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經濟價值的戰略從制定到實施,必須按照壹定的標準定期對結果進行評估,以確定相關人員履行職責的情況。從文化遺產的內容來看,價值評估需要依靠定性和定量指標的結合。
首先,分析了現有的文化遺產價值評估標準
(壹)傳統價值評價指標的缺陷
傳統的價值評估指標,如價值評估,只評估歷史文化遺產中的含金量,完全依賴財務會計信息,衡量權益資本的“利潤幻覺”,忽略了歷史文化遺產本身價值無法計算的傳承價值和科研價值,這必然導致評論價值與利潤最大化目標的偏離,甚至限制文化遺產項目的科研開發。
(二)“平衡計分卡”的缺陷
平衡計分卡(BSC)方法是另壹種評估歷史和文化遺產的流行方法。然而,平衡計分卡有以下缺陷:
1.很難量化。基於平衡計分卡的考核、評價和管理研究僅僅停留在定性描述上,沒有給出科學評價的定量框架,平衡計分卡也沒有形成定量的指標體系。
2.缺乏反映文化遺產價值多元化總體目標的相關指標,違背了文化遺產價值體系的價值規範。BSC涉及成本、收益、內部業務流程、社會認同等4個評價指標,20多個具體指標。如果每個指標都成為被考核的對象,當這些指標發生沖突時,就會無所適從。此外,多目標評估的壓力會分散對評估關鍵點的跟蹤,影響價值評估的質量。
3.它包含抽象的評價指標,如社會滿意度、歷史數據完好率等。由於技術上的困難和其他壹些因素,這些指標很難得到客觀公正的結果。因此,盲目應用BSC後,往往很難分解指標甚至根本無法分解,或者分解指標時無所適從。目前,國際上對遺產經濟價值的研究偏向於有形文化遺產,而忽略了遺產的雙重價值,即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比如壹座教堂,就像博物館裏的藝術品收藏,它的存在價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升值。它通過其文化價值體現其潛在的經濟價值,通過其社會影響力鑄造其知名度,應從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兩方面來衡量。與壹些經濟學家不同,文化遺產更適合作為機器和自然物壹樣的資產來評估和考慮。
其次,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可以說是文化價值的延伸,是文化遺產的物質內容。19世紀偉大的經濟學家和藝術評論家約翰?約翰·羅斯金曾經強烈批評古典經濟學家用商業價值來衡量任何東西,他強調藝術超越世俗的衡量方法。經濟學家往往無法估計文物的獨特文化價值,這就需要藝術史學家、考古學家等專業人士參與確定遺產的文化價值,有利於文化遺產發掘和研究的健康發展。從形式上看,遺產的經濟價值包括直接使用價值和間接使用價值。它體現在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聯合國在1972年頒布的《世界遺產公約》主要是針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當時人類對文化遺產內涵的理解還不完全。只看到了遺產的物質性,沒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看得見的,摸得著的,靜態的,立體的。比如文物、經典古籍、大文化遺址、重要歷史建築等等;相比較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更為廣泛,包括民俗、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民間技藝等,具有直接的傳承價值。比如古琴藝術,蘇州昆曲等等。
因為非物質文化大多是普通人創造的,是壹種養育人的生活的文化,每個人都在這種相同的文化中成長。因此,它直接表達了每個民族的個體特征,以及他們自己的認同感、親和力和凝聚力。比如中國人的民族氣質,不是體現在頤和園和故宮,而是深刻而鮮明地體現在春節的民俗中。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最能體現每個民族的精髓和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可見,文化遺產可以歸為非貿易產品,普通的經濟規律也很難在這個領域發揮作用。
文化遺產的歷史傳承價值的獨特文化人格和崇高民族精神,是民族代代相傳的思想精華。文化觀念、心理結構、氣質結構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不能在市場交易中出售。但是,當文化遺產具有直接使用價值時,市場經濟手段可以刺激消費。人們的文化消費構成了遺產的直接使用價值。通過這些直接使用價值,市場將籌集資金,以維護世界各地的文化遺產。壹個例子是為參觀美術館、博物館和文化遺址的遊客收取門票。事實上,非使用價值或非市場效益是不可交易的,可分為以下幾類:存在價值,比如人們會通過觀光,見證梵高的畫作和泰姬陵的存在,雲南拉祜族的原生態歌舞,感受“外面的世界真奇妙”;選擇的價值,如人們對歷史的敬仰,至今傳承的宗教信仰、習俗和人性,婚喪嫁娶形式的變化,並不包含延續或禁忌等社會歷史文化結構的選擇和取舍。
比如國家傳統歷法,如果能更好地解決計時問題,指導農副漁業生產,那壹定是有相當的科學含量和價值的。中國傳統歷法農歷,解決了計時和指導生產生活兩大難題。農歷,又稱陰歷,本質上是壹種陰歷,早在秦漢時期就已形成。農歷根據天體運行規律安排大小月、閏月、平年、閏年,實用性好,科學性高。農歷二十四節氣的劃分綜合考慮了天文、氣候、季節、物候、作物產量等。,反映了古代人民在與自然的交往過程中,對自然的發展和運行規律有壹定程度的科學把握和認識,以及人們作為自然的壹部分對這些規律的合理利用,從而長期指導農、漁、漁業的生產。
