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農業:
①水利發達;
(2)耕作技術和耕作方法的進步;
(3)植物新品種的出現(包括蔬菜新品種和茶葉。唐朝時期,飲茶之風盛行全國,江南成為種植水稻和茶葉的重要產地。
(4)生產工具的改進——屈原犁和敞車。
二、手工業:
①絲織業發達;
②陶瓷工業發達(越窯青瓷、姚興白瓷、唐三彩最為著名)。
三、商業:商業繁榮,大都市有長安、洛陽、廣州、揚州。長安不僅是當時的民族交流中心,也是壹個國際化大都市。
唐朝是壹個繁榮富強的朝代,經濟發展和規模都有了長足的進步。隋末,由於戰爭,產生了大量無主地,使均田制得以持續,有助於穩定農業。
自孫吳、東晉等六朝以來,江南經濟不斷完善,已呈現出超越黃河流域的趨勢。唐朝對南北經濟的掌握,使得經濟非常強大。
即使在安史之亂後,雖然華北壹片廢墟,但唐朝仍能依靠江南經濟持續復蘇。隋唐以來,中國經濟進入了更高的發展階段。
參考資料:
唐朝經濟_百度百科
唐朝的經濟發展如何?唐朝是壹個繁榮富強的朝代,經濟發展和規模都有了長足的進步。隋末,由於戰爭,產生了大量無主地,使均田制得以持續,有助於穩定農業。自孫吳、東晉等六朝以來,江南經濟不斷完善,已呈現出超越黃河流域的趨勢。唐朝對南北經濟的掌握,使得經濟非常強大。即使在安史之亂後,雖然華北壹片廢墟,但唐朝仍能依靠江南經濟持續復蘇。隋唐以來,中國經濟進入了更高的發展階段。
當初社會經濟以自然經濟為主,商品經濟處於恢復階段,水平很低。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貨幣還是絲綢的貨幣體系都很好地適應了小商品交易的需要。然而,隨著貞觀後期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唐代唐高宗、武侯、玄宗時期,錢帛貨幣制度逐漸暴露出其落後的壹面。首先,作為貨幣的絲綢因為體積大、重量重、分割不方便、運輸儲存困難等缺點,開始在市場上不受歡迎。絲綢作為貨幣的功能趨於下降,商品交易趨於喜歡使用更高級的銅幣作為中介,這就提出了增加流通銅幣數量的要求。但唐代官方鑄造的錢幣無法滿足這壹要求,導致流通中的銅錢日益短缺,進而導致銅錢私鑄濫鑄現象嚴重,造成價格波動。唐* * *不斷頒布法令嚴厲打擊私鑄濫鑄,並禁止使用邪錢。但由於銅幣嚴重短缺,幣值壹直穩中有升,私鑄濫鑄有利可圖,所以效果並不理想。到了唐代,海外貿易開始蓬勃發展,中國沿海的膠州、廣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寧波)、揚州等城市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由於與外國船只的頻繁往來,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為了應對海上貿易的新形勢,唐朝還專門設立了“城船公司”,管理舶舶的出入境和征稅的原因。從那時起,海外貿易額壹直在增長。唐代城市商品經濟處於發展的萌芽期。長安、洛陽、蘇州、揚州、成都、廣州都是某個區域的商業中心。唐朝的國內交通在當時的世界上是非常發達的。陸路交通以長安為中心,公路遍布全國。水路交通以洛陽為中心的南北大運河為主。中國有1463個郵局。其中陸上哨所1297個,水上哨所166個。唐朝中期,南方的手工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絲織、造紙和造船:養蠶在民間普及,竹紙得到發展,人力船得以制造。越州越窯燒制的秘色瓷是晚唐南方陶瓷業的傑出代表。唐代經濟發展的原因是農業:隨著江東犁的出現,完善並為世人所用。
