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幫助學生解決因粗心造成的錯題。
1.幫助學生找到“粗心點”。
面對孩子的粗心大意,與其批評孩子,給孩子上壹堂“政治課”,不如幫助孩子找到問題的癥結,采取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班上有壹個孩子,高塏,他的數學成績不是很好。老師和孩子仔細分析他犯錯的原因後,得出了壹致的結論:不是他不會做,而是他每次都會看錯題。老師由此得知,容易看錯題目是他的“粗心”。然後,老師告訴他:“妳之所以粗心,是因為妳每次審題的時候腦子都溜了。”我們做什麽呢以後每次做題,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停下來,閉上眼睛數到三,再往下讀,這樣就不容易出錯了。因為妳沒有讓思想溜走,而是有意識地給它設置了障礙。“孩子按照老師教的方法做了,效果真的很明顯。由於粗心,他作業中的錯誤較少。
2.讓孩子設置壹套錯題,收集相關錯誤信息。
英國心理學家伯恩布裏奇說:“每個人都有錯誤,老師不用錯誤是不可原諒的。”課堂是學生犯錯的地方,犯錯是學生不可避免的行為。
開學時,每個孩子都準備了錯題本,錯題集分為兩欄:原因和診療方案。就像醫生把脈開藥方壹樣:在病因壹欄,讓學生提取自己平時的典型錯題;在診療方案壹欄,讓學生反思錯誤的原因。建立錯題集,要求學生自主批改錯題,收集錯題,分析錯題原因,實現錯題本身的價值,提高學習效率。利用錯題集,可以改變錯題的相關數據信息,讓學生反復練習,總結整理錯題,變錯題為寶,督促學生防患於未然。
每周老師可以給孩子壹節課的時間,讓他們把平時做錯的題展示出來,讓同學們壹起再做壹遍。如果我們堅持這樣做,犯同類型錯誤的孩子的數量將會大大減少。
3.把孩子寫作業的時間變成“作業”。
教育孩子做事要謹慎,註意力要集中,不能心不在焉。李大釗先生說:“要學要踏實,要玩就要玩得痛快。”
其中壹個學生在她的作業中經常出錯,符號是錯誤的。連幾道題都漏了她還交卷,讓老師為她焦慮緊張。煩的是提醒她小心也沒用。據老師觀察,她粗心的原因和大多數孩子壹樣。她上課不專心,同學剛回答的問題馬上被問得神誌不清。她媽讓她做30分鐘作業,她就在那磨蹭。如果妳讓她“再玩20分鐘”,她20分鐘只會做2道題,有時還全錯。老師讓媽媽把督促學習的時間改成“只能再打五題,保質保量”。結果5道題她全答對了,只用了20分鐘。她媽媽很高興,說老師已經幫她找到了糾正女兒作業粗心的方法:把“再做20分鐘”改成“再做5道題”。這樣,孩子的力量來了,這種積極的狀態可以幫助孩子集中註意力,不自覺地克服粗心大意。
4.孩子的作業要求格式規範,字跡工整,可以有效減少錯題。
老師對作業的要求不規範,也是孩子錯題的壹個原因。上學期期末考試,我班壹個孩子在做壹道多步驟的計算題。因為字跡潦草,他就抄到後面,把0認成了6。
為了有效減少錯題,還需要要求字跡工整,格式規範,防止亂塗亂畫造成的幹擾錯誤。小學生的感知比較隨意,對感知的幹擾也會造成錯誤。
5.培養孩子有序的學習生活習慣。
孩子的粗心不是壹天養成的。如果孩子從小生活在壹個無序的家庭,沒有壹定的作息時間和良好的生活習慣,那麽孩子做事不小心就會成為壹種“套路”。
所以老師要和家長溝通,引導孩子養成有序的生活習慣。在生活中,讓孩子養成保管好自己物品的好習慣。在學習上,要培養孩子定期整理書櫃和清理書包、當天完成作業、做完作業後檢查、課前預習、課後復習等良好習慣。生活學習有條不紊的進行,粗心大意就會減少。
第二,幫助學生克服上課粗心、註意力不穩定、沒有掌握做題方法而造成的錯題。
有些同學上課總是幾次心不在焉,尤其是數學課,自己暗示自己,但有時候控制不住。我該怎麽辦?
