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的演繹需要多方面的表達。
首先,當然是聲音。這是壹門很專業的學問,包括氣息、聲音、嘴型* * *以及吐字的方式。在以後的文章中,我會盡可能把我所知道的分享給大家。
第二是情感。這就需要壹個演唱者對詞和旋律有更好的理解。很多朋友唱歌的時候都把重點放在聲音上,忽略了情緒,這樣永遠唱不出好歌。過分註重聲音的原因是歌手的實力有限,難免總想著哪裏要註重氣息,哪裏要氣息,什麽時候接近高音。所以,歌唱要做到“聲聲情滿”,練習是很重要的。練嗓子的時候,唱歌的時候會註意情緒。有句話說,歌不是用嘴唱的,是用心唱的。如果把發聲練到氣息透徹、爐火純青的地步,演唱會更自如地註入情感,對歌曲詮釋的感染力也會更強。
第三是感覺。這裏還是那句話,音樂的感覺是天生的,妳有多少,後天補上的感覺就很少。流行歌曲需要流行歌曲的感覺,民謠需要民謠的感覺。比如妳要顏維文唱《壹無所有》,我保證妳會笑壹堆人!歌手的感受不壹樣,唱的歌處理方式也不壹樣,有的很平淡,有的很刺激。這些處理是非常微妙的,比如壹點點呼吸,壹個強調的口音,壹個沒有呼吸的長拖音或者壹個突然的結尾...這些只能理解。
第四是節奏感和音準感。妳見過3歲的孩子聽到壹段旋律就打著加花的節奏嗎?妳見過3歲的孩子現場唱歌,父親用手風琴伴奏,隨時變調嗎?他唱的音調都準確嗎?妳有沒有見過壹個8歲的孩子,在聽不到任何聲音的情況下,隨時哼出“降E”、“升C”等任何音調的“1”的發音,然後按下鍵盤上的鍵,檢查是否完全準確?這就是天賦。唱歌需要這樣的基礎。雖然沒有他們那麽出眾,但也壹定不弱。
第五是質量。這就是業余歌手和專業歌手的區別。其實很多業余歌手的聲音、情緒、感覺、節奏、音準都和專業歌手壹樣好。差距在於質量。妳知道妳唱歌時的身體和表情嗎?妳可能會有壹個模糊的形象,就是當妳投入到唱歌的時候,妳想象的是自己,而這個形象很可能就是妳唱的歌的原始形象。但這些都是妳的想象,妳想象的形象近乎完美。妳知道妳看到了什麽嗎?妳有沒有用攝像機拍攝過自己的正式演唱?其實妳上臺的第壹眼或者第壹句話就能看出妳是業余的還是專業的。這裏所說的素質還包括對樂理、樂器、音樂史、常識等的了解。當然,很多職業歌手並不全面,但我個人認為,要想成為職業歌手,就要把這些落實好,無愧於“職業”二字。
理解歌詞
在學習壹首新歌之前,妳從頭到尾在腦子裏念了多少遍歌詞?妳有多少次揣摩過作詞人的心思,揣摩過他所表達的意境?對於壹首歌,無論是先有詞還是先有歌,雙方作者都仔細琢磨對方(作詞人或詞曲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和思想。如果妳來這裏,妳應該完全無視他們的良苦用心,只是用自己的感覺去歌唱。我覺得不合適。有些個性歌手喜歡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表達,這也不錯(我也喜歡),但是我會先理解作者的意圖再去彈。況且,不是每首歌都適合妳隨便彈,有些歌詞妳也找不到更合適的表達方式,比如國歌。
在妳深刻理解了這首歌之後,妳的情緒處理會好很多。如果妳感知力很強,妳會情不自禁地唱出某個聲音,某個聲音會被輕輕接管,壹個充滿激情的長音會充滿...
