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亂彈,又稱蒲州梆子、山陜梆子,今統稱蒲劇,因起源於古蒲州(今永濟市)而得名。據諸多出土的戲劇文物和有關資料記載,蒲劇起源於宋,由山、陜地區的民歌和說唱開聲,先演變為民間小戲,後又在民間小戲的基礎上,接受了古老劇種的藝術成就,逐步發展成為大戲。迄明中葉演變為“亂彈”、“梆子腔”,成為獨立完整的劇種。蒲劇主要流行於山西、陜西、河南三角地帶,遠及甘肅、青海、新疆、內蒙古、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區。民國以來,陜西省的西安、延安、延長,河南省的靈寶、盧氏,甘肅省的定西等市縣,都曾建有蒲劇團。明嘉靖年間,蒲州就組建有義合班,進行演出。清嘉慶時有“永樂班”、鹹豐時有“三義娃班”。從清末到民國初年,全區有蒲劇班社20多個。同時湧現出郭寶臣(藝名元元紅)、王來(藝名老二盞燈)、祁彥子(藝名彥子紅)、鄖三吉(藝名白菜心)、呂長林(藝名八百黑)、任金祥、孫廣盛、王存才、馮安娃等壹批表演藝術家,推動了蒲劇藝術的發展。蒲劇在發展過程中,曾出現過兩個不同的藝術流源,即西路戲與南路戲。南路戲以演傳統的上、中、下24本為主,唱詞較少,文辭典雅,多以情節奇巧取勝,格調文雅。西路戲則粗獷豪放,重唱功和做功,風格火爆。到本世紀30年代末,特別是蒲劇五大名演員閻逢春、王秀蘭、張慶奎、筱月來、楊虎山出現後,蒲劇藝術有了進壹步的發展和提高,西路戲和南路戲的特點逐漸溶為壹體,使蒲劇既有火爆激昂的壹面,又有典雅細膩的壹面,形成長於抒發激情和淒楚的情緒,具有豪邁奔放的特色。蒲劇的角色行當有須生、老生、小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大凈、二凈、醜角等。蒲劇的特技表演馳名全國,髯口功、翅子功、翎子功、稍子功(甩發)、鞭子功、椅子功、扇子功及蹺功等特技為其它劇種廣為借鑒,耍紙幡、彩功等,亦極為細膩精彩。傳統劇目有本戲、折戲500多出。50-60年代,經過整理、改編至今仍上演的劇目有《薛剛反朝》、《趙氏孤兒》、《竇娥冤》(已拍攝成電影)等。近年來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有《西廂記》、《關公與韶蟬》《陰陽河》、《送女》、《蘇三起解》等。專業表演團體除地區蒲劇團外,尚有永濟市虹光蒲劇團、芮城縣黃河蒲劇團等lO個縣(市)蒲劇團。主要演員除已故的王存才(小旦)、閻逢春(須生)、楊登雲(二凈)、楊虎山(二凈)、筱月來(小生)等外,現活躍在舞臺上的有張保(須生)、武俊英(小旦)、景雪變(小旦兼閨門旦、刀馬旦)、王藝華(小生)、吉有芳(花旦)等。
蒲劇音樂的特點
以粗獷高亢為特點,舊時演唱多用“三眼調”,相當於B調;有時也有“梅花調”,相當於C調。現在多改用D或A調。樂隊分文場和武場兩個部分。以管、弦、撥、彈樂器組成的稱文場;以打擊樂組成的叫武場。文場的主要樂器有胡呼(屬中音板胡),是蒲劇的主要樂器。笛子(中音管樂器),二胡、三弦、嗩吶。二股弦已被淘汰,近來又增加了小提琴、揚琴、琵琶、大提琴與小號等。打擊樂有鼓板、指板、馬鑼、撓拔、梆子、手鑼、鉸子、戰鼓、堂鼓、雲鑼、碰鈴、道鑼、木魚等。蒲劇音樂屬板腔體。主要唱腔(板式),有慢板、二性、緊二性、撩板、流水、小流水、間板,滾白等8種獨立板式,還有大導板、導板、導爻板、小送板、大送板等。此外還有雜腔、花腔等。鑼鼓曲牌有六七十套,變化起來卻有百種以上。曲牌分嗩吶曲牌和絲弦曲牌兩種,嗩吶曲牌100多種,絲弦曲牌也有60多種。
