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如何通過對釉面的判斷來區分新老瓷器?

如何通過對釉面的判斷來區分新老瓷器?

釉指的是覆蓋在陶瓷表面的無色或有色的玻璃質薄層,是用礦物原料(長石、石英、滑石、高嶺土等)按壹定比例配合,經過研磨制成釉漿,施於坯體表面,經壹定溫度煆燒後所形成的。釉面能增加陶瓷制品的機械強度和熱穩定性,還有美化器物、便於拭洗、不被塵土腥穢侵蝕等特點,其種類繁多,分類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按燒成溫度,可分為高溫釉、低溫釉;

(2)按外表特征,可分透明釉、乳濁釉、顏色釉、有光釉、無光釉、裂紋釉(開片)、結晶釉等;

(3)按釉料化學成分,可分為石灰釉、長石釉、鉛釉、無鉛釉、硼釉、鉛硼釉等。

釉的發明與使用,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必備條件。根據我國目前已經發掘的考古材料獲知,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古代先民在燒制白陶器和印紋硬陶器的實踐中,在不斷地改進原料選擇與處理以及提高燒成溫度和器表施釉的基礎上,就創造出了原始的瓷器。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生產技術的發展,我國歷朝歷代瓷器湧現出了各具時代特色的釉面,以釉色簡單區分概括之,主要有以下幾類:

1、青釉瓷器(圖1)

青瓷色調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壹定量的氧化鐵,在還原氣氛中焙燒所致。但青瓷中還因含鐵量的不同和還原氣氛的差異,色調呈現青黃色或黃褐色。我國早在商周時期就已出現的原始青瓷,歷經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至東漢時開始成熟。藏品想送拍至國內壹線拍行(北京保利、北京翰海等),可詢,壹四七,五五四六,八零八八。竇先生。在浙江、江蘇、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甘肅等地的東漢墓葬和遺址中,都出土了大量的青瓷器。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南北各地瓷窯燒制青瓷更為普遍,種類繁多,質量進壹步提高。南方和北方所燒青瓷各具特色:南方青瓷壹般胎質堅硬細膩,呈青灰色,釉色晶瑩純凈,常用如冰似玉來形容。北方青瓷胎體厚重,釉層玻璃質感強,流動性大,釉面有細密的開片,釉色青中泛黃。至唐代越窯青瓷大興,以“千峰翠色”的釉色擅場壹時,其色澤最佳者被稱為“秘色”瓷。

隋唐之際各種釉色的瓷器相繼出現,至宋代更是名瓷叠出,但青瓷並未因此而沒落,還衍生出許多著名的品種。宋代五大名窯中,汝、官、哥窯均屬於青釉瓷器。宋代官窯、哥窯青瓷,為顯出莊重凝厚、古拙質樸的美感,特意在胎體中加入適量的含有氧化鐵的紫金土,以形成“紫口鐵足”,其釉面自然生成的開片紋飾更是饒有趣味。北方民窯中的耀州青瓷,在繼承越窯青瓷刻劃技法的基礎上,也獨辟蹊徑,不僅刀鋒更為犀利流暢且所刻圖案“巧如範金,精比琢玉”。宋代龍泉窯的匠師們,為使青瓷呈現美玉和翡翠之風韻,在胎體上多次施釉,終於燒成了青翠欲滴、與翡翠相媲美的“梅子青”色,代表了中國陶瓷史上青瓷燒制的最高水平。元、明、清時期隨著景德鎮的興起,瓷器以青釉為主的局面發生了改變,開始了壹個色彩繽紛、燦爛絢麗的彩瓷新紀元。

2.白釉瓷器(圖2)

白釉瓷器是我國傳統瓷器的壹種,以含鐵量低的瓷坯,施以純凈的透明釉燒制而成。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制瓷業的巨大發展,制瓷工藝技術大大進步,胎、釉的選擇及配方均有改進;更重要的是,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紛入主中原,其審美“尚白”便成為此時強大的時尚,反映在瓷器生產上,便是時代需要白瓷。大約在北朝晚期,在我國北方出現了白釉瓷器。據考古資料表明,北朝白瓷有確切紀年的只有河南安陽洪河屯村北齊武平六年(575年)範粹墓出土的壹批白瓷,這是我國已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白瓷。由於剛剛脫離青瓷體系,此時的白瓷胎呈淺黃褐色,釉呈乳白色泛青黃色,積釉處為湖青色,釉層薄而滋潤。這是早期白釉瓷的特征,釉中鐵的含量很少,但還有壹定含量,故而釉色白中泛黃泛青。

