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富春山居圖的2016年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富春山居圖的2016年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有666年的歷史

1350年黃公望將此圖題款送給無用上人。《富春山居圖》便有了第壹位藏主,從此開始了它在人世間600多年的坎坷歷程。此畫作成之初,無用上人就“顧慮有巧取豪奪者”。不幸被他言中,明成化年間沈周藏此圖時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請人在此圖上題字,卻被這人兒子藏匿而失。後來此圖又出現在市上高價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難於計較又無力購買,只得背臨壹卷以慰情思。之後又經樊舜、談誌伊、董其昌、吳正誌之手。

清順治年間,吳氏子弟,宜興收藏家吳洪裕得之後更是珍愛之極。惲南田《甌香館畫跋》中記:吳洪裕於“國變時”置其家藏於不顧,惟獨隨身帶了《富春山居圖》和《智永法師千字文真跡》逃難。 那是清順治七年(1650),江南宜興吳府,臥病在床的吳洪裕到了彌留之際,氣如遊絲的他死死盯著枕頭邊的寶匣,家人明白了,老爺臨死前還念念不忘那幅心愛的山水畫。有人取出畫,展開在他面前,吳洪裕的眼角滾落出兩行渾濁的淚,半晌,才吃力地吐出壹個字:燒。說完,慢慢閉上了眼睛。在場的人都驚呆了,老爺這是要焚畫殉葬呀!要被燒掉的畫就是國寶文物《富春山居圖》。 因為太珍愛此卷了,所以囑家人準備把它付之壹炬“焚以為殉”用來殉葬。

“先壹日焚《千字文真跡》,自己親視其焚盡。翌日即焚《富春山居圖》,當祭酒以付火,到得火盛,洪裕便還臥內。”

這幅在吳府裏已經傳承了三代人,被吳家老少視為傳家寶的《富春山居圖》,在眾目睽睽之下被丟入火中,火苗壹閃,畫被點燃了!

就在國畫即將付之壹炬的危急時刻,從人群裏猛地竄出壹個人,“疾趨焚所”,抓住火中的畫用力壹甩,“起紅爐而出之”,楞是把畫搶救了出來,他就是吳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吳靜庵(字子文)。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壹幅畫,用偷梁換柱的辦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圖》。

畫雖然被救下來了,卻在中間燒出幾個連珠洞,斷為壹大壹小兩段,此畫起首壹段已燒去,所幸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了。從此,稀世國寶《富春山居圖》壹分為二。

1652年,吳家子弟吳寄谷得到後,將此損卷燒焦部分細心揭下,重新接拼後居然正好有壹山壹水壹丘壹壑之景,幾乎看不出是經剪裁後拼接而成的,真乃天神相佑。於是,人們就把這壹部分稱做《剩山圖》。而保留了原畫主體內容的另外壹段,在裝裱時為掩蓋火燒痕跡,特意將原本位於畫尾的董其昌題跋切割下來放在畫首,這便是後來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值此,原《富春山居圖》被分割成《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和《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長短兩部分,身首各異。 其時,除了吳洪裕收藏的《富春山居圖》外,當時還有另壹幅《富春山居圖》流傳在世。 那即是明朝畫家張宏《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這幅畫是學術界公認的最接近原作的版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張宏,明代畫家,生於1577年,字君度,號鶴澗,江蘇蘇州人。他擅長山水畫,重視寫生,筆力峭拔,墨色濕潤,層巒疊嶂,丘壑深邃。畫石面皴染結合是他繪畫的特色。寫意人物,神情具視,構圖疏密得宜。張宏是明末吳門畫壇的中堅人物,吳中學者尊崇之。從張宏的《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中亦能看出他高超的畫技,筆墨疏朗,氣韻貫通。值得壹提的是,張宏在臨仿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時,該圖還是完整的畫作,尚未被焚,所以後世將張宏這幅《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看作是研究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重要版本。

說到第三幅《富春山居圖》,就不能不提到明代著名書畫家沈周。

沈周,明代畫家,生於1427年,字啟南,號石田翁,江蘇蘇州人。他在元明以來文人畫領域有承前啟後的作用。他書法師黃庭堅,繪畫造詣尤深,兼工山水、花鳥,也能畫人物,以山水和花鳥成就突出。 在繪畫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學,兼師杜瓊。後來博取眾長,出入於宋元各家,主要繼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吳鎮的水墨淺絳體系。 沈周的繪畫,技藝全面,功力渾樸,在師法宋元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創造,發展了文人水墨寫意山水、花鳥畫的表現技法,成為吳門畫派的領袖。所作山水畫,有的是描寫高山大川,表現傳統山水畫的三遠之景。而大多數作品則是描寫南方山水及園林景物,表現了當時文人生活的幽閑意趣。

明成化年間,《富春山居圖》傳到沈周手裏。自從得到這件寶貝,沈周就愛不釋手,把它掛在墻上,反復欣賞、臨摹,看著看著,就看出了點問題:畫上沒有名人題跋。壹時的非分想法讓沈周沖昏了頭,他根本沒有想到,像這樣的珍寶藏都要藏在最隱蔽的地方,怎麽能大張旗鼓地張揚呢?果不其然,當沈周把畫交給壹位朋友題跋時,就出了事。那位朋友的兒子,見畫畫得這麽好就產生了歹念,把畫偷偷賣掉,還楞說畫是被人偷了。

