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的是哪篇?
原文:
勃海鮑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嘗就少君父學,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裝送資賄甚盛。宣不悅,謂妻曰:"少君生富驕,習美飾,而吾實貧賤,不敢當禮。"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約,故使賤妾侍執巾櫛。即奉承君子,唯命是從。"宣笑曰:"能如是,是吾誌也。"妻乃悉歸侍禦服飾,更著短布裳,與宣***挽鹿車歸鄉裏。拜姑禮畢,提甕出汲,修行婦道,鄉邦稱之。
翻譯:
渤海鮑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兒,字少君。鮑宣曾經跟隨少君的父親學習,少君的父親為他的清貧刻苦而驚奇,因此把女兒嫁給了他。(少君出嫁時)嫁妝陪送得非常豐厚,鮑宣不高興,就對妻子說:"妳生在富貴人家,習慣穿著漂亮的衣服和裝飾,可是我實在貧窮低賤,不敢擔當大禮。"妻子說:"我父親因為您修養品德,信守約定,所以讓我拿著毛巾梳子(服侍您),既然侍奉了您,(我)聽從您的命令。"鮑宣笑著說:"(妳)能這樣,這是我的心意了。"少君就全數退回了那些侍從婢女服裝首飾,改穿(平民的)短衣裳(漢代貴族的衣服是深衣,就是長衫),與鮑宣壹起拉著小車回到家鄉。(她)拜見婆母禮節完畢後,就提著水甕出去打水,修習為婦之道,鄉裏的人對她非常稱贊。
原文:
同姓從宗,合族屬;異姓主名,治際會。名著而男女有別。其夫屬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屬於子道者,妻皆婦道也。謂弟之妻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無慎乎?——《禮記?大傳第十六》
翻譯:
同姓的人(即“父系時代本氏族裏的人”)要依著血系的支分派別,(如先分為老大房、老二房、老三房,再各統率其所屬的房分之類……),合起來成為壹個宗族,明確親疏遠近關系;異姓的人(即“來嫁者”,亦即壹個家族內的太太媳婦兒們)只是分別她們的輩份,而不再分別她們的支派,如只是分為老太太、太太、少太太等,而不再問她們誰是誰的妻子,誰是誰的母親等),分清輩分關系以定互相交往的相關禮儀。名分(輩分)既經確定,也就明確了壹個家族裏面男女有別。她們的丈夫屬於“父道”範疇的,他們的妻子都屬於“母道”的範疇;她們的丈夫屬於“子道”範疇的,他們的妻子都屬於“婦道”的範疇。(這就出現了混亂的情況,)難道兄弟的妻子屬於“婦道”的範疇,而這位兄弟的嫂子卻可以屬於“母道”的範疇嗎?(所以說,)(女人的)名分(輩分),是壹個家庭存在、管理的大事(或“關鍵”)啊,難道可以不謹慎(對待)嗎?
如對於我的解答有問題,歡迎繼續追問~
如果滿意,請點擊“采納為滿意答案”,謝謝:)
2. 《修行婦道》的譯文是什麽原文漢鮑宣繼妻桓氏。
字少君。宣始貧。
從少君父學。父奇其清苦。
以少君妻之。及婚。
妝資甚盛。宣不悅曰。
少君生富驕。習美飾。
而吾實貧賤。不敢當禮。
少君即返其侍禦服飾。更著短布裳。
與夫***挽鹿車歸鄉裏。拜姑禮畢。
提甕出汲。修行婦道。
鄉裏稱焉。 呂坤謂少君以富家少女。
幡然甘貧婦之行。可謂勇於義矣。
鮑宣甘心苦節。視勢利紛華。
若將浼焉。豈不介石君子乎。
乃有利婦家之財。得之則喜。
不得則怒。貪心不足者。
視此當亦汗顏。 白話解釋漢朝時候。
有壹個姓鮑名叫宣的人。他的後妻桓氏。
別號叫少君。鮑宣起初很窮苦。
跟著桓少君的父親讀著書。桓少君的父親很看重他能夠清苦。
就把桓少君許給他做妻子了。到得結婚的時候。
備的妝資很多。鮑宣覺得很不歡喜。
就說。少君生長在豪富的人家。
當然習慣了美麗的妝飾。可是我實在是貧賤得很。
那是不敢當禮的。桓少君聽了。