在經歷了北朝晚期初創、隋代的發展以後,白釉瓷器在唐代已經十分成熟,形成了以邢窯為代表的白瓷燒制中心,是唐代“南青北白”制瓷格局中的重要壹環。白瓷的成熟,不僅增加了壹個重要的瓷器品種,是陶瓷史上壹個巨大的進步,更為元、明、清時期的青花、五彩、鬥彩、粉彩等各色瓷器的形成、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宋代白瓷的燒制以定窯為代表。宋代定窯白瓷燒制采用當地富含氧化鋁的瓷土做胎料,經過細致的加工和良好的篩選,制成的器物胎體輕薄,胎質潔白堅硬。景德鎮窯在前代青瓷和白瓷的生產基礎之上,糅合南方越窯青瓷的釉色風格、北方定窯的造型和裝飾創燒出了青白瓷,其釉色介於青、白二色之間,青中有白或白中泛青,少數釉色受地下潮濕環境的影響偏糙米黃色,開細紋片。歷代對青白瓷都有很高的評價,從出土的宋代青白瓷看,其采擷金銀器秀美活潑的造型特點,胎質潔白細膩,釉色潔凈高雅、晶瑩明澈,確有玉的質感。青白瓷從北宋初期開始燒制,在經歷釉層由薄至厚、裝飾從無紋到刻花浮雕盛行的過程中,形成了以景德鎮湖田窯為中心的青白瓷窯系。

元代在青白瓷的基礎上又創燒出卵白釉這壹新的白釉品種,它與同時期的青花壹樣,是元代瓷器最高水平的標誌。元代卵白釉瓷的瓷胎采用高嶺土加瓷土的二元配方法,增加胎土中氧化鋁的含量,既提高燒成溫度,又使得大件瓷器在高溫中不變形,保證了質量。由於釉的粘度提高,不易流淌,釉質緊密,燒成後釉面失透,光澤柔和。早期器物顏色微閃青;晚期隨著釉中含鐵量的減少,色澤趨於純正。

明清以後隨著景德鎮瓷業大興,歷代官窯燒制的白瓷都很精美,各色彩瓷的逐漸增多也使得白瓷不再作為壹個單獨的瓷器品種而流行了。

3.黑釉瓷器(圖3)

黑釉瓷器是以氧化鐵為主要呈色劑,並含有少量或微量的錳、鈷、銅、鉻等著色氧化物的陶瓷器,釉面呈赤褐色、暗褐色、黑褐色或黑色。黑釉分為石灰釉和石灰堿釉兩大類,東漢、東晉等早期黑釉都屬石灰釉,唐代以後基本上都改用石灰堿釉。藏品想送拍至國內壹線拍行(北京保利、北京翰海等),可詢,壹四七,五五四六,八零八八。竇先生。就黑釉的品種而論,可以分為壹般黑釉與花色黑釉兩大類。油滴、兔毫、玳瑁等,即屬花色黑釉。

黑釉瓷器出現於東漢中、晚期,但當時的釉色為深褐色乃至黑色,釉層也薄厚不均,常有蠟淚痕,並在器表的底凹處聚集著很厚的釉層。早期燒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東晉時期浙江德清,所燒黑釉釉面滋潤、光亮,色黑如漆,可與漆器媲美。受流釉影響,釉薄處泛黃。

至唐代,黑釉瓷窯主要集中於北方,如陜西銅川耀州窯除主要燒制青瓷外,也燒制少量高質量的黑釉產品;河南魯山郟縣的黑釉藍斑器很著名;河南鞏縣窯,除燒青瓷、白瓷和三彩之外,還生產黑釉瓷制品;山東淄博磁村窯,山西的渾源窯,安徽的蕭縣白土鎮窯等等都有大量的黑釉瓷產品。而南方諸省廣為流行的是褐釉器,南方各地采用灰胎和灰白胎制瓷,施醬褐釉,呈現的釉色多為醬褐或赤褐色,深黑如漆者較少見,其原因可能是隋唐時期褐釉器只是在燒制青瓷的瓷窯中兼燒的。

宋代名窯輩出,黑釉器也大放異彩,代表窯系有江西吉州窯、福建建窯。吉州窯黑釉瓷不僅產量大,而且裝飾技法多種多樣,諸如樹葉紋、剪紙紋、彩繪紋、剔釉、剔釉填繪和玳瑁釉等等,這些裝飾設計構思新穎,在宋代瓷窯之中獨樹壹幟,有濃郁的地方風格。建窯則以生產壹種帶條狀結晶的黑釉茶盞和曜變天目盞而馳名於當時,是宋代文獻多處述及的兔毫盞和曜變天目盞的主要產地。