蒲劇的板式介紹( 稽古軒主節錄)
蒲劇板式主要有[慢板]、[二性]、[緊二性]、[撩板]、[流水]、[間板]、[滾白]七個主要板式和[大導板]、[導板]、[導咬板]、[送板]、[抹板]、[折板]、[留板]、[饒板]、[假間板]、[幹砸]十多個輔助板式。
[慢板]
[慢板],蒲劇唱腔的主要板式之壹。壹板三眼,記譜為4/4節拍,詞格為十字句。過去的[慢板]有唱四句、六句和八句的唱法,現在多用兩句或三句即轉入[二性]。由於[慢板]不能自行落板,常與[二性]組合使用,速度每分鐘40至80拍,其特點是字少腔多,不僅旋律性強,舒展大方,委婉多變,節奏穩和,腔幅長,聲情多而詞情少,而且有豐富的“花腔”。所以,它長於抒情,適合表現劇情和闡述人物心理變化的。多用於生、旦行。凈行、醜行不用。
[二性]
[二性],蒲劇唱腔中的核心板式。壹板壹眼,眼起板落。記譜為2/4節拍,有時因強調變化的需要,常插如1/4節拍,速度約每分鐘60至80拍,詞格為十字句和七字句兩種。為了表現的需要,亦可靈活變化,如三三四、三四三、七三五(似有筆誤,存疑)或二二三均可。它可以自行起板、落板,也可轉如其他板式,或與其它板式組織成套唱腔。有較強的表現功能,它的特點是:旋律流暢,節奏靈活多變,強弱分明。既可容納眾多詞段,又善於同字調緊密結合,既可敘事,也可抒情,可表現歡快熱烈的情緒,也可表現纏綿、深沈或悲愴淒楚的感情。生、旦、凈、醜各行均可使用。
[緊二性]
[緊二性],由[二性]派生出來的板式。是[二性]板緊縮壹倍的結果,有板無眼。記譜為1/4節拍,速度為每分鐘約80至120拍,詞格與[二性]或[撩板],轉入[流水]或[間板]。長於邊縣歡快喜悅的情緒,如果運用不同的唱法,亦可表現高亢、激越或悲憤的感情。生、旦、凈、醜各行均可使用。
[撩板]
[撩板],也是[二性]派生出來的板式。有板無眼,記譜為1/4節拍,速度每分鐘約60至100拍,詞格與[二性]相同。他不能自行起板,常借用[二性]的上句,或[二性]的頭句帽子腔轉入[撩板],所以,它常與[二性]、[緊二性]組合。它又分為[空梆子撩板]和[撩板]兩種。前者速度較慢,唱詞的疏離間隔和腔的長短伸縮性有很大靈活性。[]撩板]速度稍快,字腔勻稱,語言性較強,近乎說唱。兩者均長於敘事。
[流水]
[流水],蒲劇唱腔中速度最快,通常用語渲染烘托氣氛緊湊的板式。有板無眼,記譜為1/4拍,詞格以十字句、七字句為主,間有五字句、三字句、六字句。可自行起板落板,也可上承[二性]、[緊二性]再轉入[間板]或其它板式。它在演唱中分[大流水]、[小流水][扯流水]、[站字句]、[頂本]等多種變化形式。[大流水]使用大銅器,表現豪邁、雄偉和慷慨激越的情緒;[小流水]使用小銅器,給人以輕快、活波、瀟灑的感覺,多表現喜悅、歡快的感情。[扯流水]、[喝場](為何上邊沒提到?)是緊打慢唱。[站字句]和[頂本]速度較快,詞格靈活,節奏上是強起緩落,多表現激怒緊張的情緒,聽來如同頂嘴吵架。在壹段唱腔只能感出現這種板式時,就意味這戲劇沖突已達到高潮,人物情緒已達到強烈又異常激動的程度。[流水]的特點是唱腔極富語言特征和朗誦性,節奏自由,可快可慢,可松可緊,或整板或散唱均可,正因為如此,它才能在強烈的敘事性中體現出強烈的激情,繼而透發出強烈的旋律美來。各個行當均可使用。