就把那服侍的奴婢、妝飾的物件。盡數都還了娘家。
換著了布做的短衣裳。和丈夫同挽了壹輛窄小的車子回到夫家。
去拜見了婆婆以後。就拿了汲水瓶出去汲水。
並且很守著做婦人的道理。所以鄉裏的人都很稱贊她的。
[推薦]《德育課本》二集第四冊---廉篇 。
3. 後漢書 列女傳 鮑宣妻 文言文翻譯勃海鮑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
宣嘗就少君父學,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裝送資賄甚盛。宣不悅,謂妻曰:“少君生富驕,習美飾,而吾實貧賤,不敢當禮。”
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約,故使賤妾侍執巾櫛。即奉承君子,唯命是從。”
宣笑曰:“能如是,是吾誌也。”妻乃悉歸侍禦服飾,更著短布裳,與宣***挽鹿車歸鄉裏。
拜姑禮畢,提甕出汲,修行婦道,鄉邦稱之。譯文渤海鮑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兒,字少君。
鮑宣曾經跟隨少君的父親學習,少君的父親為他的清貧刻苦而驚奇,因此把女兒嫁給了他。(少君出嫁時)嫁妝陪送得非常豐厚,鮑宣不高興,就對妻子說:“妳生在富貴人家,習慣穿著漂亮的衣服和裝飾,可是我實在貧窮低賤,不敢擔當大禮。”
妻子說:“我父親因為您修養品德,信守約定,所以讓我拿著毛巾梳子(服侍您),既然侍奉了您,(我)聽從您的命令。”鮑宣笑著說:“(妳)能這樣,這是我的心意了。”
少君就全數退回了那些侍從婢女服裝首飾,改穿(平民的)短衣裳(漢代貴族的衣服是深衣,就是長衫),與鮑宣壹起拉著小車回到家鄉。(她)拜見婆婆禮節完畢後,就提著水甕出去打水,修習為婦之道,鄉裏的人對她非常稱贊。
4. 文言文《亡妻王氏墓誌銘》解釋極其答案翻譯
在1065(治平二年)五月二十八日這壹天,趙郡蘇軾的妻子王氏於京師開封因病辭世。六月六日將靈柩停在京城的西門外。於次年的六月壬午在眉州城東北彭山縣的安鎮鄉可龍裏把妻子下葬了,妻子的墳墓位於父親和母親墓葬的西北約有八步遠的地方,我現在為她作墓誌銘如下:
死去的妻子叫王弗,是眉州青神縣人,她父親是鄉貢進士王方。在她十六歲的時候就嫁給了我蘇軾,為我生了兒子叫蘇邁。未嫁之前,在家裏她很孝順父母。嫁給我之後,對我的父母也很孝順,她的端莊、嚴肅在當地是很有名聲的。剛嫁來的時候,她沒有告訴我自己認字。她見我讀書,就坐在我的旁邊,我不明白她是否懂得我讀的書。後來,我讀過的書會有忘記的地方,她就會記得這些地方的內容。我問她壹些書籍她基本上都記住了,這件事以後我才知道她聰敏且文靜。
她陪同我蘇軾去鳳翔府做了簽書判官,我經常外出辦公事,每次回來她都詳細詢問我辦事的情況。
她還經常警告我:“妳在這人生地不熟的,辦事壹定要處處小心啊。”每天她告誡我的這些話我父親也曾經告誡過我。我在外和朋友們說話的時候,她常常站在屏風後面仔細地聽,等我回來她還能復述出來我們曾經說的話。還說:“某個人討論問題很有偏見,常常走極端化。但是妳的意見本來就是正確的啊,那為什麽還要和這幫人討論呢!”凡是有事情來求我辦事的人來和我套近乎,她總告誡我:“這種人是不能長久做朋友的,這個人這麽快就和妳交上朋友了,不符合常理,因此,遇上壞人也是很容易的,這種人還是別交的好。”不久,她的看法果然被證實了。將要死的時候,她的話多可聽,大家都有同感。僅僅二十七歲她就告別了人間。在剛剛失去她的時候,我的父親吩咐我說:“妳媳婦是和妳壹起同甘***苦的人,妳不能忘了她啊。以後有機會,千萬把她埋葬在妳母親墓旁。”不到壹年,我的父親也離開了我。我蘇軾遵奉父親的遺囑把她安葬在我們家的墓地中。我給她作銘文,內容如下:
妳能在九泉之下跟隨著咱們的母親,我卻沒有這種機會。真是可悲啊!失去了妳我就失去了永遠的依靠。妳雖然離開了我,但今生我能有幸娶妳做妻子,妳作為兒媳能夠安葬在公婆身邊,我也沒有什麽值得悲傷的了。真是可悲啊!
