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如來佛有哪七個佛號

如來佛有哪七個佛號

佛無量劫修行、證無上覺,所得的十種「稱號」、「名稱」、或「頭銜」,概括地代表佛的十種功德威力。也許有人會問:佛為何有這麽多稱號?答:因為佛的法身功德無量,故其號實亦無量,這十號亦是檢其要者,略而稱之而己。

佛的十號是

「如來、 應供、正遍知、 明行足、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1 .如來

「如來」的梵文是「多陀阿伽陀」Tathāgata,其義為:乘「真如」之道而「來」。 《成實論》雲:「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佛與眾生皆具足真如之性。然唯有佛是實證此真如之性者。因己親證此真如之性,所以方可乘此真如之性而來此世間。然而,因是乘真如之性而來,故實「無來」;雖「無來」而現「有來」,這壹點很容易使壹般人困惑,故我再進壹步解說:因為佛是乘真如之道而來,然而真如之性是無來無去的;故如來乘真如之道而來,即實無來;「性」上雖無來,而「相」上仍現有來。「如來」乃代表佛之大智大悲:如來以依真如之性而「實無來無去」,這是佛自證境界的「大智」,而佛「現有來」則是佛的「大悲」― 以大悲而現於世,度化眾生。是故如來之來去,實如鏡中花、如水中月,雖無來而亦現有來相(猶如鏡中雖實無花,而現有花相;水中雖實無月,而現有月相。鏡中花、水中月之體,了不可得,不得謂有,亦不得謂無,離於有無,絕壹切名言思議,是即如來法身); 以為成就壹切眾生故,起於大悲,而現有來去之相。是故為佛弟子,應生如是信解,謂如來已證入真如不生不滅、實無來去之本性,而能依於無盡大悲本願,為諸眾生現於來去,故得號為「如來」,此即壹切佛果功德之總體(或總號),亦是佛之究竟大乘密語密義之所在。無量佛之本、跡,悲、 智,盡攝其中。若了佛之本懷,即通佛心宗,即真佛子,從佛口出,從法化生,決定大乘,無復魔事。

2 .應供

「應供」之梵文為「阿羅訶」Arhat,其義為壹切天與人皆應供養;因為佛成就了無量功德,為壹切眾生之良福田,所以壹切世問皆應供養。然而眾生供養佛,實在不是因為佛需要眾生的供養,而是佛為了成就眾生,且令眾生得以修「舍」。「舍」即是布施,可成就擅波羅蜜,此乃修行菩薩道中最主要的壹門,故檀波羅蜜居六波羅蜜之首。舉要言之,菩薩從初發心開始,乃至於成等正覺,甚至在成等正覺之後,於無量劫中,都還是在修行檀波羅蜜,以檀波羅蜜為首要,壹切諸佛菩薩皆同此行。因此,佛如來為了接引眾生入菩薩道、行菩薩行,乃至究竟成等正覺,與佛如來壹般無二,是故教示眾生供養如來。是故,為了成就眾生「能舍、不貪、 不吝」之心,終而能成就「廣利壹切眾生」之心,才是如來「應」眾生「供」養的真義。又,佛雖然明白地教敕佛弟子應該供養如來,乃至應供養三乘賢聖,但佛弟子於供養時莫作是念,莫以為佛真的需要我這壹飯壹食、壹花壹果之供,這些供養品,佛實不需,因為佛已證金剛不壞法性之身,早己不用此欲界粗陋的段食,不但佛不用,連三乘聖人也都不用;不但三乘聖人不用,即連色界天的天人亦都不用欲界段食,而色界、無色界天人仍在凡夫位,更何況聖人?是故當知,佛世尊勸世人應供養如來,純然是為了給眾生壹個修福田、種善根的機會,以此善根因緣,得近佛道,得修菩提。