[間板]
[間板],無板無眼的散拍體,記譜為“艹”,詞格為七字句和十字句兩種。由於大、小銅器的不同使用,也分[大間板]和[小間板]兩種,可自行起板落板,也可與其它板式組合,常與[流水]上、下連接,也可轉入[二性]和其它板式,速度的快慢與行腔的高低有極大的靈活性。它長於表現悲哀、傷情或慷慨激憤的感情,各個行當均可使用。
[滾白]
[滾白],亦稱[滾板],有板無眼的散拍體,記譜為“艹”。它可分為有韻的[滾白]和無韻的[滾白]兩種。有韻[滾白]有韻轍上、下句對稱,無韻[滾白]的唱詞無壹定格律,可多可少,可長可短。根據劇情的需要,及使用大、小銅器不同,分[大滾白]與[小滾白]。呵可自行起板落板,也可與其它板式組合。長於表現悲傷、哭素、哀怨的感情。除凈行不用[滾白]外,其它行當均可使用。
除了以上的七種主要板式外,還有輔助板式,如[大導板]、[導板]、[導咬板]、[大送板]、[小送板]、[小抹板]、[留板]、[假間板]、[幹砸]十多個輔助板式,這些板式不能獨立存在,均依附於主要板體,或作起板的導引,或作落板的結束,或作轉板的橋梁,穿插在各種板體之間,在成套的大段唱段中,它有啟、承、轉、合的銜接作用。
蒲劇的板式變化在相互連接時,有壹套銜接規律和連接方法。在速度和節奏方面壹般遵循慢、中、快、散,或是散、慢、中、快。既有[散板]、[慢板]、[二性]、[緊二性]、[撩板]、[流水]、[間板]、[滾白]相互往返交替。
蒲劇中,板稱為“黑板”,眼稱為“紅板”。眼起板落俗稱“黑紅板”。[慢板]起唱在中眼(第二拍);[二性]起唱在二眼(第二拍),[緊二性]、[撩板]、[流水]起唱在後半拍。但各種板式的落音必須在板上(強拍)。
常見唱段的板式
閻逢春《殺驛》:吳承恩
[慢板]王老爺待人好誰不稱道…..燈棚下失卻他小小根苗。[流水]王夫人那樣賢世間稀少…..潛逃。
閻逢春《舍飯》:朱春登
[間板]民婦人她對我細講壹遍,[硬四錘流水]高堂母!…..[慢板]好壹似青鋼劍把人的心剜。…..[二性]郭千歲抽壯丁來到了門前。……口口兒講的是我的家園。[流水]思在前想在後心神意亂,……是不是上前去再講她盤。
閻逢春《跑城》徐策
[站字句流水]只覺得身輕步快馬難追,……拳打死張臺之子惹禍災。我為與忠良繼後代,[連句流水]求夫人舍子撩衣跪塵埃…..薛蛟薛葵別看他年紀輕,[頂本流水]壹對錘壹桿槍壹見人駭驚。……舉步撩袍上龍庭,[間板]直拌得頭昏眼花腰根疼。掠壹掠汗捶捶胸,急忙上前擊金鐘。[五錘落板]
張慶奎《蘆花.訓子》閔德仁
[滾白]我兒跪倒非為別意,為只為他的娘抓養我兒壹場了。……[二性]兒跪倒父施禮呀善人妳莫惱,我的那李氏善人哪……他也能披麻帶孝送妳到墳瑩。[站字句]為人生於塵世將心放平,……妳拉定我的兒跪倒地為妳求情。[緊二性]若不是無娘兒將我的心哭軟,李氏,我的善人哪,蒼天爺奏人情我也不從。……要兒死要兒活處在了妳的心。[折板]這是我閔門不賢良,我的兒壹死不願他的娘,休約扯個紛紛碎,把兒的孝名天下揚。
王天明《麟骨床》晉王