5. 論語的簡單概括《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壹,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
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通行本《論語》***二十篇。
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論語》首創語錄之體。
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發源於此。《論語》壹書比較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
《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 作為壹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又善於通過神情語態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文心雕龍?征聖》);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
此外,圍繞孔子這壹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壹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淵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
據《顏淵》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甚施與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讱”。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
又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聞斯行之。”
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
《論語》《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壹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
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壹論,稱為《張侯論》。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依據,參考《齊論語》、《古論語》,作《論語註》,是為今本《論語》。
《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五四運動以後,《論語》作為封建文化的象征被列為批判否定的對象,爾後雖有新儒學的研究與萌生,但在中國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儒家文化在中國並未形成新的氣候。時代的發展,社會的前進,不能不使人們重新選擇新生的思想文化,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及社會主義新文化的誕生與發展。
然而,嚴峻的事實是,壹個新型的社會,特別是當它步入正常發展軌道的時候,不能不對自己的民族精神及傳統文化進行重新反思,這是任何壹個社會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所不能忽視的重要環節。特別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們重新認識,重新探索。
這使我想到人類的***性與個性,文化的***性與個性,民族文化的辯證否定本性。同時,也使我感到 ***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思想的價值之所在。
事實上,當我們擺脫了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真正確立唯物辯證的思維方法,並用它剖析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就會發現其中的精華,《論語》便是其中之壹。不可否認,《論語》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極之處,但它所反映出來的兩千多年前的社會人生精論,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華民族文明程度的歷史展示。
即使今天處在改革開放、經濟騰飛、文化發展的時代大潮中,《論語》中的許多思想仍具有壹定的借鑒意義和時代價值。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
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稱為孔二,春秋後期魯國人,漢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歷八月二十七日)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壹日)逝世,享年72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6. 大家幫個忙,我想知道李清照的歷史故事和不同名人對她的詞的評價,故事壹:李清照與趙明誠至死不渝的的愛情故事李清照18歲便與太學生丞相趙挺之子趙明誠結為連理。
婚後,兩人感情融洽,誌趣相投,互相切磋詩詞文章,***同研砥鐘鼎碑石。經常會有新奇感悟和發現。
