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節司馬遷的生平和史記
1、司馬遷的生平與《史記》的寫作
司馬遷(前145-前87)夏陽(今陜西韓城)人。這樣壹部劃時代的歷史著作在他手中的完成,是與當時的時代、個人經歷等主客觀因素分不開的。
首先感謝家庭影響。他的父親司馬談,師從當時的天文、易學、道教的專家,寫了壹篇《六要》的論文。司馬遷深受這個學術氛圍濃厚的家庭的影響。他年輕的時候,除了參加壹些勞動,就開始學習當時流行的文字——隸書。梁武帝即位後,司馬談被任命為太史令,舉家遷至長安。他還研究“古文”(即先秦時期的文字),向當時的經學大師董仲舒學習,向孔安國學習古文《尚書》。這些知識準備對寫史書很重要。
其次,司馬遷對史料做了大量的記錄、采訪、搜集、閱讀和修改,對社會政治事件有親身經歷和真實感受。二十歲那年,我有了浪跡大江南北的壯舉。在漫遊過程中,我開始註意搜尋歷史遺跡,收集人物傳聞。比如去淮陰搜集關於韓信的傳說;我去了沛縣、豐縣,收集了劉邦、曹參、蕭何等人的史料。到河南開封考察義門監侯英工作的地方,發現義門是大梁(今開封)的東門等等。
漫遊後成為壹名醫生,他的隨從漢武帝遊歷了祖國的山山水水,見證了封建王朝的禮儀大典,還參與了漢武帝親自領導的封堵黃河決口的壯舉,獲得了撰寫河書的第壹手資料。他還擔任過出使西南夷的使節,接觸過西南少數民族的歷史和生活,這無疑對撰寫《西南夷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司馬談病逝,司馬遷繼位太史令,才有條件接觸《金匱要略·石室書》,即皇室收藏的書史、檔案。
第三,時代思潮的影響。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廣為流傳。儒家非常重視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孔子在魯史的基礎上親自編輯《春秋》,以史事論事。這對司馬遷影響很大,他把寫史記和孔子的《春秋》相提並論。
同時,這和司馬遷的要求也有關系。元元年(110),司馬談與武帝封泰山,因病滯留洛陽。司馬遷出使西南歸來,向武帝報告。當他到達洛陽時,他遇到了垂死的父親,父親懇切地要求他完成他未能完成的事業,即寫歷史書。司馬遷在父親面前做了保證。此後,司馬遷把寫歷史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屢遭挫折,百折不撓。
大概是太初元年(前104),司馬遷主持改歷工作,開始寫史書。他今年四十二歲。天漢二年(前99年),為戰敗投降匈奴的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惹怒了漢武帝,被處以宮刑。此後隱居,憤懣寫作,頑強奮鬥,完成了《史記》的創作,基本上是從開始(前93年)四年左右寫成的。之後無史料可考,推測可能死於武帝末年。
2.史記文體
《史記》是壹部通史,從黃帝到梁武帝,記述了三千年的歷史發展。它開創了中國第壹部“傳記式”的史書體裁,包括十二部傳記、八本書、十張表、三十家、七十部傳記、壹百三十篇文章。
《本紀》記載歷代帝王的大事,敘述歷代最高統治者的政治痕跡,壹般采用編年體的方法;“表”是各個歷史時期的大事記,是全書敘事的聯系和補充。《書》分別記述了天文、歷法、水利、經濟、文化、藝術的發展和現狀。《世家》主要描寫貴族王公的歷史;傳記主要是不同類型、階級、職業的人的傳記,也描述少數國外和國內的發展歷史。
3.《史記》的人民性
