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誌》比《九唐書·經籍誌》增加了很多,尤其是唐玄宗開元以後的作品。比如李白、柳宗元的壹些作品,《舊唐書》就沒有收錄。北宋人認為《新唐書》比《舊唐書》好。他們對《舊唐書》進行了嚴厲的批評,認為《舊唐書》“無法記載時代,細節失傳,文采不明,事實零散”(《曾公亮入新唐書》),認為《新唐書》在體例、剪裁、文采等方面堪稱完美。《唐新書》成書後,其主編曾公亮曾登上皇帝榜,並自豪地說,“事增於前,文存於後”,被認為是比《唐舊書》的壹大優點。的確,唐新書在文采和編纂上比唐舊書更勝壹籌。因為:第壹,它的主要作者宋祁和歐陽修是北宋時期的文學學者和著名作家。宋祁和他的哥哥宋瑤在當時被稱為“第二個宋”。宋人《董璇錄》說宋祁“博學多才”;歐陽修是唐宋八大家之壹,散文是他的專長。當然,他們的功夫不同。其他參與編纂《新唐書》的作者也是北宋著名的集大成者。範真、王疇、宋、劉希厝等。曾公亮《入新唐書》中所列的宋仁宗嘉佑年間的人物,都是當時文壇上的知名人物。範真曾經是翰林學士,文筆流暢。《東寨年譜》等100多卷流傳於世。王醜的字嚴而美,歷來為世人所知。
北宋名臣宋·邱敏藏書豐富。他編纂了《唐詔集》和《長安誌》,對唐史非常熟悉。劉錫措是著名的天文學家,後來幫助司馬光編纂了《子同治簡》。《新唐書》就是這些人寫的,自然文采斐然,文風嚴謹。另壹方面,宋、歐等人在編撰《新唐書》時也采取了嚴肅的態度。歐陽修負責傳記、編年、表,寫了六七年。宋祁的傳記更長,長達十幾年。他曾是亳州知府,“裏外”都帶著這份手稿。我在成都當知府的時候,每天晚飯後,開門點蠟燭,幾乎都工作到深夜。這種認真謹慎的態度,讓《唐新書》在很多方面確實比《唐舊書》好。由於寫作時間倉促,從唐代抄來的民族歷史的壹些痕跡還沒有抹去,還有不少“大唐”、“本朝”、“晉商”等字樣。宋祁等人在新裝修的時候把這些不倫不類的字剪掉了。《新唐書》在體例、筆法、風格上都比《舊唐書》完整嚴謹得多。此外,《新唐書》還對傳記的標題進行了歸納,如將唐代少數民族官員、將領並入外國將領傳記;把割據的省份放在壹起寫等等。這樣,就讓眉毛更清晰了。這些都是新書在寫作和編輯方面相對於舊書的優勢。
通常新書舊書流通61,增加331,但對其原有基礎有不同看法。有人說是“文徵明《重刻舊唐書序》”,有人引用是“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指出的”。很多人也看到馬端臨引用陳《解決支寨問題》的描述:“凡廢除61,加331。”清代錢大昕還有其他統計,也被認為是“漏了很多”。新書* * *增加了315個人物傳記,包括“只有壹兩句話極其簡短”的記載,不包括“公主列傳記載的212位公主”[8]。事實上,那種追溯到唐代其祖先記載的“只有壹兩句話”,作為“人名索引”,越詳細對讀者越好,但絕不可視為人物傳記或新人物傳記,兩者不應混為壹談。事實上,《新唐書》的編者們對新書過時的情況有自己的統計標準和數字。《縣齋讀書》錄於卷七,史評錄於卷七,呂撰《唐書新例註》卷四、卷六五四三八+0,“在書店時已明”。其中《唐書新例註》記載“新書較舊書增減記載、傳記及其總數”。這告訴人們,魯作為壹個編輯,當時有統計。
