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農工黨員鄧秀虎
任 揚
工藝美術大師鄧秀虎,因其在微書藝術領域創造出了令世人驚嘆的藝術成就,而於十多年前就已蜚聲海內外,被譽為世界微書之王,亦被稱之為奇人、超人。我雖認識他多年,可仍難以想像:在他高大樸拙的外表下,何有如此超然的內秀:那樣的大手大腳、怎會與微書結下不解之緣?今年三月,我有幸到他的新居作了壹次拜訪。他的談吐始終隨和且謙恭,略顯靦腆的微笑透露出淡泊與寧靜,沒想到,他曾經歷了那樣多的磨難與坎坷。
自古奇才多磨難
1955年,鄧秀虎出生在川南江安縣壹個店員家庭。因生活困苦,不到10歲的鄧秀虎每天淩晨3點左右,就得跟著母親和哥哥在睡意朦朧中爬20多裏山路到山上去砍柴,經常餓得腳火巴手軟,邊走邊哭,還要到磚瓦廠灰堆上撿炭花兒。稍大,他又到大渡河邊做臨工、紮木筏……。
兒時的鄧秀虎,就顯得有些與眾不同:砍柴、擔水,他不比同齡夥伴強,可跟外婆、媽媽學紡線、繡花,他卻心靈手巧,勝過姑娘。粗通文墨的父親認為這是兒子的壹份天賦,最適合練字作畫,於是,他開始嚴厲地督促兒子每天練字。說來也怪,鄧秀虎壹練就入了迷,以樹枝、木炭代筆,在沙裏寫,在地上畫,學校發的練習本、課本的封面、封底,都密密麻麻布滿了他的字。上中學後,他逐漸對我國書法大家中王體之神,柳體之骨,顏體之筋,蘇體之神皆有所領悟。
1971年,鄧秀虎初中畢業便被上山下鄉的洪流卷進了山溝,艱苦的勞動鍛煉,把他壹個柔弱的男孩摔打成了壹條結實、健壯的漢子。他壹次能挑三百多斤碎石走五裏多山路,壹頓能吃壹斤多肥肉和壹斤多米飯。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強壯的體魄,使鄧秀虎在日後的創作生涯中受益匪淺。知青生活有許多人都是在燥動不安和仿徨無賴中度過的,而鄧秀虎卻沒有荒度這段人生中的黃金歲月。他幾乎每個晚上都趴在昏暗的煤油燈下,讀書、練字,深深地陶醉在另壹片廣闊天地中,樂此不疲。
壹次, 江安縣電影院為參加地區幻燈片比賽,請當時在江安已小有名氣的鄧秀虎畫幻燈片,畫面和字體都很小,結果他在比賽中獲得壹等獎。鄧秀虎欣喜異常,信心倍增,他忽然發現了自己身上的壹種潛能,他竟可以憑肉眼寫下常人看來只是壹個麻點的小字。於是,他琢磨著能否把字寫得小些、再小些……,從此,鄧秀虎便與微書結下了不解之緣。終於,他能在壹顆胡豆上寫60多個字,在壹張電影票上寫1000多個字了。
1975年,四川美院到江安招生,早就做著讀書夢,渴望深造的鄧秀虎當著招生老師的面,在兩顆胡豆上用毛筆寫字,壹顆600字,另壹顆800多字,字跡娟秀,筆力遒勁,令招生老師拍案叫絕,當即表示願招鄧秀虎入學。誰知,名額被有“背膀”的人活生生地硬搶去了,鄧秀虎壹氣之下,毀掉了自己心愛的"文房四寶”。他痛苦、茫然,然而,對書法藝術的酷愛和不肯輕易向命運低頭的倔勁使他最終挺了過來,重又開始了更加勤奮的學習和練字。他相信,“努力耕耘就會有收獲”。
改革春風催奇葩
1978年,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召開了,改革的春風吹綠了神州大地。高考制度恢復後,鄧秀虎考上了內江師專,結束了他在大山溝中八年的知青生涯,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和鉆研書法了。大學期間,他名列全校書法競賽榜首,又獲得四川省大學生書法競賽亞軍。畢業後,鄧秀虎被分配到大巴山區渠縣中學擔任了壹名英語教師。授課之余,他常常將自己的微書潛能發揮到極限,去體味壹種創新的愉悅和滿足。