司馬遷寫傳記時充滿感情,表現出鮮明的傾向性。最高統治者的殘酷、欺詐、虛偽等醜惡本質,總是以某種方式暴露出來。比如劉邦是漢朝的開國君主。司馬遷肯定了他推翻秦朝、結束楚漢戰爭、統壹全國的功績,也揭露了劉邦傳記中不光彩的黑暗之處。比如《項羽本紀》,兩人在鬥爭中各自的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劉邦和項羽的戰鬥失敗了,他顯得那麽膽小,猥瑣,無能。他在《留在侯家》等傳記中寫了自己對金錢的貪欲,在《小家》、《淮陰侯傳》中寫了自己疑殺英雄的殘忍本性。就連這個朝代的皇帝也不避諱,比如揭露武帝殘害百姓的殘暴守信的官員,愚昧迷信神仙和文人墨客。
關於官僚集團和貴族階級的陰謀和局勢的傾向的事實被生動地描述了。例如,在魏的《安侯傳》中,寫的是與田粉的爭鬥,暴露了這個階層的冷漠及其陰暗心理。由於司馬遷的《史記》敢於直面現實,毫不留情地揭露了統治階級的本質,因此贏得了“實錄”的美譽。
司馬遷在酷吏殘酷壓迫的背景下表達了人民的集會,承認其合理性和正義性,並在壹定程度上突破了階級限制。陳涉起義是中國第壹次農民起義,受到高度評價和熱烈贊揚。司馬遷也對陳涉的失敗做了全面的總結。司馬遷謳歌了項羽推翻秦朝的偉大貢獻,但批評了他的暴政和濫殺無辜。
司馬遷在肯定英雄在歷史上的偉大作用的同時,也隱約意識到了各行各業的優秀分子對歷史的推動作用。《史記》為商人、醫生、俠客、儒生、辯士做了傳記,承認他們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司馬遷肯定了違反封建階級法律的遊俠,因為像賈珠、郭節這樣的遊俠“勵誌民命,不計較功過”,成為當時抑制權貴、救民於危難的社會力量。司馬遷在描寫統治集團中的人物時,也是以他們對人民的態度來衡量的。李廣將軍獲得司馬遷的稱贊,稱贊的基本點是他對士兵的愛如子。
《史記》中記載了壹系列愛國英雄,如藺相如“以國家之危為重,以個人之仇為先”的節操,廉頗“為趙而改邪歸正”的勇氣,都贏得了司馬遷的熱烈贊譽。這些形象在今天仍然是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4.《史記》人物描寫的藝術手法。
1)人物被置於矛盾沖突的漩渦中,通過各自的行動展現出各自的性格特征。比如《項羽本紀》中的“鴻門宴”壹節,就是秦帝國滅亡後,起義軍中兩派內部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後的第壹次面對面較量。在刀光劍影中,有項羽集團與劉邦集團的矛盾,也有項羽集團內部主戰派與和平派的鬥爭,而項羽就是這些矛盾的聚集點。項羽對各種矛盾的處理顯示了他幼稚、善良、坦率的心理因素,劉邦在這壹幕中也顯示了他靈活、狡詐的性格特點。在《魏安侯傳》的“朝堂辯論”壹節中,田粉與的矛盾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朝中大臣各自在這壹矛盾中作出了表現:世故圓滑,說是對的,肯定田粉,把矛盾交了出來,“只知如何是好”;鄭當世開始說竇穎是對的,但後來他不敢堅持了。筆墨不多,卻勾勒出官僚的嘴臉。
2)司馬遷還善於選擇富有表現力的生活細節來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內心世界。例如,如果妳寫石清,“我是壹個仆人,我是皇室成員。”按策略慶祝馬的數量,舉手說‘六匹馬’。“通過這個小事件,石清的謹慎性格和他像老虎壹樣與妳在壹起的心情躍然紙上。
3)從不同角度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比如在對辛的刻畫中,作者著重刻畫了他迎接侯生的面容,通過侯生不屈的姿態,直奔公子的位子。侯生故意在城裏呆了很久觀察公子,寫到公子從騎手那裏偷偷罵侯生,寫到客人都很驚訝。正是通過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態度,突出了辛下士的卑微。