說話和唱歌除了旋律、節奏、氣息有區別嗎?對,就是這樣吐槽的。請用妳隨意說話的方式讀《讓我壹次愛夠》,然後用心唱...妳會發現妳唱歌的時候嘴是向兩邊張開的,應該是誇張的。如果妳覺得差不多,那妳的吐槽就有問題了。所以唱歌要比口型更誇張,這樣字會更清晰,氣息會更順暢,更適合表達情緒。
唱中文歌還是標準的。比如“Z,C,S”和“an,ang”和“L,N”的區別很容易混淆。港臺的歌手有時候會故意唱個別單詞不卷舌,或者打不動舌頭,或者覺得不好聽,或者根本不知道發音。當我們翻唱他們的歌時,我沒有壹個明確的想法。為了模仿他們,我們可以不糾正他們。但是如果妳想唱自己的風格或者比賽的話,那就要改正了。
關於粵語歌,我勸妳先學好再唱,不然會很搞笑的。就像我以前唱粵語歌,以為很標準,現在才知道有差距。粵語和普通話有細微的區別,比如“z,c,s”和“an,ang”。不努力學習是學不好的。
氣味
說到這個話題,我有點迷茫,因為這是最難用語言表達的東西。唱歌之前練了兩年美聲,感觸很深,對我幫助很大。壹般沒學過聲樂的人,嗓音都是平的,所以在平時說話的位置(嗓音)發音。我們稱之為“白色”,沒有顏色,沒有濾鏡。下面我將表達練習美聲唱法的方法。
聲音應該紮根在小腹。想象壹下,聲音通過後脊柱,到後腦勺,到口腔後部。整個聲音應該是直立向後的。請找到妳咬壹大口蘋果,露出上牙,同時發出“嗯”的聲音的感覺,感受聲音在口腔後部和鼻子上部的位置。這是美聲的壹個* * *音點。接下來,氣息下沈,小腹擴張,小腹稍微用力。當男聲被喉結壓低的時候,女聲更註重聲音在腦後的位置,妳會發現聲音比以前大了很多。經常靠墻練習有助於發聲,因為靠墻可以接觸到妳的背部脊柱,讓妳更容易找到感覺,胸腔的* * *聲可以隨著墻壁振動,讓妳更容易找到胸腔的感覺。先從練習“咪媽”開始,逐漸加大,有助於練習高音氣息;再從高到低練習,不斷重復,總有壹天妳會找到感覺的。美聲講究“通透”,常常想象自己的聲音是豎立的,而不是扁平的;此外,我們還註意“* * *音”。聲音穿過胸部或胸部以上後,會圓潤飽滿。要體驗* * *聲,可以這樣做:閉上嘴發出“嗯”的聲音,帶點深情。如果“嗯”的時間更長,妳會感覺到妳的頭部和胸部在振動。如果氣息好的話,這個* * *音會給妳的聲音增色不少。仔細聽壹些高個子美國人的發言,妳就知道什麽是胸* * *(外國人的胸部結構更容易產生* * *)。
另外,我還想提壹下肺活量。歌手需要大肺活量,比如壹些長而不通氣的旋律。唱完不要面紅耳赤,氣喘籲籲。肺活量只能靠經常鍛煉來維持。還有,掌握壹定的技巧可以彌補肺活量不足的壹些現象。首先要練習呼吸。壹個好的發聲方法可以很好的控制聲音通過妳的聲音的流動。例如,當妳唱這句話時"...我不怕妳會背叛我……”,壹個氣息不穩定的歌手,可能會壹下子通過爆破唱出“恐懼”的聲音,讓肺活量不足的氣息壹下子跑掉。如果有壹個不呼吸的長句,不把他憋死才怪。而呼吸技巧好的歌手可以控制這些音爆的流向,唱歌的時候麥克風也不會有顫動。所以我建議大家練聲的時候在嘴前放壹根蠟燭,練聲的時候盡量不要讓蠟燭晃動!這樣,妳的氣就會在妳體內停留很長時間。想想是不是長時間保持吐氣還是長時間憋不住氣當然這也需要演唱者放松,不要緊張。緊張的時候心跳加快,呼吸更不穩定。
我在這裏只能說這麽多,這要看我的感受了。但是,我要提醒妳,聲樂訓練是唱流行歌曲的基礎。千萬不要用聲樂訓練來直接演繹流行歌曲,因為那樣會太做作,妳會像顏維文壹樣唱“沒什麽”。
關於流行歌曲中聲音的運用,我的看法是,只要符合歌曲的意境,喊破是可以的,但這些在美聲中是絕對禁止的,所以要取長補短,因為我們不是為了唱歌而練美聲,而是為了唱好而練美聲,就像武術中練“馬步”或“馬步”或“馬步”或“馬步”或“馬步”。妳見過蹲著打架的嗎?