《閱郡齋誌》的記述中雖然沒有記載“誌、傳及其總數的增減”這壹具體數字,但這壹統計無疑會存放在書店裏,被編者熟記。據於海卷四十六《甲酉·唐鑫書》篇,引自《國史誌》:紀氏,50,傳150。新增《舊無用故事》61冊,《新故事》331冊,三錄四表,共收錄225卷。(舊史190萬字,新史1.75930字。)所謂國史記載,是指北宋國史中的藝文記載。北宋《三朝史》是仁宗天聖八年編的,《三朝史》是唐太宗、真宗五年編的,《四朝史》是南宋仁宗、英宗十三年編的,孝宗惜春編的。其中,任、應《兩朝史》(120)、《紀》(5)、《誌》(45)、《傳》(70),宋等作為史館參與編纂。所以《兩朝史》、《藝文誌》對賈佑《新唐書》的記載,壹定是以當年出版社的統計為準,更何況宋是當年《新唐書》的六位編修之壹。據此,《縣齋讀書錄》記載“舊書約壹百九十萬本,新書壹百七十四萬本”,《支齋讀書錄解》記載“凡廢六十壹本,增三百壹十壹本,三錄四表”,被文徵明等學者引用。筆者以唐人兩書各卷人物目錄為統計依據。剔除各自的重復,所加數字(包括真傳和附傳)和所棄數字(僅指真傳)與上文引用的《國史誌》中的數字非常接近(公主們不在統計之列),證明“舊傳61,新傳331”,確實是唐人新書。以後再引用這個數字時,不要誤認為是書店以外的人,請分清其增減的具體情況。
第二,在史料方面,由於北宋太平,很多戰爭時期不易收集的史料在北宋初年就收集整理好了。據專家估計,司馬光編纂《子同治鑒》時參考的史料多達300種,《新唐書》的編纂與《通鑒》相近。司馬光看到的,必然是宋朝和歐洲看到的。比如《新唐書》增補的《李記傳》,記載了軍隊建立後的鬥爭態度,記載了方關於堅守之難的理論,這是《舊唐書》等書所不及的。《新唐書》的食料記載中還增加了唐代的屯田、河火、礦冶等其他材料。《地理誌》記載了各河各堰的灌溉情況和各州的土特產,也是他書中難得的珍貴史料。歐陽修也是當時的金石學大家。他對古代金石學很有研究。曾撰《齊家錄》,用金代石刻的記載考證史實。最著名的例子是他用孔的碑文來證明這位初唐傑出的學者是壹位歷史學家。這些都使得《新唐書》在壹些歷史考證上略勝舊唐書。
《新唐書》還在列傳中保留了壹些《舊唐書》所沒有的史料。自安史之亂以來,許多史料已經失傳,唐穆宗以下沒有任何官方記載。所以宋祁做晚唐人物傳記,利用了小說、筆記、傳記、墓誌銘、家譜、野史等多種材料。同時也有很多晚唐人物傳記。《新唐書》對民族、部落的記載比《舊唐書》更加詳細。據趙翼《新唐書·第二十二史註》記載,《新唐書》記載的唐代歷史事件達數百種,為五代編纂《唐書》時所未見。”供參考,沾沾自喜。宋初學得好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這些都為唐書的修訂提供了有用的資料。許多傳記使用小說,選集,墓誌銘,軼事和政治書籍。地方誌除了使用“舊書”的材料外,還進行了擴充。文獻記載,政治書籍,軼事,選集,墓誌銘,小說和其他文件都是挑選。
第三,《新唐書》第壹次寫了軍事誌和選誌,系統論述了唐朝的軍事制度和科舉制度。這是中國官方史書的壹大創造,為後來的《宋史》所沿襲,保存了許多中國軍事制度和用人制度的珍貴史料。《新唐書》中的宰相市鎮表,也為讀者了解唐朝宰相宗族(貴族家庭)的興衰和藩鎮勢力的興衰提供了線索。著名歷史學家王明勝在《論十七史》中說:“最好的新書是誌與言”。這是壹個公正的評價。從司馬遷創作紀律性、表現性、誌性、傳記性史書,到魏晉至五代,史書的編纂和表現性的省略,在《新唐書》中恢復了這種文體的完整性。以後歷朝歷代的史書都會沿用這個體系。這也是《新唐書》在中國史學史上的壹大貢獻。
此外,由於歐陽修過分強調寫史是為當時的統治階級服務的,所以有意回避了壹些史實。比如接下來的壹周有個叫韓通的將軍。他忠於周朝,反對趙匡胤的陳橋兵變,所以歐陽修不給他立傳。這是當時同行討論的。據《齊東野史》記載,有壹位歷史學家(曾參與《資》)問歐陽修的弟子焦幹之,《五代史》是否已完成,焦幹之說即將完成。劉又問:“妳給韓(韓通的昵稱)寫過傳記嗎?”?焦說不是,笑曰:“所以,也是二等耳。”這個故事說明歐陽修並沒有完全忠實於歷史。這是時代留給歐陽修的烙印,不能說是《新五代史》的缺陷。