在手工業中形成南藍北白兩個體系,俗稱“南藍北白”。在商業上:長安、洛陽;揚州、益州(“陽壹二”)、廣州等地的外貿口岸設置城市大使,負責對外貿易。唐朝最輝煌的時期是開元盛世。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空前繁榮。因為他的年號是貞觀,所以人們把他統治的這段時期稱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最耀眼的時期。唐太宗吸收了隋朝滅亡的原因,非常重視老百姓的生活。他強調以人為本,常說:“人,水也;六月,周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即位之初,就下令百姓休養生息。?唐太宗珍惜民力,從不輕易征收徭役。他患有齊病,不適合住在潮濕的舊宮裏,卻長期住在隋朝的舊宮裏。貞觀之初,在唐太宗的領導下,全國統壹,經濟迅速好轉。在貞觀* * *,牛馬遍地,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不拾遺。壹派祥和繁榮的景象。唐太宗在位20多年,有30多位官員進諫。其中,大臣魏徵的諫言達200余件,數十萬字,都是壹針見血,對改善國家大事很有幫助。唐太宗非常重視人才的選拔,嚴格遵循德才兼備的原則。唐太宗認為,只有選拔壹大批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實現天下大同。因此,他求賢若渴,先後五次頒布求賢詔令,並增加科舉考試科目,擴大考生範圍和人數,以暴露更多的人才。?由於唐太宗重視人才,貞觀時期湧現出壹大批優秀人才,可謂“文武雙全的人才”。正是這些人才,以他們的聰明才智,為“貞觀之治”的形成立下了汗馬功勞。唐太宗非常重視法治。他曾說:“國法不是皇帝壹個人的法律,而是天下所有人都必須遵守的法律,所以壹切都要服從法律。”作為壹個萬人之上的君主,唐太宗是壹個開明的皇帝。?法律頒布後,唐太宗以身作則,帶頭守法,維護了法律的統壹性和穩定性。貞觀時期真正做到了太子犯法,與民同罪。執法時鐵面無私,但量刑時,太宗反復思量,謹小慎微。他說:“人死不能復生,執法必須寬嚴相濟。”由於唐太宗的苦心經營,貞觀時期法制很好,犯法被判死刑的人也少。據貞觀三年的記載,全國只有29人被判死刑,幾乎達到了封建社會和法制的最高標準——“刑事措施”可以不用刑罰。以人為本的思想,打開道路,打開易受訓練的頭腦;重用人才,任人唯賢是準則;急躁無私,依法辦事的氣度;它構成了貞觀統治的基本特征,成為封建統治的最佳範例。與當時的西方國家相比,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唐玄宗在位後,采取的改革措施是:1,善於任用賢臣,2,重視地方官僚,3,勤儉節約。正是由於他的努力治理和推行改革,開元時期的政局煥然壹新,史稱“開元之治”。總之,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庫房充實,人品明顯增高。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李世民(598-649)於626年登基,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能征服天下、平天下的著名君主。在唐朝統壹全國的壹系列戰爭中,他起著舉足輕重的統帥作用。他登基後,通過壹系列改革措施,實現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玄宗李隆基(685-761)(712-756)在李隆基在位43年,是宗瑞的第三個兒子。在位初期,他是壹個勵精圖治、富民安民的皇帝。然而,在後期,李和楊受到重用,導致政治腐敗和“安史之亂”幾乎毀了唐朝。756年,他退位給兒子恒力,761年去世,享年77歲。唐朝的經濟狀況如何?唐朝是壹個繁榮富強的朝代,經濟發展和規模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隋末,由於戰爭,產生了大量無主地,使均田制得以持續,有助於穩定農業。自孫吳、東晉等六朝以來,江南經濟不斷完善,已呈現出超越黃河流域的趨勢。即使在安史之亂後,雖然華北壹片廢墟,但唐朝仍能依靠江南經濟持續復蘇。隋唐以來,中國經濟進入了更高的發展階段。壹般認為,這壹時期是中國經濟從古代逐漸向中世紀轉變的關鍵時期。
錢