[二性]朕將她容貌兒仔細端詳,再將她舉動兒用心度量。……莫不是瑤池內仙姬下降,[留板]問紅塵難得有這般女娘。
王天明《楊門女將.探谷》采藥老人
[間板]聽說是楊元帥為國喪命,[七錘子二性]不由得年邁人珠淚淋淋……抖壹抖老精神我把路引,[間板]懸崖上有棧道直搗敵營。
張保《馮彥上山》馮彥
[慢板]禁公兄他壹言將我提醒,[二性]憶往事想前情疑難重重。……看起來那綠林倒堪仰敬。[流水]悔不該拒絕那馬武邀請,……我定要圖義舉掃蕩不平。
堯廟紅《三擊掌》王寶釧
[大導板]老爹爹休道兒愚蠢,[二性]兒有言對爹爹當面細陳。……老爹爹為宰相官居壹品,[留板]妳怎能悔言失信昧婚姻。
朱秀英《四進士.柳林寫狀》楊素貞
(叫板)先生既問聽我道來。[二性]楊素珍在柳林悲哀喧慟,…….自那日[撩板]田氏女她把毒計想定,……妳看我傷情不傷情。
秦翠蘭《法門寺.大佛殿》宋巧姣
[間板]宋巧姣下跪在大佛寶殿,[二性]稟太後和千歲細聽民言。……可憐我小兄弟生死不見,[緊二性]眼看我宋氏門絕了香煙。……審清了這樁案與民申冤。
王存才《連環計.花園》貂蟬
[二性短起板]貂禪女在王府心如亂箭,思想起張老爺……想是老爺遊花園。將身兒隱在花枝下,[留板]等老爺過去再回還。
王秀蘭《西廂記.賴婚》崔鶯鶯
[二性]張先生痛傷心我心難受,老夫人悔婚姻好無來由。……猛想起瑤琴兒放在床頭。
丁桂蘭《彩樓記.坐窯》劉翠平
兒本想奉高堂朝夕參拜,母慈愛父無情更覺悲哀。……嚴冬盡冰雪化陽春自來。
田迎春《麟骨床》文嫣
[二性]棄寒舍進張府門庭更換,……[花腔留板]到那時不為正也願為偏。[緊二性]這才是春光不嫌老梅淡,想老梅它未必不抱春戀。我這裏自思忖心暗盤算,[繞板]還需要巧安排待機去攀。老夫人今日命我把花采,[花腔留板]我只將百花園裏走壹番。
武俊英《蘇三起解》蘇三
[間板]請老伯莫惱聽奴把隱情談,[二性]我本是良家女父為官宦。……可憐他[留板]走投無路破廟受熬煎。
筱月來《黃鶴樓》劉備
[二性]劉皇叔莫要假傷情,難道說本督內不明。……到時未還荊州地,使吳侯常常掛心中。[流水]秦穆公駕坐鹹陽地,晉文公駕坐平陽城。……若不寫咱兩家便失情。
孫文斌《彩樓記》呂蒙正
[二性]呂蒙正回寒窯風雪當道,恨只恨小和尚惡氣難消。……這男蹤和女跡定有蹊蹺。
楊登雲(楊老六)《巴州》張飛註:楊虎山先生的巴州板式同此。詞句略有異
[垂頭間板]張翼德回營來自思自嘆![二性]猛想起我弟兄結義桃園。……忽聽的小姣兒他來報壹言。
楊虎山《黑旋風李逵》
[間板]奉命改扮下山崗,[七錘子二性]道旁的楊柳換新裝。風吹青苗成碧浪,遍野的桃花映斜陽。漁舟激動水波蕩漾,有社燕與沙鷗往來飛翔。誰說我梁山無美景,我定要打、我定要打他壹巴掌。妳看那、妳看那黃鶯兒枝頭吱吱喳喳只叫得得意洋洋。又只見黃鶯兒桃花瓣壹瓣壹瓣鹐(QIAN,禽鳥用尖嘴啄食)將下來落於水旁,落於水旁。[流水]沿溪水隨桃花忙把路上,[二性]又只見酒旗兒朝我飄揚。大哥怎樣對妳講?為什麽初下山就要荒唐?臨別言語記心上,又聞得壹陣壹陣熱酒香。酒香引得喉中癢,李逵今日偏不嘗。甩開大步往前闖,抖壹抖精神走壹程。
吳永盛《竇娥冤》張驢兒(醜角,電影《竇娥冤》張驢兒扮演者。)
[壹串鈴]叫聲娘子快從下,……從今後妳親我愛我愛妳親熱熱活或是壹家。
