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圖書館。即北京文遠館、沈陽文水館、承德金文館和杭州溫嵐館。
北京文遠亭是清宮的圖書館,建於乾隆四十壹年(1776)。乾隆三十八年(1773),皇帝下詔開設“四庫全書館”,並編纂了《四庫全書》。三十九年,下詔建藏書樓,命於文華在屋後辟出合適位置,辟出文遠閣,作為《四庫全書》的專藏。文遠館位於北京故宮東華門的文華殿後面,面向南北。這個亭子是模仿浙江寧波的範天義亭建造的。外觀為兩層,腰檐暗樓,6間房寬,西端有樓梯連接上下兩層。兩個山墻的青磚鋪到屋頂,古樸典雅。黑色琉璃瓦屋頂,綠色琉璃瓦修邊,寓意黑色主水,消防帶水壓,確保庫的安全。展館前廊有回文欄桿,屋檐下倒掛的過梁,還有綠色的檐柱,清新悅目的蘇式彩畫,更具園林建築風格。亭前雕有方形水池,將金水、河水引入其中。水池上搭壹座石橋,石橋上和水池四周的圍欄上雕有水生動物,美觀精致。亭後湖石堆成山,猶如屏障。這期間種植了松柏,延續了200多年,蒼勁繁茂。在亭的東側,有壹座造型獨特的亭子,頂上有黃色琉璃瓦。亭子裏有壹座石碑。正面有乾隆皇帝題寫的《文遠亭記》,背面有文遠亭贈的皇家詩詞。
文遠亭在乾隆四十壹年(1776)建成後,皇帝每年都在這裏舉行宴會。四十七年(1728),《四庫全書》完成時,乾隆皇帝在文遠館設宴犒賞編纂《四庫全書》的各級官員和參與者,盛況空前。《四庫全書》連同欽定的《古今圖書集》進入西藏文遠館,按照經史子集分四部分擺放。以經學為首的22部經學著作和《四庫全書總目》考證、欽定本《古今圖書集》放在第壹層,皇帝寶座設在中間,作為講學的地方。二樓三個房間與壹樓相連,四周有樓層,有書架,有歷史系的33本書。二樓漆黑壹片,光線極其微弱,只能藏書,不利於閱讀。三樓除了西端的樓梯間外,其他五個房間都是相通的,每個房間都被前後的立柱與書架隔開,寬敞明亮。這裏存放著22本兒童用書和28本藏書,還設置了明代的禦榻,供皇帝隨時入閣。乾隆皇帝以擁有如此豪華的藏書為榮,曾作詩壹首:“丙申高幹歌,今幸書成架,……”。按照清宮的規定,愛好古籍、勤於學習的大臣、官員,經允許可以到館內看書,但不得損壞書籍,也不得將書籍帶出館外。
文遠亭的名字始於明朝,它的亭子也建於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在南靖立宮,即在奉天門東建文遠閣,存盡古今之誌”。這是文遠館的開始。明成祖遷都北京,仿照南京現有的條例修建了北京宮,並在北京宮內修建了文遠亭。文遠館的早期功能主要在於藏書和編書。著名的《永樂大典》是在南京故宮的文遠館編撰的。永樂元年(1403),明太祖成祖下令修訂此書。因為初稿“尚未備妥”,他下令三年重修(1405)。“命禮部中外官員及四面八方舊儒學者編纂,簡國子監及其他郡縣學者撰撰,圖書館開在文遠館,光祿寺命賜朝。當時“常熟、丹徒、吉水陳澄皆往館修大典,淮童招館楷書大典。“永樂六年(1408),大典也直接存放在文遠館。北京故宮基本建成後,成祖還專門下令將南京文遠館的圖書運往北京收藏。據記載,“十六年,陳迅被派往南京,將本館所存古今圖書全部取去,少則壹冊,多則壹百余冊,每冊帶往北方,其余封藏。“這些運到北京的珍本秘書,除了《永樂大典》存放在文樓外,其他書籍都是在英國東正教第六年(1441)正式放入西藏文遠館的。當時主持清點編目的大學士楊士奇,把書櫃裏的書全部收集起來,編成《文淵閣書目》,上面寫著“千言萬語,從天到字,每本書有二十、五十櫃之數”。除了藏書、編書,文遠館還是壹個“皇帝講讀書的地方”,皇帝不時在這裏瀏覽書籍,召集翰林儒生談論經史。
