除和調整,個別句子稍作改寫。該曲以婚變為主線,通過婚禮上由喜到怒,再由怒到悲的復雜心理變化過程,表現了與戴之間始終不渝的真情實感。賈寶玉等轎子時“面色紅潤,精神矍鑠,笑聲甜美”。當他看到新來的人戴著蓋頭時,他流露出難以抑制的憐憫之情;當我發現自己不是心上人的時候,我暴跳如雷,“渾身顫抖,汗如雨下”;最後終於撕心裂肺,發泄內心的悲痛。“我為她惡心,她也為我惡心,我們的人生今天就註定了。”妳還不如送我去瀟湘館,壹副屍骨將來埋荒野!“層次分明,筆法細膩,是鼓點曲調的保留節目,傳唱已久。
1962年,北京曲藝團魏喜奎首演,人聲為魏喜奎、韓德福設計。
紅梅閣
常州市紅梅公園東南角。唐末屬水天寺,後屬建福寺。相傳為北宋南宗始祖張伯端所作,傳至天壇。南宋末年,毀於戰亂。元代重修道觀,元貞元年間(1296)改名玄妙寺,並在寺東北修建費霞樓。費霞樓毀於元末,紅梅閣建於明代樓舊址。興衰之後,最後壹次毀於太平天國。現存建築為光緒二十六年(1900)重修。亭子建在2米高的土臺上,磚木結構,重檐歇山頂,下有回廊,鬥拱上翹,十分壯觀。亭高17米,分上下兩層,四周有圍墻,現改為石欄桿。南端有壹個雲鶴圖案的石頭廣場,下面有石階,是出入通道。方額鐫刻“天道”四個字,有明代崇禎的題字;兩邊石柱的對聯是“道有其源,說有功德;不停工,則望聖人與天道。”亭前庭院原植紅梅翠竹,有“郡縣之美”、“仙都之象”之稱。歷代詩詞眾多,亭內外壁間仍有紫陽真人、寫經處、亭樓碑文等石刻。亭前的冰梅石柱是元代天慶觀牌坊的原石柱,其中壹根現存。這根柱子雕刻成冰梅的形狀,顏色鮮亮潔白。青幹龍的昌州府被稱為“玉伽哥窯”,俗稱冰梅石,是林中奇觀。石柱呈圓形,長2.5米,直徑0.40米。紅梅閣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視覺和空虛的世界
《紅樓夢》中有許多神秘的生命現象,令讀者百思不得其解。為了讓讀者理解“味”,曹雪芹在小說的第五循環中為讀者指明了迷(夢遊幻境指十二女飲仙醪,演紅樓夢的迷)。因此,讀者只有走進“幻境”,看清幻境的真實面目,才有可能理解《紅樓夢》這部“千古奇書”。
太虛幻境的石牌坊上,有“太虛幻境”四個大字,兩邊各有壹副對聯:“假時為真,亦為假,無為無處不在。”夢境中石牌坊的橫評和對聯中隱藏的玄機,是通向《紅樓夢》真諦的大門。
“太虛”是道家的樣子。老子的《道德經》認為道大而空。所以這裏的“太虛”其實就是指老莊所說的“道”。《道德經》也說:“道生壹,生二,生三,生萬物。”道教認為世界的本源是道。所以“幻境”的意思就是世間萬物(包括人)都來自幻境。曹雪芹特意在《紅樓夢》開篇寫了寶玉與黛玉的“木石之盟”,意在回答“我是誰?”“我是哪裏人?”“我要去哪裏?”三個終極人生問題。既然道是世界的本原,人當然是從道這個大而空的地方來的。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人體的各大系統(如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是由器官組成的,器官是由組織組成的,組織是由細胞組成的。然而,細胞並不是人體的最小單位。細胞可以分解成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如果繼續問,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是由什麽組成的?如此無休止的追問,最終會分解成分子、原子、離子等粒子。現代科學家探索了從分子、原子、電子、質子和誇克到中微子的物質組成。但中微子不是最小的物質,它可以無限分解,直到到達中國哲學家所描述的無限道的精微世界。當然,任何層次的物質都有其構成基礎——理性。所以道的世界是壹個大而空的世界,物與理都是混沌的。人的身心都來自那個遙遠而微妙的世界。人的肉體只能通過死亡回到那個世界,但人的心靈可以通過道德的自我實現回到最初的世界。所以,人生的真諦就是活著才能生存!有多少人能知道此生的真相?有多少人能證明?世間凡夫以“我”為己,智者以心為“我”,卻不知“道”才是真正的我(本我)。面對這樣的失世,曹雪芹指出:“假當其真,無為而無不為。”
