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
地處京畿的大西山綿延起伏三千平方公裏,在朝代更替的歲月裏,留下了大量帝王足跡。金章宗的八座行宮被稱作西山八大水院,雙泉山上的雙泉寺便是其中之壹,喚作雙水院,他經常駐蹕雙水院,遊覽山水,對弈談禪;作為燕王的朱棣,足跡遍及大西山,而他成為大明天子後,曾親自到昌平天壽山勘察皇陵;明朝萬歷皇帝遊覽“燕都第壹仙山”石景山時,饒有興趣地為壹株盤根錯節的古柏題字——靈根古柏;自金熙宗起,不斷有帝王到西山潭柘寺進香禮佛,遊覽山水,僅清代就有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位皇帝遊覽過潭柘寺,這座千年古剎山門上的“敕建岫雲禪寺”寺額便出自康熙之手。此外,山明水秀、風光旖旎的香山寺、香界寺、皇姑寺、慈善寺、北惠濟廟以及永定河畔等地也都留有帝王的足跡。
透過大西山的帝王足跡,當時的自然風貌、 社會 習俗、人文 歷史 以及皇家格局可見壹斑,因為那是壹個朝代的縮影。
雙泉寺曾是金代行宮
京西有座雙泉山,雙泉山上有座雙泉寺,雙泉寺所在的那座千年古村,叫做雙泉寺村。壹山,壹寺,壹村,皆因雙泉而得名。至於雙泉的來歷,我沒有找到史料記載,卻在雙泉寺壹帶聽到壹個傳說。
相傳古時候,雙泉山叢林茂密,山間有壹條深谷溝壑,叫做黑龍溝。兩股泉水從山林間湧出,壹為陽泉,壹為陰泉。山泉壹年四季長流不斷,並在黑龍溝中段合二為壹,雙泉寺所在的位置便是山泉匯合處。
雙泉寺的 歷史 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直到成為金章宗完顏璟的雙水院行宮,這座飽經滄桑的千年古剎才名聲大噪。也許因為距離皇城較近,又山明水秀,京西石景山地區曾經出現過多座皇家行宮,譬如,八大處的香界寺、西黃村的皇姑寺和龐村的北惠濟廟,但這些行宮的形成均晚於雙泉寺。也就是說,雙泉寺是石景山地區最早的皇家行宮。
據《金史·章宗紀》記載,金章宗駕臨雙泉寺之前,剛剛粉碎了壹場宮廷政變。章宗的祖父金世宗選定的皇位繼承人,是章宗的父親完顏允恭。由於完顏允恭德才兼備,於大定二年被立為皇太子。不料,白發人送黑發人,完顏允恭先於父皇離世。此後,金世宗沒有另立皇太子,而是將完顏允恭的兒子完顏璟立為皇太孫,成為皇位繼承人。完顏璟即位後,他的叔叔們不服,於是禍起蕭墻。叛亂平定後,金章宗想找壹個清靜地方散心,便選中了花木扶疏的雙泉寺。
溪水潺潺的大西山,***有八座金章宗的行宮,被稱作西山八大水院。雙泉寺就是其中之壹,叫做“雙水院”。重修雙泉寺時,金章宗曾下令在寺北修建了壹座祈福寶塔,試圖通過這座寶塔祈求上蒼,賜他多子多福,因為他的六個兒子相繼離世,未來的皇位繼承人懸而未決。
如今,祈福寶塔已不復存在。雙泉寺的壹位工作人員告訴我,這座金章宗時期的雙水院曾幾度興廢。幾十年前,這裏曾是雙泉寺村生產大隊的隊部所在地。2010年重修之前,這裏只剩下斷壁殘垣。經過三年修建,2013年竣工並對外開放,這就是現在包括大雄寶殿、觀音殿和地藏殿在內的嶄新廟宇。
還說金章宗。金章宗是個有作為的皇帝,在他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經濟和文化繁榮,因為他的年號為明昌,史稱“明昌之治”。聞名於世的盧溝橋就是他在位時修建的,“盧溝曉月”從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壹。
