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說的德頭,並不是現存的西德生產的鏡頭,包含的內容其實是很多的。如果從國籍上說,包含有歷史上的民主德國(東德),聯邦德國(西德),主要是這兩個國家生產的鏡頭。但期間還有其它國家代工鏡頭,比如瑞士羅馬尼亞等國家,壹般也打上Carl Zeiss的標牌,所以也算是德頭系列。此外,西蔡的祿萊系列後來主要生產基地轉移到新加坡,所以新加坡也算是壹個。而東德的潘太康的變焦鏡頭日本韓國也曾代工,這樣兩個國家的標誌為Carl Zeiss或Pentacon的鏡頭也不能不算是德頭。康泰時壹直是西蔡的正宗,但康泰時就分為本國產與日本產兩類,其標誌是G或J,例如MMG,AEG就是德國原產的,而MMJ與AEJ就是日產的。當然德國的鏡頭制作技術也曾流傳到前蘇聯去,但俄頭畢竟與日頭不同,但也德頭的區別也相當大,所以對於俄頭似乎還不適宜歸到德頭這個大類中來。
這樣,我們就有了壹個明晰的概念了。
德頭系列所包含的國度大概有
東德
西德
羅馬尼亞與瑞士等國家
新加坡
日本
韓國
二.德頭的品牌
我們所知道的德國鏡頭的品牌有哪些?
1.Pentacon(潘太康): 這是最物美價廉的德頭,東德品牌。
2.Carl Zeiss Jena(簡稱“CZJ”): 是現在保有量最大,但已經不再生產,將來最容易升值,且價格合理,能出壹流照片的鏡頭,東德品牌。
3.Meyer(梅耶): 是出片特別細膩,高光層次保留得最好,色彩清淡,很接近西德風格的壹類鏡頭。東德早期名品,後來被Pentacon收購,早已停產,現在已經在漲價。
4.Contax(康泰時,或被譯作康泰克斯): 被人們認為最純正的蔡司頭,其實應該說是最純正的西蔡頭。鏡頭上打印著Carl Zeiss T*的標誌,確實是西蔡正統,出片銳度高,色彩純正且有著很高的飽和度,焦外過渡自然,用料足,加工精,遠勝日系鏡頭的產品。西德名品,日本也有制造,且量還很大。
5.Shneider(施耐德): 帶有傳奇色彩的鏡頭。常常被人們譽為“真水無香”,銳度相當高,最多的產品為M42口的,此外還加工QBM口與萊卡M口,色調偏於真實還原壹路,有著不可言說的妙味,但初學未必能真切體會得出。在做工方面,只會遠超康泰時而絕對不會在康泰時之下,是目前超值而日後升值可能最高的鏡頭,極具收藏價值。但因鏡頭做工實在過於精密,好似鏡頭世界裏的的瑞士鐘表那般精密準確,導致使用中太容易因壹個小零件損壞而全鏡癱瘓,維修成本又過於高昂,最終還是無法適應光學世界"簡單而精準"的鐵律,逐漸淡出頂級光學大廠的行列,終歸也無法與蔡司,徠卡平起平坐
6.Rollei(祿萊) : 原產德國,本來是相機品牌,但相機得有鏡頭,祿萊自己不生產鏡頭,由蔡司加工,蔡司為其設計出後來名贊天下的HFT鍍膜(高保真鍍膜),所以其品質更在康泰時之上,以生產雙反相機為最有名,也生產單反相機。後來在新加坡建廠,因為德國本土的真空鍍膜爐發生大爆炸,所以後來的HFT鍍膜鏡頭壹般都為新加坡產。
7.Voigtlander(福倫達): 產地最為復雜。本來是西德名鏡,因為市場策略失誤,後來收歸祿萊麾下,早期多為雷丁娜卡口,最近對焦距離變態地遠,所以不太實用,但其成像品質壹流,不在祿萊之下。祿萊在新加坡建廠後,此鏡頭也常常見到新加坡出產的,現在日本瑪米亞與確善能多有代工或仿造。其鍍膜為紅色字的Color(真彩鍍膜),但我懷疑其實就是HFT鍍膜,其產品與祿萊幾乎壹樣,鏡片組設計,機構結構與外型都不變,只是品牌不同而已,但相對於祿萊價格要低,是用家的首選。
8.Leica(萊卡,或徠卡) : 大名鼎鼎的世界頂機相機與鏡頭廠家,頂級光學的標桿之壹,做工有多細致,成像有多威應該不必贅述,有今天如此高不可攀的地位靠的自然不是吹噓哄擡出來的。(文章最後附上徠卡制作流程視頻)
9.ENNA : 西德鏡頭,產量不多.ENNA 於1920年創建於德國慕尼黑,她的名字是由創始者 ALFRED NEUMANN 用他本人名字的縮寫N.A.的德語發音拼寫而成。ENNA 從1950年開始生產照相機鏡頭,總設計師是由SIEGFRIED SCHAEFER擔任 ,其中SONNAR鏡頭的設計師 LUDWIG BERTELE 也參與了部分設計。ENNA是西德第壹個生產RETROFOCOS結構鏡頭的公司。50年代初RETROFOCOS鏡頭設計開始流行,這種結構可以使小畫幅鏡頭廣角端突破40mm變得輕松並且可以做得相對小巧,采用同樣原理的長焦鏡頭也變得輕巧和袖珍。
