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圓明園文物流失及流失國寶的回歸困境的研究結果

圓明園文物流失及流失國寶的回歸困境的研究結果

轉眼間,我們研究的課題就要結題了。回想起當初,在處於興奮之中選擇了自己喜歡的課題,找導師,做開題報告,開始屬於自己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如同剛剛退去稚嫩雙翼的鳥兒,急切地想要在蔚藍的天空下翺翔。壹切的壹切都過得那麽的快,還來不及去回味。

通過1年的研究,我們發現了如此驚人的數據!

壹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圓明園文物流散天涯之旅

中國文物學會統計,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因戰爭被劫掠的文物以及因為盜掘、盜鑿、不正當貿易等原因,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和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其中國家壹、二級文物達100余萬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則是另壹個數字:在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中有中國文物164萬件,而民間藏中國文物是館藏數量的10倍之多,約1700萬件。這些“海外藏文物”幾乎涵蓋所有文物種類,包括書法、繪畫、瓷器、陶器、雕塑、銅像等各類珍品。這些曾經代表著中華民族輝煌的珍貴文物壹直是人們關註的焦點。

自1860年以來,圓明園文物除了在“火燒圓明園”中被焚毀之外,還通過各種途徑不斷散失,據粗略統計約有150萬件,其中的精華部分大都流失海外,尤以英國和法國等歐洲國家最多,分藏在各個博物館和其他收藏機構。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大體可以分為三類:壹是外國侵略中國的時候掠奪走的,這占絕大多數;二是自19世紀中後期以來,壹些西方國家借著考察的名義從中國掠奪的,這也是非法的;還有壹些就是因為走私等非法出境的。

由於圓明園的物品清單在火中被毀,圓明園到底有多少文物已無法考證。到目前為止,還有多少圓明園遺物存世,它們現在都在哪裏收藏,世界上竟還沒有壹個總目錄!

二、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圓明園文物今安在?

難道國內就壹件文物都沒有嗎?

不是的,北京大學就撿到了3件圓明園的寶物,有安佑宮華表,安佑宮石麒麟和諧奇趣翻尾石魚。頤和園裏則發現了1只長春圓銅麒麟和水木明瑟詩刻等五峰湖石以及圓明園影壁。中山公園內也發現了坐石臨流蘭亭八柱和蘭亭碑和“青雲片”石。

當然,這裏也不乏留下自己展出或使用的。譬如大院賓館外的“前湖”碑,西交民巷內的有圓明園文物建成的“蘇州園林”,還有壹些離開了北京的,比如蘇州拙政園石雕柱礎,南京譚廷闿墓前石雕圍欄和保定市動物園的假山石。

這裏有多少回歸文物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和保護呢?

暫且不論被拍賣回來的獸首,因為他們廣為人知的存放在了保利藝術博物館,而那些還在做墓前圍欄的和假山石的又該如何處理呢?它們的確安在,卻沒有“好在”,他們由壹件瑰寶淪落到如此境地,這又和圓明園的保護與管理存在的聯系,在這裏就不多說了,只希望他們不要被我們遺忘,可以重新回到圓明園內。

三、路漫漫其修遠兮,流散瑰寶魂兮歸來----流失文物的回歸方式:

原本“出身”就在中國的文物,正逐漸回歸到祖國,已是壹個有目***睹的現象。然而,相比龐大的流失海外的文物數量,這不過是冰山壹角。?讓更多如珍珠般散落在異國他鄉的珍貴文物重新回到祖國懷抱,為延續我們的文化和歷史提供見證,是國人長期以來難以釋懷的情結,是每壹個中國人的期盼。在現實中,追索流失文物卻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存在著眾多的難題。這同樣也是壹個世界性的難題。對非正常手段流失海外的文物如何“回家”,目前大致三種途徑:回購、討還和捐贈。

1、討還,是追索文物中惟壹不用花錢,最為正當也最為人樂見的方式,然而,卻是最難以成行的回流方式。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無疑是合理的,也是合法的。我們知道,歷史上的代表性文物,只有在所在國或所在地,才能發揮歷史與文化的最大價值,文物的整體價值遠大於零散的價值,只有尊重人類文化價值的普適性,才能使文物的保護與收藏不與人類的道德價值相悖,在文物之上,還有文物的無形的文化價值與道德價值,這種價值就需要物歸原位、尊重文物的文化最終歸屬。從國際社會來看,要求歸還被掠奪的珍貴文物的呼聲也日益高漲。可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當年主要進行搶掠的法國卻對中國提出禁止拍賣圓明園文物表示了拒絕。但只要堅持,不讓步,沒有做不到的,埃及,堅持了10年,追回了1.3億文物,我們如果堅持10年,追回的文物會有多少?

