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教材分析
(壹)教學目標
藝術欣賞真正欣賞的是什麽?這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壹個實際而不明確的問題。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將進入藝術鑒賞的專業知識學習階段。這節課我們首先遇到的是藝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這對欣賞藝術作品非常重要。所以這門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知道:1。什麽是藝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2.藝術作品藝術美和形式美的基本原則及其在作品中的主要表現。
(二)內容結構
這節課主要包括三個部分。
第壹部分通過法國雕塑家羅丹的作品《Omeir》提出藝術作品的藝術美是藝術特有的美,以此來改變壹般人“美”或“好看”的審美觀念。因為普通人的這種觀念根深蒂固,不僅影響了人們對美的理解,也阻礙了對藝術作品的欣賞。所以強調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創造的第二自然,不同於現實生活。
然後在第二部分“什麽是藝術美?它的性能如何?”解釋“藝術美”及其表現。這裏涉及到“藝術形象”的概念。可以參考第三課“藝術形象”概念的解釋。但是,本課所說的“藝術形象”或“藝術形象”不再是指特定藝術類型中的特定形象,更不是具象藝術中的人、環境、道具等可辨認的形象,而是包括三種藝術類型的藝術作品所創造的“藝術”的形象,是藝術作品整體形象的體現,即存在於整個藝術作品中。藝術作品的藝術美就在於這種整體的藝術形象。
第三部分“什麽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本文從潘天壽的作品《雄獅》出發,闡釋了什麽是形式美,指出藝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是相互包容、相互滲透、相互獨立的。這裏先簡單說明壹下什麽是“形式”,然後詳細說明形式的三個主要方面:1。藝術的語言元素(點、線、面、色)及其形態變化;2.語言手段(光影、空間、透視、構圖、肌理)及其審美意象;3.語言規則(變化與統壹、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平衡、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及其審美關系。藝術作品的形式美主要來源於此。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學習和掌握藝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是藝術鑒賞進入專業水平的標誌,即使學生脫離只能分辨“美”與“不美”的自然狀態,進入更高的審美階段,作為“培養審美眼光”的開始。因此,本課程的重點是說明藝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並不完全是對現實的直接反映,也不等同於人們壹般所說的“美”或“好看”。而是藝術家借助特定的藝術語言、手段和規則來創造藝術本身的美,而且這種美是多元的,即不同類型的藝術作品由於藝術家采用的語言、材料和手段不同而具有極大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為了說明這壹點,我們必須在這裏緊緊圍繞藝術的語言要素和語言規則,因為藝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主要是通過它們來實現的。