稽古軒按:以上文字從《蒲劇優秀唱腔選》(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杜運佳和暢元發編著)壹書的序“讓蒲劇唱腔之花更芬芳”壹文節選的。文中附錄的大部分唱詞僅抄錄了轉板前後的語句,唱詞省略的部分以及相關的唱段大多可從清涼茶社和蒲劇藝術小組中找到全部。少量的青年演員的唱段在市面上很常見,可買的到,壹般都附了唱詞,因此不再錄入。又因為《蒲劇優秀唱腔選》中許多唱段未註明板式,著名藝術家的唱段也不多,加上我對於蒲劇的板式也不清楚,因此有許多常見的優秀唱段的板式不能抄給大家,希望各位能補充壹些,更希望大家發現文中唱詞板式中錯誤後及時指正(是指有些唱段的板式是我加),以免誤人。
蒲劇在陜北的流行與發展 ——深受延安地區群眾喜愛的蒲劇藝術
壹條洶湧澎湃的大河,把秦晉大地壹分為二,但卻阻隔不了兩省間的文化交流和滲透。晉南的蒲州梆子象長上翅膀壹樣飛到了陜北。這裏的群眾祖祖輩輩愛好秦腔,但對其姊妹藝術蒲劇亦壹往情深,摯愛甚篤。將近壹個世紀以來,在現在延安地區的十三個縣、市內,曾有過半數縣先後成立了蒲劇表演團體。這枝藝苑中的奇葩,在延安三萬六千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大展風采。被當地群眾親切地呼為“東路”的蒲劇,不知使多少延安人為之迷醉,受之熏陶!它對豐富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影響和推動延安地區文化藝術的繁榮和發展,起到過不可低估的作用。
1.蒲劇在延安地區的發展
對延安地區的蒲劇史,僅從壹些散見的資料和零星的訪問來看,蒲劇在延安地區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
1.1私人戲班的初創時期。
早在本世紀初,在保安縣(今誌丹縣)順寧鄉有個名叫任大明的人,成立了第壹個私人蒲劇戲班,演員多是流落在當地的山西籍農民和從晉南壹帶聘請的蒲劇藝人。他們經常在保安、安塞、吳旗等縣演出《鍘美案》《薛剛反唐》等蒲劇傳統劇目,群眾非常愛看。幾乎與此同時,延安縣(今延安市)民間常年活動著壹個名叫“雪花劇團”的私人蒲劇戲班,班主是藝名“銀圓”的正旦演員楊春艷。上演的劇目有《玉虎墜》《會孟津》《鍘美案》《春秋配》等。該劇團還經常在富縣、洛川、黃陵等縣的描繪上巡回演出,在延安地區中、南部頗有影響。在當時缺戲少藝、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貧困的陜北山區,老百姓能看到這樣的大戲,堪稱壹大快事。1947年,胡宗南進犯革命聖地延安,任大明、楊銀圓戲班遂告解散。
1.2蒲劇團竟相成立的鼎盛時期。
1948年延安光復後,不到三、四年的時間,延安、誌丹、延長、宜川等縣人民政府,先後接管了本縣的原私人戲班,並以此為班底,分別成立了“官辦”的縣人民蒲劇團。這些劇團(包括六十年代前後遊串於安塞、甘泉、延安壹帶的所謂“趙貓腦黑劇團”十余年間,足跡遍及陜北,有的還多次赴寧夏、青海、內蒙古獻藝。所到之處,備受群眾歡迎。這壹時期,可以稱得上蒲劇在延安地區的“黃金時期”,在多數縣群眾中,蒲劇基本上達到了普及。此期間,在延安地區的蒲劇舞臺上,出現了壹批知名度較高的優秀演員,贏得了觀眾的青睞,進壹步擴大了蒲劇在群眾中的影響。