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後宮指引1泉州天後宮位於泉州市鯉城區南門天後路1號。建於慶元二年(公元1196),位於城南錦江畔。媽祖林默娘,北和平軍(全州府)轄下的莆田縣(今莆田市秀嶼區湄洲鎮)湄洲島女兒,宋太祖劍龍元年(公元960年)生。長大後,林某娘立誌壹生行善助人,終身不嫁,致力於學醫,為人防災。她性情圓滑,熱心助人,排憂解難,引導村民趨吉避兇。任何被殺的人都願意找她幫忙。當時莆田鼠疫大流行,林默娘想盡辦法用農藥救村民,真的康復了。村民們感激她救了他們的命。
又名天妃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妃宮是我國現存建築規格高、年代較早、規模較大的大型媽祖廟。天後宮建於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泉州官員經常在此為商船舉行海祭儀式。
媽祖,名莫林娘,北宋湄洲島平民。據說她剛出生的時候,到處都是香香的,光彩照人。她壹生行善,引導村民趨吉避兇。後來,她為了營救陷入風暴的父親而被殺害。人們記住了她的美德,把她尊為海洋女神,並建立了壹座廟宇來崇拜她。出海前,當地漁民要在天後宮前祭拜。
宋永熙四年(公元987年),重陽節,媽祖父兄揚帆北上,西風告急。途中,他們遇到大風大浪,船在驚濤駭浪中劇烈顛簸。媽祖對父親和哥哥的死很敏感,被父親救了出來,哥哥和自己都死了。就這樣,村裏人稱贊她“懂秘法,預知禍端,村裏人病好了。”如果妳能在墊子上穿越大海,在雲裏穿梭於島嶼之間,人們稱妳為女神和龍女。由於墨娘生前對人民很好,她升天後被沿海人民尊為海之女神。建廟祭祀。自泉州天後宮建立以來,天後宮的名字就由宗偉賜名為“順吉”,意為“順吉順風”。
天後正殿,雖歷經滄桑,明清木構建築仍保存完好,後世構件留存。正殿占地635.5平方米;住友大廈建在平臺的底部,離地面1米,用花崗巖砌成。建築結構比較特殊,空間變化非常豐富。門窗彎曲交錯,雕刻精致精細,紋飾豐富多彩。不僅有幾何圖案,還有花卉、水族、鳥獸。木支部分有鳳牡丹,長壽梁樂訪心,顯女殿。寺內油漆采用朱迪畫的“暖八仙”之壹的李中、如意的圖案,其綠地上雕有百香蓮、喜鵲登梅等吉祥象征的圖案,有的圖案為動物,寓意“長壽”。廟裏的基礎浮雕更是讓人眼花繚亂。八馬、八寶、河豚鳥龍、各種花卉,表現了觀賞魚乘風破浪,與百花爭艷。這些都是表現道教主題的圖案,以福祿壽的吉祥物為襯托,表現出神仙家庭的非凡境界。
殿頂九脊重檐,四面落水。主脊是天後宮的最高點,兩端五彩瓷形龍玩珠造型精美,光澤明亮,表現了整個大脊龍的至尊主題。四脊結合鳳凰圖案,對應大脊,背面作為人物故事,配以龍鳳、麒麟、玄武、雙虎,寓意吉祥、慶壽,是閩南獨特的建築藝術之壹。
天後宮指南2泉州天後宮位於泉州市南門天後路1號。始建於清元二年(公元1196),位於城南的錦江之畔,“外國船客雲集之地”。當時的寺廟人物包括正殿入口、兩廊、兩亭、槍神媽祖林的沈默母親。她是北來平安軍(泉州府)控制下的莆田縣湄洲島的女兒。她生於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三日,父親林維,母親王,註重行善,樂於助人。她四十多歲了。王很快就懷孕了。在她出生的時候,王看見壹道光從西北方射進她的房間。光彩奪目,香氣久久飄蕩。林默娘長大後,立誌壹生行善助人,立誌不嫁,潛心鉆研醫學,消災防病。她性情圓滑,熱心助人,排憂解難,引導村民趨吉避兇。任何被殺的人都願意找她幫忙。當時莆田鼠疫大流行,林默娘想盡辦法用農藥救村民,真的康復了。村民們感激她救了他們的命。
