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1年新誕生的口笛(又名余笛)到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笛”和“骨笛”,人們驚奇地發現它們是如此的相似。但這種相似已經經歷了七千多年。笛子在7000多年的演變和發展過程中不禁讓世界驚嘆:中國的竹笛藝術是如此迷人。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為它寫下了無數美妙的詩篇,為寂寞的妻子哭泣,勸杜工部傷心欲絕,把於成龍的鬢角化為霜。
近年來,隨著國內的考古發現,首先是七千年前浙江河姆渡的骨笛,骨笛:美國華僑收藏的戰國時期七支孔橫吹的銅笛;湖北睢縣出土的戰國初年(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墓中橫吹的兩支笛子;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橫吹的兩支笛子(公元168年):羅布泊,這些文物雖然稀少,卻是我國竹笛鼻祖的有力見證。因此,原始史料中記載,張騫在西漢時就將笛子傳入中國。
中國竹笛的種類和名稱極其豐富多彩。比如在造型的名稱上,龍紋就叫“引笛”。樂師在皇帝面前雙手交叉,做投降的姿勢去演奏:叉笛;大小之名,如截竹,長壹寸,長八寸,唐代傳入日本時仍稱“尺八”。閩南中學常用的洞簫是“尺八”;以典故為例:漢代樂師蔡邕將“古汀”第十六支竹笛拆解,音色優美,後人贊其為“古汀笛”。史書記載,伍子胥曾在吳中吹笛乞食,後人稱他為“子肖旭”。;以材質為名,如:銅笛、鐵笛、雨笛、鷹笛、猿臂笛等。,顧名思義,是以材料命名的;取地名如下:四川帝江的“帝江”,廣西侗族的“洞地”;如昆曲中的“曲笛”,梆子戲中的“梆笛”,雅樂中的“雅笛”,寫意音樂中的“能笛”。因為中國有豐富的民樂,所以這裏不能舉例。
中國的笛子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發音感人,優美動聽。古人稱之為“清凈之聲”,所以笛子原名“清凈”。
盛唐時期,竹笛興盛,笛樂豐富,人才輩出。隨著唐代歌舞音樂和大曲的盛行,出現了許多著名的表演者,如李牧、孫、遊承恩和。漢晉時期的馬融、蔡邕、陰環、綠珠等藝人。劇目有《武神》、《梅花落》、《梅花三弄》、《紫雲回》、《雲州曲》等。可惜歷代的笛子曲很多都沒有流傳下來,所以現在彈梅花三弄,也就是晉代的笛子,只能從古琴譜裏的梅花三弄抄過來。
滾滾江河,滾滾長江。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的竹笛又被挖掘出來,並且更加熠熠生輝。北方的馮子存、劉管樂和南方的趙松庭、陸春齡為代表,都以深厚的民樂功底創作和改編了大量的笛子音樂,為後來幾十年笛子音樂和笛子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為笛子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長江後浪推前浪。六七十年代,人才輩出。無論是從演奏技法還是曲目上,都是出類拔萃的創新之作,將長笛藝術推向了壹個新的高度,逐漸擺脫了南北之分的觀念。樂曲內容從強調地方風格到追求意境的刻畫,吸收了其他藝術品種和姊妹樂器的技法,極大地豐富了笛子本身的表現力。1991年,朱踐耳為竹笛和22種弦樂器創作的室內樂交響曲《第四交響曲》獲得瑞士瑪麗。荷西皇後國際交響樂比賽獎。外國稱贊它“擁有如此美妙的聲音和不可替代的民族性”,說明中國竹笛的包容性和廣泛性正以其不可抗拒的能量走向世界。