他們的名字,至今尚為人們傳誦。例如建國初期延安縣蒲劇團的正旦楊春艷(楊銀圓),在延安地區可謂“無人不知”,劇團走到那裏,戲迷們先打聽“銀圓來了沒有?”只要有銀圓的戲,群眾總是扶老攜幼,爭相觀看,只有看他演的戲,才算過了戲癮。再如宜川縣蒲劇團已故團長、小生和須生演員李四德,十三歲即在山西稷山縣本村業余劇團學藝,1952年被宜川縣招聘為演員。因其天資聰穎、幼工紮實、嗓音醇厚、扮相英俊,使他扮演過的十多個角色無不惟妙惟肖、活靈活現。特別是《周仁回府》中的周仁、《薛剛反唐》中的徐策,更是栩栩如生,出神入化,令人叫絕,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雖其舞臺生涯不過十幾個春秋,卻已名噪三晉,不僅為觀眾譽之為“當代閻逢春”,而且為劇界名宿墨遺萍和蒲劇表演藝術家王秀蘭所賞識,屢次受邀去山西與之搭檔配戲。還有延長縣蒲劇花旦宋梅桂主演的《梵王宮.掛畫》、《探陰山》,是該團最走紅的“王牌戲”/觀眾中盛傳著“寧看梅桂兩不走,不喝二兩好燒酒”的贊美之詞。在1960年陜西省戲曲會演中,宋梅桂以《探陰山》中柳金蟬壹角,名列表演壹等獎榜首。後又被授予“陜西省勞動模範”的光榮稱號。
1.3“關停並轉”的低潮時期。
從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國民經濟暫時困難時期到“文化大革命”前夕,除宜川縣外,各縣蒲劇團紛紛下馬,陸續轉演秦腔。但在此“山窮水盡”之際,卻有過壹段“柳暗花明”的短暫高潮。這便是“文革”後成立的甘泉縣蒲劇團。此團演員陣容龐大,且擁有諸如姚建芳(須生)、王桂香(小生、武旦)、王彩雲(花旦青衣)等壹批造詣較高的尖子演員,在延安地區乃至古城西安引起強烈轟動。外境人到甘泉縣如未看到姚建芳、王桂香的演出,無不視為壹大憾事。1980年7月,甘泉縣蒲劇團應陜西省文化廳、中國戲劇家協會陜西分會邀請赴西安演出,首場由姚建芳領銜主演的《薛剛反唐》開門見彩,壹炮走紅,當演到《跑城》壹折時,姚充分發揮了蒲劇老生的走、跑、顛、撲、跌、坐等做工以及帽翅、袍帶、水袖、髯口等特技,掌聲如潮,經久不息。連演十余場,場場爆滿,深受廣大觀眾和文化界專家的贊譽,墨遺萍、李尤白等名流賦詩贊揚。西安的蒲劇觀眾自從由著名蒲劇表演大師王存才、閻逢春、王秀蘭領導的劇團在抗日戰爭湖器別秦歸晉後,三十多年難得有欣賞蒲劇的機會,這次看到甘泉縣蒲劇團的精彩表演,大飽眼福,歡騰雀躍,掀起了壹陣不小的蒲劇旋風,為延安地區蒲劇史寫下了光輝的壹頁。然而,八十年代後期,在延安地區戲劇演出市場壹度疲軟的嚴峻形勢下,甘泉蒲劇團難以為繼,被迫停辦。致此延安地區僅僅保留宜川縣壹個蒲劇團。
2.現狀分析
蒲劇團體在延安地區的逐漸減少,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經濟因素,又有管理工作問題。從觀眾方面看,盡管在延安地區同山西隔河相望。群眾壹貫愛看蒲劇,尤其是農村的老年人中不乏“蒲劇密”,但陜西是秦腔的家鄉,愛看秦腔戲者畢竟占多數,加之,蒲劇的老觀眾日益減少,而不少聽慣了流行歌曲的青年人對秦腔亦無興趣,何論蒲劇。劇團壹旦失去觀眾,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這是觀眾的“斷代”問題,此其壹。從劇團本身看,體制改革不深入,管理不完善,演職人員的積極性得不到充分調動,加上名演員少,演出質量差,經濟拮據,入不敷出,地方財政無力補貼,日子難過,壹散了之,此其二。再從壹些上級有關領導的知道思想來看,對戲劇的蕭條和滑坡不是從改革中找出路,而是抱著“甩包袱”的態度,所謂“自生自滅”、“生死由之”是也。筆者竊以為,此乃壹些縣級劇團“解體”的重要原因。