宋永熙四年(公元987年),重陽節,媽祖父兄揚帆北上,西風告急。途中遇到大風大浪,船在狂風巨浪中劇烈顛簸。媽祖對父親和哥哥的死很敏感,父親救了她,哥哥和自己也死了。就這樣,村裏人稱贊她“懂秘法,預知禍端,村裏人病好了。”龍能乘座渡海,乘雲遊島間,人們稱之為神女、龍女。“由於墨娘生前對人民很好,她升天後被沿海人民尊稱為海洋女神。建廟祭祀。泉州天後宮自建廟以來,廟名為“順吉”,意為“順吉順風”。在宗元時代,泉州成為世界貿易港口之壹。為了發展海上貿易,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政府頒布法令“加封全州女神護國,助助”。“明朝永樂五年(公元1405年),西太監鄭和被派去命令福建的鎮守官重建寺廟。此後,朝廷向琉球、爪哇島、曼茨加等國派遣官員(宦官)、外交官(外交使節)等官員,所率始終是去寺廟祈福。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張騫少督赴博乃(今文萊,加裏曼丹島),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從烏江(泉州),施瑯下海遠征,僅次於此,“神湧潮助師”,“助平功”。護國護民後命名為“天後宮”。康熙二十四年,欽差大臣雅虎來宮參拜。雍正元年(1723),禦銘“趙昚海表”懸掛於今寺內,乾隆後重修。目前建築群還保存著宋代的構件和明清的木構建築。是國內外同類遺址中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65438年至0987年被國家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原山門馬戲因修路被拆除,於1990年3月由臺灣鹿港天後宮及其成員捐款重建。清代,晉江縣薛恒星門為山門,五開間寬,拱形,雕木牌樓,青石龍柱,兩側麒麟石雕,老虎窗,四坡屋頂,上翹屋頂,八龍二鱷瓷雕。角脊被鳳尾拉長卷曲,線條柔和優美,整體結構宏偉。戲臺與山門後檐相連,坐北朝南,藻井木頂蓋。雕脊彩繪小巧玲瓏,具有泉州獨特的藝術風格。
山門兩側是東西爵,即所謂的“秦宮漢闕”,以示對天後宮的尊重。建築為兩層樓閣,面向通衢。兩層樓高聳入雲,上層鐘鼓,下層千裏眼和順風耳兩尊塑像,雄偉壯觀。
天後正殿,雖歷經滄桑,明清木構建築仍保存完好,後世構件留存。正殿占地635.5平方米;建在基座上,離地1米,用花崗石砌成,腰間浮雕有“鯉魚化龍”、獅子、文房四寶“八馬雲火”、仙器、雲中鶴舞、寶蓋蓮花等。,展示了其二維動態的藝術造型、巧奪天工的雕刻和生動活潑的切割技藝,展現了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宗教歸屬。殿內木梁骨架立於圓形花崗巖立柱上,柱頭浮雕蓮花佛珠,選用鬥拱支撐梁架為九根橫梁。建築結構比較特殊,空間變化非常豐富,門窗彎曲雕刻精致精細,裝飾圖案豐富。不僅有幾何圖案,還有花卉、水族、鳥獸。木支部分有鳳牡丹,長壽梁為女廟喜訪。寺內油漆繪有朱迪所繪“八仙”之壹的李中、如意等圖案,其綠地中的百香蓮、喜鵲攀梅等圖案為吉祥符號,部分圖案為動物,寓意“長壽”。廟裏的基礎浮雕更是讓人眼花繚亂。八馬、八寶、河豚鳥龍、各種花卉,表現出觀賞魚乘風破浪,與百花爭艷。這些都是表現道教主題的圖案。以福祿壽吉祥物為襯托,呈現出神仙家庭的不凡境界。
殿頂九脊重檐,四面落水。主脊是天後宮的最高點,兩端五彩瓷形龍玩珠造型精美,光澤明亮,表現了整個大脊龍的至尊主題。四脊結合鳳凰圖案,對應大脊,背面作為人物故事,配以龍鳳、麒麟、玄武、雙虎,寓意吉祥、慶壽,是閩南獨特的建築藝術之壹。
東西走廊,兩個提示和臥室都被國家文物局撥出專款!日常恢復和修復。東西廊原設有神二十四師,現改為閩臺關系史博物館陳列室。寢殿又稱後殿,比正殿高1余米,兩側突出部分設置賞翼和左右齋堂。整個寺廟是壹座明代的大型木結構建築。屋頂為兩坡懸臂楔形,寬七間,深35.1m,深19.8m,高8m。木梁框架厚實簡潔,大木柱置於花崗巖的圓形石基上,有凸起的蓮花花瓣。寺廟前的檐柱中保存著壹對元興都寺的石柱,上面有十六塊綠色石雕。估計是明代裝修的時候放的。柱與木柱相連,上刻“沈工護海國,水德配幹坤”對聯。正面原有明代大書法家張睿題寫“後德配天”的橫匾,目前正在施工中,屬國家木結構建築之瑰寶。