3 、正遍知

「正遍知」之梵文為「三藐三佛陀」Samyaksam˙ buddha。「正」即不偏不倚,「遍」即普遍,「知」即知覺· 覺悟。正遍知亦稱「正遍知覺」,又名「等正覺」。佛之所以得稱為正遍知的原因,是佛於三世、十方壹切世界之有情、無情、聖、凡、 因、果,皆得正遍知覺。佛此知覺為相對於菩薩、聲聞、與凡夫而言;如經上所說:「正」是對待於二乘而言,以二乘行人雖亦有覺,但其覺悟不是最正的,以其趨於偏空故。如來知覺之「遍」是相對於菩薩而言,指菩薩的覺悟雖然是正的,但並非普「遍」,無法如佛壹樣於遍三世十方無所不知,所以菩薩尚未達無上覺之果德。壹切賢聖中唯有佛獨得正遍之智,故名正遍知。至於「知覺」二字,則相對於凡夫外道的不知不覺。

4 、明行足

「明行足」之梵文為「鞍侈遮羅那三般那」Vidyācarana-sam˙ pa-nna 「明」是三明,「足」是具足;此指佛於三明六通悉皆具足。順便提及,三皈依文中的「皈依佛,兩足尊」,其中「兩足」並非指兩只腳。這個「足」字也是具足之意,「兩足」即是兩種功德!「福」與「慧」― 悉皆具足。「皈依佛,兩足尊」之義為:以佛之福與慧都具足圓滿,所以我們歸投依止他。「三明」是: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另外,與三明類似還有所謂的三通,即天眼通、宿命通、 漏盡通(這是六通中的三項,六通為除此三通外,再加:天耳通、他心通、 神足通)。「通」與「明」的比較是:「通」的層次較低,而「明」則較高;三明於論典中又稱「三達」。「通」表示能知道有某事於某地、 某時發生,而「明」則不但知道其事,且更進壹步了知其事之前因後果、壹切有關之因緣等。以上是解釋「明」與「通」的差別指自修成就道果,「行」是指教化眾生,令眾生亦得成就道果他之行皆已具足成就,故佛得稱為「明行足」

5 、善逝

「善逝」之梵文為「修伽陀」Sugata其義為好去。「逝」為逝去之意;善逝義指如來離去此世問時,為入於涅盤法性,故其離去為善境界。大智度論雲:「好去者,於種種諸深三摩提、無量諸大智慧中去。」反之,眾生報盡命終離去之後,多半還是回到六道之中,盲盲目目、糊裏胡塗地輪轉不息,受苦無盡,故稱不善逝。又,佛如來所證的境界是「乘真如法性而逝」,因為真如法性為至善之境,故稱為「善逝」。「善逝」這個名號,恰與佛的第壹個尊號「如來」成為壹對。「如來」指佛來此世間之真實相狀,「善逝」則指佛離此世問之真實相狀!壹來壹去:「如來」是指雖無來而現有來,以乘真如之性而來,故實無來;「善逝」是乘真如之性而去,而實無去。因此,「如來」與;接著,「明」是,而佛於自修及化「善逝」之實義為:來而無來,無來而來;去而無去,無去而去。有人問:佛涅盤後,生為眾生的我們應如何處?佛為何如此不慈悲要入涅盤,為何不度眾生,舍眾生而去?問這些問題的人,之所以有此種種疑問,是因為不了解佛實乃乘真如之性而去,以乘真如之性故,而實無去;故不應言佛實有去,佛實有入涅盤。若了此深義,則知佛實常住,永無涅盤故(亦即:「佛常在妳身邊」)。簡言之,「如來」與「善逝」這壹對聖號,其精義即是「無來無去」,以第壹義諦言之,不但佛身是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乃至壹切法亦復如是無來無去、不生不滅,究竟同於「如來」之性,同於「善逝」之性,同於真如之性!以皆真如所現故。

6 、世間解

「世間解」之梵文為「路迦憊」Lokavid。「世間」有有情世問」及「無情世問」兩種,「解」之義為知解;「世問解」指壹切世問之事理、因緣果報等,佛皆了知,以如來已證得壹切智智,故所有世問壹切凡聖、染凈、事、理、因緣果報、本末、究竟,佛悉知悉解,故得號為世問解。