《新唐書》也有明顯的不足,最重要的壹點是封建正統性比較嚴重。作家們批評了隋唐末年的農民起義。《黃巢傳》前以“叛”字為序:隋末竇建德等農民軍使用了“奮勇護毛”、“咬牙抖毒”、“邪氣赤焰”等極其惡毒的詞語。武則天被誣為“弒君篡國”,並聲稱寫《武侯傳》的目的是“寫其大惡”進行清算等等。諸如此類,可見新唐書在正統性上優於舊唐書。就寫法而言,唐人新書不如唐人舊書。比如有些學科過於簡單,甚至做了不合理的刪減。清代歷史評論家王明勝曾在《論十七史》中提到,《新唐書》的版本比舊書少了近67%。有人統計,《舊唐書》近30萬字,《新唐書》僅剩9萬字,《哀帝書》舊書約1.3萬字,新書約1000字。這種簡單化的寫法,使《新唐書》失去了許多重要的史料。還有,宋祁和歐陽修不惜刪掉很多重要情節,比如《馮長卿傳》、《高仙芝傳》,這些在《舊唐書》中非常生動悲壯的情節,直到新書被砍掉。特別是由於排斥佛教的偏見,玄奘壹行沒有被寫進《新唐書》,導致這兩位偉大的翻譯家和科學家沒有在《新唐書》中得到體現。
由於新唐書從宋、元、明到清初壹直占據正統地位,大部分人只看新唐書而不看舊唐書,所以自宋以來的新唐書版本遠多於舊唐書,流傳至今的主要版本有:(1)南宋刻本,為十四行殘本和舊集。同樣的14行增補版保存在北京圖書館;北京圖書館還收藏有124卷十六行殘本;鐘偉,建陽書店,立即失去了他的副本,並收集嘉業堂。(2)元雕版印刷,明國子監根據元版修復印刷。(3)明代版本有三種,分別是成化年間國子監版本(1465~1487)、萬歷年間京師國子監二十壹史版本(1573-1620)、明末金毛吉谷館十七史版本。(4)清本種類繁多,乾隆四年(1739)在五營店所印,宋冬沖譯唐書25卷。有各種再版、影版、排印版、縮版、五局合版、開明二十五史版等。(5)商務印書館的東拼西湊版,以景家堂版為主,配合北圖、雙劍樓、嘉業堂的藏書,保留了舊版《新唐書》的本來面目,比殿本更勝壹籌。(6)中華書局標點本,1975版,拼版為底版。2000年,中華書局推出簡體橫版。
後世關於《新唐書》訛誤辨正的著作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1)吳鎮《新唐書訛誤》二十卷二十章,四百余則,成書於宋元四年(1089),邵聖四年(664)。(2)王《列傳》與《唐書辨》共二十卷,專門論述《新唐書列傳》的不足之處。③王若虛《新唐書辨》,第3卷,見《沂南遺風集》。④陳黃忠《新唐書刊訛》第3卷。(5)佚名《新唐書訛誤》(吉瑞樓書目復印件)。(6)羅振昌《南鑒本唐鑫亦舒》1卷,1936上海史銀本。
補充:其他考證著作壹覽表
《舊唐書·文藝》卷12(清岑鞏建集)《二十四史》修訂本卷9,第215-329頁
舊唐書考證(張清宗泰)甘泉岑氏校對舊唐書,並據此品味。
讀舊唐人雜文(卷1(石-鈸))魏廖集是讀柳永雜文和系列的題目,本系列第3834卷。
《舊唐書校勘》(66卷)(羅士林、陳歷、、劉為清代同宗)。道光二十八年,周揚岑版本為同治11年,定遠方君毅增補。
《二十五史》卷六第三部影印1至卷五十五,《二十四史》卷八補45-?呼羅、劉
?翟穎雕版印刷;第56卷至第66卷二十四史修訂版第8卷第1-173頁
《舊唐書疑》卷四(清·張導)正覺樓叢書本上海圖書館藏手稿附卷1調查。
二十四史校訂,卷九,173-215頁,光緒七年版影印。
李京川《舊唐書》卷1(王慶宗彜)浙西精舍叢書考證
《舊唐書·大食傳》考證卷1(清代洪鈞)元史譯本補30
《舊唐書註》(清代李慈銘)第7卷第25冊第173-181頁
《新唐書》第七卷二十五史第三部註釋,182-204頁
20卷《新唐書·校正》(武松鎮)明萬歷趙版五英殿聚珍版閩粵聚珍珍本附校勘2卷。
知補齋系列十五集附錢大昕唐書1官榜,四部系列,三部影印萬歷系列,3835-37卷集成。