唐朝建立後,迅速出臺了自己的造幣政策。武德四年(621),七月,“廢五銖錢,用開元鮑彤錢,直徑八分,重二銖四分。十篇文章重壹兩,壹千篇文章重六磅四盎司。”確立了國家鑄幣局的法定貨幣地位。同時,繼承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絲綢為貨幣的傳統,實行“錢絲並進”的貨幣制度——錢是銅錢,絲是絲織品的總稱,包括錦、繡、絲、絹、縐、絲、絹、絹。實際上是實物貨幣和金屬貨幣相結合的多元化貨幣體系。唐* * *不斷頒布法令嚴厲打擊私鑄濫鑄,並禁止使用邪錢。但由於銅幣嚴重短缺,幣值壹直穩中有升,私鑄濫鑄有利可圖,所以效果並不理想。兩個稅法實施後社會發展中長期存在的壹個矛盾,突出表現為“錢荒”問題日益嚴重。唐朝的GDP是當時世界上348億美元,占世界GDP的58%。
戶籍證
戶口是封建王朝的稅基。650年,唐朝有380萬統計戶。705年達到61.5萬戶,371.4萬人。740年,開元盛世,戶數841.271,000,人口481.43609萬。754年,安史之亂前壹年,戶數達到9069254戶,人口達到52884880人。安史之亂的760年,共有1,936,5438+0.74萬戶,其中1.654,38+0.745920戶,1.699086戶,其中1.466,5438+0.9587戶。晚唐時期戶籍統計和管理混亂松懈,數據難以可信。基本上有三四百萬戶。
稅收
唐朝中期,780年實行兩個稅法。當年稅收1089.08萬元,谷215700元。821-824年,年均稅收351.51.228萬元(壹致= 100萬元),到了晚唐853年,稅收下降到925萬元,其中鹽278萬元。隨著唐朝對鹽商壓迫的加劇,直接引發了黃巢起義。
農業
唐代農業生產工具有了新的發展。屈原賦出現於唐代。還有新的灌溉工具,如水車和平底船。初唐時期,僅記載的重要水利工程就有160多項。其中比較著名的有魚梁渠、姜堰湖、鏡湖。天寶年間,唐朝的耕地面積達到850萬公頃。糧食產量也有所提高。天寶八年,官倉存糧9600萬石。洛陽、長安米價最低時,只有十三文壹鬥,青州、周琦也只有五文壹鬥。唐朝後期,由於人口南遷、開荒、興修水利,南方糧食產量大增。
制造
唐代手工業分為官營和私營。工部是官辦手工業最重要的主管部門,直接管理的機構有少府監、總監、軍器監。少府監掌管精美的手工藝品;將負責土建工程的施工;軍事裝備主管負責武器的建造。監管下有部門,監管下有車間。此外,還有鑄錢主管和冶金主管。官辦手工業的產品壹般不對外銷售,只供皇室和衙門消費。工人分為工匠、罪犯、官婢、官戶、雜戶等。私人手工業不如政府經營的手工業發達。唐朝初期,主要手工業是紡織、陶瓷和礦冶。唐朝後期,南方的手工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絲織、造船、造紙和制茶。
唐朝的經濟為什麽那麽發達?貞觀之治指的是初唐時期出現的太平盛世。因為唐太宗能德,知人善用。開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並采取了以農為本、減稅、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社會安定。當時的國號是“貞觀”(627-649),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壹個繁榮時期,為後來的開元繁榮奠定了基礎。唐太宗重視發展生產,減少人民的勞役稅;同時,註意“戒奢從簡”,控制自己的享樂欲。他還下令合並州縣,以擺脫“人少官多”的弊端,有利於減輕百姓負擔。
經濟是衡量壹代帝王政績最明顯、最有力的杠桿。武則天繼承了貞觀時期的基本國策,把發展農業生產放在首位,實行無為而治的經濟政策。在她的政綱“十二條建議”中,她把“勸農桑,少理”列為第壹條,並通過高宗的聖旨在全國推行。“開荒,家有余糧”“政過度,戶口遷移”成為地方官員興衰的標準。武則天還組織北門學士編撰農書《昭仁本業》,在全國發行,指導農業生產。這壹時期,水利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在今天的陜西、河北、河南、山東、湖南、四川、浙江、江蘇、甘肅、青海、內蒙古等地,都修建了不同規模的水利工程。大項目流經幾個省,有的能灌溉9萬畝田地。武則天在逃戶問題上采取了較為寬松的政策,規定逃戶復工時可享受兩年免租等各種優惠。他懸於牌坊之上2年(686年),曾上書解除並州百姓壹切庸庸碌碌、調劑生活的負擔,終身不再給付。值得註意的是,武則天統治時期,由於政策的寬容,中國出現了最早的租佃契約關系。