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李叔同的心與月散文。

李叔同的心與月散文。

壹個

有壹段時間,我非常喜歡李叔同的書法,尤其是他出家中後期的經典書法。擺脫了筆墨配方、點畫等普通書法創作的要求,達到了玄妙神通、忘我的平淡境界。東坡居士曰:“華麗極平淡”。這種“平淡”就像壹股清風,壹股洪水,沖淡了深沈的寂靜,所有的煙火都消失了。沒有達到個人修養和禪定高度的人,永遠達不到。

後來,我仔細閱讀了幾個版本的李叔同傳記,包括他的個人詩歌和散文,藝術論述等。,而且經常哀嘆或者坐在那裏發呆。這個人,在現代文藝和佛教史上,是壹種不可忽視的存在,並且,作為壹種獨特的精神現象,強烈地構成了對世界精神層面的沖擊。但是我沒有開始寫任何想法。雖然他多才多藝,但在戲劇、現代藝術、音樂、篆刻等領域,他都是中國現代文藝的先驅。出家後,他作為弘毅大師努力修行,最終成為佛教南山法的第11世祖師。所以,值得寫的地方肯定很多。但正因為如此,切入點不太好找。直到最近,我冒著嚴寒,去他出家的杭州虎跑寺,祭奠他的佛塔和紀念館。回到上海後,我又生病了。我可以在床上躺幾天,什麽也做不了,但這有利於我思想的發展。漸漸地,我似乎有了寫作的沖動,我明白我想寫的只是李叔同本人。

我非常敬佩的李叔同弟子、已故藝術家豐子愷先生,曾以對李叔同的深刻了解和對父子的深厚感情評價他的老師:“他是壹個很有人情味的人”;豐子愷也說過,“任何壹個人,壹開始都不想成為壹個很像人的人,但是後來,因為環境、習慣、物欲、妄想等。,他往往不能很像人。其中,九分像人,八分像人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是偉大的,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人,也是值得贊美的;即使是五分像人的,也已經是近期社會少有的‘上流社會人士’了。像弘毅大師這樣很有人情味的人,古往今來都很少見。”他還謙虛地稱自己是“壹個行為不像人的人。”

出家前,李叔同在杭城浙江第壹師範當美術、音樂老師,看到當時的幾個學生日後如何評價他:

“洪老師教人,不說話,‘教而不言’的主線,凡是被他教過的人,大概都能感受到。雖然他平時很調皮,遇到他或者進他的教室自然變得嚴肅恭敬,但對學生並不嚴格,反而很和藹可親,這真的可以說是壹種性格影響。”

“在我們的老師中,李叔同先生最不會讓我們忘記。他從來不皺眉頭,總是像媽媽壹樣溫柔地告訴我們。”

他的同事夏丏尊曾說:“他的力量來自真誠,所以我們不得不佩服他,但我們不能向他學習。”。夏丏尊認為,李叔同的真誠尊敬與他的“儒家修養”密切相關。

另壹個例子:李叔同的另壹名學生劉質平,後來成為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從浙江第壹師範大學畢業後曾留學日本。後來留學經費出了問題,差點在日本自殺。當李叔同得知此事後,他不惜違背自己壹貫的做人原則,尋求各種關系的幫助,但都失敗了。李叔同立即做出了壹個決定:每個月拿出壹部分工資來支持劉質平。當時他的工資是105元,還要照顧天津和上海的家人,所以他把工資分成四份:上海40元,天津25元,自己20元,劉質平20元。為了讓劉質平安心學習,特意給他寫了壹封信,陳述了三點:第壹,這是基於師生情的饋贈,不是借款,以後也不會還;2.千萬不要把助學金的事告訴第三方,千萬不要跟家人提起;三、資助期限直至劉質平畢業。令人感動的是,李叔同早已擬定出家日期,但為了劉質平的學費,不得不延期,繼續在浙江第壹師範任教,以保證劉質平能度過最後的難關。這是壹個即將逃入空門的老師,對已經畢業的學生表現出深深的世俗感。

請原諒我不得不引用這些話和史實,因為李叔同的“很有人情味”,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能感受到,我們能發自心底的只有深深的羨慕和惋惜。羨慕是他們如此幸運地生活在李叔同身邊,感受他安靜的精神人格和無言的教導;可惜現在物欲橫流、自私自利的社會環境,讓我們失去了太多可以取暖的傳統價值觀,以至於人們在精神的失落和外界的追求中無暇顧及“有點像人”這個問題,因為通往初心的路幾乎被遮蔽了。因此,李叔同的清澈如月光般清澈透明,令人難忘。