二十五史系列三第七卷第1-65頁
《新唐書(清代錢大昕)補正》《嘉定錢大昕全集》第4卷,陳文和編。
《新唐書·辨偽》第3卷(王進徐若)《安迅遺風集》第22-24卷《二十五史》第3卷第64-83頁
《新唐書》三卷本出版有誤(清、陳、黃鐘)。見南賢書目問答雲
新唐吉瑞樓(佚名)書目著錄1卷。
唐書註釋(宋冬沖)《二十四史》第九冊修訂,第347-391頁,影印與重刻吉谷亭。
唐蜀註10卷(清唐景崇)1935印本
手稿成了50卷,現在被張收藏。印刷版本只有10冊。二十四史修訂第九冊391-581頁復印件
唐代(近陳翰章)筆記4篇,手稿藏於浙江圖書館。
南建本唐鑫亦舒1卷(接近羅振昌)1936上海灘?藏在石印本裏
評《新唐書》中的是非(羅振昌)《二十四史》修訂本第9冊,第329-347頁,中華民國印刷本
《新唐書·田(清代)考》未抄。
《唐叔冰(今唐)實錄筆記》4卷,科學出版社1957。
唐哲沖《復考》4卷(老閣部原文為清老經)?四旬齋系列,第25史補編,第6卷
唐哲崇府考(卷1)(近羅振宇)《永豐鄉人雜書》附二十五史補第六卷廣倉社叢書第二集補遺。
廖菊雜文增訂本
唐哲崇府考證補卷1(接近羅振玉)廖菊雜書乙補卷六二十五史補
唐哲崇府補1(近顧繼光)《二十五史》補6
《新唐書·藝文誌(佚名)》修訂二十四史卷九607-853頁《民國手抄本》
《唐·方舒鎮表(二十卷)》(清代董培)未刻。
《唐坊鎮年表》卷八卷二(近吳)考辨,《京都堂印本二十五史》補編卷六孫:中華書局年版附岑。
唐範振彪(清華詹恩)沒看到稿子。
唐範真年表卷1(清代黃大華)補五至二十五史。
唐範真什麽都知道(大?二十四史修訂稿第9卷853-889頁:影印民國翻拍版
唐朝大臣年表第三卷(萬斯同)第二十五史補第五卷
唐世表1(補二十五史)卷五
唐甄《十道節度使表》卷1(萬斯同)補編第五號至二十五史。
塘邊鎮年表卷1(萬斯同)《二十五史》補卷五
唐宦官爵位表卷1(萬斯同)二十五史補卷六
《吳列王年表》卷1(《二十五史》補卷六)
唐諸番君年譜1(萬斯同)二十五史補書6
《唐代宰相世系表》(卷12)修訂(清代沈秉鈞)《新、舊唐書註史》第二十五卷補編(卷六)按清代刪除原表。
唐(近羅振玉)七經系列宰相世系表補正
《新唐突厥傳地理考辨》(1)、《吐蕃傳》(1)和《回鶻傳》(1)、《沙陀傳》(1)、《東夷傳》(1)、《南蠻傳》(丁謙,清代)。
浙江圖書館叢書壹卷二十五史三卷七頁205-270
新唐書《吐蕃傳證》(現代王鐘)科學出版社1958印刷版。
《唐代西域記》(清代沈偉賢)第9卷影印本,第581-607頁,《二十四史》光緒二十四年修訂
《唐代南詔傳註》(現代王鐘)手稿新唐南詔傳註證中華書局1963
補唐本《張壹超傳》卷1(羅振玉,清代)永豐鄉民雜書25史3卷7頁84-85。
260卷新舊唐書結合鈔本(沈清秉正)和6卷正本(丁晴子輔)嘉慶18海寧茶市?雕版印刷
同治10錢塘武士卿?來教室出書
新舊唐書互證20卷(清代趙紹祖)嘉慶65438+2008年古墨齋版廣雅書店出版兩套歷史叢書影印廣雅版。
叢書集成卷3838-41卷25歷史III卷7第88-172頁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收藏有《新唐書·舊唐書·註釋》(清代王先謙)手稿本。
《魏徵列傳·新唐書·舊唐書註》(清代王先謙)這是光緒9年出版的卷冊之壹。
《新唐書·西域地理考辨》1(丁謙,清代)浙江圖書館叢書第7卷第25卷第3史,載《新唐書·域外列傳》地理考辨。
續《唐書·二十四史》(清代陳展)-?葉道光四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