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渾望城-府初市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和縣石乃亥鄉北部,在采吉(車集)青海湖東約7.5公裏處,又稱鐵蔔加古城。周圍是壹大片水草豐美的草原。這座城市當地人稱之為“車吉加庫阿裏”,藏語“誇裏”稱之為城,漢族稱之為“加”,意為車吉裏的漢族城。自古以來就是兄弟民族的遊牧之地。他們沒有建造城市並在那裏生活的習慣。此外,由於歷史悠久,沒有人能說出它的起源,他們錯誤地認為它是由漢族人建造的。其實是6-7世紀著名的吐谷渾王城。
對於遊牧民族來說,他們並不那麽看重和需要城堡。吐谷渾直到五世紀中葉才開始建城,“開始制服洛川”;六世紀中葉,其國王誇魯稱其為“可汗”,“住在城中”。但其習俗仍是“雖有城墻,不居其中”,“仍以氈屋百子帳為家”。府城壹直是吐谷渾的都城,至少有120年的歷史。
這座建於1400年前的古城至今保存得相當完好。城略呈方形,東西長220米,南北寬200米,墻基寬17米,高12米。在城市中軸線的兩側,有三個相互連接的長50米、寬35米的基址,幾組建築遺跡仍依稀可見。南墻上有個缺口,寬約10米,應該是城門。在城西,有壹座東西長70米,南北寬68米的小方城。門在東面,北、南、東墻略高於現在的地面。這兩堵墻與西墻重疊。城外還有壹座沙礫砌成的外郭,長15米,高9米,戲臺上有房屋遺跡。外郭北墻已被河水沖走,完整的南墻長1400米。這種以中軸線為基礎,城內有城,城外有國的建築布局,體現了中國式體系的基本特征,具有民族風格,體現了吐谷渾文化的多樣性。
曾經東至西平(今青海西寧)、金城(今甘肅蘭州),南至益州(今四川成都),西至鄯善(今新疆葛強),曾經在中西交通線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4世紀至6世紀河西走廊壹度被封鎖的情況下,東西方的商旅大多取道祁連山南麓,經青海到達新疆南部。這樣,府城就成了這條交通隧道上的重要樞紐。吐谷渾人善於經商,他們的商隊經常出沒於益州和黃河中下遊地區。公元553年,壹支由600頭駱駝和騾子、240人組成的龐大商隊從東魏(都鄴城,今河南安陽附近)歸來,壹次帶回數萬匹各色絲綢,當然也滿載著各種貨物。歷史上說吐谷渾人曾經從波斯獲得好馬,這反映了他們也和波斯有貿易往來。1956年,在西寧黃廟街挖出了近百枚波斯薩珊王朝和呂四王朝(公元457-483年)的銀幣,足以說明這條由吐谷渾人控制的東西向貿易通道在當時是多麽重要,而吐谷渾人選擇府城作為都城也與更好地控制這條交通隧道有關。
地理位置:
富沖城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和縣石乃亥鄉北部,采吉(車集)南部,青海湖以東約7.5公裏。從鳥島到府中市有50公裏。
相關信息:
科科諾爾
吐谷渾,中國西北地區壹個古老的民族名稱,最初是壹個人名。他是遼東鮮卑慕容可汗的長子,原本住在禿河青山(遼寧義縣)。公元4世紀初,卷入死亡,長子伊羅歡繼續為可汗,與吐谷渾不和。吐谷渾隨後率兵西進,從遼的東、西壹直到內蒙古的西部,再向甘肅的西南、青海的東南進發。逐漸征服了當地的羌、邊各部,東晉初建立了吐谷渾國。5世紀中葉,吐谷渾擴張到新疆東南部,成為西陲壹支強大的勢力。吐谷渾已經存在了350多年,壹直通過青海路與中原地區聯系。
公元329年,吐谷渾的孫子葉紫嫣繼位為首領,開始以其祖父吐谷渾的名字作為本部落的名稱、姓氏和爵位,以便子孫後代銘記他的貢獻,標誌著吐谷渾政權的初步建立。公元376年,葉的孫子視連為領袖後,將政治中心由甘肅遷至青海漠河川(今海西州烏蘭縣漠河壹帶)。這是吐谷渾在青海建立的第壹個政治中心。
公元405年,建立蜀羅幹為首領,自稱大都督、騎戰車將軍、大汗、吐谷渾王,標誌著吐谷渾王國正式建立。在位時,經過壹系列整頓,逐漸合並羌、邊各部,國家形勢越來越強大。從吐谷渾到舒洛幹,經過六代八傳,很多都是有才能的、吸收的學者,司馬、大夫等官員,都用的是儒生。當時16割據混亂,吐谷渾部控制著東起洮河、古龍(今四川松潘),西至赤水、白蘭,北至黃河,南至大吉山。北接南,東接西秦。
此時的西秦對吐谷渾的崛起深感不安,多次對吐谷渾進行打擊和掠奪。公元417年,阿迦成為吐谷渾王。為了保存實力,他主動派遣使節與西秦媾和,接受了西秦的“西將軍”、“安州牧”、“白蘭王”等稱號。同時,他還派遣使臣與南朝的交好,以抵禦秦國。阿猜開創的外交戰略,即鍛造西秦與宋朝的良好關系以抗秦,使吐谷渾迅速走上了富強之路。