宮內建有閩臺關系史博物館,是反映中國大陸(福建)與寶島臺灣歷史淵源的專題博物館。博物館裏有大量珍貴的歷史和民間文物。近期舉辦了“閩臺民間藝術展”、“泉州古今書法展”、“閩臺民俗攝影展”等展覽。
天後宮指引3青島天後宮位於太平路19號,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有天後宮,後有青島——建於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的天後宮,是集天後宮文化和海洋民俗文化於壹體的著名文化景觀,也是青島前海景觀上具有民族風格的古建築群。歷經500多年風雨,彌足珍貴,堪稱青島歷史變遷的生動縮影。
1996年,遵循“文物修復如初”的原則,青島市政府撥出巨資對其進行修復,並將其開放為青島民俗博物館。現有建築面積1500㎡,前有兩個院落,有聖母殿、龍王殿、司庫殿、天女、龍王、文武財神雕像等16個殿堂。其余寺廟由民間博物館舉辦,陳列天後文化、民間工藝品、民俗風情等,常年對外開放,接待中外賓客。天後宮的生日在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各地的天後宮都會舉行廟會,有豐富的民俗活動。
這是青島著名的文化旅遊景觀,也是研究青島民俗的重要基地。
天後宮青島之前有天後宮。青島天後宮位於青島前海棧橋景區太平路19號。始建於明朝成化三年(1467),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青島現存最古老的磚木結構建築群,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00多年前剛建成時,天後宮包括三個聖母院大廳和兩個龍王和財神大廳。之後在明、清、民國時期又進行了七次修繕擴建。1996年,青島市政府對其進行了全面修復,將其打造成“青島民俗博物館”,並於2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1998。
天後宮歌劇院大梁的寶寶畫,繪有金陵十二釵等紅樓人物,春秋故事《吹簫引鳳》《敦煌飛天》。
青島天後宮現占地面積近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這是壹個有兩個入口的院子。擁有正殿、附殿、前後兩廂、戲樓、鐘鼓樓及附屬建築80余座* * *紀殿宇16,是典型的具有民族風格的古建築群。除了劇場用琉璃瓦覆蓋外,其他建築均為清水墻和小灰瓦,並配以蘇州風格的彩繪和雕梁畫棟。門內還有兩塊石碑,記載了清同治四年(1865)和清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天後宮的情景,是了解青島歷史的重要資料。
入宮,有大鼎。進了天後宮,每個人都會有貼紙。如果妳把這個貼紙貼在妳的左腿(大鼎)上,妳會發財的。如果妳把它貼在妳的右腿上(大鼎),妳就安全了。
天後宮指南5青島天後宮位於青島市太平路。首先看到的是青山天後宮大劇院。大劇院為兩層樓閣,金碧輝煌,前面有壹根大旗桿、兩只大獅子和五顏六色的立面,體現了青島天後宮的風格。二樓中間懸掛的巨大牌匾下是壹個波紋檐,意思是“進了門就應該沒有檐(開玩笑)”,也就是說,拜媽祖不能是開玩笑。這個劇場裏裝飾著文房四寶、學前班和各種器皿。
劇場上空,左右兩側是傳統的寺廟建築,鐘樓和鼓樓。鐘鼓樓是東西廂房,中間院子裏有壹棵大桂花樹。因其花猩紅色,故又稱“朱砂桂”。每年8月15日中秋節,桂花樹香氣四溢,吸引了眾多遊客。穿過兩翼就是山門,進山門就是第二個院子。庭院裏的雌雄銀杏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據說與天後宮同齡。
山門內還有兩塊石碑,記載了清同治四年(1865)和清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天後宮的情景,是了解青島歷史的重要資料。