最著名的笛子音樂是姑蘇星,采用昆曲的音調,有江南風味。音樂優雅,展現了古城蘇州(古稱姑蘇)的美麗風光和人們遊覽時的愉悅心情。寧靜的引入,是壹幅薄霧晨霧,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的誘人畫面。抒情的行板讓遊客欣賞精致美麗的蘇州園林。中間是激昂的快板,遊客在此演奏,感情洋溢。然後再現主題,在壓縮的音色中,旋律更加悠揚,讓人久久沈浸在美景中,流連忘返,耐人尋味。這首歌韻味悠長,充分發揮了曲笛柔和、大方、圓潤的音色。結合疊音、打音、顫音等技巧,使樂曲的表現更加感人,更加完美。
竹笛的基本演奏方法
(1)演奏姿勢
首先,妳應該註意吹長笛時正確自然的姿勢。首先,妳要有壹個直的樂器。二是適應人體本身的生理特點,包括姿勢分離電位和坐姿電位。在個人練習和演奏中,采用站立姿勢,即雙腿要直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呈8字形的外部形態;壹只腳略在前,另壹只腳在後(右笛手左腳在前,左笛手右腳在前),身體重心落在兩腿之間;身體略偏右(左笛手側偏左),面向正前方,眼睛直視前方,頭挺直,雙肩放平,挺胸收腹,雙手持笛,自然下垂;用右手無名指、中指、食指的第壹指腹按壓笛子的第壹、二、三孔,拇指擱在笛身下方(即食指和中指之間),小指輕輕按壓笛身;分別用左手無名指、中指、食指的第壹指腹按壓笛子的第四、第五、第六孔,拇指略高於與食指相對的笛身下端(以舒適放松為準);小指也輕輕壓在笛體上,使笛體可以被左右手的小指和大指握住。
演奏曲笛和較大的低音長笛時,也可以用左手食指第三節的下端抵住拇指和小指壹起握住長笛。這樣握笛時,右手在飛擦音時,即使左手的三個孔都開著,笛子也不會抖。
坐姿壹般用在合奏和伴奏中。坐姿要求上身和站姿壹致,椅子的高度要適中,不妨礙演奏和呼吸。坐著的時候不要蹺二郎腿。只有雙腿自然分開,才能坐得安穩。
持笛方向可以是左邊也可以是右邊,但世界上的鍵笛和玻姆鍵制都是右邊制的,初學者最好是右邊持笛。
(2)呼吸方法
呼吸是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吸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正確的呼吸方法對演奏者來說非常重要。方法不對,吹不好笛子,還會影響身體。該方法正確符合人體生理的自然規律,不僅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還能鍛煉演奏者的肺活量,使人體獲得更多的氧氣,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的能力。腹肌和膈肌的運動可以促進胃腸蠕動,增強食物消化,促進人體健康。
呼吸的生理機制是通過胸腔有節奏的擴張和收縮,以及由此引起的肺的被動擴張(吸氣)和收縮(呼氣)來實現的。以肋骨運動為主的呼吸運動形式稱為“胸式呼吸”,主要依靠胸部中上部肋間肌的運動將空氣吸入胸腔。它的明顯特點是肩膀向上擡,呼吸運動主要在胸部進行。吸氣時橫膈膜有些回縮,不能主動幫助呼吸運動,影響胸部容積向下擴張。因為擴胸受肋骨限制,吸氣量達不到人體的吸氣量。另外,擡肩使上部肌肉緊張,呼氣時難以控制,容易使人緊張、疲勞。
主要由膈肌和腹壁肌肉組成的呼吸運動形式稱為“腹式呼吸”。其特征是整個腹腔(包括“小肚子”,也稱為田單)向外擴張。腹部沒有骨骼包圍,伸縮幅度大,吸氣量大。但由於胸部運動不足,整個腹部內臟運動較大,吸氣在下部,呼氣時比較費力,容易使人疲勞。同時利用胸部下部和腹部上部用力進行主呼吸稱為“胸腹式呼吸”,是人體呼吸在自然狀態下的有意識擴張。吸氣時,胸腔下部和腹腔上部同時向四周擴張,胸腔和腹腔之間的橫膈膜同時下沈。隨著肌肉的運動,鼻子吸氣,空氣進入肺部。吸氣時,下腹部(腹部)的肌肉同時收縮,使腹部不方便向外擴張,讓氣體在上腹部和下胸部吸收。呼氣時,下胸部和上腹部的肌肉同時收縮,橫隔膜向上推,而下腹部和臀部的肌肉甚至肛提肌都處於收縮狀態,使吸入的氣體形成壓力,不斷從口中吹出。
開始了解胸腹式呼吸的方法。可以靜靜地躺在床上仔細琢磨正常自然呼吸的方法,然後展開深呼吸。這樣才能正確掌握胸腹式呼吸的要領。