二、EVA價值評估方法
在文化遺產評價中使用EVA指標可以克服傳統評價指標和BSC的上述缺陷,更符合文化遺產價值體系的價值利用和經濟發展價值的要求。
(壹)EVA指標體系的含義
1982年,Stern WTewart提出了EVA的概念,同時建立了EVA的管理模式,並在1991中提出了EVA指標,是衡量以經濟價值創造為核心的經濟增加值的關鍵指標。如果EVA為正,說明經濟價值獲得的收益高於投入的資本成本,即創造了新的附加值;相反,如果EVA為負,則意味著現有的經濟增加值正在被破壞;如果EVA值為零,說明價值升值空間不大。EVA的本質是衡量投資資本回報率超過加權評估資本成本的部分的價值,也就是經濟學家所說的“經濟升值”。
(EVA的計算過程如下:
經濟增加值(EVA) =經濟增加值凈利潤-開發成本
=經濟增值凈利潤-總投資*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1.文化遺產最本質的屬性應該是文化資源和知識資源。其價值主要體現在社會教育、歷史借鑒和供人研究欣賞。至於經濟價值,則是上述價值觀的衍生品。評估文化遺產價值增值的凈利潤應以其基本價值為基礎。因此,對於文化遺產的開發和保護,用EVA計算其“經濟增加值”必須遵循五個基本原則:(1)體現代際公平原則(即保持代際傳承);(2)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的原則;(3)城市建設規劃與歷史文化完善相協調的原則;(4)支持旅遊發展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原則;(5)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協調發展的原則。
2.總投資是指開發文化遺產的總投資所獲得的權益和有息負債的總和。實際計算時可采用年初和年末總投資的平均值。
3.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率=開發資本率*開發資本成本率+債務資本成本率*債務資本成本率*(1-所得稅率)。
(二)EVA價值評估的優勢
1,真實反映增值情況。EVA既考慮了文化遺產開發的成本,也考慮了權益成本。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歷史文化遺產在使用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潛在使用價值方面基本上是無限可替代的,而在供給方面則是完全剛性的。
2.數據指標可以準確獲得,通過公允計量可以準確獲得EVA計算的相關數據,比BSC指標更容易客觀量化。它給出的評估文化遺產價值的信息只有壹個,就是從文化遺產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的角度出發,使EVA最大化。
3 .註重文化遺產經濟的可持續發展。EVA指數並不鼓勵以犧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為代價換取短期經濟利益,而是著眼於歷史文化的長遠發展,精神物質帶來長遠利益的投資決策,如崇高民族精神的學習、獨特文化人格的養成等。
第三,EVA價值評估方法在文化遺產經濟價值中的應用
(壹)EVA業績評價標準的建立
我國決定從今年起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文化遺產日”,這在壹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化遺產價值和經濟發展,但需要建立壹套完善的價值評估指標體系來實施和保障。將EVA經濟評估方法應用於文化遺產價值評估是壹種有益的嘗試。通過EVA價值評估方法,合理配置歷史文化遺產資源,不斷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通過預測文化遺產經濟後的EVA評估來評估文化遺產的經濟可行性;通過實施過程中不同時期的EVA值評估文化遺產附加值的適當性;通過實施EVA價值來檢測文化遺產的體驗並做出整體評價,EVA才能科學有效地隨時監督和評估文化遺產的價值評估。因此,建立基於EVA的價值評價指標體系,以EVA價值最大化為標準具有重要意義。
(二)使用EVA價值評估標準的時機
什麽時候應該用EVA來評估文化遺產的價值?壹般來說,用EVA指標評估文化遺產價值的時間是:
1.當文化遺產項目確定為目標時。利用EVA指標預測目標的可行性,並通過EVA預測值選擇較好的類型。
2.文化遺產功能在挖掘過程中,定期評估EVA指標,通過EVA指標的增長是否異常,觀察配套功能實施過程是否沿著既定方向進行。
3.以檢驗文化遺產市場前景的市場份額的有效性,並為下壹步的市場策略奠定基礎。壹般來說,EVA指標體系可以應用於每壹個獲得文化遺產經濟效益的機會,作為衡量文化遺產原創性和增值性的評價標準。
(三)EVA價值評價標準的實施與監督
EVA評價標準建立後,應根據標準建立保障體系,在法律權威維護的範圍內具體實施價值評價標準。相應的專職評估人員負責評估實施過程中的EVA值,同時要建立配套制度。按照EVA標準調整文化遺產價值評估機構,確保價值評估標準制定和實施的客觀性和公正性,發揮強有力的獨立權威監督作用。
因此,歷史文化遺產價值評估標準的推廣不僅提高了文化遺產價值評估的質量水平,還將通過EVA指標的張力支撐,構建完整的文化遺產價值評估標準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