ENNA可以載入照相機鏡頭史冊的囑名產品有,1958年研制成功的當時世界上最大光圈廣角鏡 Super Lithagon 35/1.9 ;1961研制出的世界上第壹個長焦變焦鏡 85-250/4 以及 58年投產的代表ENNA特色的插拔式快裝前組鏡頭SOCKEL-OBJEKTIV等等。ENNA的鏡頭以對顏色的純凈表現,和高水準的生產精度矚稱。
同時ENNA在大光圈鏡頭的設計方面也頗有建樹,建廠依使他們生產的35/4.5(之後又擴大到1:2.8 和1:2.5), 和28/3.5 壹道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光圈的交換鏡頭,1955年又創造了135/3.5的世界記錄,1958又把35毫米定焦的光圈記錄刷新到1:1.9 。有意思的是,盡管ENNA鏡頭品種涵蓋了24-600的焦段,但壹直沒有生產50毫米的標準鏡頭。
這種情況壹直延續到1958年,ENNA了推出插拔式快裝前組鏡頭(SOCKEL-OBJEKTIV)及與之配套的 50/1.9 。這種鏡頭卡口有兩種: M42 和 EXAKTA ,焦段涵蓋了24-240。打算收集這種鏡頭的朋友需註意(要能找到就發財了),1961年後ENNA改變了這種鏡頭的光圈設計。58-61年間生產的鏡頭光圈是 上勁兒, 上發條, 擰的,61年以後(壹說64年以後)則采用壓力式光圈(機身快門壓力聯動?),兩種鏡頭間不能互換。 61/64年以前的老款壹個生產了10種不同焦段的前組。61/64年之後的新款有7種前組。新舊款都因出口到英美的關系存在英制刻度版本。(關於光圈演變歷史我是壹片空白,對SOCKEL-OBJEKTIV,也是頭壹次接觸,我的理解是鏡頭分成兩部分,後組聯在機身上不動,更換前組改變焦段,據雲騰龍就是受了ENNA的啟發)。
到1964年ENNA已生產了超過4百萬個鏡頭。從開始ENNA就以OEM為主,供應給 EXAKTA/EXA, PRAKTICA,PHOTO PORST,FOTO QUELLE(REVUE/REVUENON),EDIXA,REFLEXOGON, ARGUS(SANDMAR)美國, CORFIED(LUMAR/LUMAX) & IHAGEE 英國,等等相機廠和照材經銷商。。
10.ISCO : 西德鏡頭,Isco 其實是 Schneider 的子公司,這並不是什麽秘密。不過網路上許多賣家都說因為是子公司,所以和 Schneider 成像壹樣,但實際上卻不是這麽壹回事,Isco 鏡頭成像非常冷,而且偏硬的,與絕對平衡的 Schneider 有很大不同。所以大家如果想嘗 Schneider 味,千萬別被騙去買 Isco,但這並不是說Isco不好,只是與其老大哥Schneider不同路數罷了,其實Isco 的銳度驚人,鏡片用料也很好。而且那個鏡頭工藝,保證摸過就會愛上的
11.ZF、ZA : 是日本確善能打上了Carl Zeiss T*標誌而專門為尼康與索尼相機加工的蔡司鏡頭。鏡片結構與鍍膜工藝不差,層次也好,但比照著康泰時還是差的是味道,且價格不低,當然還是遠超純日本產的尼康佳能壹類的鏡頭的。
12.斯坦海爾 : 壹種怪異的品牌,但據說裏面大量使用非環保的稀土元素加工鏡片,因此出片的味道有相當特別的味道,能弄到好品相的可為收藏品,應該是壹種毒物。市場保有量很小。
13.肖特 : 百年光學巨匠,德國老牌肖特,也譯作沙赫特,是西德著名光學廠家。曾在上世紀50-60年代為ALPA,LECIA,M42,EXAKTA等機身生產了大量的鏡頭(能為Alpa生產鏡頭的,都非泛泛之輩)。肖特光學集團生產的光學玻璃被稱為世界第壹的光學玻璃,壹片肖特的光學玻璃可以抵2-3片普通日本廠商的ED玻璃。日本人對A. Schacht鏡頭的評價是“產生令人毛骨悚然的映像的鏡頭,拍攝對像中央部分像凸壹起壹樣的空間感,擁有獨特的色彩”.其厚重的色彩,使人身臨其境的立體感空間感、細節刻畫、焦外等為人嘖嘖稱道。旋轉的焦外也是其的壹大特色。此品牌鏡頭產量很少,保存至今的屈指可數,故在市面上極為罕見.肖特和斯坦海爾壹樣,有愛脫膜的通病(也有種說法指出肖特只為各大鏡頭廠家生產過光學鏡片,並未真正涉足鏡頭制造,其與市面上壹些存量稀少的沙赫特鏡頭沒有半毛錢關系,但不論是否存在聯系,沙赫特鏡頭中的確也不乏幾支值得收藏的,性價比極高精品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