鄧秀虎幾近而立之年時,才讓自己明白,也讓世人相信,他是壹位奇才。此時,十多年不問收獲,只埋頭耕耘的倔勁,已將他的微書藝術錘煉得爐火純青。1984年,鄧秀虎偶然看到《藝術世界》登載壹則消息:《萬字扇轟動美國》。說的是杭州五星記扇廠的朱念慈老先生在九寸扇上寫下了1.1萬余字,在美國引起了轟動。這則消息對鄧秀虎震動很大,他猛然間意識到改革開放後,自己完全有了向外展示自己的機會,他情不自禁地叫道:“這個,我也行!”他甚至等不及買到壹把好扇子,便在壹把價值2角9分的普通7寸紙扇上開始了他的微書創作。沒有樣品,沒有名師指點,經過250個夜晚的艱苦勞作,鄧秀虎把300首唐詩20800字搬上了紙扇,字數超過世界紀錄近壹倍,轟動壹時。然而,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恰逢盛世,人才濟濟。其後,國內又有新微書作品超過鄧秀虎。怎麽辦,初戰告捷的鄧秀虎對自己充滿了自信。經過反復琢磨,他認為機械地在扇面上抄錄字句,並不能真正體現出微書的神韻,倘若將書法和繪畫融為壹體,豈不更是奇中見奇,妙中更妙?於是,又經過八個月課余時間的精心繪制,壹把容納274位詩人的3264首唐詩***80411字的小紙扇脫穎而出。打開這把水磨白玉紙扇,映入眼簾的是壹幅意境深沈、莽莽蒼蒼的古代兵馬畫,再現了杜甫《兵車行》所描繪的車轔轔、馬蕭蕭、烽煙彌漫、兵戈相擊的古戰場情景;而在放大鏡下,這幅圖畫竟是字字清淅、錯落有致地毛筆楷書字。四川省書法協會主席李半黎看到這件作品連聲稱好,題詞贊曰:“精妙神州”。國內幾十家新聞單位作了報導,扇起壹股強大的微書沖擊波。這把八萬多字的微書紙扇藝術珍品,幾經輾轉,最後被英國皇家博物館收藏。鄧秀虎也因此成為“世界微書之王”。
鄧秀虎說:“這次成功,給了我很大的鼓舞,堅定了我繼續去探索中國微型書法這壹微觀領域的信心”。為了發掘潛力,再創新高,鄧秀虎壹鼓作氣,又連續推出第3件、第4件、第5件作品,且壹件比壹件精妙,字數由8萬、10萬、12萬寫到了27萬!每個字的見方只有0.4毫米!1987年,鄧秀虎將他創作的,由六個陰文大字組成的十萬字唐詩扇,通過農工黨中央、無償地捐獻給了國家,他的這種熱愛祖國、熱愛藝術的精神和行動,受到了國家的高度評價和贊揚。
為了使鄧秀虎的創作不受幹擾,國家將他從渠縣中學調到成都市溫江縣文化館,專業從事微書藝術的創作和研究……,新的環境和條件深深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人才的愛惜和尊重。鄧秀虎是幸運的,他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大好時機,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使鄧秀虎的天賦得以充分發揮;而改革開放帶來的世界文化交流,又將他推向世界,走上了微書藝術巔峰的寶座,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成功背後的艱辛
靠著崇高的理想、執著的追求、驚人的毅力,鄧秀虎成功了。但成功背後的艱辛是常人難以想像的。鄧秀虎有壹雙奇眼,無論他怎樣用眼,竟絲毫無損,經中國眼科權威專家、現行視力表的制定者徐廣弟在北京測出:鄧秀虎的左眼視力為7.06,右眼視力為6,而正常人的好眼只有1.5左右。鄧秀虎說:“我搞微書藝術與別人最大的差異,就在於我只有目視,不用任何放大工具。”靠著壹雙獨特的雙眼,鄧秀虎總是比別人更能實感到“壹沙壹天堂”的妙境。就因為如此,他被稱為“奇人”、“超人”。
