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地圖是閱讀地圖的第壹步。正確觀察歷史地圖的類型和特點,針對不同類型的地圖采取相應的讀圖措施,以了解地圖的類型、內容和要點。在現行教材中,歷史地圖壹般可分為政治、經濟、軍事、對外關系四大類。不同類型的地圖各有特點,所以在觀看時應采取不同的方式和側重點。
1,政治地圖
這種地圖包括以下三種情況:
壹個情境圖:觀察的重點要根據它所反映的主題來確定。比如遼朝、北宋、西夏的地圖,要重點標出各個政權(名稱、都城)的相對位置和範圍。
b、殖民擴張、領土擴張圖:殖民者的殖民活動區域或占領領土是觀察的重點。
c、版圖:重點觀察國家(政權)和重要的地方行政區域,以及周邊的邊界和範圍。
2、經濟類圖
農作物和手工藝品分布圖:重點展示典型產品的分布地、手工藝品中心及其具體位置。
b河流水利圖:重點是重要水利工程的名稱、位置以及與之相連的河流。運河地圖壹定要明確河段名稱、相連河流和重要城市。
3、軍事類圖
主要包括戰局圖和進攻路線圖,重點觀察進攻方的進攻路線,戰場和戰役的位置和名稱,以及對立雙方控制區域的對比變化。
4.對外關系圖表
這種地圖著重觀察對外交往路線,特別是陸海交通的起點,要到達的地區,沿途的主要國家和城市。
第二,分析地圖
地圖分析是指為了準確理解和把握地圖的內涵而對歷史地圖進行的積極的思維活動(包括具體的形象思維和抽象的邏輯思維)。如果說看圖片是為了解決“是什麽”和“怎麽樣”的問題,那麽分析圖片就是為了解釋“為什麽”的問題。
1,圖譜分析要註意相似和相近知識的比較和關聯。
歷史的特性決定了歷史地圖前後知識的關系。要對不同歷史階段相同或相近類別的地圖進行比較,挖掘歷史地圖本身隱含的歷史信息,分析判斷歷史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在比較和鑒別中更深刻地理解和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性。
比如壹張大運河的地圖。隋朝的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卓君,南至余杭。全程分為四段(永濟運河、通濟運河、韓溝河、江南河),溝通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並連接沿途所有城市,保證隋朝能夠獲得最富裕地區的資源。到了元朝,洛陽已經不是中心了。元世祖在任時,在山東開鑿了匯通河,不再繞行洛陽,大大縮短了大運河的行程。通過對比兩幅圖,我們可以看到大運河在不同階段的發展變化過程。隋朝的大運河以壹個大彎穿過東方的都城洛陽。元朝的運河不經過洛陽,所以又彎又直。這似乎是為了滿足當時統治者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需要,並隨著不同時期統治者的需要而變化。
2.分析地圖要用辯證的思維方法。
在作圖分析過程中,應避免片面、絕對、靜態的思維方法。既要找出歷史發展的規律,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忽視個別歷史現象。
比如中國近代史上的“開放通商口岸”圖和“對外開放”圖,其規律是壹樣的:開放是從東南沿海到整個沿海再到內地的過程,但它們的開放是兩種不同情況的結果,前者是被動接受,後者是主動經貿。
3.分析地圖時要註意學科之間的滲透和交叉。
歷史地圖是地理在歷史上最直接的體現。同時,地理環境構成了人類歷史的舞臺。從歷史知識出發,利用歷史地圖尋找與地理、政治的結合點、分歧點和融合點,培養學生跨學科的知識綜合能力。
如古絲綢之路圖,發掘了西漢時期絲綢之路的開通,有力地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繁榮,成為溝通中西的大動脈。唐宋以後,商路的主體地位日漸式微,直至衰落。分析古絲綢之路衰落的歷史有很多因素。歷史因素包括:北方長期戰亂對社會生產造成巨大破壞,導致北方人南遷;從西漢到元朝,全國政治經濟中心逐漸東移南下。隋唐以後,海上貿易的迅速發展取代了傳統的陸路運輸。同時,從地理上看,其衰落的地理因素有:絲綢之路繁榮時期,塔裏木盆地人口眾多,不合理開墾,植被減少,導致土地沙化;再加上水資源的大量消耗,土地沙漠化加速,導致整個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從政治角度看,政治因素:主要表現為政治對立、民族矛盾甚至戰爭,特別是宋朝與北方的遼、西夏、金處於敵對狀態,影響了絲綢之路的中西交流,幾次中斷甚至衰落。
第三,繪畫
用妳的頭腦和雙手。畫圖是讀圖過程中的壹個“動手操作環節”,但在教學中往往被忽視。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引導和幫助學生自畫,有利於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發展學生的歷史技能。
重視培養學生的繪圖能力,首先要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圖形結構;其次,要在歷史課上嫁接地理制圖的知識,引導學生畫素描、速寫、示意圖,如“格子畫”、彩筆標註等。三、制圖要把握歷史的基本線索和內容,培養運用地圖分析和表達歷史問題的能力,增強歷史學習的興趣,提高歷史技能。
制圖過程註重培養學生的開放思維、創新合作精神和獲取信息的能力,將學生動手學習的過程轉化為學生知識的傳遞、遷移和應用的過程。
第四,穆圖
背圖是最後壹個環節,也是讀圖的最高境界。觀察、分析、繪圖後,要復習歷史地圖所包含的知識是否完全掌握,查漏補缺。然後,結合實際,把地理和政治的知識融合起來,形成新的綜合圖像系統。通過記憶和理解,達到“繪聲繪色”的目的,提高歷史知識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