尤其值得壹提的,是他的文藝情懷。由於自幼接受女真文化和漢文化的雙重教育,在金朝歷任帝王中,他受漢文化影響最深,女真族的漢化也在金章宗時期最終完成。有人說,金章宗完顏璟屬於文人雅士型皇帝,堪與南唐後主和宋徽宗相提並論,因為他擅長書法和繪畫,文采也好。他有壹首題為《宮中》的絕句:“五雲金碧拱朝霞,樓閣崢嶸帝子家。三十六宮簾盡卷,東風無處不揚花。”文采並不比南唐後主的“春花秋月何時了”遜色,所以清人所著《詞苑叢談》認為金章宗“南唐李氏父子之流也”。清代乾隆皇帝亦好風雅,出口成章,但所作四萬余首詩歌中,沒有如此美妙的句子。
金章宗偏愛宋徽宗的瘦金體書法,筆跡酷似,可以亂真。大英博物館所藏的顧愷之《女史箴圖》古摹本,圖卷左端書有《女史箴》壹則,明清以來畫譜均認定為宋徽宗手跡,後來才確認出自金章宗完顏璟之手,因為文中“恭”字缺筆,乃避完顏璟之父完顏允恭之諱。
據《金史》記載,完顏璟的母親孝懿皇後漢學修養很高,“好《詩》、《書》,尤喜《老》、《莊》”,而他的父親完顏允恭是壹位頗有才華的畫家,“性好丹青,善畫人馬,學李公麟,獐鹿最工,墨竹自成壹家,雖未臻神妙,亦不涉流俗。”自幼耳濡目染,又天資聰慧,從而造就了完顏璟深厚的漢文化功底。
詩書以外,完顏璟還是個棋迷,即便出外巡遊也不忘攜帶棋具。有時夕陽西下,旌旗招展的儀仗隊已經遠去,他還沈醉於棋局中。明宣宗朱瞻基有感於此,賦詩曰:“金主當年政務閑,曾攜棋局坐山間。白雲杳杳霓旌遠,芳草萋萋夕照殘。”此詩題為《棋盤島》。所謂棋盤島,就是山間壹塊平坦的巨石,距雙泉寺不遠。金章宗駐蹕雙水院行宮時,常去那裏下棋,每每流連忘返。由此可見,金章宗不僅是文藝皇帝,還是個性情中人。
朱棣勘察天壽山
在氣勢恢弘的明長陵,我徜徉於祾恩門、祾恩殿與方城之間,不知名的野草從殘破不全的青磚縫隙裏長出來,又被來來往往的腳步踩踏得萎靡不振。粗壯的油松、側柏和櫟樹枝繁葉茂,綠蔭匝地。庭院的寬闊空間裏,播放著壹首音域同樣寬闊的樂曲,憂傷而高貴。蔚藍的天空上,成片的雲朵仿佛被心事牽扯著,移動得很慢。我猜想,它們試圖把這樂曲拽到天上去。
我向壹位工作人員詢問音樂的名稱,答曰《日月》。這使我頓悟寬闊的根源。世上壹切事情無不在日月中演繹,日與月,陰與陽,囊括了所有人間傳奇。而冥冥中,天地、江山、帝王、皇陵等被日月浸潤的字眼,在我眼前幻化成兩個古人的名字——朱棣與徐儀華。
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年僅46歲的皇後徐儀華病逝,而明成祖朱棣並未在當時的都城南京為其修建陵墓。他派人到千裏之外的北京尋找“吉壤”,準備把徐皇後安葬在那裏。風水大師廖均卿等人的足跡遍及京郊,在屠家營、羊山、燕家臺、潭柘山被相繼否決後,最終選中了京北昌平縣的黃土山。朱棣親自勘察後,對那裏的山形地勢甚為滿意,決定在那裏修建皇家陵墓,並將名不見經傳的黃土山更名為天壽山。
對於天壽山,晚明名士蔣壹葵在《長安客話》中這樣描述:“皇陵形勝,自其近而觀之,前有鳳凰山如朱雀,後有黃花鎮如玄武,左莽山即青龍,右虎峪即白虎,且東西山口兩大水會流於朝寧河,環抱如玉帶三十余裏,實為天造地設之區。”唯其如此,才遂了朱棣的心願,因為他是壹個篤信風水的人。
