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東方龍飛嘉鐵貓眼看人
德國經濟史學家貢德·弗蘭克在《白銀資本》壹書中說:“在宋代,中國在重要的技術、生產、商業發展和整體經濟發展方面尤為突出。麥克尼爾認為,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心”...自11世紀和12世紀的宋朝以來,中國經濟在工業化、商業化、貨幣化和城市化方面遠遠超過了世界其他地區。”法國著名漢學家謝赫奈在其著作《南宋社會生活史》中說:“公元13世紀,中國在現代化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如獨特的貨幣經濟、紙幣和有價證券,以及高度發達的茶鹽企業。.....在社會生活、藝術、娛樂、制度、技術等領域,中國無疑是當時最先進的國家,它完全有理由只把世界其他地方視為野蠻人。”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東亞研究和歷史教授、漢學家伊佩霞在《劍橋圖解中國史》壹書中說:“11、12和13世紀的中國是當時世界上領先的國家。”
曾擔任亞洲研究協會主席的美國學者羅茲?墨菲將宋朝稱為中國的“黃金時代”,並在《亞洲史》中對宋朝進行了評價。“在許多方面,宋朝是中國最激動人心的時代,它統治著壹個前所未有的發展、創新和文化繁榮時期。在許多方面,宋朝是壹個政治清明、繁榮和創新的黃金時代。宋確實是壹個充滿自信和創造力的時代。”
美國學者L.S. Stavri和Anoos也將宋朝視為“黃金時代”,在《世界通史》中說:“值得註意的是,宋朝發生了壹場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對整個歐亞大陸都具有重要意義。商業革命的根源在於中國經濟生產率的顯著提高。技術的穩步發展增加了傳統工業的產量。同樣,早熟水稻品種的引入使農作物在過去壹年中翻了兩番,從而促進了農業。此外,宋代修建的新水利工程大大擴大了水田的灌溉面積。據估計,從11到12世紀,水稻產量翻了壹番。生產力的提高使相應的人口增長成為可能,反過來又進壹步促進生產。經濟活動的迅速發展也增加了貿易量。中國第壹次有了以商業為主而非行政為主的大城市。”
在《中國科學與文明》中,壹位日本學者說:“北宋是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儒學中出現了新儒學,後來被稱為宋學或學。文化上,古文復興的同時,口頭文學也興盛起來;印刷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出版的書籍不僅僅是儒家經典,還有史書、詩集等等。這裏特別值得壹提的是科學書籍的出版和發行。可以說,自古以來就沒有像北宋皇帝那樣重視醫學的。.....總之,在這種文化發展的歷史潮流中,有許多驚人的成就。甚至有人認為北宋可以與歐洲乃至近代的文藝復興相提並論。”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遜(Angus Madison)在展望中國經濟的長遠未來時認為:“從漢朝到唐朝,中國的人均產值壹直保持在這個水平。宋朝是發展的壹個高峰,人均產值增長了1/3。14世紀到11世紀,大概又降了。假設公元壹世紀歐洲和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差不多,到宋朝的時候,完全有理由相信歐洲已經遠遠落後於中國的水平...壹般認為,宋代是深度發展時期,宋以後的五百年,主要特征是橫向發展。”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愛德華·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在中美新市場經濟(北京)論壇“克服國民財富的障礙——經濟政策和商業周期”的主旨演講中說:“中國在宋朝是富裕的,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
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名譽所長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中國的科學技術在宋代達到頂峰,在許多方面實際上已經超過了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以前英國或歐洲的水平。”
美國密西根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家博士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說:“隨著公元960年宋朝的興起,中國似乎進入了現代,壹種物質文化開始了。貨幣的流通比以前更受歡迎了。火藥的發明、噴火器的使用、航海羅盤、天文鐘、高爐、水力織布機、船舶防水艙壁等。都出現在宋代。”