正統十四年(1449),南京明故宮發生火災,文遠館及其余書被焚毀。隨著明朝的滅亡,北京宮中的文遠亭也在明末的戰爭中被毀。清朝建立全國政權後,在政治制度上沿襲明制,在文化思想上逐漸接受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封建文化。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庫全書》二月開本。考慮到該書完成後將來的存放問題,乾隆皇帝在次年大規模開展圖書編輯活動時未雨綢繆,決定為《四庫全書》修建專門的存放場所。考慮到浙江寧波範的藏書樓天壹閣是“純磚,不怕火燭,自前朝以來未遭破壞,其法甚精”,幹了四十年(1775),閣正式動工,次年順利完工。文遠館在建築法規、建築功能、建築理念等方面模仿天壹閣,但在實際情況中有很多相同點和不同點。作為紫禁城內專門收藏《四Ku全書》的圖書館,文遠館在工程設計和建築藝術上體現了清代宮廷建築的高超技藝和水平
沈陽故宮博物院的文歲閣聞名天下,不僅因為其獨特的建築,還因為它是舉世聞名的《四庫全書》館藏,是宮廷中建造的最大的圖書館。清兵入主中原後,漢族的反滿情緒十分強烈。清朝起初以武力鎮壓,但也深知民族意識難以被高壓手段消滅,於是模仿前代的“民主統治”,企圖刪節經典,愚弄民眾,尤其是士大夫的思想。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清乾隆皇帝高宗設立“四庫文獻館”,下到沼澤地,向世界各地征集書籍。“全書”是指壹系列的書。歷經十余年,終於編纂成書,共十六萬八千卷,分為經、史、文、集四部分,故稱《四庫全書》。這是繼明代永樂大典之後的又壹巨制系列,堪稱世界之最。輯佚完成後,乾隆皇帝決定建壹個專門收藏《四庫全書》的亭子。這座亭子建成後命名為“文髓閣”,寓意“溯本溯源”,以示在盛世,仍不忘先人創業、努力治國的艱辛。文歲閣的建築挺奇怪的。它建在紫禁城的西路上。故宮西路上有100多座宮殿,但主要布局分為兩個區域。從南到北,甲寅殿、戲臺在前,文水閣在後。文水閣是壹座兩層三層的建築,顏色與其他宮殿完全不同。壹般宮殿的屋頂都是用黃色琉璃瓦和五顏六色的裝飾物來裝飾,而文歲閣則是用黑色琉璃瓦來裝飾。這在沈陽故宮的建築中是獨壹無二的。所有的門、窗、柱都漆成綠色,屋檐上的彩畫以藍、綠、白為主,與其他宮殿屋檐上以紅、金為主的色彩裝飾有很大區別。他的彩畫題材沒有使用宮殿中常見的龍飛鳳,而是使用了與圖書館功能相協調的“白馬獻書”、“翰墨卷書”等圖案,給人壹種古樸清新的感覺。之所以采用黑色琉璃瓦作為頂部,主要是為了統壹整個建築的外觀風格。
沈陽故宮,原名盛京宮闕,後稱奉天宮。位於沈陽市沈河區明清老城區中心。占地約6萬平方米,有90多棟建築,300多間客房。創建於後期金命十年(明天開始五年,1625),最早建立於清朝崇德元年(明朝崇禎九年,1636)。清朝順治元年(1644),清朝遷都北京後,成為“首都宮殿”。康熙十年(1671)至道光九年(1829),清帝11東巡祭奠祖陵,駐紮於此並擴建。清朝入關後,沈陽故宮失去了皇宮的地位,成為首都宮殿。乾隆四十六年(1780)增加了西路的建築,包括戲臺上的甲寅殿和存放《四庫全書》的文水閣,中路修建了東所、西所和盛京祠堂。沈陽故宮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僅次於北京故宮。它在建築藝術上繼承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以漢族傳統建築風格和布局為主,兼有蒙古族和滿族的民族風格和布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926後,其建築相繼被辟為博物館(現稱沈陽故宮博物院)。“北京和沈陽明清皇宮”項目於2004年7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吳淞賀飛的博客