這門課程的教學難點主要在於藝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既具體又抽象。也就是說,藝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是可以通過知識學習來掌握的,但很大程度上純粹是個人的感覺問題。同時,這節課還會涉及到很多抽象的概念,這也會給這節課的教學增加很多難度。這壹部分要特別註重概念的講解,建立概念與作品的聯系,即註重通過作品講解概念,讓學生對藝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有壹個形象的認識基礎。
這裏的難點還包括對藝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的異同的解釋,文中沒有具體說明,只是在正文的第三部分簡要指出,但教師需要對此有清醒的認識。藝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既相互重疊,又相互獨立。壹般來說,藝術作品的藝術美是藝術家通過藝術的語言要素和語言規則,包括內容和形式,創造出來的獨特的藝術之美。換言之,藝術美是通過內容和形式的統壹來實現的。在這壹點上,它與藝術作品的形式美有著相同的來源。但這兩者指的是不同的東西。所謂“藝術美”,主要強調藝術獨立於現實的獨特的、舒適的美。這種美可能在現實中直接看到,也可能根本看不到。它是由藝術作品的濃縮所提示的,雖然形式美也是藝術家借助藝術的語言元素、語言手段和語言規則從現實中提煉出來的,但它強調的是實現內容的手段,即手段本身的美,包括語言的構成和所用材料的特性。但是藝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之間的滲透和包容關系使得這個問題非常復雜。教師要註意不要在這個問題上過多糾纏,只要簡單指出藝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的獨立性以及與現實的區別即可。因為在這個問題上需要不斷學習,積累很多,才能有更準確的把握和理解。這是壹個長期的學習過程。
二、教學內容信息
(壹)作品分析
奧梅爾(雕塑,1885)羅丹(法國)
奧古斯特·羅丹(1840-1917)出生在巴黎拉丁貧民窟壹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親是個小職員,母親是個女仆。羅丹從小就參加各種手工業工作,做過珠寶商、珠寶商、泥水匠、木匠、鑄模工,從中逐漸愛上了藝術,雖然父親不同意,但姐姐非常支持他,提供他微薄的工資供他學習。因此,羅丹得以在巴黎壹所專門培養工藝美術技師的繪畫和數學學校學習繪畫,但他很快因為買不起油畫顏料而轉到了壹個雕塑班,成了當時著名的動物雕塑家巴耶的學生。經過三年的學習,他打下了很好的傳統雕塑基礎,但三年未能報考巴黎美院。壹位考官給他的評價是:“這輩子沒什麽人才,繼續報考是浪費。”這給了他很大的打擊,但更大的打擊是他姐姐的死。從此,他心灰意冷,在壹個修道院當了和尚。幸運的是,住持埃瑪爾神父發現了他的才華,並鼓勵他繼續藝術創作。他還在修道院為他安排了壹間工作室。為了表達對牧師的感激之情,羅丹為牧師做了壹個半身像,從中可以看出羅丹的不凡之處。
“歐默”的靈感其實來自羅丹對壹位前模特和壹位意大利老婦的敏銳研究。通過他畸形醜陋的形象,表達了他對生活強烈的悲傷和絕望。羅丹以壹種非常現實的方式記錄了老年人所有不堪忍受的身體形態。但羅丹不僅僅是在試圖再現老年人醜陋的身體,他還以無與倫比的醜陋形式象征著人們貪婪的終結,即人們為追求快感而犯下的“罪”,以及對其墮落的報應和懲罰。這無疑是壹種反思,是對當代人類醜陋身體形象行為的反思,是對資本主義金錢競爭和享樂引發災難的時代人類悲劇命運的反思。這種醜陋而沒落的結局,說明了人類追求快感的代價。因此,人體雕塑“歐梅爾”越醜,越顯示出作者對人類的深切同情,反映出人類追求快感的巨大代價。越醜越可信,越實用。羅丹用他醜陋的身體形象表現了當代人的罪惡、墮落、痛苦和絕望,也表現了作者對當代人的批判、同情和贊美。
艾普森賽馬(油畫,92cm× 122.5cm,1821年,在盧浮宮,巴黎)傑裏科(法國)。