美國耶魯大學中國近代史教授Jonathan spence於2000年6月65438+10月1日在《新聞周刊》發表文章稱:“上壹個中國世紀是11世紀。當時,中國是世界上最大、最成功的國家。它的領先地位源於壹系列因素,從技術的發明到工業企業和管理良好的農業的興起,從教育和行政實驗的普遍傳統到對宗教和各種哲學思想的寬容。.....1000最後壹個中國是世界超級大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當時宋朝的都城在東京汴梁,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開封,人口壹百萬。它是世界上最先進、最繁榮、最龐大的城市。”
美國學者尤金·安德森(Eugene Anderson)在《中國的食物》中說:“宋朝時期,中國的農業和食物終於成型了。食品生產更加合理和科學。到了宋朝末期,不再受漢人統治的華北,農業已經成熟。從那以後,直到20世紀中葉,幾乎沒有什麽變化。華南在隨後的朝代擴大了農耕,增加了新的農作物,但那裏的模式還是在宋朝建立的,而且並沒有伴隨著很多技術上的基礎變革。”
美國著名學者阿諾德·湯因比在《人與地球母親》中說:“10世紀、110世紀和12世紀的後來的蠻族也受到中華文明的強烈吸引。他們除了自己采納中華文明,還在自己統治的領土上傳播中華文明,而這些領土從來就不包括在中華帝國的版圖之內。因此,中華帝國的收縮被中華文明的擴張所補償——不僅在中華帝國周圍崛起的國家,在朝鮮和日本也是如此。”
美國歷史學家麥克尼爾在《權力的追求》中說:“這本書的假設是,中國在1000年左右轉向市場調節,顛覆了世界歷史上的壹個關鍵平衡。我認為,中國的例子啟動了人類千年的探索,從價格和私人或小團體(合夥企業或公司)對自利的角度出發,找出協調大規模行為會取得什麽結果。”
北宋在20世紀末被美國人譽為第二個千年的“領袖”。日本歷史學家內藤湖南認為,“唐朝是中國中世紀的結束,宋朝是中國近代的開始。”法國學者埃代納將宋朝稱為“近代的曙光”。法國學者、著名漢學家、國際宋史研究的開創者艾迪娜·巴拉茲明確指出:“中國封建社會的特征,在宋代已經成熟;而中國近代的新因素,在宋代明顯呈現。因此,研究宋朝的歷史將有助於解決中國近代之初的壹系列重大問題。”……
對宋代中國人的研究還遠遠不夠,所以中國大部分人對宋代的了解還不夠。宋朝是中國文明的頂峰。現在中國人不知道祖先的偉大,也不知道中國為什麽會落後。現在中國不自信壹塌糊塗...現在國內有些知識分子會稱之為希臘羅馬,其實是中國的悲哀!現在中國人對中國傳統文明的懷疑和否定,對忠誠的崇拜壹度落後於我們很多西方文明。11、12、13世紀,西方在政治、科技、文化、經濟、軍事等方面都遠遠落後於中國。為什麽中國會落後?並不是中國傳統文明本身的停滯和腐敗。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野蠻落後民族的瘋狂破壞打斷了我們的前進。正如法國著名漢學家謝赫奈在《蒙古入侵前夕的中國日常生活介紹》中所說:“蒙古人的入侵沈重打擊了大中華帝國,這個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最先進的國家。蒙古入侵前夕,中華文明在很多方面都處於巔峰,但因為這次入侵,在歷史上被徹底摧毀。”
元朝所謂的成就和輝煌,都是宋朝遺留下來的,掠奪來的,不是自己創造的。元朝開始禁止海上和夜市,導致民生失去活力,中國商業倒退。蒙古人把肥沃的土地變成了牧區,在境內各處都建起了馬場,甚至在淮北也是如此。經過幾百年的建設,宋代水利良田變成了草原,導致了中國農業的大倒退。元朝的政策和措施明顯是倒退和衰落的。正是原始社會階段的蒙古和滿族,壹次次地把正在向資本社會前進的中國拖回到半封建半奴隸社會階段。如果沒有原始蠻族的幹擾和破壞,華夏文明早就發展起來了,中國依然遙遙領先於世界。
明末清初的平民思想家唐甄這樣總結康熙四十年盛世中國的社會經濟狀況:
(據日本學者研究,康熙中期是康乾盛世人均GDP最高的時期。此後,在人口壓力下,中國人均GDP壹路下滑。)
慶興已經經營了五十多年。在四海之內,貧困正在增加:農業空氣、工業空氣、城市空氣和官方空氣。谷賤而難食,布賤而難衣,船轉市而貨折,官去而不思家空。錢,所以壹切都是必須的。中產家庭,十天不見壹個黃金和錢,是過不去的。所以農民饑寒交迫,百貨公司死了,好年景兇了,好人家沒養。走在城市裏,妳會以自己為榮,也會以自己為恥。進了家,早上無煙,冷了就蜷縮起來。吳中之民,多男多女遠,男之美為上,惡之為奴。女子之美為妾,惡為婢,四海皆準。
再看看西方人的回憶。
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還在贊美中國物產豐富,物質生產能力遠超歐洲,聲稱“明人”是“衣冠楚楚,風度翩翩”。但在《乾隆時期英國使節馬紮爾尼出使日記》中,他說:“自北方或滿清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的150年中,沒有任何改善,沒有任何進步,或者說,是倒退。當我們每天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10]
和吳《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人民出版社,1985),第4章,第1節。在Magalny眼裏,康幹的繁華是這樣的...“到處都是驚人的貧困”,“人們衣衫襤褸,甚至壹絲不掛”,“軍隊像乞丐壹樣衣衫襤褸”..."我們扔掉的所有垃圾都被人們吃掉了."