雖然當時夫妻兩人家境都較寬裕,但是為了搜集名人書畫和古董漆器,他們居然“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塗金刺繡之具。”每逢初壹和十五,夫妻兩人總要到都城開封的相國寺壹帶的市場上去尋訪金石書畫,然後傾囊買回家裏。
如此幾年,積少成多,他們的書齋“歸來堂”,單是鐘鼎碑碣之文書就有兩千卷之多。在趙明誠編纂《金石錄》的時候,李清照給予丈夫全力支持,憑借廣博的見識,出眾的記憶力,每當丈夫對材料出處有所遺忘疑惑時,李清照總能很快說出出處。
長此以往,夫妻之間就以誰說得準、說得快決勝負,確定飲茶先後,勝者往往舉杯大笑,致使茶傾覆在衣衫上,反而喝不上。在那段日子裏,他們相互鼓勵,樂在其中。
相傳有這樣壹個故事:中秋佳節,趙明誠的好友陸德夫等人來訪。陸德夫向李清照施過禮後,轉身笑問趙明誠:“趙兄,近日又有幾首佳作,能否拿出與大家***享?”趙明誠將夾有李清照填好詞的十幾篇近作遞給好友們,大家傳換閱讀,吟詠品味。
忽然,只聽陸德夫拍案叫道:“好壹首《醉花陰》,真可謂千古絕唱。”眾人也都齊聲叫好,紛紛評論說:“《醉花陰》果然是上乘之作,特別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三句更是絕妙之極。”
趙明誠又是高興,又是慚愧,只好承認這壹闕實為夫人所作,並當著眾人的面拜夫人為師。在愛情的感召下,李清照文思泉湧,壹首首佳作紛至沓來,她的詩詞創作進入成熟期,並形成了情景相生,形神俱似,體物超妙,絕塵去俗的獨特風格。
就這樣,他們在互相激勵與學習的日子裏,***同度過了壹段美好的時光。然而,在那個動蕩的年代,美好的時光總是不能長久,長期的離別之苦使得李清照的後半生壹直生活在對丈夫的思念之中。
隨著趙明誠離家日子的無限延伸,李清照相思之情日甚壹日,由於情緒不好,睡眠不足,她的身體漸漸消瘦下來,任何花開花落,秋風春雨,四季更叠的情境都會激發多愁善感的她的創作靈感,用詞來寄托和表達自己對愛人的綿綿相思之情成了李清照唯壹排解苦悶的方式。李清照在得到趙明誠臥病不起的消息時,當天就乘船東下,日夜兼程,與相濡以沫的丈夫見了最後壹面。
他們夫婦訣別的情景,在李清照所做的《金石錄後序》中有十分感人的描述:“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此後,直至客死他鄉,李清照對愛人的追憶始終沒有消褪。
故事二:那是在壹個重陽之夜,這個滿腹憂愁的女才子,面對冷落的晚秋,想想自己的生活遭遇,不禁愴然思念起遠方的丈夫來。她獨自把盞斟酌,卻有壹陣暗香浮來,那是菊花的香味,粘在袖口上怎麽揮也揮不走,於是就寫下了這首多愁善感的《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她將此詞寄給丈夫趙明誠,趙明誠對這首詞玩了壹個小小的遊戲,他模仿妻子的風格,壹口氣填了三十首的《醉花陰》,混在壹起拿給朋友陸德夫看,陸德夫看罷笑笑說,只三句最好。
這三句便是“莫道不消魂,廉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趙明誠不得不佩服他的老婆。
故事三:李清照的悲劇結局李清照是宋朝南渡的前後的著名詞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女作家。
她十八歲時嫁給了大她壹歲的大學生趙明誠。明誠博學多才,小倆口婚姻生活師父幸福愉快。
夫妻兩人喜歡收藏古董字畫,整理展玩,深夜不倦,坐在歸來堂中燒茶喝,兩人愛玩翻書賭茶之戲,說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看誰記的準,贏的人就可以先喝茶。清照常贏,得意的大笑,有時笑的茶水都頃濺懷中,反而沒得喝。
世人看到這些都以為這樣的夫妻是神仙眷侶。如果只看這生活中的壹小部分情景,應該算是吧。
可事實上。遠非如此。
李清照成長的年代是個動蕩的年代。清照的父親李格非隸屬舊黨。
被新黨打壓。這個新黨裏就包括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
婚後不久,新黨蔡京當政,趙挺之升任尚書右丞。他們極力打擊舊黨,“籍記元□黨人姓名,不得與差遣”。
李格非時為提點京東刑獄,竟因在黨籍而被罷官。李清照當時曾獻詩給趙挺之試圖救援其父,詩中有“炙手可熱心可寒”的話,可見在她婚後李家曾經遭到政治上的不幸,她對趙挺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滿的。
清照和明誠結婚後無出。所以趙父就要為趙明誠納妾。
後來趙明誠也是流連煙花場所。還有記載 李清照 後來改嫁。
但是所嫁之人是圖謀她的文物。後來李清照離婚。
就是去打官司。女人那個時候離婚很難。
可憐這樣的壹位才女。晚年十分淒慘。
感情豐富的她,因為懷念故鄉,而十分痛苦。而經濟上也是孤苦無依。
她的祖父、丈夫及家翁等皆是名人,她自己,也負壹時重譽。而南渡的權貴,只貪圖享樂。
對她是政治上的打壓。而且,還受著這批人的汙蔑。
她的態度 不與當時的權貴同調。她不噤感嘆地吟出“南來尚怯吳江冷,北去應悲易水寒。”
7. 論語的簡單概括《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壹,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通行本《論語》***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論語》首創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發源於此。《論語》壹書比較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