讓·路易·泰奧多爾·籍裏柯(1791—1824)出生於魯昂的壹個律師家庭,年輕時隨家人移居巴黎。傑裏科在19歲時進入格倫的工作室,格倫認為他有非凡的天賦。傑裏科的早期作品顯示了他的慷慨和熱情。由於他從小就愛騎馬,所以日後成為畫馬專家。1816-1817年去意大利的時候,他愛上了米開朗基羅和意大利巴洛克畫家的作品。傑裏科到了羅馬,沒有壹頭紮進美術館,而是在大街上找到了自己的生活:壹年壹度的羅馬狂歡節正在人民廣場舉行,壹群鞍馬運動員準備參加。這些是年輕的農民。沸騰的人群勉強閃出壹條很窄的通道,讓狂奔的觀眾爬上房屋和教堂,為賽車手加油。這種激動和盛況激起了畫家的興趣。傑裏科當場畫了許多關於馬的素描。這幅《埃普瑟姆的賽馬》反映了他這壹時期的傾向,完成於傑裏科訪英期間(1820-1822)。他從意大利得到了題材,出國訪問後醞釀了這部賽馬題材作品。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傑裏科的英國之行意義重大,因為他從英國回來後建立了後來壹系列以馬為題材的創作。傑裏科死於1824年的壹次意外墜馬,享年33歲。
作為浪漫主義的先驅,傑裏科向浪漫主義和現代邁出了關鍵的壹步。他率先對文藝復興的傳統發起總攻,這是對文藝復興末期以來壹直延續的視覺現實的再現。這種再現壹直讓藝術家處於相當被動的地位。從浪漫主義(甚至包括新古典主義的壹些極端探索)開始,藝術的個性化、藝術家的能動地位以及藝術本身的價值體現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現實只是成為了藝術和藝術家獨立發展的參照,藝術的意義超越了現實,或者說藝術家對現實的觀念發生了變化。傑裏科沒有再現他在這裏看到的東西,而是把他看到的東西情緒化地表達出來,這代表了浪漫主義的特征。
雄師(國畫)潘天壽
潘天壽(1897-1971),原名才子畫家,人稱大壹,長命百歲,晚年為常侍,浙江寧海縣官莊人。他是中國現代最傑出的中國畫家和藝術教育家之壹。1915潘天壽考入浙江第壹師範大學,是李叔同和荊湘儀的學生。65438年至0923年任民國上海女子職工學校教師,上海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師。開始學習中國畫,與吳昌碩交往密切,受到吳昌碩的稱贊。1928被林風眠聘任為西湖國畫院中國畫系主任、教授。1944後成為校長。潘天壽擅長寫意花鳥、山水畫、人物畫、書法、篆刻,尤以指畫見長。對中國繪畫史和繪畫理論也有很深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他的花鳥畫獨樹壹幟,獨樹壹幟,無論構圖還是用筆都追求磅礴氣勢。這既是他剛正不阿性格的寫照,也是現代中國集體人格的反映。這幅《熊氏》是他的代表作之壹,在構圖和題材處理上表現了潘天壽追求奇、峻、險中求穩的藝術特色。正是由於潘天壽傑出的藝術成就,他與吳昌碩、齊白石、黃並稱為“現代四大家”。
春雪(中國畫,69.5厘米×138厘米,1984)吳冠中。
《春雪》體現了吳冠中壹貫的藝術追求,但在同類作品中卻是壹幅更為抒情的畫作。這幅畫雖然面積很大,但還是給人壹種整體感。畫面上似乎只有幾大塊墨跡,墨點和墨線之間,少數地方用了壹些顏色,但奇怪的是,壹座雄偉美麗的雪山出現在我們面前。作者巧妙地運用了點、線、面等語言元素,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的語言特點,體現了中國畫的形式美和藝術美,給人以藝術享受。
老王(油畫,76.8 cm× 54 cm,1916—1917,匹茲堡卡內基學院收藏)羅(法國)
喬治?羅(1871—1958)出生於壹個細木工家庭,原是法國象征主義畫家莫羅的學生。莫羅死後,他被任命為美術館的館長,陳列莫羅的作品,與野獸派畫家誌趣相投。
羅的作品充滿了宗教情懷。他痛恨法國社會道德的敗壞。他進出巴黎地方法院時經常會看到壹些“失去上帝寵愛的人”,於是他在畫作中加入了妓女、被捕歹徒和冷酷無情的法官的形象。
這幅畫《老國王》體現了彩色玻璃窗畫的特點。色彩很濃,黑鉤的輪廓體現了油畫特有的藝術美和形式美。老國王的側面像很悲傷,不像壹個國王,而像壹個受難者的化身,幾乎像基督的受難。這幅畫創作於1916-1917左右。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羅多次修改這幅畫,以表達畫家對苦難人民的同情。他在回憶錄中寫道:“我是在荒野中受苦的人們的沈默的朋友。”我是壹株永恒苦難的常春藤,爬在這廢棄的墻上,墻內是叛逆的人隱藏的惡與善。作為壹名基督徒,我相信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向廣場致敬(油畫,120.7 cm× 120.7 cm,1959,收藏於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美國艾伯斯