敦煌文獻有“天授元年張文新租地”的記載,說明封建生產關系在武則天時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繁榮的人口是封建經濟繁榮的重要標誌。武則天時期,戶口數量從唐高宗末的380萬增加到中宗即位時的6654.38+0.5萬,人口超過3765.438+0.4萬,年均增長9.1%。在封建社會,這是壹個很大的數字。人口的增長不僅是生產發展的結果,而且加速了經濟和文化的繁榮。唐朝國家長期統壹,社會相對穩定,生產力大發展,封建經濟高度繁榮。到了唐代,出現了便於耕作的屈原犁、水力拖拉機和拉牛拖拉機,重視水利,擴大了耕地和灌溉面積,提高了糧食畝產量,促進了經濟作物的發展。隨著手工業生產技術的提高和內部分工機制的加強,官辦和私人手工業在這壹時期都取得了顯著的發展。唐代的創新釉瓷、絞釉絞胎瓷、釉下彩瓷和三彩陶器,以新的工藝技術展示了唐代陶瓷裝飾的多樣化特征。出現了用緯絲表現花卉的緯錦,並逐漸取代了傳統的經錦。絞纈、蠟纈、夾纈等印花工藝被廣泛采用,使唐代絲綢織物的裝飾色彩更加豐富多彩。精美豐富的金銀器和精心鑄造的銅鏡都顯示了唐代手工業發展的成就。唐代交通發達,商業繁榮。尤其是中唐以後,商業進壹步發展。有了夜市,有了儲蓄和支付錢幣的“櫃臺”,有了類似匯票的“飛錢”和“銀行”,為宋代封建經濟的高度繁榮創造了條件。唐代“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的經濟文化是中國封建社會少有的繁榮時期。
唐代封建經濟高度發達。唐代實行均田制和調租制,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恢復社會經濟。灌溉工具有了很大的改進,壹輛卡車被創造出來。農具的主要成就是屈原犁的發明。唐代絲織品的生產技術相當成熟,產品種類繁多,質地精美。制瓷工業生產的青瓷、白瓷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制陶技術的成就以唐三彩為代表。金銀器的制作也非常精美。長安是中國最大的商業城市,也是著名的國際大都市。當時中外經濟交流頻繁,唐在廣州設置了城市大使,管理對外貿易。這兩部稅法的實施,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內部經濟發展的新情況,為後世稅收制度開了先河。唐代中國南北統壹,幅員遼闊,經濟發達,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在此基礎上,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和尚壹行對子午線長度的測量,唐代草藥的頒布,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哲學家柳宗元、劉禹錫著書宣揚唯物主義。劉知幾的《史通》和杜佑的《通典》代表了唐代史學的最高成就。唐詩反映了唐代社會生活的豐富內容,具有完美的藝術形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是唐代三大詩人。唐代散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書法、繪畫、音樂和舞蹈方面。唐朝的經濟是如何發展的?1.農業
推廣鐵犁唐代牛耕農業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壹是鐵犁在牛耕的進壹步推廣。在黃河流域、甘肅和新疆,鐵犁牛耕已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這種情況不僅記載在文獻中,還反映在敦煌和玉林石窟的壹些墓葬和許多壁畫《牛耕圖》中。大部分由兩頭牛馱著,帶著長長的單直軸犁;少數用牛來耕地,犁有雙長直軸和短彎軸。犁都是鐵做的,經常用犁壁(土)。此時牛耕也在江南地區普及,使用的是屈原犁。(唐)陸龜蒙詳細記載了江東(今江南)地區使用的曲犁的結構和使用效果。曲軸犁比直軸犁輕,犁軸彎曲便於深耕;牽引點低,犁架穩定;犁軸縮短,轉動方便。這是古代最先進的手扶犁。不過當時很少有人用這種犁,最多的人用兩頭牛擡杠。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此時,鐵力牛耕還在邊疆地區普及。