7 、無上士

無上士之梵文為阿耨多羅Anuttara。「士」有四種,即:下士、中士、上士、無上士。下士為聲聞,中士為緣覺,「上士」(或「大士」)為菩薩,「無上士」即佛,以佛於壹切眾中為無上故。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等壹切大菩薩皆稱為大士;然壹切世問唯佛最尊、最貴、 最上,世間無有如佛者,故佛稱無上士。「無上士」或單譯為「無上」。

8 、調禦丈夫

「調禦丈夫」,又譯為「調禦師」,其梵文為:“富樓沙?曇藐婆羅提”Purūs˙a-damya-sārath。壹切眾生之煩惱,佛皆能調伏之。經中贊佛雲,調禦乃調伏、曇藐婆羅提」降伏之義;指「調禦大調禦,能調無不調」,故稱佛為調禦丈夫。又,「調」者調解也,「禦」者駕禦也。調禦亦有開化、教化之義,謂壹切眾生佛皆能調伏、教化,令至於善道。

9 、天人師

天人師之梵文為「舍多提婆、 魔?舍喃」。?asta -deva-manus 「天人師」之義,依文字表面,即「佛乃天人之師」。關於這壹點,有些人有這樣的疑問:眾生界***有六道,為何說佛只是天與人二道之師?難道佛非其它四道之師?須知這稱號只是舉其要者,而概括其余,在佛法的名相中稱為「以簡攝繁」或「以上攝下」。因為六道之中,天與人二道之眾生業障較輕,善根較具足,相對於其它四道而言,比較容易修行佛法,故舉天人二道而攝其余,因而稱佛為「天人師」。再者,事實上,毫無疑問地,佛之大慈大悲,普及壹切眾生界,因此佛實為壹切眾生、壹切世問之導師,這是無庸置疑的。

10 、佛世尊

「佛世尊」此三字在這裹雖是合在壹起說,但實在是兩個尊號:「佛」與「世尊」。「佛」之梵語為Buddha,義為覺者、開悟之人。「世尊」之梵語是「薄伽梵Bhagavam˙」。邑,其義為有德,以有德故為壹切世間之所尊奉。因為古時在印度有些外道亦有妄稱「世尊」者,為別於彼,故加上壹佛」字,故「佛世尊」合稱之義即:此世尊為得無上正等正覺之薄伽梵也,而非其余。在此順便提壹下,有人曾有此疑:佛既已了斷煩惱,出離世間名利,為什麽佛還有十號,這不是說佛還貪著虛名嗎?答:須知,佛之十號並非「虛名」因為十號中的每壹尊號,都是代表實實在在的修行與功德,並非「虛妄」的,而是名實相符、表裏壹致的。譬如世間的「博士」學位,是代表許許多多在各專業上的訓練研讀、研究之總成績,不是虛妄的;若未得此等訓練、研究而達相當成就的人,是不能妄自冠上「博士」的稱號的;於修行上也是壹樣,未達正等正覺地步的人,是不能妄自稱得十號,乃至其中任何壹號,故知佛之十號並非虛名,而是名實相符,以如來功德真實不虛故。以上為介紹佛之十號,此十號即是代表佛之法身功德。為佛弟子應常念佛,而念佛法門中又以念佛之法身為勝、為上、為究竟。

PS:如來和佛同為十號之壹,沒有如來佛壹說,如來=佛。

如來佛壹說是典型的門外漢,可見小說家的錯誤之嚴重。

譬如壹個人姓張

妳可以稱他:張先生。老壹輩人稱他為:張同誌

如果妳現在叫他:張同誌先生或張先生同誌

這不是很奇怪嗎?把如來佛就是猶如這樣。

  • 上一篇:好詞好句好段
  • 下一篇:安全教育日宣傳活動總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