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調集大量工匠和民夫,開始了浩大的皇陵修建工程。此後,他親自到天壽山視察工程進展情況,並將自己的壽宮命名為長陵,意為江山長久。永樂十壹年(公元1413年),長陵的地宮建成,朱棣下令將徐皇後從南京移葬至長陵。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第五次率大軍征伐漠北時,病逝於歸途。這位在明代政治舞臺中心活躍了數十年的鐵血帝王,從此進入長陵的地下玄宮,實現了他與徐皇後的合葬。
長陵是天壽山陵區的第壹座皇陵,也是規模最大的壹座。後來,以長陵為中心,陸續修建了獻陵、慶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景陵、德陵、思陵十二座皇陵,與長陵並稱十三陵。如今的明十三陵,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 旅遊 景區、世界文化遺產。如果沒有朱棣,世上不會有北京故宮,不會有《永樂大典》,大運河不會全線疏通,鄭和不會下西洋,也不會有規模宏大的十三陵,大明王朝的 歷史 會因此而暗淡得多。
徐儀華是將門之女
在長陵的祾恩殿,我看到壹尊永樂皇帝朱棣的坐像。他正襟危坐,不怒而威。“是青銅雕塑的嗎?”我問壹位工作人員。“是的。”他又補充道,“空心的。”
銅像是空心的,而朱棣絕非壹個空心人。他的心裏除了裝著大明江山,還裝著生死相許的壹個人,那就是他的愛妻徐儀華。盡管身邊美女如雲,但在朱棣心目中,徐皇後是不可替代的。朱棣壹生***有四個兒子和五個女兒,而這九個孩子中,七個為徐皇後所生,伉儷之情可見壹斑。在歷代帝王之家,這樣的恩愛極為罕見。
朱棣與徐儀華成親時,他17歲,徐儀華15歲。那時,朱棣還沒有封王,只是壹個普通皇子,而作為開國元勛徐達的長女,徐儀華已是名滿京城的才女,不僅花容月貌,而且聰慧過人。出嫁之前,她經常饒有興趣地偷看父親的兵書,並且過目不忘,以致她與朱棣探討戰爭謀略時,每每使朱棣贊嘆不已。後來,朱棣被封為燕王,徐儀華也跟隨他到了北方封地,與丈夫壹起戍守邊疆。
燕王府的事務千頭萬緒,而在徐儀華的精心打理下,壹切井然有序。當年的燕地,不論王府與軍營,還是市井之家,到處氤氳著和諧的氛圍,這與燕王夫婦的示範作用分不開。由於政通人和,燕地的經濟得以快速發展,軍事實力也逐漸壯大,從而為朱棣在靖難之役中大獲全勝奠定了基礎。如果說每壹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壹個無私奉獻的女人,那麽,徐儀華便是朱棣背後的那個人。
皇太子朱標英年早逝後,朱元璋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允炆即位伊始,大刀闊斧地實施削藩,以削弱各地藩王的勢力,強化中央集權。此舉激怒了他的四叔朱棣,靖難之役爆發。當朱棣前往寧王朱權的封地談判,商議聯手抗擊朝廷大軍時,朱允炆趁機派兵攻打燕王府,試圖壹舉搗毀朱棣的老巢。臨行前,朱棣已將防守重任交給長子朱高熾。凡有大事要施行,朱高熾必先稟命燕王妃徐氏,因此真正在幕後指揮作戰的是徐儀華。面對朝廷氣勢洶洶的50萬大軍,徐儀華臨危不懼,壹面指導兒子朱高熾排兵布陣,壹面親臨戰場,以鼓舞士氣。徐儀華的智謀膽略贏得了軍民的信任,而她從容不迫的大將風範及時穩定了軍心。燕地士氣高漲,全民皆兵,不僅守住了燕王府,還為反攻南京創造了戰機。所以朱棣稱帝,徐儀華功不可沒。
