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圖文:十二生肖中除了辰龍均有實物,龍,是否真實存在?

圖文:十二生肖中除了辰龍均有實物,龍,是否真實存在?

喜歡就關註唄,每天講點不壹樣的故事。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每個中國人都有壹個屬相。

不知道妳們小時候有沒有存在這個疑問,十二生肖中 鼠 、 牛 、 虎 、兔、 蛇 、 馬 、 羊 、猴、雞、 狗 、 豬 這十壹種在現實生活中均有對應的動物,為什麽單單龍沒有?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古代皇帝自認為是“真龍天子”,他們的身體稱為“龍體”,穿的衣服是“龍袍”,坐的椅子是“龍椅”......,龍這種生物在是否確實存在?下面我們壹起探討壹下。

首先,我們從早期的文字記錄來窺探壹二

《山海經》裏面記錄的有四種龍,分別是:燭龍、應龍、夔龍、蛟龍,這裏的龍應該是指壹個類別,並不是單指某壹物種。

燭龍:《山海經·大荒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又《海外經》:“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眠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裏,在無晵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

應龍:《山海經·大荒東經》:“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誇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山海經·大荒北經》:“應龍已殺蚩尤,又殺誇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而應龍和燭龍則和西方傳說中記載的有些相同,都是身有翅膀可以在空中飛翔,所以這種龍存在的可能性還是非常大的,否則也不會東西方同時都有記載。

夔龍:《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中有流坡山,入海七千裏。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壹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裏,以威天下。”

蛟龍:《山海經·海內經》:“鯀死,三歲入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

先秦時期《竹書記年》卷上·黃帝軒轅氏記載:母日附寶,見大電繞北鬥樞星,光照郊野,惑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於壽丘。弱而能言,龍顏,有聖德,効百神朝而使之。應龍攻蚩龍,戰虎、豹、能、羆四獸之カ。以女魃止淫雨。天下既定,聖德光被,群瑞畢臻。有屈軼之草生於庭,佞人入朝,則草指之,是以佞人不敢進。

秦漢時期《 史記 · 封禪書 》載:"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

東漢時期《 說文解字 》中曾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南朝祖沖之所著《述異記》記載:" 蛟 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龍是可以進化的)

唐代《 新唐書 ·五行誌三》載:"貞元末(805年), 資江 得龍丈余,西川節度使 韋臯 匣而獻之,老姓縱觀。三日,為煙所熏而死"。

宋代《 遼史 ·太祖本紀下》記:" 神冊 五年(920年)夏五月庚辰,有龍見於拽刺山陽水上。上射獲之,藏其骨內府"。

明代《 本草綱目 ·翼》雲:"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壹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清代 袁枚 則在《 子不語 》中寫到"雷雨晦冥,龍來哀號,聲若牛吼。

以上各朝各代均有龍的記載,我個人認為並非杜撰,應該是有事實根據的。

?

其次,光有文字記載還不行,描述比較抽象,難以做到直觀生動。我們再從出土文物和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的各種龍型文物中來探尋壹番,我會把各種能找到的照片放在下面,各位看官註意註意龍的形態變化。

三星他拉玉龍,距今約7000多年的紅山文化遺物。玉龍由墨綠色的岫巖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潔,頭部長吻修目,鬣鬃飛揚,軀體卷曲若鉤。造型生動,雕琢精美,有"中華第壹龍"的美譽。"C"形青玉龍,用黑綠色玉制成,琢磨精細,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是中國已發現的時代較早的龍的形象之壹,從其首部特征看,吻部較長,鼻部前突,並上翹起棱,端面截平,有2個並排的鼻孔。玉龍現收藏於國家博物館,位列十大鎮館之寶。

安徽淩家灘白玉龍,距今五千年左右,首尾相聯的扁環形,雞骨白色泛綠斑,此龍除背環壹周明確的脊鬣,尤為形象的是龍首呈牛頭形,頭上兩支微翹的彎角,直觀就是當地水牛頭上的雙角。

新石器龍形玉飾,1955年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鎮羅家柏嶺遺址出土,徑2.5厘米 厚1.4厘米,器呈雞骨白色,卷曲團身狀,龍體寬厚,首尾相銜。頭部有雙耳,雙耳中有小孔,菱形眼上挑,直鼻,臉部微鼓起,嘴部有壹貫通穿孔,可系佩。龍背部有兩組對稱狀脊齒,尾部彎卷呈尖狀,與龍首相連。

商玉龍,商或商後期,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器玉質呈墨綠色,間有褐色沁斑。圓雕玉龍,龍首微昂,雙角後伏,“臣”字狀目,眼珠突起,鼻部微凸,張口露齒。龍身於右側盤曲,尾尖內卷,兩短足前屈,各有四趾。中脊飾扉棱,身、尾飾雙線陰勾菱形紋、鱗紋,左足外側飾雲紋。

西周透雕龍形玉飾,1956-1957年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1657號墓出土,長4.6厘米 寬2.6厘米 最厚0.4厘米。玉為青綠色,器表有光澤。體扁平,鏤雕成雙首***身龍,呈“S”形狀,另壹面光素無紋。龍首呈斜角對稱分布,龍首有角,橢圓形眼,張口,上唇向上卷,長舌向後勾卷,並與龍體相連。足呈伏臥狀。龍身邊緣出脊齒,器身周邊雕刻細陰線紋為輪廓線,身飾雙陰線紋與二龍眼部相連,器身正中部刻壹橢圓形目紋,並與身體雙陰線紋相連接。器兩側與背部各有兩對穿孔,便於與其它玉飾穿綴。