4)通過人物的對話和獨白,成功展示人物的性格、聲音和笑容。比如劉邦和項羽都看過秦始皇之行。項羽看秦始皇過浙江時,脫口而出:“他可以代替別人”,可見他的野心,也可見他不計後果的直率性格。劉邦看到秦始皇鹹陽之行的情景,說:“哇!君子當如此”,委婉曲折,覬覦至尊地位的心思也表露無遺。在《張丞相傳》中,“吾不能言,而不知其未來;陛下雖然要廢太子,但在官期不會奉詔,會把周暢口吃的樣子寫得惟妙惟肖。
司馬遷寫傳記時經常用“盤問”來避免重復。當同壹件事涉及幾個人時,在壹個地方詳細描述,在另壹個地方省略,有時還會標註“某某事物中的文字”這種“相互理解”不僅避免了重復,還能起到突出人物主體性格的作用。如《項羽本紀》中,主要突出了項羽壹生狂嘯狂傲的性格特征;而與這壹主要特征相矛盾的其他方面則在他人傳記中得到補充,既突出了占主導地位的人格特征,又避免了顧此失彼,從而達到人格的完整。
《史記》的文學成就
《史記》是壹部歷史名著,也是壹部文學名著。在介紹先秦歷史著作時,我們說這些歷史著作或多或少都含有文學因素和成分;對於歷史記載來說,這遠遠不夠。
因為史記的寫作具有文學動機,所以這部史書本身就具有文學的性質。
司馬遷本人就是壹個浪漫主義詩人。從《包仁舒安》和《史記》中,我們處處可以看到他富於同情心、情緒化和沖動的人格特征。他因為李陵事件而陷入困境,也是性格的悲劇。因為無論從私人關系還是官職上,他都沒有義務為李陵辯護。西漢末年的楊雄說:“子多愛奇。”(《法眼》)也看到了司馬遷浪漫的詩人氣質。
《史記》旨在“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貫通古今之變,形成統壹的觀點”。我們前面已經提到,這不僅意味著總結歷史、記錄史實,還意味著通過大量歷史人物(其中許多是作者的當代人物)的活動,生動地反映和研究人類的生存方式、人類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人類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和困境。這些也是文學的根本目的。但是《史記》作為壹部歷史著作,局限於虛構。
史記也有抒發感情的目的。易經,《詩經》,《離騷》等。都歸結於聖賢發怒的行為。這個人有壹種停滯感,所以不能理解他的方式,所以他講述過去,思考新來者。由此,他提出了“以怒著書”的理論。這種說法可能不完全符合他古代著述的事實,但完全符合《史記》的事實。《史記》在敘述歷史人物事跡的同時,處處滲透著作者自身的生命感受、內心的痛苦和壓抑,這是我們在千年之下閱讀《史記》時不能不被感動的關鍵。魯迅的《中國文學史大綱》把《史記》稱為“史家絕唱,離騷無韻”,後者也是著眼於這壹點。
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史記》運用了大量的文學手段,取得了很高的文學成就。下面,我們從敘事藝術、人物塑造藝術、語言藝術三個方面來介紹,需要指出的是,《史記》的核心部分——列傳、列傳、列傳,基本都是由傳記構成的,故事性、戲劇性強,通過這些故事塑造人物。所以,所謂的敘事藝術和人物塑造藝術是不能壹分為二的。只是為了表達方便,我們先從整體上分析《史記》的敘事風格和藝術特點,再分析它是如何塑造人物的。
在有歷史記載之前,中國的敘事文學經歷了壹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先秦歷史著作中有相當大量的戰爭場面和復雜歷史事件的描寫,其中也包含許多生動有趣的故事,為史記提供了壹定的依據。而先秦史家的主要興趣在於完整地描述自始至終的歷史事件,並通過這些事件表達政治和倫理判斷,其敘事態度主要是歷史的。司馬遷除了描寫歷史事件外,試圖再現歷史上出現過的場景和人物活動的意識更強;除了政治和倫理判斷之外,它在許多方面具有更強的反映人類生活的意識。所以他的敘事態度明顯是文藝的。