雄才大略又性情暴躁的朱棣在南京登上皇位後,對那些反對他的前朝舊臣進行了血腥鎮壓,朝堂上下人心惶惶。此時,已經成為皇後的徐儀華再次扮演了穩定局勢的角色,在她的委婉勸說下,朱棣終於放下屠刀,而她組織編寫的《內訓》《勸善書》等讀本,安定了民心,營造了寬松的 社會 氛圍。大明王朝的永樂盛世,固然得益於朱棣的治國韜略,同時也與徐儀華的悉心輔佐密不可分。遺憾的是,徐儀華只做了四年皇後,便因病離世。此後,朱棣再也沒有冊封新的皇後,因為在他心目中,徐儀華是唯壹的。
徐儀華辭世後,朱棣之所以沒有在南京安葬自己的愛妻,因為他已決意遷都北京。他將來的歸宿在北京,徐儀華也要在北京入土。於是,北京昌平的天壽山有了以長陵為中心的明代十三陵。朱棣遷都北京的原因很多,有壹點是肯定的,那裏有他與徐儀華的芳華歲月。
我經常遊走的北京大西山,綿延起伏三千平方公裏,那是當年朱棣的封地。作為燕王,朱棣的足跡遍布大西山,而作為燕王的賢內助,那裏同樣留下了徐儀華的足跡。在氣勢磅礴的大西山,朱棣與徐儀華的伉儷佳話被過往的山風收藏。
清朝皇帝青睞潭柘寺
在京西的崇山峻嶺間,從東南向西北依次分布著三座千年古剎——戒臺寺、西峰寺和潭柘寺。如果畫壹條直線,可將彼此相距5公裏的三座古寺串聯起來。而這三座古寺中,規模最大、地位最高、 歷史 最悠久的非潭柘寺莫屬。
潭柘寺以龍潭和柘樹而得名。龍潭在後山,那是壹片八角形的水域。過去,龍潭碧波蕩漾,兩股泉水在那裏匯合後,淙淙流下山去,滋養了古老的寺院,也滋養了山間的草木。如今,山泉幾乎幹涸,龍潭只剩壹汪水了。“多大的壹汪水呢?”我問在龍潭入口處值守的工作人員。她笑著搖了搖頭,解釋說她也沒去看過,說不清楚。入口處的石坊下面有壹塊醒目的黃色警示牌——因防汛搶險,龍潭暫停開放。
由於山泉的浸潤,原本生長於南方的柘樹,也曾在潭柘山落地生根。那時,潭柘山漫山遍野都是茂盛的柘樹。這種桑科小喬木的果實類似桑葚,可食用,亦可釀酒,每到成熟時節,附近村民紛紛上山采摘。而柘樹葉可以養蠶,柘木可做染料。當年,潭柘寺僧人的僧衣在全國性佛門大法會上賺足眼球,那些光鮮亮麗的僧衣正是用柘蠶絲面料制作、用柘木染上顏色的。據說,柘樹皮還是壹種神奇的藥材,可治婦女不孕癥。於是,人們紛紛剝取柘樹皮,致使壹棵棵強壯的柘樹枯萎而死,它們為人帶來了福祉,卻為自己帶來了滅頂之災。後來,當地人又在潭柘寺周圍栽種了壹些柘樹,但當年柘樹滿山的景象已不復存在。
坐落於潭柘山麓的潭柘寺背倚寶珠峰,周圍九座山峰形成天然屏障,阻遏了冬季凜冽的北風和寒流,使這裏的氣候相對溫暖濕潤,自然條件得天獨厚。這座號稱“天下第壹寺”的古老寺廟始建於西晉,迄今1600余年,民間素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說法。在漫長的 歷史 進程中,潭柘寺的名稱幾經更叠,晉代稱嘉福寺,唐代稱龍泉寺,金代稱大萬壽寺,明代先後恢復龍泉寺和嘉福寺舊稱,到了清代,康熙皇帝賜名岫雲寺。而在民間,由於龍潭和柘樹的存在,人們壹直稱潭柘寺。
歷史 悠久以外,潭柘寺的建築規模在北京地區廟宇群落中也是首屈壹指的。所有殿堂依山勢而建,錯落有致,壹條中軸線縱貫其中,兩旁建築基本對稱,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美學原則,這種建築格局與北京城有異曲同工之妙。潭柘寺有九門九關,北京城也修建了九座城門。鼎盛時期的潭柘寺曾有房屋九十九間半,北京城的皇宮則有房屋九百九十九間半,儼然擴大版的潭柘寺。
