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時期流通的貨幣是貝幣和甲幣。 貝殼和龜甲板是從南海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梟陽國、張弘國(今廣西、廣東、越南、泰國、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等國)通過陸路或海路運往殷都。南海所產的壹種中間有開口的貝類和龜板經貝幣工加工、打磨、鉆、刻、測量尺寸後,把貝幣分類:貨貝和銅貝。
貝幣按大小分類: (1)大貝(2)壯貝(3)麽貝(4)小貝(5)不盈小貝
大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為壹朋,直二百壹十六。壯貝三寸六分以上,二枚為壹朋,直五十。麽貝二寸四分以上,二枚為壹朋,直三十。小貝寸二分以上,二枚為壹朋,直十。不盈寸二分,漏度不得為朋,率枚直錢三。是為貝貨五品。《漢書?食貨誌》
十枚寸二小貝幣為壹串,二串為壹朋。直壹百。
甲幣分四類: (1)十朋為壹大甲。直二仟壹佰六。(2)十朋為壹亞甲,直五百,(3)十朋為壹甲,直三百,(4)十朋為壹小甲,直壹百。
商朝所使用的貝幣從唐堯時就已流通,經過虞舜、禹夏、殷商鼎盛、壹直流通到周朝。東周平王以後至春秋末期,由於周王中央集權制的削弱,各個諸侯國紛紛自註貨幣,在諸侯國使用。出現了用木質模板鑄造整板的青銅錢幣(如:楚國蟻鼻幣)和金幣(如:楚國金泉幣),貨貝和銅貝逐漸退出流通領域,被用木質模板鑄造整板的青銅錢幣所替代。
甲幣在殷商盛行,秦之前鼎盛。隨著金幣的出現逐漸退出流通領域。
而用來制作商朝貨幣的“海貝”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整個新石器時代,就壹直是人們喜愛的珍貴物品 ,遠離東海的馬家窯文化,壹些氏族成員的墓葬中就隨葬著輾轉數千裏得到的海貝。因此也說明夏代已有用貝作貨幣的可能。到了商代,貝幣已經在商品交換中發揮作用已是確鑿的事實了。
最初,海貝因其色澤光潔美麗,被人們用作裝飾品,戴在項下或身上,不僅可以增添美麗,也有象征吉祥之意。由於它的裝飾性和難以得到的珍奇神秘性都很吸引人,後來就逐漸與珠玉壹起成為交換的媒介。又因其自身有易於收藏、易於計數的功用,並兼有堅固耐久、便於攜帶和保存、體積小、不易得到等優點和特點,在各部落的物資交換中逐漸被選擇為貨貝。
商族人長期生活在黃河下遊,通過交換、貢獻、俘獲這樣幾種途徑,可以從渤海、黃海沿岸地區運進海貝,路途不算很遙遠。有的海貝也可能通過相鄰的淮夷從東南運到黃河流域。因此,商代中後期用作貨幣的海貝數量就大大超過了夏代。在交換發展的過程中,從外地傳入的最重要的自然物品,被當作社會的壹般等價物而獲得貨幣形態,貝幣的出現符合早期貨幣產生的規律。
商代人非常重視貝,盤庚把“貝玉”稱為“貨寶”,貝和玉曾同樣具有貨幣功能。蔔辭中常見“賜貝”、“取貝”、“囚貝(俘貝)”的記載。商代銅器銘文除“賜貝”外,還有關於“賞貝”的記事。甲骨文“貝”字,都象其形。另外,甲骨文中還有許多字,如買、貯、寶等都從貝字。還有的字象貨貝成堆,或象壹個人拜倒在貝前。有壹個青銅殷(舊名荷鼎)上鑄有壹個字,正似壹個人挑著許多貝出去做買賣的樣子。
做為貨幣單位,貝通常按“朋”來計算。五個貝串成壹索,兩索分掛左右,各為壹“朋”,壹朋就是五貝(也有壹種意見說壹朋是十貝)。甲骨文和商代金文之“朋”字,都是象形字。貝的價值很高,商代銅器銘文中對有功大臣賜貝壹次也不過十朋。當時,貝、朋已完全具備了貨幣的各種職能。
甲骨文“買”字從網從貝,買,是交換的過程,以貝為貨幣,網貝有市利之意,貝顯然有壹定流通意義;當然,網貝也意味著貝自水中網出。至於“貯”字,其義是藏貝於器。“寶”字,則是把貝與玉壹起珍藏在室內,貝是貯藏的手段。甲骨文中也出現過“貸”字,貝可貸付於人,是明確的支付手段,把貝朋賞賜給屬下,同樣也是壹種支付手段。總之,當時從貝的字比較多,都與財產的交換、積累、支付有關,這壹切都說明貝玉成為財富的象征,是真正的貨幣了。它已基本上脫離了美麗的裝飾品功用,成為市場上流通的手段、追逐的目標。
做為貨幣使用的貨貝,在各地考古發掘中出土很多。這些海貝美觀的背面已被磨平,不再是裝飾品了。貝的背面並鉆有小孔以便貫穿成朋。在鄭州壹帶和安陽殷墟的歷次發掘中,都有大批海貝出土。如鄭州白家莊的壹個早商墓裏,就有460 多個海貝;殷墟的晚商墓中殉貝更多,1976 年春在安陽小屯村發掘了壹個公元前12世紀中葉的王室墓,雖然形制較小,卻有 6000 余枚貝幣出土。山東益都蘇埠屯的壹個大型商墓中,也曾發現3790 枚海貝。殷人十分信鬼,貴族死亡都要以奴隸殉葬,以驅使他們在冥間為其服務。他們認為生前既然可以用貨幣即海口買到東西,死後就應該把貝幣帶到陰間去享用,所以也用貝隨葬,有的更含在死者口裏或握在手中,這種葬俗十分盛行。到商代晚期,不但王室、貴族的墓中有大量的貝隨葬,不少平民也要盡量用壹些貝做隨葬品,少者1枚,多者數十枚。這壹情況表明,貝不象玉那樣只適用於上層社會較窄的範圍內,而是比較廣泛地在各階層中使用。貝幣比較廣泛地使用,標誌著商業活動和商品經濟已經達到了壹個新的階段。不過,貝從海上運到內陸、幾經輾轉,數量仍不算太充裕,價值也很高,所以在民間仍很難得到。在各地的市場上,用牲畜、布帛、生產工具等當作暫時性的交換媒介,乃至繼續進行以物易物的交換方式,在商代社會還普遍存在著。總的看來,商代的貨幣制度還很不穩定,很不完善,從這種意義上講,商品經濟還僅僅處於萌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