有朋友說這個表達很難理解。說說流行歌手中誰的氣息有穿透力,也是我比較有效的方法,憑感覺學習更容易理解。我個人認為,作為壹個女歌手,妳應該多聽聽“阿美”,因為她天生透明。男歌手要多揣摩“滿文軍”。他真的靠呼吸唱歌。另外,張學友的氣息很好,但是對於教學來說,滿文軍更適合。
三倍
這是朋友最喜歡問的問題,用他們的話說,因為高音“夠拽”,呵呵!再次,好的唱功應該是多方面融合的,不能說男高音越高唱功越好。的確,壹個好的男高音可以為歌曲的高潮增添渲染力,但奉勸朋友們不要只知道男高音的價值而忽略了低音。其實壹個飽滿的低音也是很有感染力的。
唱高音時,氣息必須以小腹和田單為基點,京腔中強調的“田單氣息”也是指這個發聲位置。
找感覺1:如果妳是女生,突然鞋子上有只老鼠,妳會怎麽辦?估計會有“啊~”的長音,還有“假聲”的音位。平靜的時候,妳可以看著“啊~”壹聲,大部分就再也不會“啊”了。為什麽?因為在妳受到驚嚇的那壹刻,妳的小腹是緊張的。(想想被驚嚇的感覺,妳全身肌肉緊張嗎?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基礎,再加上強大的氣流(可以理解為唱歌的氣息),聲音不高才奇怪。所以妳可以把飆高音的感覺理解為“緊張”和“振作”。記住,壹切以小腹為基準。唱高音不是把頭擡起來往上拉,而是重心下移感受到壹種反彈力。
找感覺2:妳見過橡膠軟管嗎?想讓管道裏的水進壹步暴漲怎麽辦?擰緊水管前端,縫隙變小,壓力增大,水流沖得更遠。其實高音不壹定要大。有些歌手唱高音的時候聲音很大。我們說他們是在用力量和肺活量唱歌,而不是用氣息和技巧。想象壹下水龍頭理論,妳應該能體會到壹些道理。
感受三:地上有壹塊大石頭。擡起來。妳壹彎腰,就數:“壹,二,三,走……”。我想妳壹定用了“去”這個詞。我就不多說了,只是感受壹下,身邊有什麽沈重的東西...呵呵!這些只是我創造的壹些讓妳感受氣息的方法。它們是非正式的,但是非常有效。
我還想告訴妳,高音的表達能力和妳自身的嗓音條件有關。如果妳的聲音天生就高,那是很大的優勢。比如“孫楠”就是典型的高音,高音演繹不會那麽費力。壹個嗓音條件不好的歌手,靠的是很多氣息和方法,但是嗓音條件好不好,聲音是通過氣息唱出來的,就像壹根香煙穿過過濾嘴,如果把聲音過濾了會更美。
另外,我還告訴妳壹個心理方法。想象壹下,妳在高音的時候面對著浩瀚的大海在唱歌,邊上看不到海天壹色。這樣的風景難道不值得大聲呼喊嗎?
低音的
壹般來說,低音要飽滿深情。但是和高音壹樣,很多人缺乏中低音的* * *音。低音只能靠胸* * *音和寬廣的聲部結構來體現,而且是先天的。以我的經驗來看,很多低音很難練,能彈幾個音階就不錯了。如果壹定要錄低音豐富的歌,早上起來不刷牙不洗臉直接錄,聲音會下去很多。所以缺乏低音的人盡量避免這類歌曲,揚長避短,低音豐富的人壹定要善用潛力。唱好低音是很迷人的!
唱低音時,要放松胸部和喉嚨。可以通過嘆氣來加強壹些* * *音,也可以在真的很低的地方加上壹些氣息來產生口語* * *音,會讓妳感覺更豐富。但無論如何,聲音豐富的人發揮的空間要大得多。
唱中音要多打磨,包括吐字,呼吸,這是審美。當然這跟感覺唱功有關。聽《蔡琴》的中音。
聖潔和風格
很多歌手只註重句子和句子的細節,把唱歌的細節放在“句子”的上面,而不是整首歌。
給整首歌畫壹條起伏的線,妳就知道哪裏低調,哪裏高調了。把眼光放高點,就像足球場上的位置感。盯著局部怎麽能有效配合長傳進攻?