約瑟夫?艾伯斯(1988—1976)出生於德國波特羅普。32歲時,他以學生身份進入包豪斯學院並留校任教。希特勒在1933關閉包豪斯的時候,他是這所學院最早搬到美國的老師之壹。在美國,他成為倡導包豪斯設計革命和設計手段新概念的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壹。他在北卡羅來納州著名的黑山學院成為傳播他思想的主要陣地,也是美國先鋒派藝術家聚集和獲取靈感的大本營。
艾伯特對色覺結構在理論和實踐上的細致研究通過他的教學和作品傳播開來,對美國抽象藝術產生了重要影響1950—1960他離開黑山學院,到耶魯大學成為建築與設計系主任。在此期間,他的著名油畫和系列廣場畫開始,兩者都被命名為“向廣場致敬”。這組作品使他在抽象還原和視錯覺的探索中達到了壹系列的高峰。事實上,在瓦薩雷利和巴黎視覺藝術探索小組之前,艾伯斯就已經創造了壹種動態的感性繪畫,他的創作將包豪斯立憲主義變成了壹種更動態的抽象藝術,他在1959開始的系列“向廣場致敬”讓他幾乎生動地重復了他更早開始的主題,盡管不是很清晰,那就是不同顏色和比例、不同變體的重疊廣場色塊,這讓個人心理和埋藏在復雜視覺體驗中的豐富情感內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註。
夜遊(油畫,365cm× 438cm,1642,阿姆斯特丹藝術收藏)倫勃朗(荷蘭)
倫勃朗(1606—1669)是荷蘭偉大的畫家,不僅是傑出的油畫家,也是著名的銅版畫家。他在人物畫、風俗畫、山水畫方面都有著深厚的造詣,這使他在藝術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倫勃朗出生在萊頓的壹個磨坊主家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上了大學,但很快離開學校去學習繪畫。21歲時,已經掌握了油畫和銅版畫的基本功,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他在家鄉開了壹家工作室,接訂單。1631年,他離開家鄉,定居在荷蘭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並很快成為當地著名的肖像畫家。1634年,他心愛的妻子因病去世,隨後倫勃朗娶了壹個女仆,引起了他親屬的強烈不滿,以至於他詆毀他的名譽,侵占他的財產。最後,倫勃朗陷入困境,不得不搬到貧民窟。但倫勃朗並沒有止步於藝術,相反,因為生活的跌宕起伏,他對社會的觀察和理解更加深刻,藝術視野更加開闊,使他的藝術達到了巔峰。在他晚年完成著名的代表作《尼布工會主任》後,他的繼妻和獨子相繼去世。1669 10 10月4日,荷蘭最傑出的畫家終於在極度貧困中去世。雖然他的遺物只有繪畫工具和破舊的衣服,但他給人類留下了大量極其珍貴的藝術遺產(油畫600幅,版畫1300幅,素描和速寫約2000幅)。
肖像在倫勃朗的作品中占有很大比重,目前保存下來的他的自畫像估計總數在60到100之間。他的繪畫風格主要表現在用光塑造形體,表現空間,突出重點。畫面明暗對比強烈,虛實結合,層次豐富,氣韻生動,後被稱為倫勃朗式的光影畫。
《夜巡》是倫勃朗全盛時期的重要代表作。是由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民兵總部定制的團體肖像。關於這幅作品,過去有說這幅畫的定制師看到完成的作品很不滿意,因為畫中只突出了幾個主要人物,很多人都畫在不顯眼的位置。他們要求畫家修改畫作,結果遭到倫勃朗的拒絕。畫家為此向法院起訴,倫勃朗敗訴,從此成為冷門畫家。他後半生的清貧生活也與《夜巡》這幅畫有關。近幾十年來,通過多國專家的研究,證明上述說法並不可靠。它是壹些傳記作者在倫勃朗死後,為了渲染這位所謂的天才生前往往無法理解而創作的。事實上,《夜巡》這幅畫最終被定制師接受了,倫勃朗也提前得到了報酬。