明末傳教士眼中的明朝
16年底,歐洲人主要通過《大中華歷史》第壹部了解中國。在門多薩的筆下:
(1)中國是壹個文明古國,幅員遼闊,中國人自稱“溫馴之人”。全國分為15省(明代中書省改為承辦宣傳司,疆域分為南直隸和北直隸,
13,公共事務與政治事務部秘書,常被稱為15省——作者),“每個省都比我們熟悉的歐洲國家大”。
(2)中國有完善的路網,連接城鎮。路面平整寬闊,“官道”可容納15人並行騎行。路邊的店鋪兩旁都是樹,就像羅馬時代的大道壹樣。壹些城市通過水路相連,比如威尼斯。北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中國人有豐富的建築人才。建築材料舉世無雙。“白泥”做成的方(磚),硬得只能用鋤頭去砸。房子就像壹個莊園。中國最宏偉的建築是長城,它有500裏格長(大約每英裏500裏格)
5572米)是為了防禦韃靼人而建造的。
(4)中國天然產物豐富。蔬菜的種類比西班牙多得多。橙子只有三個品種,分別是甜的、酸的和酸甜適度的。糖質地很好,很白,價格也低。絲綢色澤鮮艷,質量超過西班牙格拉納達。“天鵝絨、絲綢和布料的價格如此之低,會讓熟悉西班牙和意大利紡織品價格的人大吃壹驚。”中國人壹般穿絲綢衣服。中國的農田管理得很好。沒有壹片被遺棄的土地。壹塊塊農田像花園壹樣散落著。礦產資源也很豐富。“這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物價非常低。”
(5)中國生產的手工藝品極其精美。1582年,西班牙國王欣喜地得到了中國床單,腓力二世驚嘆於巧妙的編織。許多西班牙工匠來觀看並向他們學習。瓷器很便宜。歐洲人認為它是由壓碎的貝殼制成的。最精美的瓷器是貢品,薄如玻璃。
(6)中國商業發達,商業繁榮。每個街道往往只經營壹種產業。當妳看到第壹家商店時,妳就會知道這條街上賣什麽商品。中國工匠的手藝代代相傳。中國有很多種貨幣。金銀按重量使用,但金幣或銀幣沒有壹定的樣式。
(7)中國的軍隊有步兵和騎兵。中國有軍艦,四天可以收600艘。中國的士兵數量比歐洲多,在裝備上處於均衡地位。
中國皇帝擁有統治國家的全部權力。各級行政官員有效行使權力。他們是通過科舉考試產生的。中國有完備的法律。官員和貴族出門都是過橋,而女性從來不在外面從事社交活動。中國盛宴豐盛。中國人有自己的樂器。
(9)中國歷史悠久。有獨特的教育體系。各種書籍非常豐富。中國人民有豐富的文明和教育。
(10)中國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歐洲人壹直以印刷術的應用為榮。”然而,中國人卻早在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瓊
古滕貝格在500年前發明了印刷術,用印刷術印刷書籍。門多薩認為印刷術是通過俄羅斯的莫斯科大公國傳入德國的。但他不否認另壹種可能性,即中國的書籍通過海路(紅海)傳到歐洲,這啟發了約翰內斯·古騰堡。門多薩特別指出,在中國的所有發明中,最讓葡萄牙人和其他西方人震驚的是,中國也有槍,而且他們早在歐洲人之前就已經使用了。然而,歐洲人對中國火炮的有效性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拉達認為中國火炮老舊簡陋。另壹名船長阿蒂達在給西班牙國王的信中寫道...中國人使用和我們壹樣的武器。他們的大炮非常精密,炮管比我們的更精致、更堅固。”由於門多薩從未到過中國,所以他對上述含糊不清的地方沒有作出自己的判斷,但他也引用了後者的話:“中國有堅固的城墻,四周有很深的壕溝(在緊急情況下可以灌以河水),城門上裝有大炮。中國人認為這是最好的防禦工事。在城墻上,軍官帶領士兵日夜守衛。沒有城市最高權力機構的批準,任何外國人都不能接近城市。”門多薩引用這壹大段關於中國城市設防的話,絕非漫無目的。這其實說明他認為中國炮兵很厲害。此外,門多薩介紹了中國的造船、造紙等技術,並指出了相對於歐洲的優勢。