出家後,李叔同對道德操守的培養自然成為修行的輔助,尤其是在他對戒律的嚴格遵守上。

他已經從壹個富家子弟和才華橫溢的年輕人變成了壹個真正的苦行僧。也許我們必須舉幾個例子來證明這壹點:

他以前的同事和壹生的朋友夏丏尊邀請弘毅大師到他的家鄉上虞做客,並安排他住在他任教的春暉中學的宿舍裏。當弘毅大師掀開鋪蓋卷,用破席子把舊被褥鋪在床上,疊了些僧衣當枕頭,然後拿出壹條又黑又破的毛巾在湖邊擦臉時,夏丏尊忍不住了,提出要給弘毅大師換壹條新毛巾,但弘毅大師說:第二天臨近中午,夏丏尊送來了壹碗米飯和兩碗蔬菜,看到弘毅少爺吃得津津有味,好像在享受壹頓美餐,這讓夏丏尊差點流下了羞愧的眼淚。他百感交集,看到世間萬物在弘毅大師那裏都不是美好無用的,但作為紅塵中人,吃什麽都覺得不舒服,常常心煩意亂。這是怎麽回事?

弘毅大師出家後的大部分生活用品都是出家前帶來的。縫縫補補十幾二十年,他舍不得扔掉。他經常從垃圾堆裏撿壹些布片,當作寶貝帶回去,洗幹凈,補好自己的破布。還有人拿紙讓他寫。寫完的時候,他還把剪完剩下的紙片還回去,不肯浪費壹點。

有壹次他去溫州清福寺,在寺裏用壹雙筷子吃飯。後來他回到杭州,發現這雙筷子是自己無意中帶回來的,馬上讓壹個居士送回清福寺。還有壹次,他受青島湛山寺之邀,為僧人做南山法講座。在他到達的第壹天的中午之前,主人把四個煮好的菜送到了他的小屋。他的筷子壹不動,他就要把筷子取下來,把稍微差壹點的菜送進去,但是他還是不吃。第三次減去兩個菜,還是沒用。最後只好送了壹碗大眾菜。弘毅大師問是否每個人都吃這個。如果每個人都吃這個,我也會吃。否則,請收回。

這是弘毅大師出家後的照片。他雖是壹代高僧,卻安於清苦的生活,潛心研究佛法,以極其虔誠的信仰修煉心性。需要註意的是,即使是信佛的人,要做到這壹點也不容易。弘毅大師的價值在於,他首先是壹個非常真實的人,容不得任何矯飾和虛假。其次,他是壹個自律的人。有壹段時間,他被各方邀請到各地講學,受到熱烈歡迎。但是,他越來越不安,進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他擔心這樣做會陷入名利地位,違背作為家人的職責,影響自己的修行,於是封閉自己幾個月,克制自己。

在社交方面,弘毅大師壹直堅持不和有權有勢的官員交往的原則。出家後,他在佛教中的聲譽不斷提高,這吸引了許多達官貴人前來求見,為了壹睹弘毅大師的真面目,但弘毅大師都出言不遜。有壹次在清福寺,當地的道士尹去拜訪了幾次,都沒能見到他們。寺廟主人拿著他的名片來到弘毅大師的房間,以地方長官受到冷落為由,催促他去見他。弘毅大師含淚告訴他,他出家不是為了溫飽,而是為了生死,他壹直害怕回避這種娛樂,希望長老成全,長期頂禮膜拜。長老們無奈,只好將官員們打發走。

聯想到今天的壹些文化名人,平時在人前炫耀,很“得意”,但壹看到“大官”,也就是腿肚子發軟,臉上掛滿笑容,極力巴結,又吹又打,又拍又擡,真是猥瑣!有時候我在想為什麽這種官氣無孔不入。即使是應該保持獨立思考,堅持自己品味的文化人,也想弄點官僚主義,利用官威撈點私利。歸根結底,這是制度的缺陷,是精神人格嚴重缺失的直接反映。