中國漢語中有“道德”和“真理”兩個概念。這兩個概念包含了非常深刻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老子的《道德經》說,“道之失,得德也”。可見,人類的道德就是道的喪失,也就是片面的道。對人來說,道失德,對物來說,道失理。德與理都源於道,但都是偏道。理性是事物存在的根本依據,德性是人生活的根本依據。但是,由於德性和理性的片面性,人體和其他事物壹樣,不可能是永恒的。正因如此,返道成為人和物存在的最本質的生活要求。由此可見,失道顯德,積德復道,才是人生最本質的運動。如果把道德對道家的回歸表現為穿越人生的彼岸,那麽藝術就是兩岸之間的渡口。但愛情只是壹根木頭,被不懂水的溺水者緊緊抱在懷裏。在此岸與彼岸之間漂流時,他和她把自己的生命系在這片木頭上。只有到了彼岸,他和她才會明白,愛情不過是他們渡到彼岸的壹塊木頭。賈寶玉就是這樣壹個過河的人。
用夢鄉中隱藏的真諦解讀《紅樓夢》中賈寶玉的愛情。這樣就可以看出《紅樓夢》為什麽要寫壹個神話般的“木石聯盟”;然後寫各種癡情多情的公子;寫癡情之痛,痛中反思——寶玉的禪定、知異、悟梨香院等。最後,在愛情經歷分離後,寶玉獲得了通靈的幻想,實現了神仙般的命運(高鶚)。這不就是曹雪芹創作大綱的視覺呈現——“從天見色→從色感→入色抒情→從色悟空”嗎?可見賈寶玉只是曹雪芹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壹個象征。
因為曹雪芹是這樣看待生活和世界的,所以作者把生活中的愛情和親情都當成了惡。所以牌樓周圍的壹個宮門上掛著“邪海愛天”四個大字。旁邊還有壹副對聯作解讀:“地厚天高,嘆古今情不盡;找對象結婚,窮風流債難還。”進入二樓門,還有癡情部、仇怨部、夜夢部、晨哭部、夜怨部、春感部、秋悲部。這不就是人類情感生活的象征嗎?然後寶玉被引到“晦氣處”,有壹副對聯指向粉絲——“春恨秋愁自作孽,誰美誰醜?”在覺醒者的眼裏,春怨秋愁的感情都是自造的,容顏之美是自然的,又能為誰動情呢?既然如此,為什麽男女之間的愛情要開始呢?
警匪幻想的仙女為了開導寶玉,使他跳出人的圈子,引導賈寶玉壹步步走向幻境。魔警仙子先以牌坊的警告醒來;如果妳沒有意識到,妳會用他家上中下三等女人的終身書讓他熟悉,只是妳還沒有意識到;喝它的仙醪,聽它的紅樓夢歌詞,演它的紅樓夢都沒能跳出迷人的圈子。最後只好教他性,希望能從中醒悟。可是寶玉最後還是沒有醒過來,警察只好說:“這就是迷宮。深達千裏,無舟可過。只有壹只木筏,掌舵的是壹個木制的俗人,篙上是壹個灰色的侍者。不是金銀感謝,而是有緣人跨越。我今天偶爾遊到這條小溪,如果我掉進去了,我會對我以前的警告深感內疚。”警示的假象,就是別人只意識到如何警醒,生命是有意識的,所以我無法跨越妳,只能靠妳來跨越自己。而妳過河的唯壹希望就是木筏,撐著桿子的是妳自己。對賈寶玉來說,那木筏是愛情,掌舵的“木家主”是林黛玉,寶玉是把握不了方向的“灰侍者”。用木筏穿越迷宮,是為了理解愛情,實現人生的隱喻。可見,明明是癡情的兒子在悲悼寶玉的愛情,卻是寶玉想改變寶玉的自我修煉。
賈寶玉在經歷了傷心的家禍和愛情分離的痛苦後,終於覺悟,對身邊的女人變得冷漠。有意思的是,賈寶玉在《紅樓夢》第116回重遊幻境。高鶚改變了卡片上的橫聯和對聯。連橫的“幻境”被改成了“真正的精神和幸福之地”。對聯“假為真時,真真假假,無為有所為。”改成了“假以真不如假以假,沒有原著也有對錯。”“惡愛大海”改為“吉兇禍福”。旁邊的對聯是“厚高在天,嘆古今無盡情;找對象結婚,窮浪漫債難還。“改成“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不要說智者能破;因果,妳要知道,妳們是相親相愛的。“看原來的《簿記員》,變成了《癡心》。旁邊有壹副對聯註解:“笑和悲都是假的,貪念和渴望都是癡心引起的。不管高鶚是否改變了這種方式,但高鶚的意圖顯然是為了顯示賈寶玉的理解。至少,讀者可以用高鶚的理解來確認前八十章中秦雪的創作意圖。
太虛幻境作者:納蘭·容若這是壹個非常老套的故事,講的是主人公進入另壹個位面,壹旦他到達,他就已經是壹個非常大的人了。唯壹不同的是主角頭暈恐高,沒有野心,只想舒服。偏偏他不需要任何掙紮,就已經站在了所有沖突的中心,成為了所有人關註的焦點。他的母親懷疑他,他的妻子恨他,他的叔叔嫉妒他,他的兄弟怨恨他,他的臣下看不起他。他越真誠,越沒人相信他。所有陰謀血腥的殺戮鬥爭都壹個接壹個地圍繞著他,他不得不壹個接壹個地休息,掙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