元代至晚清,還有很多民間窯口在大量燒制黑釉器。黑釉瓷器的產品主要是壹些粗制日用器皿,壹般在以生產其它瓷器為主的窯場兼燒,主要為生活實用器和殉葬用的冥器。景德鎮窯廠曾出土過壹件刻“大明永樂二十壹年”款黑釉香爐,為民間祭器。

4.紅釉瓷器(圖4)

紅釉器分為高溫紅釉和低溫紅釉。高溫紅釉器以銅紅料摻入釉內作呈色劑,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制而成。早在宋代,鈞窯器已出現銅紅斑釉或玫瑰紫等不均勻的高溫紅釉,均勻的紅釉器由元代景德鎮創燒成功,至明代永宣時期發展成熟。由於這類紅釉器主要用作祭器,因此又名“祭紅”或“霽紅”,清代又有“郎窯紅”、“豇豆紅”等品種,實際上都是指高溫銅紅而言。

低溫紅釉有兩種:壹種是以三氧化二鐵為呈色劑的礬紅。其以青礬為原料,經煆燒、漂洗制得生礬,故稱礬紅,又名“鐵紅”。由於礬紅比銅紅燒制容易,明嘉靖時便用以替代工藝失傳多年的高溫銅紅釉。據《大明會典》記載:“嘉靖二年(1523年),令江西燒造瓷器,內鮮紅改為深礬紅。”礬紅雖不及銅紅艷麗,但呈色穩定。至清康熙時礬紅有了很大進步,色澤鮮艷,華麗凝重,壹般用以五彩、鬥彩繪制紋飾,或施於純色釉器。乾隆以後各朝有壹種滿地紅露白的礬紅釉瓷,稱為“蓋雪紅”,非常精美。

另壹種為以金為呈色劑的胭脂紅。這是壹種以含金萬分之壹以下的微量黃金為著色劑的低溫釉,燒成後為粉紅色。這種釉是康熙晚期由國外傳入,雍正時燒制的最為精美,乾隆早期呈色嬌嫩,晚期不夠精細。嘉慶時已幾乎絕跡。胭脂紅釉料不僅用於單色釉瓷,還裝飾鬥彩、粉彩、琺瑯彩等彩瓷,為紅釉的名貴品種。

5.藍釉瓷器(圖5)

藍釉器以天然鈷料摻入釉內作呈色劑,在高溫氧化氣氛中燒制而成,由元代景德鎮創燒,明代宣德時期發展成熟,同“祭紅”壹樣,由於多用作祭器,又稱為“祭藍”或“霽藍”,明宣德時在霽藍的基礎上還創燒出灑藍、天藍等藍釉新品種。最為人稱道的宣德霽藍,其釉色亮如寶石,皆為祭天用器。清代高溫藍釉燒造技術在平穩中有所提高,此時霽藍釉仍以鈷為呈色劑,釉面潔凈平穩,色澤深沈厚重。由於祭天用藍色瓷器,藍釉瓷器的規格都比較高,器型以高足碗、盤、尊等祭器為主。除素面器物外,還有暗刻花紋和描金彩裝飾。官窯霽藍多有官款,民窯霽藍多是廟裏祭器,均無官款,但有書紀年款的。清代康熙時期恢復了明代宣德以後中斷的灑藍釉瓷器燒造,並進壹步發展出灑藍描金、灑藍五彩等新品種,其新穎的作品大量外銷至國外。康熙灑藍器以盤、碗為主,胎體輕薄,其釉面呈現瑩潤的蛤蜊光澤,色澤淺淡、清新,猶如灑滿雪花狀,又有“雪花藍”之稱。灑藍器除康熙朝外,在清代其它時期比較少見,光緒朝偶有仿制。

6.黃釉瓷器(圖6)

黃釉器也分為高溫和低溫兩種。低溫黃釉是壹種以氧化鐵為呈色劑、鉛為助熔劑的低溫顏色釉,最早見於漢代陶器上,顯橙紅色澤,唐三彩中的黃釉即屬此類。早期的低溫鉛釉主要有棕黃色和綠色兩種,其中棕黃釉的著色劑是氧化鐵,綠釉為氧化銅。在歷經唐、宋、遼、元、明、清各代的發展,低溫黃釉的種類和品質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低溫黃釉伴隨著漢代鉛釉的出現而出現,後來在唐三彩及元、明琉璃上都有表現。唐代燒制低溫黃釉瓷器的窯口主要有安徽壽州窯、白土窯,河南密縣窯、鄭縣窯,陜西銅川窯,山西渾源窯和河北曲陽窯等。藏品想送拍至國內壹線拍行(北京保利、北京翰海等),可詢,壹四七,五五四六,八零八八。竇先生。但早期的低溫黃釉均施於陶胎上,且色澤較差,色調多為黃褐色或深黃色。至明清時景德鎮生產的低溫黃釉已較唐代制品有了顯著提高,將低溫黃釉器的制作推向了壹個鼎盛時期,並成為宮廷禦用色。此時低溫黃釉器的黃釉多施於光素無紋的白釉器表上,僅有少數萬歷時期黃釉直接施於瓷胎上,隨著時代發展呈色深淺略有不同,基本上趨於明黃色。明代黃釉瓷器以宣德、弘治時的產品評價最高,特別是弘治黃釉,顏色純正,色調均勻壹致,釉面平整,猶如塗抹的雞油,恬淡嬌嫩,清澈明亮,達到歷史上最高水平。以後各朝均生產了大量的低溫黃釉產品。