承德金文亭始建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1954年重修。建築方式仿照浙江的“天壹閣”,建於明代。外表是兩層,實際是三層。館內有深色地板,陽光無法直射書庫。室內的油漆和彩畫也很雅致。深綠色的柱子,藍色的信封,白色的書尾,以冷色為主,給人壹種安靜的氛圍。
金文亭位於熱河行宮(今河北承德市)避暑山莊西部的平原地區。建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仿照浙江寧波天壹閣而建。它不僅是清代重要的圖書館,也是壹座特色鮮明的小花園。曾經有《四庫全書》的收藏,還有經、史、書、集的分類,藏書3503種,79337卷,363萬冊,是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李鴻(乾隆皇帝)在《金文亭記》中寫道:“欲從枝中尋溪溯源,必先關心知其津。”這句話的意思是“金文”。乾隆年間,為了收藏《四庫全書》,在全國各地修建了七座皇家圖書館,其中北京故宮的文遠館、圓明園的文遠館、沈陽故宮的文水館和承德避暑山莊的金文館被稱為北方四館或皇家四館。金文亭,位於千尺雪景區北部,建於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它是皇宮四個亭子中的第壹個。在文錦閣,原本收藏了壹萬卷《古今圖書集成》和四套《禦詩》,1785也在這裏收藏了《四庫全書》。辛亥革命後,《四Ku全書》被運到北京圖書館,收藏的古今圖書早年被軍閥變賣。
中國四大圖書館之壹:杭州溫嵐館。
文錦閣是兩層的亭子,其實是三層的亭子,中間是暗樓。暗地板是楠木做的,可以防止蟲蛀,是收藏書籍的地方。這個亭子的設計是根據《易經》“天生水”“六成土”的說法,將壹樓的六楸分成六個單間,將頂樓的六楸連成壹個大間,用“土六”“天壹”滅火。文錦閣四周有圍墻,坐北朝南,三面臨水,自南向北有門廳、假山、水池、文錦閣、碑亭。文錦閣是東面的壹個亭子,有四個金字塔形的屋頂角,覆蓋著黃色的琉璃瓦,還有壹個垂直的石碑,高5.34米。碑身正面刻有乾隆題“文錦閣記”,其余三面刻有乾隆所作詩三首。《文錦閣》成書後,1782年,撰寫《四庫全書》,抄寫7冊,其中壹冊藏於文錦閣。隨著中國命運的跌宕起伏,只有文錦閣的藏品保存完好。1915年,葛《四庫全書》由國民政府內務部運回北京,存放於古物保存所,後轉到新成立的圖書館(國家圖書館的前身)保存。所以今天,它成了國家圖書館的珍寶。
杭州溫嵐館杭州溫嵐館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它位於杭州市西湖區鼓山路25號,也就是鼓山南麓,在今天的浙江省博物館內。清光緒七年重建(1881)。這個地方原來是清朝康熙的宮殿。雍正五年,改為聖音寺。乾隆十六年,將殿壹分為二,重修行宮。現存建築多為清代,是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政府專為收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館之壹。乾隆五十七年,計劃將聖隱寺後的玉蘭堂改建為溫嵐館。因為靠近山根,地形潮濕,不適合藏書。於是,原本收藏古今圖書的藏經閣,在聖印寺旁重建。書櫃室內三層,外觀兩層。亭前有假山園池,園內植巨石,還有著名的仙人峰。東面有禦碑亭,西面有遊廊,四周有圍墻,有垂花門出入。原址建了壹座三層的亭子,以恢復其舊觀,增加了兩扇宮門、東西角門、左右側門、要漏雨的房屋等。,並加了壹座帶平臺和趣味亭的假山。在亭的東面,還有另外三座建築,名為太乙分清室,四周有圍墻。太乙青年室前有羅漢堂,原是聖音寺的壹座建築,遷到這裏。列入古建築保護範圍。總面積為171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