與山門相對應的是青島天後宮的正殿,這裏供奉著天後媽祖。這座媽祖像是用壹整塊樟木雕刻而成,高2.8米,在媽祖的故鄉莆田。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制雕像之壹。兩側還有媽祖守護者“千裏眼”和“千裏眼”的雕塑。整個正殿顯得莊嚴肅穆。正殿兩側是財神廟和龍王殿,正殿兩側是民俗博物館。展出民間文物65,438+000余件,是民間工藝的薈萃,是中國民間文化的縮影,是中國民間藝術的寫照。
天後宮導則6泉州天後宮又稱天妃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泉州市南門天後路,是中國現存建築規格最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媽祖宮殿。
天後宮始建於南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據《泉州府誌》記載:“當年泉州烏普晁海寺的和尚,覺得自己做了壹個夢,受命為宮,是推理祖師徐世昌倡導的。”祭祀媽祖林的母親。林默娘,北來平安軍(全州府)轄下莆田縣湄洲島女兒,萊泰劍龍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三日生。據說她從小就有在暴風雨中營救漁民的能力,晉升後被沿海人民尊為海洋女神。
泉州天後宮初建時,名為“順濟寺”,隸屬於宋徽宗欽慈寺,意為“順濟寺”。宋元時期,泉州成為世界貿易港口之壹。為了發展海上貿易,元政府於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和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兩次授予媽祖“天妃”稱號,媽祖神位得到提升,於是所有戰船、海船、漁船出海祭祀媽祖。明朝永樂五年(1407),出使西方的三寶宦官鄭和命令福建的衛兵重建宮殿。此後,朝廷派遣宦官(太監)、外交官(外交使節)等官員前往琉球、爪哇島、曼茨加等國,率隊始終是到寺廟祈福。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永樂十三年(1466年),施瑯下海遠征,史稱“神潮助師”“助順公”。“護國、護民、顯靈、顯王母娘娘”封號,後羿宮命名為“天後宮”,要分春秋兩次祭祀。雍正元年(1723)禦匾“趙昚海表”懸掛於今寺內,至道光年間(公元1830-。
天後宮歷代都有修復。現存的正殿、後殿、東翼閣、東廊,建築群還保存著宋代的構件和明清的木構建築。它的布局嚴謹而宏偉。近年來,山門、戲臺、鐘鼓樓、東西走廊等建築陸續修復,更衣樓將繼續重建。宮內的“閩臺關系史博物館”藏有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獻和民間文物。
原山門馬戲因修路被拆除,於1990年3月由臺灣鹿港天後宮及其成員捐款重建。清代,晉江縣薛恒星門遷至山門,五開間寬,拱形,雕木牌樓,青石龍柱,兩側麒麟石雕,虎窗,四坡屋頂,上翹屋頂,八龍二鱷瓷雕。角脊被鳳尾拉長卷曲,線條柔和優美,整體結構宏偉。戲臺與山門後檐相連,坐北朝南,藻井木頂蓋。
山門兩側是東西爵,即所謂的“秦宮漢闕”,以示對天後宮的尊重。建築為兩層樓閣,上層為鐘鼓,下層為千裏眼和順風耳兩尊雕像。
天後正殿,雖歷經滄桑,明清木構建築依然保存完好,宋代構件依然保留。正殿占地635.5平方米,建在基座上,離地1米。用花崗巖石制成,腰間浮雕“鯉魚、魚、龍”、文房四寶、仙家器物、寶蓋蓮花。殿內木梁骨架立於圓形花崗巖石柱上,柱頭上浮雕蓮花佛珠。選用鬥拱支撐梁架為九梁,門窗彎曲更換。雕刻精美精細,圖案豐富多彩。寺內油漆繪有朱迪所繪“八仙”之壹的李中、如意等圖案,其綠地中的百香蓮、喜鵲攀梅等圖案為吉祥符號,部分圖案為動物,寓意“長壽”。廟裏的浮雕更是光彩奪目。八馬、八寶、伏谷鳥龍、百花爭美、觀賞魚飛浪,都表現了道教題材。大雄寶殿內原有兩根清初雕刻的青石龍柱,為閩南石雕傑作,現已移至開元寺。