《史記》的敘事模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稱的客觀敘事。作為敘述者,司馬遷幾乎完全站在了事件之外,只有在《論贊》的最後壹部分,他才直接以評論者的身份出現,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就為自由展開敘事和設置場景提供了廣闊的回旋余地。而所謂客觀敘事,並不包含作者的立場和傾向,只是不表現出來而已。通過歷史事件的展開和不同人物在其歷史活動中的比較,實際上反映了敘述者的情感傾向。這就是前人所說的“敘事中包含褒貶”。這種含蓄的褒貶是通過文學的感染來傳達的。
為了再現歷史上的場景和人物的活動,《史記》中的許多傳記都是由壹系列生動的故事組成的。如《新傳》中就有迎候侯生、盜符救趙、販漿書生遠行等故事。《廉頗藺相如傳》由《完璧歸趙》、《澠池相會》、《負荊請罪》等故事組成。《孫武傳》的主體是武公教戰的故事。《孫臏傳》中有教田忌賭馬、馬靈道擊敗龐涓等故事。這種情況很常見,不勝枚舉。無數大大小小的故事構成了《史記》的文學基礎。先秦歷史著作雖然也有故事成分,但與史記相比,除了《戰國策》中的幾個故事外,不僅數量少得多,而且也簡單得多。未來的歷史著作將不再像《史記》那樣,這也是《史記》在中國眾多史書中具有特殊文學魅力的原因之壹。
(1)還有壹個歷史與文學逐漸分離的必然因素。
《史記》中的很多故事都很有戲劇性。司馬遷似乎喜歡在生動的場景和尖銳的沖突中展開自己的故事,書中的人物直接行動來表達自己,讓讀者幾乎忘記了敘述者的存在。如《李將軍傳》中的壹幕:
(李光)嘗馬之夜,飲人之田。我也去了巴陵亭,巴陵司令喝醉了。光啟曰:“故李將軍也。”魏曰:“將軍不準夜行,有何不可?”停在光素閣。
這似乎是壹個很好的戲劇小品。另外,像《鴻門宴》這個著名的故事,簡直就是高潮叠起的獨幕劇。人物的出場、退場、表情、動作、對話甚至座位的朝向都解釋得清清楚楚。這個故事可以被改寫成壹部真正的戲劇,並在舞臺上表演,而不需要太多的努力。這種戲劇性的故事有很多優點:壹是具有現實主義的文學表現效果;其次,避免了冗長緩慢的敘述,具有張力,產生了文學所需要的激活力;第三,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最容易展現人物的個性。
《史記》以“實錄”著稱,這說明司馬遷對待歷史的態度是嚴肅的,不擺闊,也不遮遮掩掩。但他作品中那些生動的故事不可能完全真實。為了追求生動的藝術效果和對讀者的吸引力,他使用了大量的傳奇材料,他必然會編造細節。這是典型的文學敘事方法。
此外,《史記》開創的“互諒之法”兼具歷史和文學意義。所謂“交叉見法”,就是壹個人的事件分散在各地,以自己的傳記為主;或者把同壹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集中在壹個地方敘述。司馬遷使用這種方法不僅是為了避免重復。為了使每壹部傳記都具有審美的統壹性和藝術的完整性,只寫每壹部傳記中人物的主要特征和經歷是必要的,而為了使整個史記具有歷史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則需要補充其他地方人物的次要特征和經歷。這就是互見之法的意義。因為《史記》是以人物為基礎的,所以往往需要在很多傳記中涉及同壹件事。為了避免重復,使事件清晰,司馬遷在不同的傳記中從不同的角度描述同壹件事,既突出了每個人在這壹事件中的作用,又不會給人以重復感。這就是相互觀察事件的方法的意義。通過對人物和事件的相互了解,司馬遷使《史記》在歷史上既可信,在文學上又可讀。
