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窯的輝煌成就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壹是客觀燒制技術已經成熟;第二,它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如果把宋代看作是壹個“瓷器時代”,那麽瓷釉的藝術特色和技術成就就是這個“瓷器時代”的特征。宋瓷采用的厚釉裝飾法,無論是單色釉還是多色釉(花釉)還是釉與胎體裝飾相結合的薄釉裝飾法,都力求釉色的自然之美。這種釉色的自然美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壹是它的顏色是由“火”的自然力產生的,沒有任何人為的痕跡,是自然的結果;第二,它的色彩反映了自然界的自然色彩,如藍天白雲、碧海青山、綠樹黃沙、夏紫紅太陽、寶石翡翠、珍禽異獸。古人對宋瓷釉的釉色有各種叫法,如“天藍”、“天青”、“月白”、“粉藍”、“梅藍”。這些意象的隱喻說明了釉色的自然美;這種自然美的形成體現在制釉技術、藝術審美和藝術表現的完美結合上。
再來看青瓷。藍釉瓷器仍是宋代瓷器生產的主流,也是人們最喜愛的釉色。唐代及唐代以前的青瓷,雖然在釉色和質地上也追求玉質,但與宋代青瓷相比,玉質差了很多。因為當時用的釉是石灰釉,釉層薄而透明,頗似玻璃質感。這種玉質感主要是通過使用石灰釉、石灰堿釉,以及反復燒制胎體、施釉增加釉層厚度來達到的。采用厚釉裝飾法,既使琺瑯如玉,又使釉面柔和含蓄。為了充分發揮厚釉裝飾豐富、凝重、深沈的藝術風格,宋代厚釉陶瓷造型大多造型簡潔,沒有較多的起伏。把造型的表現空間留給釉的裝飾,從而突出厚釉的特點。宋代厚釉陶瓷的造型基調真誠、簡潔、融合,造型與釉色相得益彰。厚釉裝飾不是指覆蓋整個造型,而是有隱有露,有深有淺,有虛有實,在簡約中求豐富,在含蓄中求個性。宋代厚釉青瓷的釉色非常豐富,窯口與窯口之間釉色不壹,即使在同壹個窯口,也有許多深淺不壹的現象。不僅厚重潤澤,而且汗流浹背,釉色更是迷人。如果在近光下看妳的官船,釉中有許多紅點,有的像晨曦出海,有的像晚霞,有的像七彩彩虹,有的像錦緞閃爍,呈現出富貴典雅的境界。
除了厚釉裝飾,宋代瓷器的薄釉裝飾也很有特色。這種薄釉裝飾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方的定窯、耀州窯和南方的景德鎮窯的雕花和印花瓷器。這種雕印瓷的胎體在選材和加工上比厚釉裝飾用的胎體更加精細。可以說,胎(紋理和裝飾)和釉* * *同構成了壹種玉石般的紋理。定窯的釉色為雪白色、象牙白,白中略帶黃色;耀州窯的釉色以橄欖綠為代表,還有綠松石、姜黃等色;景德鎮窯的釉色結合了青色和白色的優點,是青中帶白,白中帶藍的藍白色。這些釉的特點是薄而透明,能體現胎體的顏色和紋飾。如果說汝窯、官窯、哥窯、鈞窯、龍泉窯所用的厚釉紋飾的顏色和玉質主要是直接從釉本身反映出來的,那麽上述三個窯的釉的顏色和玉質除了釉的顏色和質量外,與胎體的顏色、質地和紋飾也有很大的關系。
宋代瓷器薄釉裝飾中的釉色之美,體現在釉、胎、紋飾組成的玉石般的色彩和質感上。乾隆皇帝稱贊丁瑤的白瓷“質如玉,白如雪”;宋代德英侯北稱贊耀州窯青瓷“巧如模金,精如玉。”“視其色,溫如其暖”;宋代詞人李清照曾以“霧濃雲愁永,金獸賣腦,節重陽,玉枕在櫃,三更涼...”來贊美景德鎮窯青花瓷。。