興修水利唐朝的水利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唐初記載的重要水利工程有160多項。分布於黃河中下遊南北,南至淮水、長江流域。壹般的運河和池塘可以灌溉數百公頃的田地。如開元初在文水(今山西)修建甘泉渠,灌溉農田數千公頃。在彭山(今四川眉縣)、武陵(今湖南常德)修建堰渠,每條灌溉1000多公頃。使用的灌溉工具也有所改進,如卷揚機、桔皮、翻車等傳統抽水工具,得到了廣泛應用。此外,江南的稻田裏出現了壹些新的灌溉工具,其中主要的是水車和管車。水車類似於卡車,是用巨大的木輪把許多木桶或竹筒綁在輪子上,隨著水流旋轉,河水被抽到壹個很高的水箱裏,引入溝渠灌溉。水車在北方也很普及。水錘、水磨、水磨也有廣泛應用。水利的發展對農業生產和糧食加工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開墾與產量唐初有許多不毛之地,後來逐漸開墾。天寶時期還開墾了許多高山深谷,面積達850萬公頃。糧食畝產量也提高了。天寶八年,官倉存糧9600萬石。青州和周琦壹帶,米價最低時,每鬥只有五文。2.手工業唐朝的手工業可分為官辦和民營兩種。官營手工業官營手工業在唐代占有重要地位。中央政府主管官辦手工業的最高機構是工業部。官辦手工業的產品壹般不在市場上出售,只供皇室和政府消費。官辦手工業中的工人包括工匠、罪犯、官婢、官戶、雜戶等。官辦手工業規模大,分工細,有最好的工匠從事生產,有利於生產的發展和技術的提高。但官辦手工業強制勞動的特點突出,制約了手工業者的勞動積極性。私人手工業私人手工業的所有者主要是農村的家庭手工業,他們的產品在納稅後自用有余時也在市場上出售。手工業作坊多集中在城市,有紙坊、氈坊、酒坊、銅坊、染坊、織錦坊等。有的作坊規模較大,如定州(今河北定縣)財主何明遠,“家中有絲機五百臺”。(1)由於* * *招收工匠在官辦作坊服務,嚴重阻礙了私人手工業的發展。主要手工業有初唐時期的紡織、陶瓷、礦冶等。絲織和麻紡是紡織工業中最重要的。絲綢產品的主要產地仍在今天的河北和河南。主要品種有絲、絹、錦、絹、絹、紗等,花色多樣,圖案精美,色彩鮮艷,編織精美。當時生產的布絕大多數是亞麻,南方盛產亞麻織物,黃州(今湖北黃岡)的布是上品之壹。羊毛制品主要產於今天的中國西北地區。棉布主要產於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和嶺南地區。那時候棉布叫白折布,在內地已經有賣了。唐朝的印染技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賈谷、蠟谷、絞谷等印染方法廣為流行,印花圖案十分精美。陶瓷工業在唐代有了很大的發展,制瓷技術也有了很大的進步。越州(今浙江紹興)的青瓷玉冰,邢州(今河北邢臺)的白瓷銀雪,昌南鎮(今江西景德鎮)的青瓷白瓷,四川大邑的白瓷都是有名的。唐代的陶器以三色最為著名。這是壹種鉛釉陶器,造型生動,色彩豐富。因為它主要是青色、綠色和黃三色,所以被命名為三色。唐代采礦業比較發達,主要礦產有金、銀、銅、鐵、錫、鉛、明礬、汞、朱砂等。鑄造行業的規模以鑄錢為首。玄宗時,* * *有九十九座鑄錢爐,壹年鑄錢32.7萬元。另外,還有很多私賊鑄錢。唐代的金屬制造和加工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武則天曾在洛陽鑄造了壹座105英尺高的舒天,周圍還有壹座170英尺高的鐵山。在繁榮的唐朝,壹些精美的金銀器被鑄造、切割、拋光、焊接、鉚接、電鍍和鑿刻。那時候可能已經有了帶手搖踏板的簡易車床。3.商業和交通唐初,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業和交通也迅速發展。商業與市場當時的城市仍以政治城市為主,純商業城市很少,但所有的政治城市都不同程度地迅速增加了商業城市的性質。中國的首都長安不僅是國家的政治中心,也是最大的商業城市。長安周圍70余裏,由宮城、皇城、外郭城組成。外郭城是居民區和工商業區,有108個廣場和兩個城市。方是居民區,城是工商業區。市內出售商品的店鋪稱為“店”,經營同類商品的店鋪集中在同壹地區稱為“店”。