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人生
幼時的我只是壹個在海邊拍浪逐沙的孩子,大海未曾賦予我文學的天分,繆斯未曾用她的手撫摸過我。長大後,我離開故鄉的海。在城裏的壹家書店裏,我第壹次接觸了那麽多的書。有壹次,我從琳瑯滿目的書櫃裏抽出壹本詩集,上面印有泰戈爾的引言:“用妳手中的錢幣買下壹本詩集吧,它會使妳的心快活得像壹只小鳥,自由地飛翔在無限的空靈之中。”僅僅是看了壹眼,我便如獲至寶地買下了它。從此泰戈爾領我走向了壹個繽紛的世界。我迷上了詩,正如我迷戀那深沈廣闊的大海壹樣。
我第壹次發現了詩的魅力正如陽光那樣燦爛。詩裏走出了樂觀豪放的李白、深沈憂郁的杜甫、清麗婉約的李清照……他們用風格不同的筆向我展示了世間的萬物。漸漸地我又讀懂了汪國真的誠摯、舒婷的細膩、聞壹多的深刻;我與雪萊、普希金交朋友,領略了世界詩苑的璀璨。慢慢地,我發覺自己已離不開詩了。詩用它無形的手時時扣動我的心弦,撥出動人的琴聲,令我如癡如醉。於是在課堂上,我從老師口裏知道了顧城那“黑夜給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的向往;在課外我吟誦著,進入那“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的意境。我真的感到自己像泰戈爾所說的那樣像壹只快活的小鳥,自由自在地飛翔在無限的空靈之中。
讀了許多詩,我不禁懷著壹個夢想,用我的詩輕輕扣動文學殿堂的大門。每當別人嬉戲玩耍時我醉心去探究萬物的美;當萬家燈火熄滅時,我獨自壹人在燈下構築詩行,細細的筆尖流出小鳥的歌唱、花朵的綻放、嫩草的生長……用自己的筆譜寫心中的歌,與萬物同歡樂。每當我把詩稿郵寄之後,等待成了我生活的壹部分。盡管大多數石沈大海,但壹想起江國真的“失意時,就唱壹首歌;煩惱時,就寫壹首詩。因為生活總是美麗的”這句話時,我的胸就異常地開闊起來。偶爾看到自己的文字變成了鉛印的字,便激動得幾夜睡不好覺。盡管無人喝彩,但我感到文學殿堂的大門正徐徐開啟,繆斯女神向我微笑,我那稚嫩的詩正圓著我的文學夢。
我醉心於讀詩,醉心於寫詩。那壹行行詩句是壹只只飛翔的彩蝶,帶我到美麗繽紛的大花園;那壹首首詩又像是壹只只螢火蟲,“發出了微弱的光,但攢起來將是亮麗的光”。
永遠與繆斯結緣,我無悔。
藝術與人生
我從不把什麽東西珍藏在身邊,因為,我總覺得,東西放在身邊會遺失的,只有珍藏在心裏的,永遠都不會忘卻……
那是壹年暑假,我由於鋼琴考級,便只能按捺住考上初中的喜悅,悶在家裏練琴。天那樣悶熱,我嘴裏含著冰。發狠地練著。從早晨到中午,再到傍晚,我終於可以甩壹下酸疼的膀子,情不自禁地,我走到陽臺上……
忽然,我聽到壹個聲音,和著夏日傍晚那特有的微風,忽而朦朧忽而清晰,飄入我的耳朵,拂過我的臉頰,掠過我的劉海兒。樹葉沙沙作響,晚霞含蓄柔美。在這壹刻,世界變得靜得出奇,仿佛只有這聲音存在。哦,是笛聲,是有人在吹笛子,這笛聲婉轉悠揚,舒心流暢,只有心靜的人才能吹得如此之好。
我陶醉了,沈靜了……許久,才從思索與想像中醒來。
後來的幾天,我註意到每天傍晚,這笛聲都會響起,只是,後來聽到的笛聲總沒有第壹次那麽好了。每天,只要我壹放下琴,笛聲便準時地響起,我就跑到陽臺上望著樓下的建築工地仔細地聽。我想像著,吹笛子的是個孤獨的老人,在訴說著心事;也許是個孩子,我的眼前浮現出壹個孩子騎在老水牛背上吹笛子的情景……
有壹天,當我照例走到陽臺上向下看時,我看到壹位建築工人坐在地上,他正吹著笛子。忽然,笛聲戛然而止,當它再次響起時,我驚異地發現,他吹的是我彈的曲子!雖然笛聲時斷時續,但我仍能分辨出來,這是我喜愛的壹首曲子。不是親眼所見,我無論如何不能相信,壹個人僅憑耳朵聽曲子,就能用手中的笛子原封不動地吹出來,而且吹得如此準確,雖然吹得不太熟練。做到這壹切的,還是我往日十分輕視的工人!我感到震驚!
晚上,媽媽竟也談到了這位工人:“妳看看人家,天天在太陽底下蓋房子,比妳累多了吧?人家晚上雷打不動地吹到妳上床,人家活得不是挺輕松嘛!”