作為壹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又善於通過神情語態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文心雕龍?征聖》);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壹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壹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淵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顏淵》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甚施與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讱”。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又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
《論語》《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壹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壹論,稱為《張侯論》。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依據,參考《齊論語》、《古論語》,作《論語註》,是為今本《論語》。《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五四運動以後,《論語》作為封建文化的象征被列為批判否定的對象,爾後雖有新儒學的研究與萌生,但在中國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儒家文化在中國並未形成新的氣候。時代的發展,社會的前進,不能不使人們重新選擇新生的思想文化,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及社會主義新文化的誕生與發展。
然而,嚴峻的事實是,壹個新型的社會,特別是當它步入正常發展軌道的時候,不能不對自己的民族精神及傳統文化進行重新反思,這是任何壹個社會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所不能忽視的重要環節。特別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們重新認識,重新探索。這使我想到人類的***性與個性,文化的***性與個性,民族文化的辯證否定本性。同時,也使我感到 ***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思想的價值之所在。
事實上,當我們擺脫了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真正確立唯物辯證的思維方法,並用它剖析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就會發現其中的精華,《論語》便是其中之壹。不可否認,《論語》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極之處,但它所反映出來的兩千多年前的社會人生精論,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華民族文明程度的歷史展示。即使今天處在改革開放、經濟騰飛、文化發展的時代大潮中,《論語》中的許多思想仍具有壹定的借鑒意義和時代價值。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稱為孔二,春秋後期魯國人,漢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歷八月二十七日)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壹日)逝世,享年72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8. 請古文高手用現代白話文翻譯下面的皇帝聖旨得到上天認可掌握帝國氣運的皇帝陛下頒下制誥:
晝夜勞苦,要用侍奉君主的態度來侍奉父親。天恩浩蕩,聖人教導我們孝敬父母也就是忠於君主。因此特意頒下聖旨,光大妳家門庭。妳陳灝瀾,是道員陳桂信的父親,為人操守嚴謹修養篤實,行為謹遵禮節。詩詞文章學問很高,時刻牢記先賢的教誨。妳家業井井有條,可以算作治家的楷模。現在因為妳的兒子盡心盡力為皇上辦事,因此封妳為中憲大夫,並賜給妳璽印。呼嗚!賜給妳皇家勛章,降下無比的榮耀。紀念人倫的美好,盛恩聖賜。勤謹奉行皇命誥詞,更加勤勉更加用心。
制誥:家族昌盛聲名遠揚,壹向有善於育人的美譽。操持家務教導子女秉性賢明,教育出的子女品行高尚。正值皇家慶典,賜下殊榮。妳陳文氏,是道員陳桂信的母親。熟知禮節婦規,謹守婦道。操持家業,壹向體現美德和賢慧。教育子女,態度慈和行為高雅規範。現在因為妳的兒子盡心盡力為皇上辦事,因此封妳為恭人。呼嗚!教育出了壹個好兒子,成為國家的棟梁。優秀的母親,配得命婦的恩榮。承接皇命誥詞,更用心做出好的表現。
光緒(丁醜年1877年)三年拾月初三日
“茲以爾子克襄王事”句的“子”字應翻譯成“兒子”,根據乾隆二十七年諭曰:“子孫官品不及祖、父之崇,則父為大夫子為士,記有明文。舊例依祖、父原階封贈,殊未允協,其議改之。”吏部議定文、武官子孫職大,祖、父職小,依子孫官階封贈。祖、父職大,子孫職小,不得依祖、父原品封贈。父官高於子者,生母從子官封贈,嫡母、繼母不得依父官請封,原依子官受封者聽。
很明顯,陳桂信是正四品道臺,其父陳灝瀾的官位比兒子低,子為大夫父為士,因此覃恩封陳灝瀾正四品中憲大夫,生母文氏封正四品恭人。假如是陳灝瀾的官位比兒子高,那麽只能是陳灝瀾三品,文氏四品。至於“在當地其它碑文上也記載有陳灝瀾的事跡卻沒有其子陳桂信的事跡”我認為是陳桂信異地為官,故而家鄉官聲不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