3.展望
蒲劇在延安地區能否再度崛起呢?回答是肯定的。延安地區廣大群眾對這壹優秀劇種是不會遺忘的,他們欣賞蒲劇的習慣和愛好是泯滅不了的。隨著全區兩個文明建設的深入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對精神生活需求的不斷增長,單壹的秦腔斷然滿足不了他們對戲劇藝術的渴望。象前輩那樣迷醉以蒲劇藝術將在預料之中。如同秦腔的振興壹樣,蒲劇藝術在延安地區將重振雄風。
蒲劇須生泰鬥--蓋天紅(作者:稽古軒)
蓋天紅是蒲劇前輩藝人,工須生。原名康世仁,襄汾縣人氏, 後入贅萬榮縣壹王姓人家,遂改名王占勝。長期在夏縣蒲劇團演 戲,現在年齡在四十歲以上的夏縣人恐怕都知道"囔鼻子",因 蓋天紅說話瘟聲瘟氣,似鼻子不通,當地稱為"囔鼻子"。蒲劇 界老藝人也常背後這樣稱呼他。
蓋天紅藝術成就極高,幼功特別紮實,文武全才,唱做俱佳。 稱之為泰山北鬥並不為過譽。常演的文戲有《雁塔寺》,《蘆 花》,《八件衣》,《反徐州》,《捉放曹》,《法門寺》, 《大報仇》,《殺廟》等,武戲有《淮頭關》,《寧武關》, 《會孟津》,《黃逼宮》,《盜牌》,《伍員逃國》等,能戲至 少在二百出之外,舊時壹個行當的當家演員(行話叫頭套,註: 較大的蒲劇老班社都有雙套演員,類似於後來的A、B角)都能應 承本行當的所有的戲碼,舊時如果應廟會或村鎮之邀演出,很可 能要應承管事的人的點戲,壹般他們都會點此班社出名的劇目, 偶有刁難的,點出冷門戲,演員即使不拿手,但要能應承,倘若 沒有壹、兩百出戲是當不了大班社的當家演員的。蓋天紅在舊時 就享有盛譽,沒到壹處演出,觀眾就會說:"名字沒起錯,真是 蓋天紅!"。蓋天紅的文戲以《雁塔寺》為最。《雁塔寺》唱做繁重,現 已失傳多年,這出戲在城樓上唐王有大段的唱腔, 這出戲的唱 腔優美流暢、瓷實粘弦、富有感染力,尤其身段動作非常優美、 到位,與鑼鼓配合的絲絲入扣,擡手、動腳、捋須、搭腿、擺頭 等自然的跌宕都在鑼鼓點之內。這段唱腔的唱詞也非常豐富,每 次表古可表不同的古人。在城樓上把大將趙總兵比古人時,壹次比趙雲,下壹次可能比關羽,再下次可能比伍員,如"閃上了 [念:遼,以下同]我朝的趙總兵,我把將軍方有壹(的,[念: 地,以下同])比,比就了列國[念:歸,以下同]的伍子胥,臨 潼鬥寶將軍的威名震,十八路諸侯各個皆寒心,他伍門犯下滅門 的罪,立逼的將軍逃了國.....";還有"閃上了我朝的趙總兵, 我把將軍方有壹(的)比,比就了三國的趙子龍,長阪坡(啊,拖腔)將軍的威名震,七進七出殺曹兵,曹操土臺傳下壹道令, 張郃剜就了陷馬坑,壹時將軍沒防住,連人帶馬跌進土坑,張郃提叉要性命,鳳凰點頭把身躲,連人帶馬齊出土坑,壹來是幼主爺的洪福借重,二來是將軍哎嗨嗨武藝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