讓我們來看幾個成功的事例,或許裏面就有瑰寶回家路上的明燈! 國家 埃塞俄比亞 肯尼亞 韓國 秘魯 追回方式 國家領導人突然“發飆”

(猛烈抨擊其他國家政府) 通過“借展”讓文物“回家” 以“捐贈”和“收回”的方式索回國寶 外國元首來訪趁機“索債” 追回文物 方尖碑 無,只是短暫休息 《朝鮮王朝實錄》五臺山史庫本 45件珍貴文物 可行性 有點突然,可能激發矛盾

可行性60% 雖然失敗了,但至少讓老百姓們看見了文物 已是世界遺產的都能送回來,還有什麽不可能的?圓明園過生日,英法送禮物,合情合理,80%的可行性 強有力的外交手段,圓明園紀念日,邀請各國領導人參加,告訴他們該還文物了!,80%可行性 以上方法皆可歸類為討還。

2、捐贈:收藏家們通過基金會和個人捐贈的方式,促成流失文物的回歸。壹兩年前,壹位姓牛的女士將先人流傳下來的兩個花瓶和壹面鏡子捐贈給了圓明園。現在,圓明園文物的保護和回收已成了民眾所關註的話題。雖然以捐贈的方式回流的文物不乏先例,但捐贈首先需要的是文物持有者在思想上達到普通人難以企及的境界,畢竟任何壹件文物都價格不菲。文物回歸涉及到非常復雜的歷史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

3、回購:根據有關國際公約,其中壹部分海外流失文物客觀上已經很難回歸祖國,在無法用外交和法律手段索回流失文物的情況下,達到回歸目的的重要途徑就是回購。比如猴首、牛首、虎首、豬首和馬首分別由何鴻燊和保利集團購回(除豬首外),現均存於保利藝術博物館,但龍首目前在臺灣,保存完好,但短期內不會現身。回購大多是通過拍賣行拍賣獲得。根據我國現行文物保護法的規定,拍賣被“八國聯軍”洗劫出境的文物屬於違法,但是我們沒有權限去從法律途徑制止。

當然,搶走寶物的強盜希望獲得贖金,壹場事先張揚的“拍賣秀”不就是很好的證明嗎?而中國文物協會名譽會長謝辰生先生則有另外壹種擔心:“動輒千百萬元的高價回購正在促使形成壹個惡性循環:文物古董的價格越推越高,越炒越熱,使得更多的人對文物市場合法的抑或非法的活動趨之若鶩。這進壹步刺激了那些利欲熏心貪得無厭的盜墓團夥,文物販子的活動更加頻繁、猖狂和變本加厲。”的確,對於那些明火執仗搶的文物,只能在國際公約的框架底下通過法律、通過正常的渠道去追索,絕不能買,如果要買了的話,反而變非法為合法。流失的文物也不是壹定非得全拿回來,比如有些藝術價值壹般的文物,就沒有必要勞民傷財追討,追索的文物的重點在於那些珍貴的文物,或是被掠奪的文物。因外國博物館不可能把所有掠奪文物歸還中國。這些文物在外國的博物館借展可以,但所有權的回歸什麽時候也不能放棄追索。而近些年來被偷盜、走私流散出去的文物,同樣觸目驚心,壹邊在不停的追討,壹邊又偷 偷的走私,這更需要加強法制懲罰和群眾監督的力度。

那麽,民眾又是怎樣認為的呢?我們對此作了壹個調查,數據如下:

如果中國人繼續這樣變相“獎勵”盜賊,被掠奪、走私到西方的國寶又何止這幾個獸首?

四、蜀道之難,敢問路在何方----圓明園文物回歸困境:

根據國際公約,被搶掠的文物都應歸還遠屬國,然而實際執行起來,情況遠非如此簡單,其中存在諸多法律和正式上的困難:

1.1945年首推“海牙公約”,並制定了《武裝沖突情況下保護文化財產公約》及其議定書。對於被劫掠文物的歸還,議定書規定:每壹締約國應在敵對行為終止時,向先前被占領領土主管當局返還處於其領土內的文化財產。由於在具體規定上失之模糊,如對於請求返還的途徑沒有任何規定,其法律上的實際操作性並不強。而由於圓明園文物大多是1860年被英法聯軍將走而流失的,事件發生在1954年以前,因而不能依據“海牙公約”提出索還要求。

2.《關於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確立了被盜文物返還的三個原則:非法挖掘的文物也視為被盜;被盜文物的持有者應該歸還被盜文物;被盜文物的善意取得人在歸還文物時,有權獲得公平合理的補償。該公約在實施細則上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依據公約,只有1996年以後的流失文物才可以提出返還請求,這顯然也不能依據該公約提起返還圓明園流失文物的訴訟。為此,中國於當年簽署該公約時,只能聲明保留對歷史上被非法掠奪文物的追索權。

3.以上公約基於自願原則締結,壹般僅在締約國之間才產生約束力。收藏流失文物的壹些主要國家如法國等,則以公約與其本國法律沖突為由而拒絕加入。流散文物原屬國因而不能依據國際公約,向沒有締約的“文物流入國”提出返還文物的要求。

借此也呼籲:讓我們關註我們的國寶,保護國寶,為國寶的回歸盡壹份力!

  • 上一篇:新聞發布會?童話故事?幻想?巴黎時裝周的擴張措施
  • 下一篇:如何收集變形金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