無論如何,這組肖像就作品本身而言是有創意的。畫家運用了接近戲劇舞臺效果的表現手法,安排了壹群民兵正奉命集合出發執行任務的情節,並有節奏地對付這些民兵。寧,民兵的頭兒?柯克正在集結壹個團隊,所以他在屏幕上的顯著位置,看起來他正在和他的下屬交談,並來到觀眾面前。其他民兵,有的敲鑼打鼓,有的揮舞旗幟,有的擦拭槍筒,有的手持長槍,表現出各種儀態和風度,但都統壹在準備集結出發的情節上。整個畫面明暗對比強烈,但也很有層次感,構成了壹幅戰鬥性的構圖,充分體現了倫勃朗獨特的藝術風格。需要註意的是,這幅畫原本是在白天畫的。這幅畫因為被後人塗上了厚厚的油光油層,再加上長期的歲月侵蝕和空氣汙染,畫面變得灰暗,仿佛是壹幅夜景。從1800左右開始,這幅畫的名字就被誤傳為夜巡。
空間中延續的形式(雕塑,高度110.5cm,1913,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博丘尼(意大利)。
翁貝托?博楚尼(1882-1916)是壹位博覽群書、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也是未來主義的重要理論家和靈魂人物。未來主義的兩個宣言——《未來主義繪畫技巧宣言》和《雕塑宣言》都是他寫的。他主張藝術家應積極參與現代科技文明,努力在藝術中展示這些成果,鼓勵藝術家捕捉現代生活中的運動、生活和速度。在博楚尼的心目中,運動感的表達是藝術中的首要問題,所以他的作品總是充滿運動。博楚尼是未來主義最有才華的藝術家。不幸的是,他的藝術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自願參軍。1916年在意大利前線犧牲,時年34歲。
博丘尼在雕塑《空間中延續的形式》中極力表現運動過程,也就是將時間的因素引入造型藝術,所以創作了這件作品。這是壹個快速移動人物的全身畫像,但是這個形象沒有五官和手臂。藝術家將這個人的每壹個動作步驟連接起來,創造了壹個充滿運動的新的現代機械形象。具有寫意的特點。雖然它沒有完整的五官和手,也不是真正的人體,但我們還是能從它的動態中感受到壹種力量速度,在人的視覺中營造出壹種快速移動的人物印象。
空間設計Ritwitt(荷蘭)
20世紀初的荷蘭,風格派(de stijl)運動響應阿姆斯特丹學派優雅的雕塑藝術風格,只註重藝術的客觀性,他們拒絕使用物體的自然形態,而是嘗試壹種由直線、黑、白、灰三原色構成的抽象藝術語言。蒙德裏安是“風格派”的創始人之壹,他的畫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在建築中,直線和平面相互交叉,暗示建築代表的是空間的連續性而不是封閉的邊界。
最能清晰展現德·斯蒂格爾特征的建築是位於烏特勒支的壹處住宅,由裏特(1888—1964)於1924年與其客戶、室內設計師斯勞德夫人(Mrs Slaud)共同設計。該建築位於城市郊區的壹片空地上,就像壹幅立體的小蒙德裏安畫作,與其說是壹座可居住的建築,不如說是壹種裝飾。建築形式表達清晰但手法輕盈,各部分由面和線構成,微妙而難以捉摸,使建築本身成為壹種空間的體驗。
長矛手(雕塑,高度198cm,公元前5世紀,羅馬復制品,那不勒斯考古藝術收藏)Bereuclitos(希臘)。
伯裏克利是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最著名的雕塑家之壹。他擅長表現年輕運動員的形象,所有使用的材料都是青銅。據說他還寫了壹本關於人體比例的書,法語。不幸的是,他的原作都不存在了。這裏的持矛者被描繪成壹個強壯而充滿活力的年輕士兵,這反映了古希臘人對希臘-波斯戰爭勝利後勇敢保衛自己國家的士兵的崇敬。同時也是對作者長期研究人體比例的驗證。他認為理想的人體比例,即頭部與全身的比例為1: 7,上下身體的比例除以肚臍附近的重心,就是黃金分割的近似值5: 8,身體重心的垂直線落在右腳上。整個雕像形成統壹的構圖,動作均衡,極其完美和諧。
米洛斯的Af Loutit(雕塑,高202厘米,公元前1世紀,古希臘盧浮宮博物館)。