我不再叫苦。於是,早晨,夢中的笛聲把我驚醒;晚上,窗外的笛聲陪我入睡。在我練那首曲子時,笛聲總悄然響起,只是,輕輕地,似乎生怕被我聽見。終於,他不再害怕。於是琴聲和著笛聲融會在壹起,分外地和諧、優美、寧靜,妙不可言。我激動了,淚珠在眼眶裏打轉,我覺得,我找到了這首曲子的真諦,是這位工人朋友幫我找到的。是的,我的感情得到了升華……
考級時,我的耳邊始終縈繞著笛聲,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著樂曲,終於,我考上了十級!當我興奮地沖到陽臺上準備鼓起勇氣把這個好消息告訴那位素未謀面的朋友時,我怔住了。幾天的激動與緊張使我忘卻了眼前拔地而起的大樓。是的,我將永遠不能再與那笛聲合作!
不知在哪壹天的哪個角落,我又聽見了笛聲。我總覺得這笛聲好耳熟,原來,那笛聲,那段記憶已被我永遠珍藏在我心底!
親愛的朋友,妳是否仍在吹笛子?妳知道嗎?壹位遠方的姑娘多麽希望和妳合奏壹曲——《思鄉曲》。
顏真卿是唐代著名書法家
為了學習書法,顏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學習,後來又拜在張旭門下。張旭是唐代首屈壹指的大書法家,各種字體都會寫,尤其擅長草書。顏真卿希望在這位名師的指點下,很快學到寫字的竅門,從而壹舉成名。但拜師以後,張旭卻沒有透露半點書法秘訣。他只是給顏真卿介紹了壹些名家字帖,簡單地指點壹下字貼的特點,讓顏真卿臨摹。有時候,他帶著顏真卿去爬山,去遊水,去趕集、看戲,回家後又讓顏真卿練字,或看他揮毫疾書。
轉眼幾個月過去了,顏真卿得不到老師的書法秘訣,心裏很著急,他決定直接向老師提出要求。
壹天,顏真卿壯著膽子,紅著臉說:“學生有壹事相求,請老師傳授書法秘訣。”
張旭回答說:“學習書法,壹要‘工學’,即勤學苦練;二要‘領悟’,即從自然萬象中接受啟發。這些我不是多次告訴過妳了嗎?”
顏真卿聽了,以為老師不願傳授秘訣,又向前壹步,施禮懇求道:“老師說的‘工學’,‘領悟’,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現在最需要的是老師行筆落墨的絕技秘方,請老師指教。”
張旭還是耐著性子開導顏真卿:“我是見公主與擔夫爭路而察筆法之意,見公孫大娘舞劍而得落筆神韻,除了苦練就是觀察自然,別的沒什麽訣竅。”
接著他給顏真卿講了晉代書聖王羲之教兒子王獻之練字的故事,最後嚴肅地說:“學習書法要說有什麽‘秘訣’的話,那就是勤學苦練。要記住,不下苦功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
老師的教誨,使顏真卿大受啟發,他真正明白了為學之道。從此,他紮紮實實勤學苦練,潛心鉆研,從生活中領悟運筆神韻,進步很快,終成為壹位大書法家,為四大書法家之首。
甲骨文藝術
甲骨文字記載的是後來被稱為漢字的中國漢朝隸書文字的淵源。為與宋書
(體)、明書(體)、楷書、...形式上壹致,可以稱甲體(書)、骨體(書)、金體(書)、帛體(書)、竹體(書)。為與“漢字”對應,可以稱為商(夏、殷)字。
對比漢字與商字(甲骨字)、周字(金字),才好理解字本義。(與《說文》不同,本網站把字形成淵源分為象形、象聲、象事.這*分類要素的進壹步分化的象形[可見;靜態]、象聲[目不可見;耳聞]、象事[可見;動態]、象意[不可見;思考]..是後來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等詞類的淵源)甲骨文字打開了觀察3000年前黃河流域人們生活的窗戶。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公元壹四○○)的文字。這些文字因為刻在獸骨或龜甲上,故名獸骨龜甲骨文。文字是以契刀刻劃的,故又名「契文」「契刻」。文字的內,除極少數屬於紀事外,大部分是屬於當時王公問蔔的記載,,人們使用毛筆和小銅刀,把文字書寫、刻畫在龜甲或獸骨上,當時所用材料大部分是烏龜的腹甲以及牛的肩胛骨,後人於是合稱為「甲骨文」,也稱為「蔔辭」或「貞蔔文字」。。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陽縣,原來是殷代古都,所以又稱為「殷墟文字」。 中國民間藝術工藝品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這些工藝品大都與民間傳說有關,材質有陶瓷、泥塑、布藝、木頭、燈彩、吊飾、麗江木刻 、樺皮工藝、漆器工藝、 獸皮工藝、硯石工藝、竹編工藝、漆器陶具、玉器工藝、大理石工藝、土家族黃楊木雕、瓷器、風箏、剪紙、麥桿畫、年畫、鉛筆屑畫、唐卡、拓真畫、銀飾、紙編畫、蘇繡、魚皮衣等。內容大都是精神活潑向上、吉祥如意、長命健康、富貴有余、兒孫滿堂等,用於民間傳統節日、傳統宗教和民族飾品用等。這些民間工藝品流傳廣泛,生動有趣,代表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和日常活動。中國民間藝術網站在此特別分類選擇壹些精品介紹給大家,供欣賞和參考。 我只找到這麽多.給我點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