在人物塑造方面,過去的作品也有積累。在《左傳》中,我們可以看到壹些具有壹定個性的人物;《戰國策》對人物的描寫更加細致,性格也更加鮮明。但由於都是以歷史事件為基礎,對人物的描寫也只是散見於敘事之中,缺乏整體性。另外,寫壹個人也值得註意,比如《春秋》中的晏子。然而,它只是晏子許多故事的集合,它們之間沒有內在聯系。總之,漢代以前沒有完整的人物傳記,人物刻畫總體上比較簡單。在此基礎上,《史記》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把中國文學的人物塑造藝術提高到了壹個劃時代的新高度。
總的來說,《史記》有三個特點:數量龐大、類型豐富、個性鮮明。它由大量的個人傳記組成壹部波瀾壯闊的歷史,其中有近百個成功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如項羽、劉邦、張亮、韓信、李斯、屈原、孫武、荊軻等。如前所述,這些人物來自各行各業,從事不同的活動,經歷不同的人生命運。從皇帝到平民,有勝利者也有失敗者,有英勇的英雄也有無恥的小人。在壹起,* * *已經形成了壹個豐富多彩的人物畫廊。這些人物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身份和經歷不同的人,彼此之間當然也不壹樣,身份和經歷相似的人,彼此之間也不會混淆。張亮和陳平都是劉邦手下的智者。壹個是完全誠實,另壹個是不註意細節。漢武帝任命的酷吏腐敗清廉。這些在給我們歷史知識的同時,也給了我們豐富的人生經驗。
司馬遷對各種歷史人物也有偏愛。那就是“好奇心”,就是喜歡活力四射、才華出眾的不平凡的人。那些揭竿而起統治天下的起義者,那些看起來膽小無能而躊躇滿誌的英雄,那些不占權位而驚世駭俗的俠客,那些英勇無敵的將軍,那些灑下五步血的刺客,那些足智多謀的文弱書生,甚至那些極其富有的寡婦,敢於同情別人私奔的美女...,這些非凡的數字構成了”。因此,《史記》充滿了浪漫情懷和傳奇色彩。尤其是把秦漢歷史巨變時期的人物傳記作為壹個單獨的部分來讀,就像壹部英雄史詩。
司馬遷在描寫人物生活的過程中,特別註意人物命運的巨大變化,比如寫那些有偉大成就的偉人,經常寫他們卑微時是如何被人鄙視的;在寫死無葬身之地的偉人的同時,也經常寫他們在成功的時候是多麽的自大。前者是劉邦、韓信、蘇秦,後者是項羽、李四、田橫。在這個變化的過程中,充分暴露了當時人的共同弱點,比如勢利、報復。比如劉邦卑微的時候,嫂子不給他飯吃,父親也不喜歡他。在他成功之後,劉邦拒絕忘記嘲笑他們。李廣被革職後,受到巴的鄙視。他復職後,借口殺了巴淩薇。韓安國犯了罪被監禁,小獄卒欺負他。他復出後,特意叫獄卒調出往事。這些命運改變和復仇的故事最能表現人與環境和地位的關系,揭示人性的復雜性。
司馬遷很清楚,迎合社會和世俗的人,往往得到幸福;另壹方面,也容易遭遇不幸。他經常用比較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比如《蘇秦傳》傑出的作家蘇秦被刺身亡,而他平庸的兄弟蘇代和李肅卻安享天年;《主父偃列傳,侯》中記載,主父偃鋒芒畢露,被斬盡殺絕,公孫弘卻被其貌不揚,卻享盡富貴。但司馬遷從不贊美平庸、悲慘、小家子氣的生活。《史記》中最波瀾壯闊、最令人感動的,是英雄們的悲慘命運。《項羽本紀》寫項羽最後自殺未果,不過用了壹兩千字。作為歷史記載,可以說沒有必要;作為文學作品,有淋漓酣暢的效果。項羽可逃之時,因無臉見江東父老,拔劍勒頸。李廣死罪不赦,只是因為他不想下半輩子都被刀筆收藏家羞辱。屈原為了崇高的理想投河自盡。在這壹幕幕重演的悲劇中,司馬遷表現了高尚的人們對命運的堅強抗爭。他告訴人們,即使命運是不可戰勝的,人類的意誌也是不屈的。從中可以看出漢武帝時代文化中的生命英雄主義精神,並為之連連嘆息。
對於《史記》中描寫的人物,人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他們生動的面孔和暴露的面目。比如日本現代學者齋藤鄭虔說:“讀壹部史書,如果直接看到當時的人,就能親眼聽到他們的話,讓人壹見就覺得開心,壹見就怕哭,停不下來。”這種藝術效果是怎麽形成的?