1.教師要以轉化的形式用生動的知識抓住學生的註意力。
要想充分抓住學生的註意力,提高學習效率,有效的辦法就是改變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讓枯燥的知識融入現實生活。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課前引入情境,設置疑點,制造懸念,引發認知沖突,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註意力。上課時,老師要替學生說話,讓學生評論;還可以把枯燥的練習變成遊戲活動、小組合作或競賽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參與到課堂中來。在課的最後,我們用拓展法和新奇法給同學們留下壹些懸念,期待下壹節課。老師在教“因數與乘法”的時候,在上課鈴響的十秒鐘內,在黑板上寫了壹個“3”,要求學號是3的倍數的學生先離開,然後寫2和5,讓學號是2和5的倍數的學生離開,最後老師問:“我給什麽數,大家都可以離開?”同學們稍作思考,齊聲說“1”,其余同學在鈴聲中歡欣鼓舞地離開了教室。小學生天真好奇。如果學生對課堂感興趣,所有學生都會熱情高漲,事半功倍。
2.要嚴格,約束學生行為,集中註意力。
培養孩子上課認真聽講的好習慣。我上課有三個要求:眼、耳、心。每節課我都會分組檢查這個要求,看看學生是不是在看老師。經過堅持不懈的訓練,學生上課時眼睛基本能跟著老師的手走,註意力基本集中,走神、走神的孩子明顯減少。
3.不斷給予評價,以保持學生的註意力。
課堂上,老師不斷表揚和肯定用心的孩子,因為好孩子都是會吹牛的。同時也是給註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敲響警鐘。如果有孩子註意力不集中,他會馬上糾正。對於註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也可以隨時拋出問題,讓他回答,讓孩子的註意力及時融入課堂。
第三,幫助孩子克服審題困難,不能理解題意造成的錯題。
1,能力是可以培養的,態度決定壹切!
審題作為壹種學習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如何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其實可以讓學生明白,審題的關鍵是找到“題中之意”,養成主動審題的習慣。
2.讓學生圈出關鍵詞,反復推敲,誘發對問題意義的深度思考。
從語言文字入手,圈出關鍵詞,反復推敲,教學生認真閱讀審題,是幫助學生改正錯誤最常見、最有效的方法。
爸爸36歲,是小明的三倍多。他六歲了。小明多大了?
當初大部分同學都是這麽做的:36÷3+6=18(歲)。這些同學看到題目裏有“二人組”就用加法。做這類題目,我堅持讓學生把關鍵詞圈出來,讓學生先明確題目的意思,明白這個“二”是指六年,是小明的三倍以上。妳要把妳爸爸的年齡減去六,才是小明的三倍。正確的做法是:(36-6)÷3=10(歲)。
後來老師把這個題目的信息改成:爸爸30歲,年齡是小明的三倍,小他六歲。小明今年多大了?學生看到這類題目會主動把關鍵詞圈出來:小6歲。我明白小六歲不是三倍,所以要加六才是三倍。公式為:(30+6) ÷3=12(歲)。連續幾次使用這種方法後,學生做這類題的準確率明顯提高。
學生只有反復推敲問題,才能掃清考試中的障礙,對問題的意義有更深層次的思考。
3.正確處理教師教學方法與學生認知的矛盾。
有些數學老師傾向於把教學只定位在“數學”課上,重“數”輕“學”。我誤以為在自己的課堂上,學生只要會形成和計算就可以了,至於單詞的不認識,閱讀題不通順,加單詞,漏單詞,應該都是語文科目的事情。其實語文和數學是相通的。學習語文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這是學習數學時處處需要的。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閱讀問題,還要讓學生反復、流利地閱讀,直到理解問題的含義。
學習錯誤是學習過程中常見的現象。不同的知識學習有不同的糾錯方式。雖然沒有公式化的方法,但老師們還是能在千變萬化的過程中發現壹些規律。總之,對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錯誤,其作用不僅僅是糾正題目中的錯誤,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錯誤在哪裏,產生錯誤的原因,從而真正獲得正確的知識,提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