高溫黃釉是壹種含少量鐵分的石灰釉,在高溫氧化氣氛中生成三氧化二鐵而呈現黃色,代表品種是茶葉末釉。茶葉末釉是我國古代鐵結晶釉中重要的品種之壹,屬高溫黃釉,以氧化鐵為呈色劑,經1200~1300高溫還原焰燒制而成,釉面呈失透狀,釉色黃綠摻雜似茶葉細末,綠者稱茶,黃者稱末,古樸清麗,耐人尋味。茶葉末釉起源於唐代黑釉,最初似因為燒黑釉瓷過火而出現的特殊品種,並非有意燒造。清代禦窯廠所產茶葉末釉,釉色黃潤,帶黑色或黑褐色斑點。茶葉末釉制品多為景德鎮官窯所燒,傳世品中,以雍正和乾隆時期最為多見,燒制最為成功。雍正時制品多偏黃,有茶無末者俗稱“鱔魚黃”,釉色偏綠者俗稱“蟹殼青”;乾隆時制品釉色有深淺之差,黃色中散布黑色小星點,釉面平凈。清宮舊藏茶葉末釉器舊稱為“廠官釉”。

7.孔雀綠釉瓷器(圖7)

孔雀綠釉是壹種以銅為著色劑的低溫色釉,因其助溶劑中加用硝(壹種硝酸鹽的礦物質),所以釉色十分鮮嫩,青翠欲滴,猶如孔雀羽毛般艷麗。孔雀綠釉自宋代磁州窯創燒,元代景德鎮燒制成熟。明代孔雀綠釉器根據考古發掘資料和傳世品分析,永宣時期至正德年間均有燒制,與元代相比制作更精美。但值得註意的是,宋元時期磁州窯制品由於胎和化妝土皆為生燒,胎、釉膨脹系數不匹配,造成胎釉結合不緊密,產生剝釉現象,嚴重者器表釉面甚至全部剝落。而明代官窯制品是在燒好的白釉器上施孔雀綠釉,然後再入窯二次燒成,釉與釉之間易結合,因而極少有剝釉現象產生。到了清康熙時期孔雀綠釉得到進壹步發展,無論是呈色、造型還是刻劃裝飾工藝都更為精致。

8.茄皮紫釉瓷器(圖8)

茄皮紫釉是以錳為呈色劑的低溫釉,呈色有深有淺,深者為熟透的紫茄皮色,淺者為未成熟的淺紫皮色。茄皮紫釉器是先高溫燒成素胎,再施低溫紫釉二次燒制而成。這樣燒制成的器物胎釉結合不緊密,時間長後易出現剝釉現象。從傳世品看,明代弘治、萬歷時期景德鎮官窯有制作,多為祭祀用器。清代康、雍、乾三朝進壹步發展,尤其是康熙時期更為盛行,其造型多樣,釉面光亮,玻璃質感強,呈色較為穩定,器物表面多刻劃有精細的紋飾,帶有官窯款識。乾隆朝以後燒造有大量的暗刻龍紋茄皮紫釉的宮廷生活用器,多為盤、碗之類。

通過以上簡述各朝瓷釉品種,不難看出我國歷朝歷代制瓷業的高超技術,同時也體現出瓷釉給人們所帶來的華麗艷美。但是如何通過對釉面的判斷來區別新老瓷器呢?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去鑒別。