規模最大時,除了潭柘山麓的廟宇院落,潭柘寺還擁有三座下院,壹是位於門頭溝區永定鎮栗園莊的奉福寺,二是阜成門內的翊教寺,三是阜成門外的海潮觀音庵。那時的潭柘寺廟產殷實,僅耕地就有43000多畝,另有大量林區和山場。東起盧溝橋,西到涿縣,南起良鄉,北到延慶,方圓幾百裏,房地產權屬基本歸潭柘寺的村莊就有400余座,所以民間流傳著“潭柘寺的莊子360,壹天壹個吃個夠”的說法。
之所以如此富有,因為潭柘寺是北京地區最大的皇家寺院,背景非同尋常。以旖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蘊聞名遐邇的潭柘寺受到歷代帝王的青睞,自金熙宗起,不斷有帝王到潭柘寺進香禮佛,遊覽山水,並撥專款整修和擴建寺院,而潭柘寺皇家身份的確立,是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那壹年,康熙皇帝為潭柘寺賜名“敕建岫雲禪寺”,並親筆題寫了寺額,成為潭柘寺皇家身份的標誌。那六個古樸的大字,至今仍懸掛在潭柘寺山門的門楣上。皇家的關照使潭柘寺進入鼎盛時期,規模不斷擴大,以致發展成為壹座龐大的寺院地主莊園。
在清代 歷史 上,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位皇帝曾多次到潭柘寺進香禮佛,而康熙皇帝尤其對潭柘寺壹往情深。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康熙皇帝降旨,任命律宗大師、廣濟寺住持、與自己相交多年的震寰和尚為潭柘寺住持。當年秋天,康熙駕臨潭柘寺,與震寰和尚探討佛理,遊走於山水之間,駐蹕數日,流連忘返。臨別時,康熙賞賜潭柘寺禦書金剛經10卷、藥師經10卷、沈香山1座、壽山石觀音1尊、壽山石羅漢18尊,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情意。
康熙三十壹年(公元1692年),康熙皇帝撥庫銀1萬兩,大規模整修潭柘寺。在震寰和尚主持下,從康熙三十壹年秋到三十三年夏,歷時近兩年,整修殿堂300余間,使這座千年古剎煥然壹新。當康熙皇帝第二次駕臨潭柘寺時,望著修葺壹新的寺院,心情愉悅而豪邁。他不僅題寫了“敕建岫雲禪寺”寺額,還為大雄寶殿、天王殿、毗盧閣、戒壇、大悲壇等主要殿堂題寫了匾額,從而為古剎貼上了更多皇家標簽。
康熙四十壹年(公元1702年),康熙皇帝攜後宮嬪妃第三次遊覽潭柘寺。此時,他的老友震寰和尚已辭世3年。睹物思人,康熙滿懷惆悵。從此,為了避免觸景傷情,他再也沒去潭柘寺。但在康熙皇帝影響下,後宮嬪妃及親王們不斷到潭柘寺進香禮佛,遊覽山水,並向寺院賞賜大量財物。那情形,仿佛這座千年古寺成了皇家後花園。
回頭看,康熙與潭柘寺的緣分帶有很大的偶然性。那是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他巡遊西山時,駐蹕於京西馬鞍山上的戒臺寺,那座千年古寺的宏大規模使他傾倒。而在當天的晚宴上,有人告訴他,與20裏外的潭柘寺相比,戒臺寺相形見絀。於是,好奇心使他對潭柘寺有了壹份牽掛。這壹牽掛,便是壹生。
(嶽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