國家文物局對東、西走廊、兩廊和寢殿進行了修復。東西廊原設有神二十四師,現改為閩臺關系史博物館陳列室。寢殿又稱後殿,比正殿高1余米,兩側突出部分設置賞翼和左右齋堂。整個寺廟是壹座明代的大型木結構建築。屋頂為兩坡懸臂楔形,七間寬度35.1米,深度19.8米,高度8米。木梁架厚重而簡約,放在浮雕蓮花花瓣花崗巖的圓形石基上。寺前檐柱中保存著壹對元代印度婆羅門教的十六面藍石柱。風格類似開元寺大雄寶殿。正面有壹橫匾,上書明代大書法家張睿的《後德與天》。
歷史上,由於媽祖故鄉莆田屬泉州管轄,而泉州在宋元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之壹,泉州移民經常到海外迎接媽祖參拜。隨著泉州境外交往的發展、海上貿易的繁榮和移民潮的興起,媽祖信仰遠播至臺灣、香港、澳門等世界各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泉州古稱溫嶺,故有“溫嶺媽祖”之稱。臺灣省和東南亞國家的許多媽祖廟都被泉州和梅州的天後宮分散了註意力。因為同宗同源,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來到泉州天後宮祭拜海峽女神。
天後宮導遊演講7大家好!
我們現在在天後宮。請先轉過身去。海神廟正殿後面有壹副對聯,上面寫著:“我是五湖四海,九江八江壹家”。這副對聯也是壹個謎。哪位朋友能猜出它的答案?它的答案就在對面。天後宮宮門上方,有“聖德在水”四個大字,答案是——“水”。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地球是壹顆藍色星球,擁有大量水體。水孕育生命,滋養生命。在地球表面,海洋占總面積的71%。在海洋中從事捕魚和航運的人們希望風平浪靜,希望有壹個海洋保護者。於是,媽祖應運而生。
傳說這位女神曾經生活在人間,生於宋太祖劍龍元年(公元960年),卒於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九。民間說她有特異功能,能知人禍福,通曉天文氣象,擅長海上救援,精通醫術,救人性命,深受漁民喜愛。她死後,當地人在湄洲島上建了壹座小廟紀念她,稱她為媽祖。據說媽祖很有效,影響力越來越大。後來逐漸成為沿海居民崇拜的護海神。自宋元以來,媽祖被朝廷賦予了許多稱號,從“泉州女神”到“護天妃”,清代被封為“天後”。但是,老百姓更喜歡直接叫“媽祖婆”。漁民傳說:海上遇到驚濤駭浪,萬分危急的時候,如果喊壹聲“天後娘娘”,救援的速度會慢壹些,因為天後娘娘會披鳳披霞,要過很久才會出現;如果喊“媽祖婆”,“馬上出現,永遠不化妝”。似乎平易近人的馬祖坡更關心百姓,更貼近百姓。
隨著東移,媽祖也到了臺灣省。現在,媽祖已經成為聯系海峽兩岸中國人的和平使者。中國大陸的媽祖像曾多次來臺,受到臺灣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臺灣省的漁民經常來大陸祭拜媽祖。媽祖是中華兒女崇敬的海峽女神。
天後宮裏有壹幅八仙的畫像。二樓還有壹座八仙的雕像。八仙的傳說始於唐朝。在唐朝,道教得到統治者的大力支持。以老坤為李始祖,以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道教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八仙是道教中的八仙。八仙的故事已經發展了幾千年,八仙的名字最終在明朝確定。八仙是:張、韓中立、曹國九、藍采和、李鐵怪、韓湘子、何仙姑和。
在天後宮的後面,有壹座深入大海的華亭。它婀娜多姿,風從四面八方吹來,海風習習,海浪陣陣。去那裏休息壹下,欣賞壹下大海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