弘毅大師看不起有權勢的人和庸俗的人,但他對非常普通的人很尊敬。據統計,他出家後,為普通人寫了近20篇傳記和墓誌銘,幾乎是他的全部文字。他壹直做的大量書法條幅和對聯都是送給關系比較好的人,比如老朋友、居士、學生、僧人,純粹是為了弘揚佛法,沒有私利。對於上門求字,有佛緣的人,哪怕妳是個賣漿的司機,他總會答應,筆是本書;但對於市儈官僚和渴望功名的人來說,就算妳磨破嘴皮,也是壹句話也說不出來的。

今天,我們都知道弘毅大師的書法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各大拍賣行拍下的弘毅大師的書法真跡可謂是稀世珍寶,被藏家視為珍寶。

亭外,古道旁,草藍。晚風吹柳笛,夕陽在山那邊。

天邊,天涯,知心朋友半散。壹瓢濁酒讓我開心。今晚和夢寒說再見。

這是壹首由大師弘毅創作的非常流行的歌曲。每次哼起這首熟悉的旋律,壹種婉約、蒼涼、淒涼的感覺湧上心頭,久久揮之不去,揮之不去。他的古道心軟,他的文人情懷在這淺淺無痕的流動中漸漸鋪開,他的縷縷都如春藤般纏繞,他如壹波憂傷。

人性是很難改變的,我從來不相信“重塑自我”。有些東西可以貫穿人的壹生,但不會分開。今天是昨天。弘毅大師,無論是前期、中期還是後期,都堪稱壹位有良知、有品格、深受傳統價值觀影響的純粹學者。他的出家,不能簡單理解為避世,而是為了回答人生的命題,實現靈魂世界的豐滿與完美。從某種角度來說,李叔同和弘毅大師是壹樣的,只不過壹個躲在世俗世界裏,壹個在梵天佛教的精神裏遊泳,但他高尚的人格和慈悲的天性卻橫跨兩者,是壹致的。因此,李叔同作為壹個“人”,總是可以掩護弘毅大師,作為壹個僧侶,或者後者是前者的終極生活。但也正是因為兩者之間的突兀轉換,才讓當時和後世的人百思不得其解。柳亞子、馬壹浮、夏丏尊、敬恒毅和他的學生都表達了這樣的感受。尤其是他的日本妻子,在西湖邊遇到了出家的丈夫後,感受到了無法挽回的人與人分離的痛苦,於是悲傷地回到了日本,再也沒有見到李叔同。隨著弘毅大師出家時間的延長,有人要求他世俗化,與他親近的人也只能接受這個事實,認識到李叔同出家不是感性的選擇,而是有著深刻的內在原因。是豐子愷終生崇拜他。他把老師出家歸結為超越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向靈魂層面的必然皈依。他認為李叔同有著強烈的“生活欲望”,停留在前兩個層次已經讓他無法滿足,只能掙脫羈絆,尋求更高的落地。我認為這是對李叔同為什麽出家的最精辟的解釋。

我註意到,當時的許多文化名人在向弘毅大師致敬時,幾乎既欽佩又流淚。他們很清楚,如果李叔同沒有出家,那麽中國現代文藝的很多領域都會有李叔同超越的地位,他是幾個領域的鼻祖(比如眾所周知劉海粟是中國引進模特寫生的第壹人,但李叔同其實比劉海粟早壹年在浙江第壹師範使用這種教學方法,這壹點連劉海粟自己都承認),但他毫無憐憫地放棄了,並以此為衣。這是穿西裝打領帶的天才李叔同嗎?發自內心的問出這個問題,已經足夠讓人心酸了。

李叔同不想讓其他人震驚,但是每個目睹他的人都震驚了。

高僧大德死前,通常會有幾句話給人看,弘毅大師也是如此。只記錄了其中的四個:

問史,闊爾。花之滿春,心之滿月。

最後他拒絕吃藥和食物,而是念佛名,用凈土宗的臨終請求解釋葬禮。去世前,他寫下了“悲喜交集”這幾個字。“悲傷”這個詞是哭泣,“快樂”這個詞是跳舞。兩者的交集就是生活。

他的故事還沒有講完,也不會講完,因為他留給時代的,從壹開始就已經超越了時代。

  • 上一篇:夏侯惇文言文
  • 下一篇:好聽的中文歌和英文歌!!我要那些超級經典!舊的也可以新的也可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