宋代瓷器的釉色追求自然美,得益於傳統美學思想。中國傳統美學的壹個顯著特點是,他崇尚自然和真實,鄙棄雕琢和矯飾,把自然之美和質樸之美視為理想美的典範。這種對自然美的推崇和追求對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識和中國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宋代瓷器的釉色遵循自然神韻,不僅與中國傳統美學的旨趣合拍,而且在這種審美觀念指導下產生的藝術傑作都是通過技術手段實現的。所以相對於詩歌、小說、戲劇、書畫等藝術形式來說,它們少了壹些人為編造的痕跡,真可謂是壹片渾然天成的仙境。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宋代各種精美的名瓷被世人譽為稀世珍寶,受到歷代人們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贊揚。這也是宋代瓷器在世界上享有很高聲譽的重要原因。
宋代瓷器釉色之美不僅體現在釉色上,還體現在釉的質感上。如果說釉色之美只是瓷器產品之美,那麽肌理之美就是其個性之美。肌理壹詞最初是指人體皮膚的組織和形態特征。在現代設計中,肌理壹詞用來指材料的質感和紋理,而瓷器的肌理主要是指釉面的質感和產生的肌理效果。如果詳細分析肌理這個詞,“肌”代表釉的肌理,“理”代表釉的肌理。古代人對琺瑯彩的追求和欣賞,壹直是針對玉的,但在追求和欣賞玉質琺瑯彩的同時,也欣賞釉內和釉上自然形成的各種紋理所形成的紋理效果。翻開古人的筆記,不難發現,古代學者用很多名詞來贊美這些肌理,有的與肌理的形態有關,有的是描述其色彩。比如“冰裂”是對官窯開窯的描寫,就像冰塊的晶體壹層壹層地開裂;“魚子醬紋”指的是哥窯裏的小口,看起來像密密麻麻的魚子醬;“牛毛紋”是描述鈞窯厚釉流動的紋理,像牛毛;“橘皮紋”是指燒成釉中致密氣泡造成的表面微小針孔,如果橘皮;“兔毛”是形容建窯工的鐵釉水晶像兔子的毛;“鷓鴣斑”是形容黑釉上的白斑,就像鷓鴣鳥胸前的黑白雜羽壹樣。可見古代人對瓷器的鑒賞是全面細致的。
在宋瓷中,釉紋的鑒賞是青瓷上推冰裂的第壹把交椅。冰裂的出現本來是工藝上的缺陷,是瓷胎和釉的膨脹系數不同造成的,冷卻收縮就開裂了。但古人對這種自然產生的龜裂紋理非常欣賞,他們掌握了它的規律,有意識地拉大了胎體與釉面膨脹系數的差距。控制開裂線條的大小和密度,通過著色處理使線條變色。冰裂縫的開裂就像寒冬裏河流冰面開裂時的線條,縱橫交錯,變化多端。這種冰裂效果大概是讓匠人覺得有某種意義,於是在瓷器上再現了生活中的這種自然現象,讓人覺得意外的新鮮生動。匠人對冰縫自然變化的追求,也贏得了文人墨客的贊賞,肯定了這種無意的自然“開”現象,成為壹種流行的裝飾手法。
常見的官窯、哥窯等冰裂紋都是為宮廷燒制的爐、瓶、罐等陳設。冰裂縫按形狀分為魚子醬線、柳條線、細紋(也稱百碎條)和蟹爪紋。按顏色分,有淡黃色魚子紋、鰻魚血絲、金絲等。哥窯以美麗的冰裂紋著稱,被譽為“金絲鐵線”。其獨特之處在於,大開口布滿了小裂縫,紫黑色的裂縫環繞著金線狀的裂縫,讓原本就不規則的冰裂縫效果更加多變奇妙。
這種人工冰裂效果之美,自然而自然。中國傳統美學的壹個特點是,他崇拜自然,但鄙視雕琢虛飾。歷史上很多藝術家和哲學家都有這方面的論述。從莊子的“天地有大美”,到劉勰的“彩雲雕”,比畫更精彩;花木繁茂,織錦工匠沒什麽好驚訝的。我老公戴外飾,蓋自然耳,還有曹植,鐘嶸,司空圖,蘇軾。問題是這樣的瑕疵,因為技術上的缺陷而相得益彰,在宋代人的眼中卻是美好而珍惜的,這可能與宋代流行的“以醜為美”的藝術理論有關。宋代文人對官窯和哥窯的肌理表現出這樣的偏好,如冰裂紋、橘皮紋、蚯蚓泥紋等,是由於工藝缺陷而形成的,與他們的審美觀念密切相關。如果瓷器上只有壹條或幾條裂紋,我覺得這種缺陷不會給人美的感覺,但確實是缺陷。所以冰裂縫等紋理的形成是因為工藝上的缺陷,但古人發現了這個缺陷中的美,於是刻意制造,把缺陷發展成了美。