壹、釉面的光感

瓷器表面的釉面光滑、光亮,通過對釉面光亮程度的判斷是目測鑒別的重要方法之壹。瓷器經過燒制以後,通過目測能感覺出釉的表面有壹層明亮的表光,也稱為“浮光、火光、賊光”。壹件新出窯的瓷器,整器各方面都表現出壹種全新的狀態,釉面凈明新亮,受光線照射後,釉層內的礦物質顆粒年輕活躍,通過釉面反射出來的光波強烈耀眼,飄浮遊離,其活力、能量、強度都處在最高狀態(圖9)。隨著年代的延長,釉中的各種礦物質在接受自然界當中物理、化學的作用下,逐年的氧化老化,其活力、能量、強度也逐年的減弱,釉層開始老化變舊,釉面開始逐漸的熟舊溫潤。受光線照射後,釉面表光明亮耀眼的強度逐漸減弱,遊離程度逐漸降低,呈現出壹種玉質感。以上這種變化現象,年代越久遠,變化越明顯。除了特殊情況下因為受到非自然的物理、化學作用出現失光現象以外,其年代遠近與變化程度成正比關系,大致和樹木生長的“年輪”是相同的意思。這種變化現象雖然目前我們還不能用圖像的形式準確描述,但是它是有明確顯示並且是有規律的。正是這種有顯示和有規律的光感變化,給我們對古瓷鑒真斷代提供了可靠的理論和實踐依據,也給古瓷造假者設置了永遠無法超越的屏障。

現代仿品為了能使得釉面柔和、不刺目,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通常都使用某些方法對釉面做舊去光。據景德鎮瓷窯師傅介紹,釉面做舊的許多老方法主要有兩種:

壹種是拋光打磨法,分手工拋光和機械拋光兩種。手工拋打是用綢布或牛皮蘸取磨膏,在新仿器釉面拋打,然後用汽油和乙醇分別清洗拋光部位,必要時可再上點石蠟或川蠟,並用綢布反復進行拋打,拋打出的光澤比較柔潤。另外還可以用打磨機進行拋光,機械拋光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提高拋光質量,拋出來的光有較好的釉質感覺。打磨後的器物通過用放大鏡觀察釉面,會發現釉面上有無數細如牛毛的磨痕,仔細觀察磨痕會發現磨痕大多是壹團團或壹片片很有規律的紋路。而古瓷器表面原有的舊磨痕縱橫交錯,粗細深淺不壹,新陶瓷則無這壹現象。

另壹種方法是用化學試劑浸泡,因為瓷釉的主要化學成分為矽酸鹽,通過用醋酸、氫氟酸、硝酸、草酸等能與矽酸鹽起反應的酸液浸泡瓷器就能造成釉面腐蝕,使釉面黯淡,出現混濁感,從而消去“火光”。有的不浸泡,直接用沾酸的抹布反復擦釉面,也能達到效果。此種手法弊病在於酸對釉面腐蝕過於強烈,使釉色失透,光澤過於黯淡,甚至呈乳濁狀,與那種歲月積累自然形成的光感有天壤之別,在放大鏡下觀察可發現出無數個被酸腐蝕過的小坑。還有將幾種溶液混合在壹起使用,例如用醋酸浸後再用茶葉水、草木灰水浸泡等。這樣不僅能消去“火光”,還能作出各種各樣的汙漬,讓人誤以為是長期使用所至。

假海撈仿宋官窯貫耳瓶

假海撈仿元青花人物梅瓶

當今文物市場上有壹種新仿海撈瓷。此類器物通體失亮,仿佛是經過海水浸蝕後的狀況。但實際上也是將新仿器用化學試劑浸泡後的效果,通過放大鏡觀察,器物釉面依然有被化學試劑腐蝕後的痕跡(圖10)。藏品想送拍至國內壹線拍行(北京保利、北京翰海等),可詢,壹四七,五五四六,八零八八。竇先生。近幾年來又發現有造假者將仿古瓷——尤其是元青花仿品——器內外壁布滿了小蛤蜊、小海螺的皮,仿佛是真從海裏撈取的壹般(圖11)。但據知情者介紹,此類器物是在淺海處下網,將器物放入網中沈入海底,等過壹段時間撈出後小蛤蜊、小海螺、沙蟲等就布滿仿古瓷的器身了。也有用膠將海蟲的表殼或貝殼之類粘貼於器表,值得註意。

仿元青花三顧茅廬人物大罐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仿古瓷器的做舊也逐步加入了很多高科技手段。聽某些同行們介紹,當今壹些比較高級的仿古瓷器在入窯燒制前就在釉內加入某些化學元素,使得燒成後的瓷器釉面無論光亮與否或是不同時代釉下青花的呈色都可呈現(圖12),但觀賞起來仍無法體現出時代的溫潤如玉之感(圖13)。如何能準確掌握古瓷器釉光就需要我們在日常學習中多看、多比較。

  • 上一篇:如何寫求職信?
  • 下一篇:學前,小學階段給孩子這樣做就夠了!為孩子收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