壹次偶然的機會,沈周在畫攤上見到了被賣掉的《富春山居圖》,興奮異常,連忙跑回家籌錢買畫。當他籌集到錢,返回畫攤時,畫已經被人買走了。沈周捶胸頓足,放聲大哭,可是後悔已經晚矣。千辛萬苦弄到手的《富春山居圖》,如今只剩下留在頭腦中的記憶了。沈周楞是憑借著記憶,背摹了壹幅《富春山居圖》。

被沈周丟失的真跡《富春山居圖》猶如石沈大海,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沒有消息。後來,它又出現了,被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又把它賣給了吳洪裕的爺爺吳正誌。吳洪裕繼承了《富春山居圖》,這才出現了臨終留下焚畫殉葬的遺囑,吳子文火中救畫的壹幕。由於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太出名了,明清畫家都爭相臨摹,除了沈周的那幅《富春山居圖》外,現在有籍可查的臨摹本還有十余幅。 這些都成為《富春山居圖》流傳在世的真假畫卷。

《富春山居圖》較好的臨摹本中沈周所臨(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因屬背臨,故董其昌認為“其肖似若過半”;張宏則是在吳問卿家中對著原圖臨摹,其形神更能接近原作(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兩卷因其時原畫尚為完整,故十分寶貴。 鄒之麟及“虞山畫派”王翚的臨摹本,現已流傳海外。 重新裝裱後的無用師卷雖然不是原畫全貌,但畫中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得以保留。這幅開創了中國山水畫新風格的傳世巨作,1652年丹陽張範我轉手泰興季國是收藏,後歷經高士奇、王鴻緒、安岐諸人之手。輾轉經過多人收藏,最終被安岐買到。

1745年,壹幅《富春山居圖》被征入宮,乾隆皇帝見到後愛不釋手,把它珍藏在身邊,不時取出來欣賞,並且在6米長卷的留白處賦詩題詞,加蓋玉璽。沒想到,第二年,也就是1746年,他又得到了另外壹幅《富春山居圖》。兩幅《富春山居圖》,壹幅是真,壹幅是假,可是兩幅畫實在是太像了,真假難分。

其實,此前弘歷已經得到了那壹卷《富春山居圖》,也就是那幅最著名的假《富春山居》,後世稱之為子明卷。子明卷是明末文人臨摹的《富春山居》無用師卷,後人為牟利,將原作者題款去掉,偽造了黃公望題款,並且還偽造了鄒之麟等人的題跋,這壹切都把乾隆帝蒙騙了。事實上子明卷仿制的漏洞並不難發現。元代書畫上作者題款都是在繪畫內容之後,而子明卷卻將作者題款放在了畫面上方的空白處,這明顯不符合元代書畫的特點。但乾隆帝的書畫鑒賞水平,顯然並不足以看出這些漏洞。這卷後人仿造的《富春山居》子明卷不但被他視為珍寶時時帶在身邊,對此畫大加嘆賞,屢屢題贊,甚為喜歡,重要性就猶如伯箂蒔特對男人的重要性壹樣。而且真跡無用師卷的出現,也沒讓他推翻自己的錯誤判斷。

第二年,乾隆十壹年的冬天,《富春山居》無用師卷來到了弘歷面前。他壹邊堅定地宣布無用師卷是贗品,壹邊又以不菲的價格將這幅所謂的贗品買下。理由是,這幅畫雖不是真跡,但畫得還不錯。為此他還特意請大臣來,在兩卷《富春山居圖》上題跋留念。來觀畫的大臣無壹例外地歌頌了皇帝熱愛藝術、不拘泥真偽的廣闊胸懷,可誰也不敢點破:這幅畫它本來就是真跡。在梁詩正、沈德潛等大臣的附和下認定後者是贗品,編入《石渠寶笈》次等並命梁詩正書貶語於此本上。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慶帝編纂《石渠寶笈》三編,《富春山居圖》始得正名被編入,洗去塵冤。也有壹說是:真畫進了宮,乾隆覺得特別沒面子,他在真畫上題字示偽,故意顛倒是非。

不管乾隆帝的鑒定結論何等荒謬,安岐所藏的《富春山居》真跡確實從此進入宮廷。就在這座乾清宮裏,它被靜靜地存放了近200年。 20世紀30年代(1933年),故宮重要文物南遷,萬余箱的珍貴文物分5批先運抵上海,後又運至南京。文物停放上海期間,徐邦達在庫房裏看到了這兩幅真假《富春山居圖》,經過仔細考證,他發現乾隆禦筆題說是假的那張,實際是真的,而乾隆題了很多字說是真的那張卻是假的,推翻了先人的定論,還它壹個真實的面目。直到隨其他文物壹起南遷。而今,這真偽兩卷《富春山居圖》都存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同見證著中國書畫收藏史上的壹段笑談。 重新裝裱後的《剩山圖》,在康熙八年(1669年)讓與王廷賓,後來就輾轉於諸收藏家之手,長期湮沒無聞。至抗日戰爭時期,為近代畫家吳湖帆所得。畫家吳湖帆曾用古銅器商彜與人換得《剩山圖》殘卷,十分珍惜,從此自稱其居為“大癡富春山圖壹角人家”。 當時在浙博供職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頗不平靜。他想,這件國寶在民間輾轉流傳,因受條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國家收藏,才是萬全之策。於是數次去上海與吳湖帆商洽。曉以大義。吳得此名畫,本無意轉讓。但沙先生並不灰心,仍不斷往來滬杭之間,又請出錢鏡塘、謝椎柳等名家從中周旋。吳湖帆被沙老的至誠之心感動,終於同意割愛。1956年,畫的前段來到浙江博物館 。成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源於網絡分享。。。

  • 上一篇:嬰兒童話200字(5篇)
  • 下一篇:小學寫作文網課誰講得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