演奏時的呼吸和平時的呼吸不壹樣。由於演奏時吸氣量較大,人們通常同時通過口鼻吸氣來加快速度。吸入也可以分為慢吸入和快吸入兩種。壹般在音樂開始前和播放速度較慢、旋律優美的音樂中,都可以采用慢吸氣的方法。要求吸氣要充分,但不要吸氣到不能再吸氣的極限,以免肌肉緊張,演奏不可控。快吸壹般用在快樂和無通氣標誌的連續呼氣之間(俗稱“偷吸”)。
吸氣時間有長有短,肌張力有大有小,但吸氣方式是胸腹部。
演奏時呼氣不是從兩個鼻孔和嘴巴自然呼出,而是從嘴巴控制的“空氣門”(上下嘴唇之間的縫隙,氣息通過的地方)吹出,所以胸腹肌肉收縮形成的壓力和臉頰、嘴唇的強力控制(又稱“口勁”、“口勁”)使吹出的氣息(又稱老風U)均勻、適中、有壓力。
演奏時不要呼氣到不能再呼吸的極限,以免肌肉緊張顫抖。而是要留兩分鐘的氣,以利於下次快速吸氣,讓音樂自然連貫地演奏出來。為了增加肺活量,讓氣息更充沛,平時可以堅持長跑、遊泳、深呼吸。
(3)打口型
笛子的口型直接關系到笛子的音色。同樣的笛子,同樣的膜緊度,不同的嘴,音色是完全不同的。
笛子是靠空氣吹奏的,所以要求呼吸和吸氣的路徑首先要通暢,這包括吹氣和吸氣時要放松和張開(即張開)頸、喉、口,像往常壹樣對準上下嘴唇,使“氣門”(即上下嘴唇之間空氣通過的間隙)位於嘴唇的中心,臉頰和嘴角向“氣門”的中間靠攏,使“氣門”呈橢圓形。上唇微微前傾,使“口風”向下吹進下唇略正中、被下唇覆蓋約四分之壹的吹孔。這樣胸腹肌肉收縮形成的氣流,通過張開的喉嚨、嘴巴和感覺圓潤的“風門”吹出。
此外,還應避免其他不正確的方法,如:向後拉嘴角(如微笑),向兩側收緊嘴唇的肌肉,使“氣門”變平變窄,同時造成口腔前後壓縮,喉嚨緊張,有時喉嚨發響,這樣吹出的空氣就是被擠壓、爆發、變平的“口風”。與正確的方法相比,前者吹出的氣流就像壹個完全打開的水龍頭,直徑大,流量大,流出的是滿滿的固體水。後者就像壹根扁扁的自來水管。水從水龍頭流出時,被人頂著大半個水龍頭口。當水被擠壓和噴射時,它發出嘶嘶聲,四處飛濺。雖然速度快,但是流量小。
前壹種方法吹出來的笛子聲音明亮、堅實、圓潤、噪音小、發音低(用頻率計測量,吹同壹支笛子比後壹種方法低10分鐘左右,對以後練習力度的變化和音準控制有很大用處)。後壹種方法吹出來的笛聲沈悶多沙,雜音多,發音高。
笛子發音的原理是“氣門”吹出的氣柱被吹孔邊緣割開,激發管內空氣振動發聲。
笛子有正確的口型,但也有壹定的角度。壹般嘴唇和吹氣孔形成90度直角。
割開氣孔後盡量減少漏氣聲,讓進入氣孔的空氣暢通無阻,讓笛子充滿。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長音符時,要仔細考慮喉、口、唇的形狀,音色的好壞,流音的大小,從而找到新的方法和音色。
(D)舌頭的使用
舌頭生於口腔底部,由三個方向排列的橫紋肌組成。演奏時,舌頭在口腔中的運動對長笛的發音有各種影響。舌體橫紋肌的不同收縮和伸展使舌體向各個方向彎曲和伸展。演奏時,由於舌體橫紋肌的交替收縮和伸展,舌頭與上顎時而靠近,時而遠離,充當呼氣的“開關”,產生斷斷續續的呼氣和吹奏笛聲的音樂效果,如吐音、疊音、疊音等。舌尖放松時,氣的沖擊和上顎時不時的彈性運動,使笛聲產生“碎音”效果,如舌音花、彈性音等。
舌頭不用時,應在口腔下部自然放松,以張開口腔,增加氣流的通過。
(5)呼吸和口型的協調及呼吸控制
要吹出優美的笛子,需要正確的呼吸方法和口型。吹奏笛子的高音符、低音符、強音符和弱音符,需要配合呼吸和口型的變化。
在演奏中,首先接觸到的是笛子每個發音孔(包括桶音)的慢吹(平吹)和快吹(超吹)與口型的配合。吹最低七個音高的笛子時,用慢吹(平吹)的方法,從全按鼓音壹直吹到第六孔。此時呼吸肌組織收縮力小,“阻尼器”放松,呼出的氣流粗且速度緩慢平穩。
演奏比七個音高高八度的音符時,使用突吹(過吹)的方法。此時呼吸肌組織的收縮力加強,氣的壓力增大,使“風門”相應減小(感覺圓潤,不使用上下嘴唇向兩側拉壓“風門”,而是嘴角向中間收,增強口周收縮的壓力),從而控制“風門”的口力增大,呼出氣流迅速有力。