與冰裂紋等工藝缺陷帶來的“瑕疵之美”相反,兔子發際線、油滴斑、鷓鴣斑、樹葉花紋等紋理之美,則是錦上添花。兔毛紋是黑釉上出現的紋理。黑瓷以黑釉色著稱。黑色給人壹種深不可測的寧靜和嚴肅的感覺,也壹直是喜歡的顏色。為什麽宋代的工匠會在這種黑釉上做文章?可能是黑釉瓷的明度最低,燒過之後容易感到壓抑沈重,所以工匠換上新的顏色讓人愛不釋手;也許是工匠們不甘心琺瑯色調的單調,而是想再現自然界中某些物體的神韻和風格,追求自然的自然狀態;也許是無意的成分和燒制的偶然巧合,才產生了這些奇妙的質感,所以才有意做出了這件奇葩。
兔毛、油滴、鷓鴣斑等肌理效果的形成是釉的液相分離結晶造成的。在結晶過程中,如果溫度上升到1300℃以上,就會流成黃褐色、鐵銹色或乳白色的條紋,這就是詩人所贊美的耀眼的兔毛花紋。兔毛圖案的紋理有秩序感,相當規整。看似整齊劃壹,讓人不會想到兔毛。但是,兔毛圖案在規則、順序和統壹中,具有形狀和顏色的隨機變化,符合形式美中變化的統壹。當我們仔細考察時,發現在電腦的控制下,毫峰的寬度並不壹致,毫峰中的釉色也略有相似。這既是人為作用的結果,也是人無法完全控制的變化。兔毛肌理的創造是“天人合壹”的傑作,是人工的,但不顯任何人工痕跡,表現出“自然就是自然”的意趣
在宋代名窯中,鈞窯是釉色變化最豐富的壹個。鈞窯不僅在天藍、天青、月光等方面與當代青瓷窯齊名,在海棠紅、玫瑰紫、葡萄紫等紅紫色方面也在眾多名窯中獨樹壹幟。鈞窯的特點是釉層豐富,釉色乳白有光澤,釉線深邃多變,釉面光亮流動。釉色以藍、紅為底色,融而發光,狀如行雲,燦如晚霞,變幻莫測,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人們把這種奇妙的現象稱為“窯變”。
鈞瓷窯的這種現象早在唐代瓷器就出現了。河南魯山等地出產的釉上彩瓷器,被稱為“魯山花瓷”,就是這種變化現象的反映。這種花瓷是用含有不同金屬氧化物的釉,澆在胎體上,使釉在高溫下重疊流動,產生奇形怪狀、五彩繽紛、自然的窯變效果。唐代廬山窯的彩斑裝飾無疑為宋代鈞瓷彩斑的出現開了先河,創造了有利的技術條件。但鈞瓷窯的釉色變化與唐廬山花瓷窯不同。廬山花瓷采用兩種不同著色劑、不同粘度的釉料,通過疊加和流動變化。鈞瓷窯變釉是同壹種基礎釉在燒制中含有不同著色劑的變化。所以釉面上沒有色素沈著的痕跡,彩像的變化完全融化在釉面中,比廬山花瓷更自然。
鈞瓷窯變釉之美當然與配釉、燒成有關,但其裝飾簡潔、線條清晰、棱角突出、起伏適當的特點也增加了鈞瓷窯變釉的藝術感染力。它利用造型的邊緣和轉折部分造成的薄釉和積釉,形成不同的色彩變化;利用棱、肋、戟的凸凹線條來阻止或凝聚流釉層,形成各種肌理變化。形與釉相得益彰,既襯托了造型的形式美,又突出了厚釉的自然美。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壹件北宋鈞窯花盆,呈菱形。它以接近直線的微曲輪廓形成豐滿挺拔的身材,以凹凸曲線勾勒出菱形的輪緣和足緣。腹部的棱線與菱形的輪圈和腳邊上下呼應,和諧美觀,就像壹朵盛開的菱形花,富貴典雅。菱形花盆掛釉,釉流在盆體的垂直面上,藍、紅兩色交融,呈現出玫瑰色的晚霞景色。玫瑰紅與盆邊的茶黃色相映成趣,宛如晚霞和晚霞,給人壹種美好的遐想。
鈞瓷上的窯變現象是奇異而不可預測的。它有紅、藍、白等基本色,有的絲帶光芒四射;有的彩帶水平或斜沈,像雲霧纏繞在山峰上;有的彩帶垂直流動,宛如從山頂傾瀉而下的瀑布,氣勢磅礴,飄逸虛幻,韻味十足。鈞瓷窯改造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沒有表現出任何人工作品的痕跡,是壹種自然的形式,體現了壹種“自然美”。