戰國玉鏤雕龍紋佩,1957年河南省信陽縣長臺關壹號墓出土,長10.4厘米 寬5.5厘米 厚0.6厘米。玉為碧綠色,體扁平。龍的軀體作卷曲狀,龍首與尾向上勾卷,身軀向上彎拱。獨角,扁圓眼,嘴微張,龍身中部較寬,近尾處分為二叉,壹尾向龍背部彎曲,另壹尾向下,在龍下腹部彎曲。龍首下顎、龍足、龍尾與龍身相連處,都雕刻成鏤空狀。通體雕刻單陰線臥蠶紋,龍身中腰處鉆壹孔,可供系佩。

戰國雙龍紋瓦當,瓦當為建築材料,當面呈半圓形,上浮雕對稱雙龍圖案,後用筒,已殘。龍身體彎曲,前足揚起相對,後足踏於地上,作遊戲狀。瓦當周緣起凸棱壹周。

我們知道, 早期的 動物 形象較為寫實, 比如這壹時期的四羊方尊、小臣艅犀尊、錯金銀雲紋銅犀尊(可以詳見我的另壹篇文章《圖文:用古董看犀牛末路》)等 ,形象是單純的動物形,在後來的 創作 發展過程中,藝術成分 才 逐漸增加 。

唐十二生肖陶俑,1955年陜西省西安市韓森寨出土,高36.5~42.5厘米,生肖的造型作獸首人身,獸首分別為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十二生肖的形象。人身直立,身穿交領寬袖衣,長垂至足,兩手籠袖拱於胸前。

元刺繡龍紋殘片,長189厘米,寬18.4厘米,殘片為真絲織成,上繡四條龍紋,相向而行,龍昂首揚抓,雙翼變為火焰狀。此墓系元末壹度割據蘇州的吳王張士誠的父母合葬墓。其母曹氏死於至正二十五年。

元代至元四年雙龍紋銅鏡,直徑25厘米,邊高0.6厘米,鏡圓鈕,長形鈕座內有“至元四年”銘文,鈕座上下飾兩條穿行於雲朵、花葉間的四爪龍,龍身彎曲起伏,龍口大張,作吞火球狀,形象生動威猛。

元代玉坐龍,高4.8厘米 長5厘米 寬1.9厘米,白玉,鏤空雕刻,龍蹲坐狀,昂首,挺胸,弓背。頭上有角,角向上勾卷,並鏤空壹孔,可系佩。張口露齒,嘴中吞壹顆珠,雙眼為橢圓形,腮部有卷雲紋。雙眉很粗,眉骨凸起,嘴下頷有胡須,與頸相連,頸胸處刻有橫陰線紋,壹股長發飄伏在腦後,尾從後腿下穿過,尾尖向上翹,與發相連。龍身光素無紋,四肢粗壯,前肢直立,後肢臥伏,刻出爪紋。

明青花雲龍紋盤

明青花雲龍紋高足杯

清杏黃緙絲雲龍紋朝服料

清?康熙釉裏紅龍紋瓷洗(筆洗)

清康熙五彩龍鳳紋碗

清五彩釉裏紅海水雲龍紋缸

關於龍的 近代記載也是有的, 其中就 包括大家 耳熟能詳 的“營川墜龍事件”

營川是大遼河下遊,包括營口市的河川及盤錦市大窪縣壹帶。該事件的過程是:

1、首次墜落:1934年7月初,營口很多人說在田莊臺上遊發現壹條活龍,人們用葦席給它搭涼棚、挑水澆,寺廟僧侶每天為它作法超度,數日暴雨後它消失了。看見者說它與畫上的龍模樣壹致,有四爪和鱗片,嘴上兩個長須,大眼睛凸出,身長大約10來米。

2、再次墜落即營口河灣墜龍,三個階段:1)出事:8月初《盛京時報》“龍降釀災”新聞報道:7月28日壹條龍在營口的天空降而升,弄翻三只小船,卷壞日資廠的房子,九人死亡,掀翻停在車站的火車。這種奇怪現象,央視紀錄片沒談。2)水中折騰。3)進入蘆葦叢:8月8日,在距遼河入海口10公裏處的蘆葦叢中,發現壹具與傳說中的龍特征壹致的屍體,腥味遠飄,有雙角且是鹿角式的杈角,這在動物界罕見,鱗片裝了兩大筐,死亡前聲音如牛叫。

綜上所述,龍的形象歷時7000多年壹直沒有太大變化,我們可以認為中國龍是確實存在。至於龍這種生物為何消失不見,那就需要歷史學家來研究了。各位看官,妳們認為龍這種生物是否真實存在,歡迎留言,大家***同探討下。

喜歡就關註唄,每天講點不壹樣的故事。

?`

  • 上一篇:向周星馳學習的媒體推薦
  • 下一篇:太上玄靈保命延生大梵鬥姥心懺簡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