這座雕像發現於愛琴海米洛斯島上的洞穴中,是希臘時期的作品。阿芙羅狄蒂·露蒂特的羅馬名字是維納斯。這種美和freyja,在希臘羅馬神話中,成為了所有女性美的代表和化身。自公元前4世紀著名雕塑家普拉西(Praxy)以來,無數雕塑家在各種裸體畫像上熱情地贊美這位凝聚了女性溫柔、美麗和永恒青春的女神。然而,迄今為止,給人印象最深、最親切的,雍容華貴、莊重典雅的裸體女神雕像,卻是米洛斯的阿芙羅狄蒂·露蒂特。雖然她的手臂殘缺不全,但她身體栩栩如生、無懈可擊的解剖依然給人以完整的美感,以至於後世很多修復她手臂的雕塑家的復制品都比原作黯然失色。這座雕像可以從四面八方欣賞,無論從哪個角度觀看,都有某種統壹而多變的美。女神的臉具有希臘女性的典型特征——直鼻梁、鵝蛋臉、窄額頭、飽滿的下巴。這恰恰說明希臘諸神是希臘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出來的。她安詳自信的眼神,微微帶笑的嘴唇,給人壹種矜持智慧的感覺,沒有那種嬌柔嬌柔自憐的神態。她讓人們明白了兩千多年前希臘人的審美觀:力求外在美和精神美的統壹。豐滿的身材,挺拔大方的外表,體現了年輕、健美和充沛的活力,也體現了內在的教養和美德。這壹切都有賴於雕塑家的樸實無華,但同時又在人體動態中表現出豐富的變化和含蓄的美。
(2)名詞定義
美的法則和規則
從某種意義上說,法與法是壹致的,因為法體現了事物的規律,法是通過法呈現的。對美的規律和法則的認識和總結始於古希臘,當時主要體現在建築和雕塑上,後來逐漸擴展到繪畫上,形成了造型藝術產生藝術美和形式美的基本規範。在古希臘,藝術的法則有三個特點:(1)被認為是最完美的藝術形式規範,是達到完美藝術的保證;(2)以比例的形式體現,可以用具體的量來表示,如事物各部分之間的比例、黃金分割比例等;(3)靈活多變,可以隨著人的審美和視覺需求的變化而適當調整,但只是有壹個相對的空間。這樣的研究為造型藝術創造自己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手段,藝術家可以根據美的這樣的規律和法則創造出符合人的視覺感受的美好形象。也就是說,美的規律和規則是根據自然界和人與人之間的比例關系創造出來的,是自然界藝術的表現,是這些規律和規則的普遍性。在這其中,人們總結出了變化與統壹、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平衡、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的規律。
美學價值
即審美對象能夠滿足人的審美需求,從而引起審美感受。審美價值是建立在人與物的實踐關系之上的。憑借美的規律,人的本質力量被對象化,即他的存在和價值在客體中得到確認,從而使他能夠自我享受。但審美價值的概念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所以受時代、階級、民族的制約,即不同時代、階級、民族的審美價值有差異,所以對美的理解、想象、期待也有差異。
變化與統壹
形式美法則的高級形式,又叫多樣統壹,又叫和諧。從整齊劃壹、對稱均衡到多樣統壹,類似於壹生、二生、三生、三生的壹切。變化的統壹體現了生命與自然對立統壹的規律,整個宇宙是壹個多樣統壹和諧的整體。“變”或“異”體現了事物個體性狀的多樣性,“壹”體現了事物的* * *或整體聯系。多樣性和統壹性是客觀事物本身的特征。事物本身的形狀有大小、方圓、高度、長度、平直度和歪斜度;質有剛、厚、勁、燥、輕;勢具有快速性、運動性、收斂性、波動性、進退性、起伏性的特點。這些對立的因素統壹在具體的事物中,形成和諧。多樣性和統壹性規律的形成,與人類自由創造壹個既不雜亂又不單調的復雜產品時,對各種因素有機結合的要求是壹樣的。多樣性和統壹性讓人感覺豐富而簡單,活潑而有序。這個基本規律包括對稱、平衡、對比、和諧、節奏、比例等因素。因此,“變化統壹”或“多樣統壹”壹般被認為是形式美的基本規律。
比例
造型各部分之間的尺寸關系。部分之間,部分和整體之間,整體的縱向和橫向之間,都有比例,等等。適度的大小和數量的變化是有比例的。大小和數量的適度變化能產生美感,比如“黃金比例”就是典型。
黃金比例
造型藝術中的壹個劃分規則,簡稱黃金分割率。它的除法是:將壹條直線分成兩部分,使壹部分的平方等於另壹部分與整體的乘積,或者壹部分與整體的比值等於另壹部分與這壹部分的比值。用數字表示,即其比值約為1.618: 1或1: 0.618,稱為黃金比例。黃金比例最早是由古希臘人發現的,直到19世紀,它都被歐洲人認為是最美麗和諧的比例。黃金比例在造型藝術中應用廣泛,具有審美價值,尤其是在工藝美術和工業設計的長寬比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