這種美達到了“大象無形”、“大嗓喜聲”、“拙若拙”的審美境界中國古典藝術理想歷來反對雕琢,推崇質樸自然,把質樸自然作為藝術的最高境界,鈞瓷窯變就是這樣壹件成功的藝術品,雖然有人工的因素,但看起來像自然,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壹”的審美觀念。從繪畫到園藝,從文學到戲劇,中國人的審美觀念始終追求與自然的融合。這也和中國人的整個哲學觀念完全壹致:天作之合,地作之合,天作之合,地作之合,自然之美,國家之美。壹切以天道為基礎。所謂“巧奪天工”,就是避免留下任何人性化的痕跡。鈞瓷窯變不就是通過“巧妙”達到“天工”賦予的自然狀態嗎?人們常說,“陶瓷是火的藝術”!正是因為有了“火”,窯才成為可能;只有這樣,釉色才能變化成山雲、峽谷瀑布、紫色晚霞等奇妙奇觀;釉的裝飾只有“融”與“融”,才能產生渾、無縫、渾、自然、和諧的藝術美感。
每個時代的歷史遺存都不可避免地保留著那個時代的烙印,傳承著屬於那個時代的基因。無論是技術還是文化。本文試圖探討宋官窯瓷器的特點與當時文化環境的關系,以及由此引發的思考。
宋官窯瓷器屬於青瓷體系。熟悉中國陶瓷史的人都知道,宋代是中國陶瓷全面發展的輝煌時期,而不是壹枝獨秀的青瓷。“五大名窯”、“六大名窯”、“八大名瓷”等宋代名瓷的各種說法中,至少有來自丁瑤的白瓷,吉安、簡陽的黑瓷。丁瑤白瓷以其精湛的印刷工藝聞名全國。曾經是瓷器供應商,後來因為“芒口”被廢了。黑瓷在宋代也有很大影響。宋朝的人還在喝茶。宋代的茶不同於現代的茶。用白泡泡茶比較好,所以用黑杯試教比較合適。所以黑釉茶杯盛行,從皇室到民間,風靡朝鮮全境。由此出現了許多名品,如油滴、兔毛、龜甲等。其中,現存日本,被日本視為“國寶”的宋代“黑曜石至天目”碗,精巧玲瓏,極難燒制,成為佳作。但是,黑瓷從來都不是“瓷施主”。可見宋人對青瓷情有獨鐘並非偶然,至少不是因為技術原因。那麽青瓷為什麽會贏呢?
就宋官窯瓷器而言,雖然是很多人共同完成的,但基於相同的思想根源,他們有壹種默契,他們把屬於那個時代的文化基因完美地移植到了瓷器上。因此,我們可以從這些造型和裝飾極其簡單的瓷器中欣賞到壹種純粹的審美和對完美的追求。在這些瓷器上,我們可以看到壹個宋朝的理想人物。
宋朝的統治者非常重視陶瓷的燒制,宋朝皇帝的文化品位很高。例如,趙霽是壹位具有很高藝術修養的工筆畫家和書法家。汝窯就是在他的鼓動下建立起來的,被譽為五大名窯之首。所以中國從宋代開始出現裝飾陶瓷,也就是精神成就超過實用價值的人,是很自然的。中國的陶瓷藝術也應該說是從那時開始進入了真正的精神殿堂。不妨從宋官窯瓷器的造型、紋飾、釉色三個方面來分析壹下宋官窯瓷器的風格特點和歷史傳承。
建模。官窯仿玉、仿青銅,也有很多碗、盤、瓶、洗等造型。官窯簡單、凝練、端正而不好奇,線形不開不緊,對形式美規律的把握很有講究。從比例、尺度、平衡、節奏等方面反復推敲。,使人感受到壹種不張揚,含蓄典雅,靜而內斂的美。對器皿形狀的任何改變,似乎都破壞了它的美,這種對度的把握可謂恰到好處。宋代以前的陶瓷造型不是太嚴謹,做出來的東西缺乏壹些理性的控制。或各有各的形態,或大同小異,尤其是器皿型陶瓷的形制演變痕跡更為明顯。這至少說明這些造型雖然活潑,但還有很多可以修飾的地方,還沒有到“定型”的程度。但宋代官窯的很多形制卻成為後人學習的範本。隋唐以來,出現了壹些嚴謹的造型,但就個人而言,很難看到某壹類陶瓷整體造型的嚴謹,也找不到其他類型的陶瓷,讓人覺得這種嚴謹的造型是某種精神要求的表達。自宋代青花瓷興起後,造型語言本身的重要性降低,其造型要與青花裝飾相適應。甚至造型設計都是為了更好的突出青花的裝飾美,所以單就造型而言很容易顯得不足,那種形式感背後幾乎沒有內容。相比之下,宋代官窯瓷器雖然造型簡單,但其用心和用心是其他朝代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