除非有壹定實力,否則不要談風格。歌手前期,我贊成模仿,但不要單壹。多唱各種風格歌手的歌,妳會掌握壹些唱歌、唱腔、氣息的初步經驗。這是好事。等妳成熟了,自然會加上自己的做法和感悟,然後摸索出自己的風格。
唱歌是需要投入的,但是投入是有度的,不是說妳是“硬”投入,太悲或者太喜,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可以適度投入。比如有壹些類似的話:“...妳怎麽能讓我感到難過……”,我遇到過很痛苦的唱歌的人,所以沒有感染力,反而覺得好笑。但是我也見過壹個真的失戀的朋友在卡拉ok裏唱這首歌。唱歌的時候他面無表情,唱的很淡定,聲音滄桑。從他的歌聲中演繹出來的無奈和孤獨感染了現場的每壹個人。我覺得這是恰到好處的措施,沒必要哭。但是有多少人能在任何時候表演這個呢?這取決於歌手的音樂感覺。
我再舉個例子:有些朋友在模仿壹個歌手的時候,會不自覺地誇大壹個明星的特點。比如模仿張學友的時候,他們會發出那種怪怪的、壓得過重的粗嗓(早期張學友的壹個特點,現在好像很少了);在模仿張國榮的時候,他會誇大自己大舌頭式的* * *歌;模仿王菲的時候是那種結結巴巴的怪音,讓人覺得好笑。其實仔細聽原曲也沒那麽誇張。我聽過壹個聽起來像張學友的朋友唱歌,每次唱學友的歌都不知道合適的小節。後來我勸他自然壹點,更像原唱。其實有時候向朋友請教壹下也挺好的。
另外,情緒豐富的人比情緒平淡的人唱得更好。還需要演唱者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才能與歌曲中的情感產生共鳴。經歷的越多,理解的越透徹。
這是很多朋友追求的,呵呵!我覺得沒有抖音,不夠專業,不夠。不知道顫音只是歌曲中的壹種表達方式。唱好歌就不能沒有顫音嗎?
顫音的本質是用氣息演繹歌曲時,強烈的氣流沖擊口腔和鼻腔後部,小腹給呼吸的壓力產生氣流。我不同意流行音樂壹定要這麽死板的產生顫音。壹些歌手通過喉結的顫抖(劉德華)和喉嚨的松緊(張信哲申澈)來“做”顫音。這些都是壹些小技巧或者說是壹種風格,但是在很多高潮部分,也有強氣流的顫音。所以,呼吸是最基本的。隨著氣息,自然會有氣流的沖擊產生顫音。對於流行歌曲來說,有些低調的地方不需要像唱民謠壹樣壹字壹句的氣息,有時像耳語,有時像無奈的嘆息,不會有很強的氣流支撐妳的顫音。這時候妳就需要用壹些小技巧來修改妳的結局了。我覺得流行歌曲的顫音表現也不完全是上氣不接下氣,有時候喉結抖壹抖,嗓子裏的聲音控制壹下也不錯,只要在歌曲的氛圍裏整體不受影響。
如果沒有抖音的朋友肯定是對抖音垂涎三尺,那就從模仿開始吧——模仿救護車呼叫。很有趣,是吧?這只是壹種在沒有聲樂老師在身邊的情況下想辦法,當然不是常規的聲樂練習。它可以通過發出忽高忽低的滑音(略快)的“吶喊”讓妳感覺到喉結的晃動。慢慢把“吶喊”的發音改成“嗯嗯”的發音,再慢慢改成“妳~”的發音,再唱壹些以“妳”結尾的歌...呵呵,這只是感覺喉結不穩的顫音方式,與氣息無關。但是壹切都需要壹步壹步來。慢慢試試。
最後,我想再次表達壹下我的看法。如果把眼光放高壹點,這個歷史時期流行的是強調顫音的唱法,五年後可能就不流行了。何苦沒有顫音呢?雖然顫音可以有效的渲染歌曲的氛圍,有深度有穿透力,但是我也喜歡聽壹些簡單純粹的聲音。所以,用心唱就好了,也許妳會更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