東市有220條線,上千家店鋪,周圍有很多店鋪供商家存放和批發商品。西市比東市繁華,外商雲集,“胡風”甚盛。當時各大城市、州、大部分縣都有城市。在農村地區,也有定期交易的地方,被稱為“草市”、“集市”或“集市”。唐代國內交通相當發達。國內陸路交通以長安為中心,東至宋(今河南商丘)、邊(今開封),遠至山東半島。西至周琦(今陜西鳳翔)、成都;西北至涼州(今甘肅武威),遠至西域;北至太原、範陽(今北京);南至荊(今湖北江陵)、項(今襄樊),遠至廣州。國內水路交通有大運河貫穿南北,黃河、淮河、長江形成縱橫交錯的水路網絡,南方河湖眾多。國內航運也初具規模,有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沿海航線。唐代的驛傳制度也有很大發展。水陸交通要道上,每隔30裏就有壹個驛站,全國共有1643個驛站,其中陸路驛站1297個,水路驛站260個,水陸驛站86個。陸路驛站配有馬匹,水路驛站配有船只,用於公務往來和公文傳遞。在水陸交通線上,也有私人經營的旅館接待商人,並提供住宿和馬匹。對外交通唐和對外交通也很發達。主要運輸線是西北的陸地和東南沿海的海上。陸路,洛陽、長安經過河西走廊和西域,通往中亞、西亞、南亞和歐洲。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東南海路可從廣州、揚州、登州(今山東蓬萊)、滁州(今江蘇淮安)、明州(今浙江寧波)到達東南亞各國、新羅、倭國、波斯、等國。唐朝後期,南方的造船業非常發達。政府經營的造船業規模很大。柳巖曾在揚子縣(今江蘇揚州)建造了2000多艘船。還有很多民間制造的大船,比如著名的俞大娘的船,船上載有上萬塊石頭。從事海外貿易的商船長達20英尺,載客600至700人。在京南壹帶,也有用腳移動兩個輪子的船。唐朝後期,比唐早期的造紙業比較發達,大部分重要產地都在南方。宜州的麻紙、浙東的藤紙、邵州的竹紙、宣州的宜州紙、揚州的六合紙、臨川的薄紙都是名產。茶業在晚唐有了很大的發展。南方各地都種有茶樹,茶產業頗具規模。比如漳州祁門縣,十個人裏有七八個是搞種植和制茶的。唐德宗開始征收茶稅,茶稅後來成為壹個重要的稅種。憲宗時,僅浮梁縣每年的茶稅就超過15萬元。隨著茶產業的不斷發展,唐代陸羽所著《茶經》壹書,記述了茶葉的特點、品質、產地、收藏和飲法、器具等。這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第壹部茶葉專著。唐朝後期,商業有了很大發展,尤其是在南方。長江流域的城市比以前越來越繁榮。揚州是大米、海鹽和茶葉的集散地。許多來自、波斯和其他國家的外國商人在這裏經營珠寶等奢侈品,生意非常興隆。宜州(今四川成都)是中國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絲綢制品、鹽、紙、瓷器等。產自西南地區的大都是從這個地方賣出去的,生意也很紅火。因此,當時的諺語叫“楊易兒”。即揚州天下第壹,益州第二。洪州(今江西南昌)和鄂州(今湖北武漢)都是長江流域的繁華城市。蘇州和杭州是新興的商業城市。沿海除廣州外,泉州、明州也成為重要的外貿城市。由於城市和商業的發展,住宅區與商業區嚴格分開的舊制度在揚州等壹些城市開始被打破,商業活動不再局限於城市。揚州等大城市出現了夜市,打破了夕陽關市的舊制度。在壹些大城市,也有櫃子和飛錢。櫃臺店管理錢物的存付,代他人保管錢物,向存款人收取壹定的櫃臺租金,用賬本或代幣支付錢物。這種書帖類似於後世的支票。飛錢也叫易匯。在長安,商人把錢交給某戰區(駐京辦)或某軍、某使或某富家,然後拿著當事人支付的券到目的地取錢。這種文件和後世的草稿差不多。無論是專櫃店還是飛錢,都是商業發展、交易頻繁、營業額巨大的產物。這種制度產生後,減少了支付錢幣的麻煩,避免了長途攜帶重金的危險,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由於商業的發展,晚唐普遍在各郡設立了管理商業活動的市政令。農村的主要道路上有更多的草市和市場。這些市場定期交易,然後分散。這些草市和市布生意有的很紅火,越來越多的人搬來定居從事交易或謀生,就發展成了城鎮。唐朝(129)盛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