首先,《史記》註重並善於描寫人物的外貌和表情,使人物形象可見。例如,張亮看起來像壹個女人和壹個好女孩,李廣看起來像壹只長著胳膊的猿,蔡澤的鼻子、肩膀、臉、膝蓋等。雖然簡單,但都各有特色。而且司馬遷很少單純地描寫人物的外貌,而總是與人物的性格有某種或隱或顯的聯系,所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看了張亮的傳記,我們很難忘記他“像個女人,是個好女人”的樣子。面部表情的描寫比比皆是。《廉頗·藺相如列傳》寫藺相如立秦,秦王欲奪玉,仿佛“執玉之柱,欲壹擊之”,“睜眼望之,兩面必竭”,“怒而沖頂”,仿佛親眼所見。
生活細節的描寫是文學作品塑造人物、表現人物個性、展示人物內心世界的基本手段。這在壹般的歷史著作中很少出現,但在《史記》中卻相當多。《李斯傳》開頭是這樣壹段話:
(裏斯)我年輕的時候是個縣官,看到官邸廁所裏的老鼠和狗,我驚恐萬分。進了倉庫,可以看到倉庫裏老鼠吃小米,生活在大警衛下,看不到人和狗的憂慮。於是利斯奈嘆道:“人之德不配,其臂如鼠。他在自己的耳朵裏!”我從荀卿學到了帝王的藝術。
從純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瑣事毫無價值。但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卻非常具體而深刻地揭示了裏斯的人格特征和人生追求。再比如張湯小時候做舊官的肢解老鼠,劉小時候的大膽流氓,為鄉民屠天下的思想等等。,都是通過瑣碎的事件來呈現人物的性格,避免對人物的抽象評論。自然,在這種描述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傳說和虛構的成分。
對話最能形象地反映人物的生活經歷、文化修養和社會地位,在《史記》中也很強調,有很多優秀的例子。劉邦和項羽年輕時看到秦始皇閱兵的威嚴,各自說了壹句不甘心在自己位置上的告白。劉邦說:“哇!君子當如是!”多麽羨慕;項羽說:“他能取地方!”更多的是仇恨和野心,表現了他們當時的不同處境。韓安國入獄時,受到了獄卒的羞辱。他用“骨灰會不會不回來了”威脅獄卒?獄卒厚顏無恥地說:“妳要是這樣,就淹死(尿)了!”生動地表現了小人物在可以欺負大人物的時候不顧壹切的粗暴和喜悅。《陳涉世家》中寫道,陳勝為王,他以前的夥伴看到他的宮殿時,驚呼道:“易剛!那些卷入王詵的人!”農村方言的使用顯示了說話人的簡單和魯莽,也非常生動和現實。
如前所述,戲劇場景也是展現角色的絕佳手段。因為在尖銳的矛盾沖突焦點中,各類人物都在按照自己的興趣、習慣、智慧和能力,以及與他人的關系緊張地運動著,露出本來面目,相互對比,性格可以特別鮮明。比如《鴻門宴》這壹段,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劉邦的圓滑靈活,張亮的機智沈著,項羽的率直粗暴,樊噲的忠勇,項伯的老實迂腐,範增的果斷急躁。類似的還有荊軻刺秦,巨鹿之戰,的戰地盛宴等等。司馬遷喜歡把人物放在這樣的場景中來表達。
總的來說,司馬遷對人物的刻畫主要是在具體的行動中,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在人物命運的變化中,在不同人物之間的比較中完成的;因為司馬遷對各類人物都有著深刻的觀察,對人性及其在不同環境、不同立場下的變化有著深刻的體會,所以這些人物才能如此積極地、轟轟烈烈地浮在我們面前。
《史記》的語言藝術歷來為人們所推崇,奉為典範,代表了駢文出現之前所謂“古文”的最高成就。
從戰國時期諸子的文章,縱橫家的遊說之言,以及漢代壹些代表作家如鄒楊、梅成、賈誼的雜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奢靡排比被視為壹種常見的手段。司馬遷在吸收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摒棄鋪張排比,形成了質樸、樸實、閑適、多變、通俗、流暢的散文風格。《史記》中很少使用排比句法,句子看似漫不經心,偶爾甚至有壹些語病,但卻很有韻味,很生動。因為司馬遷在敘述中總是情緒化的,根據不同的場景,出於不同的心情,他的語氣時而短促,時而緩慢,時而沈重,時而輕快,時而幽默,時而莊肅,很有感染力。
司馬遷對古代語言和現實生活語言有很高的修養,善於把它們融為統壹的整體。他引用古代史料,都處理得當。是對最古老的書《尚書》的徹底翻譯,與當時的語言有很大差距;《左傳》和《國語》有很多變化。當時最接近語言的《戰國策》,主要是刪減,有時也是大段抄襲。史記基本屬於書面語,但和當時的口語相差不遠。書中還廣泛引用了許多民間諺語和歌謠,如《李將軍傳》中的“桃李不言,只為自己開路”,描寫李廣不善言辭,深得他人尊重,富有概括性和生活氣息。此外,如前所述,人們在《史記》中寫對話時經常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語,這也增加了語言的活力。後人把《史記》中的文章作為學習的範本,但很多人忽略了《史記》語言的主要特征,即充滿情感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