當音調比音高高兩個八度以上時,在突吹(過吹)的基礎上,加強呼吸肌的收縮,嘴部力量進壹步加強,“口鳳”流速加快。
初學者可以從彈奏長音符的基礎練習開始,從最低音管音符開始,壹次彈奏壹個音符,壹個接壹個,直到音符。註意正確的姿勢、呼吸方法和口型,使每壹個聲音均勻、飽滿、響亮,避免顫抖和忽高忽低。用突吹(過吹)法吹高音時,要註意呼出氣流速度、嘴部力度、音調的變化,使高音吹得準確,音色明亮而堅定。
聲音是否準確,首先要有音高和音程的概念(聽音能力),平時要加強視唱練耳訓練。
笛子的口力(口勁)、音調、阻尼器都是隨著聲級不斷變化的。彈低音時,曲調要粗緩。隨著聲音的逐漸加大,嘴部力量逐漸加強,曲調速度加快,油門逐漸收窄。所以在實際操作中,壹定要找到慢吹、快吹、口鳳、延音的對應位置,因為它們和音高直接相關。當呼吸肌力量不足,嘴部力量不足,嘴部風速不足時,聲音會降低;當呼吸肌和嘴部肌肉過於緊張,口風過大時,聲音就會升高。壹般來說,彈低音的時候,沖的時候會高;彈高音,因為口力不足,所以低到松音。
新手玩的時候,剛開始會有頭暈,嘴疼的感覺,這很正常。如果呼吸方法正確,經過壹段時間的訓練,會逐漸減少,消失。剛開始練的時候可以壹次打二十分鐘,然後休息壹刻鐘。
竹笛不僅能奏出強勁、激昂、奔放的音調,還能奏出優美、典雅、催人淚下的樂曲。
氣息控制是竹笛表達各種感情的重要部分。它要求演奏者在表達音樂內容時,對口型的力度、口風、制音器及其在吹孔前後的位置變化、音量、音色、音準進行充分、細微、熟練、完美的協調。它們的相互關系和自然規律如下:1。嘴部夠強的時候,音量大,聲音高,音色強;2.口金時,音量弱,聲音低,音色柔;3.音調急時,音量大,聲音高,聲音容易發出噪音;4.音調慢時,音量弱,聲音低,音色美;5.阻尼器大時,音量強,聲音高,音色飽滿;6.油門小的時候,音量弱,聲音低,音色細長;7.風門位置向內(即唇向前,蓋住吹孔使氣流向下),音量弱,聲音低,音色純正;8.風門的位置是向外的(也就是嘴唇向後,留出氣孔讓空氣向前流動)。音量大,聲音高,音色嘈雜。
呼吸控制的要求是:
1.音量可強可弱;2.音準要強而不高,弱而不低;3.音色要強而不吵,弱而不空。
知道了以上八個關系,就要做到氣息控制的三個要求:
1.口金,音緩,風門大,風門向內定位,音量強音色不響,聲音不升。2.口勁足,口急,油門小,油門位置向外,這樣音量弱,音色不空,聲音不減。初學者首先要吹出笛子的音量和音色,堅持最基礎的長音訓練,不要急於練習氣息控制,以免分心。在掌握了基本的彈奏方法並有了壹些運氣之後,壹步壹步的練習氣息控制。
導致吹笛子時音準不準的原因有幾個:1。聽力差,音準概念差;2.演奏技巧不熟練;3.笛子本身並不準確。如果是聽力能力的問題,首先要學習視唱練耳,提高分辨音高的能力。如果演奏技術不是太難,就要加強基礎練習。如果笛子有問題,請找有經驗的人試著修理壹下。不要在不知道原因的情況下到處挖笛。
(6)手指
吹笛子需要雙手持笛,按指孔,發出不同的聲音。所以,要想讓每壹根手指都靈活有彈性,能夠持久獨立地運動和相互配合,就需要嚴格的訓練。
演奏時,手臂和手要放松,手指要自然彎曲。用第壹指腹中間部位輕輕蓋住顏笛孔(小笛直徑較小,孔距較近,用指尖按壓比較合適)。開音孔時,手指不要擡得太高,離指孔約壹至壹厘米半。手指太高不能快速移動,影響彈奏速度;手指太低會使音高變低,音量變小,音色變鈍。
指套應緊密封閉音孔,不漏水,但不僵硬。指孔快速開合(顫音)和指孔自上而下連續閉合(彈日歷時)時,發音孔要彈擊。這時候不用吹笛子,就能聽到和吹奏時壹樣音高的基本音(低音)。
平時也可以在不持笛的情況下,訓練手指各關節(尤其是第三關節)的放松和打擊動作。頻率由慢變快,越快越應該放松有彈性。無名指壹般是最不靈活的,需要加強訓練。小指不用時,要輕輕貼住笛身,不要用小指活動來幫助其他手指。這樣,以後妳在彈奏各種顫音、裝飾音的時候,就可以輕松流暢地運用自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