公元452年,印石繼位後,將政治中心從漠河川西遷至羅敷川(今海西都蘭縣諾木洪)。這是吐谷渾在青海建立的第二個政治中心。在位時模仿漢族的政治制度,修建城市宮殿,大力發展畜牧業和貿易,使吐谷渾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
公元529年,慕容侉祿繼位,稱可汗,將政治中心從伏羅川以北遷至富雄城(今青海湖西鐵賈布古城)。這是吐谷渾在青海建立的第三個政治中心。以此為都城,設置了王侯、仆從、大臣、大夫、將軍等官職,誇魯自稱“可汗”。此時的吐谷渾王國,統治範圍東起甘肅洮河流域,西至青海柴達木盆地中南部,方圓千裏,成為中國西部的強國。吐谷渾人主要過遊牧生活,但已經開始有農業。出產大麥、小米、豆類等。其“國無常,須向富商征稅,以利其用。”官員包括王子、仆人、大臣、從業者和將軍。“衣服和中國略有相似。”(《北史·吐谷渾傳》)到隋初,吐谷渾已攻隋朝邊境。
值得壹提的是阿材,吐谷渾歷史上的傑出領袖。他不僅擴張疆域,“吞並邊強千裏,成為強國”,同時與中原兩個政權交好,獲得穩定的外部條件,使吐谷渾得以休養生息,生存發展。臨終時還留下了“折箭教子”的著名故事,至今廣為流傳,成為千古佳話。故事中的箭在青海省的土族人中壹直被奉為“守護之箭”。這壹事件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但在某種意義上,卻似乎說明了土族與古吐谷渾民族之間微妙的歷史關系。
581年,隋派兵在青海打敗吐谷渾,其王魯誇逃跑。"十三個著名的國王,每個都帶領他的部落投降."公元583年(開三年),隋再次擊敗吐谷渾。隋文帝在位期間,吐谷渾的使者沿青海路南下,來到隋朝都城長安,向吐谷渾師傅求婚,隋文帝同意了這樁婚事。公元596年,隋朝的光化公主從長安西遷,走上了兩國聯姻之路。這是壹條很長的路,沒有人知道光化公主的想法。據史書記載,那次聯姻後,吐谷渾每年都向長安進貢。
楊迪繼位後,為了擴大領土,消除吐谷渾對絲綢之路以南的威脅,於公元608年和609年兩次大規模出兵攻打吐谷渾。特別是在609年,楊迪親自率領他的部隊攻擊吐谷渾。楊迪的軍隊到達兗州,也就是現在的樂都縣。楊迪皇帝派裴矩管理西域,同時派楊雄、宇文述帶兵打敗吐谷渾,“在各縣各鎮設置駐軍,使天下移住其中”。
當軍隊被圍困時,吐谷渾王傅雲(陸侉子)只帶著幾個隨從逃走了,他的土地全部被隋占領。傅雲率領2000騎兵,住在黨鄉(今果洛)。當楊迪撤回他的軍隊時,他下令把他的馬放在青海湖中央的島上。
隋末,全國各地爆發農民起義,給了吐谷渾復興的機會。逃到南方的吐谷渾·王富運在公元617年重新掌權。
這時的長安,唐朝已經建立。福雲可汗多次進攻和掠奪唐朝西部邊境,扣留唐朝使節,促使唐太宗徹底征服吐谷渾。公元635年,吐谷渾內亂,唐軍分為五軍,吐谷渾大敗,傅雲自殺。同年,諾奎碗成為可汗。唐政府封他為河源郡王,武帝也拔勤豆汗。唐太宗還將紅花公主嫁給了新建立的谷渾國王。禮遇之下,吐谷渾人還趕了大批牛馬,沿著青海路長途跋涉來到長安,感謝皇帝的恩情。紅花公主,帶著極其豐厚的嫁妝,踏上了既風光又悲傷的婚姻之路。雖然在位時娶了唐,和他處得很好,但唐軍進攻後,國家形勢每況愈下。
就在吐谷渾忙著迎娶紅花公主的時候,吐蕃開始向外擴張,進攻的矛頭直指吐谷渾。自656年以來,吐蕃多次進攻吐谷渾。663年(唐隆碩三年),吐蕃壹舉攻占吐谷渾全境,諾秋汗被迫逃往涼州(今甘肅武威市),吐谷渾王國滅亡。
吐谷渾王室和壹些部落被迫遷往靠近南祁連山和大通河流域的河西走廊。唐朝將軍隊移至靈州,設安樂府,以諾尼伯為安樂府刺史,後代仍繼承青海之名。直到貞元(785?804),他們還是想依靠唐朝的力量來恢復國家,但是唐和吐蕃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吐蕃人的希望逐漸破滅。
吐蕃占領陵州後,吐谷渾遷至河東,稱為退吐。五代時,流散於禹州等地。它曾經隸屬於麗莎陀,後來屬於石獅。天府初年(936年),巖雲地區屬於契丹,吐谷渾人隸屬於契丹,後世多被漢族或其他民族同化。吐蕃消滅吐谷渾後,部分吐谷渾人仍留在故地,眷戀猶存。大雁芒、蘇合貴等人仍持重兵。9世紀中葉吐蕃滅亡後,吐谷渾生活在湟水、大通河流域,為自保而生活在危險之中。12世紀後,河東的吐谷渾人回到了他們的故鄉幹青,與湟水流域的吐谷渾人匯合。在元代,他們被稱為西寧土人。根據近年來壹些研究者的研究,今天青海的土族是土族谷渾的後裔。這種說法能否成立,還需要進壹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