實際上,鄧秀虎也是壹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普通人。他說:“這些年,我舍棄了家庭的天倫之樂,失去了朋友間的友誼之趣,當別人坐在電視機前、棋盤桌邊,或悠閑地散步聊天時,我卻伏在案上,把每壹根神經都繃得緊緊的,全神貫註地寫每壹筆每壹劃。寫微書不能像壹般書法那樣瀟灑自如,需把筆桿握得很緊很緊,灌以'千鈞之力'僅收'毫末之功',需憑感覺和視線著意,力隨意轉,筆隨意走,墨隨意落,意散則力亂,力壹亂,就會出現敗筆,甚至導致整個作品的失敗。寫字時,我眼睛離筆尖只有十厘米左右,時間壹長,兩眼又脹又痛,眼淚汪汪。最叫人惱火的,是那支40瓦的電燈泡必須緊挨筆尖,以得到足夠的亮度,但幾分鐘就烤得我滿頭大汗,可我不僅不能吹電扇,就連粗氣也不能出,因為扇面絕對不能動,稍有晃動就可能打上墨跡而前功盡棄。艱辛而細致入微的勞動使我忘記了壹切,有時連吃飯的時間過了也不知道,只有喝杯糖水頂壹餐,壹天吃壹頓是常有的事”。特別是在渠縣中學時,鄧秀虎每周要上十節課,他的整個創作都只能在業余時間裏擠。居住條件也十分艱苦,壹間不足20平米的破木屋,昏暗,潮濕,鍋竈、床鋪、書桌、書架,全擠在壹起,加上屋子又緊靠操場,樓上有人住,不到半夜靜不下來。再則營養跟不上,日復壹日,年復壹年,鄧秀虎曾因大吐血住進了醫院,而閑言碎語卻有增無減,什麽:想出風頭啦,不務正業啦,想撈取政治資本啦……,他說:“聽到這些話,我壹時感到不解和困惑,但靜下心來壹想,心境展現壹片清明坦蕩。我發現自己在人生舞臺上所扮演的角色是壹種感悟,壹種實在,而這種感悟和實在,正是我自身價值的體現。因此,開弓沒有回頭箭,這條路,我是走定了!”他的話,充滿了對體現自身價值的渴望和百折不撓執著追求的精神。
為了藝術,鄧秀虎在個人生活中的確失去了很多很多,前妻離他而去,朋友疏遠了,甚至還落下了不孝父母的罵名。鄧秀虎二十多年的微書生涯所寫的字可用百萬計算,而每個字平均要用1分鐘時間方能完成,損壞的筆要用捆來計算,可想而知,鄧秀虎渡過的是何等的艱難春秋。但有得就有失,得失的取舍最能體現人的價值取向和對人生目標的追求,正如鄧秀虎所說:“在微書創作中,我雖經歷了艱辛和坎坷,但又體會到了追求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鄧秀虎在得失間尋找到了最能體現他價值的人生。
藝無止境,境由人造
藝術的追求是無止境的。鄧秀虎下壹步的打算是:花八年時間,將《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這四大經典名著***計300多萬字,用毛筆寫在總面積為2.5平方米的鏡屏內;另外,用中國歷代數萬首詩、詞、賦、文為內容,組成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30位帝王像。這些舉世無雙的大型創作,將為世界藝術寶庫增添壹朵又壹朵燦爛的奇葩。
最近幾年,為了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鄧秀虎也搞壹些精巧的小型創作,以便觀賞和作為饋贈佳品。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通過他的作品了解到微書藝術的獨特魅力,更希望這壹藝術能後繼有人。他說:“我沒有將此絕技作為個人財產,我認為藝術將屬於整個人類。在向我求教的人中,凡有書法基礎,視力好的,我都毫無保留的教授。雖然幾個徒弟都因自己的視力原因沒有學到手,但都壹致說我教他們是費了極大心血。”的確,鄧秀虎之所以成為世界微書之王,除了他後天的勤奮努力外,他還有壹雙與眾不同的奇眼以及對微觀世界中那超凡脫俗的感悟和把握,這是壹般人都難以企及的。
采訪完鄧秀虎,我眼中的鄧秀虎已不再是多年前認識的那個鄧秀虎了,雖然他仍是那樣不顯山不露水,但少了壹份神秘,多了壹份理解、敬慕。我衷心地祝福這位年輕的大師,在微書藝術的領域中,能取得更加矚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