克魯茲還稱贊中國的科技成就載入中國史冊。門多薩顯然引用了克魯茲的很多觀點,對中國的科技發展水平做了更全面的介紹,評價更高。克魯斯和中國的造船水平壹樣,著重介紹了中國船隊的龐大規模,甚至比喻說中國皇帝可以用船在中國和馬六甲之間架起壹座橋梁,並講解了中國船只的種類和龍骨水車的應用。除了上述內容,門多薩還進壹步闡述了中國造船的接縫技術。因為接縫使用的添加劑非常合理,不僅防水而且防蟲,使得中國船的使用壽命是歐洲的兩倍。在談到中國的印刷術時,克魯斯只提到中國使用印刷術已經有900年了。如前所述,門多薩闡述了中國使用印刷術的來龍去脈,以及印刷術向西方傳播的路線。在火器在中國的應用上,門多薩也向西方人傳遞了更多的信息。科學技術水平是衡量壹個國家和民族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門多薩對中國科技水平的客觀評價,無疑對西方人了解和認識中國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們的房子設計得很好,方便住宿,幹凈舒適。”
"他們種了很多蔬菜,供人們壹年四季食用。"“他們在全國各地都有充足的肉,甚至在小村莊和城鎮也是如此。他們壹年四季最常吃的肉是豬肉,牛肉去骨出售。他們的鹿肉很少見,他們不太喜歡吃。”
“中國大部分最好的商品都是從這裏運來的,因為這裏是中國最開放、最自由的貿易場所。且不說六個鄰國的土著和外國人運來的各種貨物,僅從葡萄牙運到印度、日本和馬尼拉的貨物,每年就有5300箱左右的各種絲綢,每箱100絲,絲絨緞、緞,半花緞等輕料,彩色單層線段,以及
250塊黃金,2200塊金錠,每塊重12盎司。此外,還有瓷盤、鍍金器皿、糖、中國木材、大黃、麝香、...即使名單很長,也不能點名。"
“(浙江)就富裕程度而言,超過其他許多省份,堪稱中國商品趨勢的最佳源頭。它的特產是絲綢,無論是生絲還是成品,是蠶繭還是原料,都運往各地。簡而言之,中國出口的絲綢就是在這個省生產的。”
“南方九省中最後壹個是南京,...這是中國最好的省份之壹,也是全國的精華。.....它的西部地區是最富有的,盛產棉紗...僅在仙內市及其附屬地區就有200,000臺織機。.....因為織布機小,壹個房間裏經常放很多套,從事這個行業的幾乎都是女性。”
“南京...我覺得它是中國最大最好的城市,建築優秀,街道寬闊,人優雅,物品豐富優秀。它有驚人的遊樂場所,境內人口眾多,……到處都可以見到擁擠的人群,街道很難通行。此外,數不清的宮殿、寺廟、塔和橋梁使這座城市看起來非常宏偉。”
“中國人天生擅長做生意,不僅是從壹個省到另壹個省,而且是在同壹個城市。商店裏幾乎所有的東西都在街上賣。.....富商信用好,守時(葡萄牙人多年的經驗證明了這壹點)。”
“中國人欣然稱贊鄰國的任何美德,自己也沒有足夠的勇氣養活自己,而其他國家的人除了自己的,其他的都不喜歡。當中國人看到來自歐洲的產品時,他們發出壹聲贊嘆,盡管這些產品並不精美。.....這種謙遜真的很讓人敬佩,尤其是在壹個可以超越別人的民族裏。對於那些有眼無珠,故意貶低自己所見的人來說,這是壹種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