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尷尬!孩子當眾大吵大鬧該怎麽辦?

尷尬!孩子當眾大吵大鬧該怎麽辦?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的活動空間慢慢開始從家裏擴展到公共場所。壹開始帶他去小區、公園玩,然後去兒童公園、商場、超市、餐廳。慢慢發展成社會人,學會接觸社會,接觸各種人。

但在這個過程中,寶寶不僅需要適應外部的陌生環境和陌生人,還有壹個看不見卻很重要的內容——社會規則。

除了女學生和家長的因素,前段時間網絡上女大學生踢嬰兒的吵鬧事件,最重要的原因是兩個孩子在餐廳裏玩耍。

還有,就在兩周前去美國的飛機上,因為孩子騷擾鄰居(吵鬧踢打)但家長沒有制止,雙方在飛機上從吵架發展到打架。最後,就在飛機降落美國後,壹家三口被美國美國聯邦調查局帶走,拒絕入境,隨即被遣返。

這也是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造成的。

兩周前,我帶著兩歲的兒子出國度假。原來他壹歲的時候坐過壹次飛機。當時因為還小,需要大量睡眠,所以基本上在飛機上就睡著了。即使醒著的時候,對活動的需求也不大。這次他有了壹些自我意識,想自己在新鮮的地方走動,但是飛機上有安全要求,比如起飛降落的時候坐好。但是,對於壹個兩歲的孩子來說,如果不能和他講道理,難免會有點吵。周圍人看了,還是真的很尷尬。還好,好景不長。我用零食和iPad遊戲擺脫了這個惡霸。

如果三歲以上的孩子已經能聽懂大人說的話,那就該說說公共場所保持安靜的問題了,更多的是對孩子的教育。所以對於三歲以下的孩子,哪怕是壹兩歲,他也不能完全理解或者理解大人此時的意思。我們還能讓他遵守公共場所的規則嗎?

今年5月,我們去泰國普吉島,在酒店兩次遇到同壹對夫妻,帶著壹個壹歲多的孩子。整個過程中,孩子們安靜地坐著,沒有壹點聲音。第壹時間,老公甚至沒有註意到還有壹個孩子在那裏,因為從他的角度來看,孩子只是被擋住了。

我家飯團在他壹歲多的時候開始帶他出去吃飯,飯桌上很安靜。基本上,他可以老老實實地坐著,自己吃飯。但是最近有不老實吃飯的傾向,總想出去玩。)

所以,我認為孩子在公共場所維持秩序還是可以的,但是需要滿足兩個基本要求:

(1)了解並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必須首先滿足這些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比如吃、喝、睡,這樣才能保證孩子有良好的精神和充沛的活力。假設壹個孩子餓哭了。如果這個需求得不到滿足,就不可能讓他井然有序。所以有時候,比如到了孩子睡覺的時間,孩子有點困了,大人卻不哄他睡覺,他肯定是不配合的。

(2)理解和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這個比較空,不同年齡段或者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需求。但是,最基本的應該是孩子的安全感。比如,孩子在陌生的環境中感到不安,就會緊緊地抱著媽媽的脖子。如果這個時候妳讓他下來自己走,他肯定會不高興,可能會哭。如果他熟悉了,肯定會想下來看看的。所以在公共場所,有壹個平時照顧他的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可以很快安撫他。

滿足了這兩個必要條件後,從小給孩子建立壹些基本的社會規則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認為孩子太小不懂事。其實只要妳反復跟他定下這個要求,他就能理解。

比如,有壹次我媽帶著飯團去公園玩,回來後告訴我,飯團今天在公園玩得很開心,和另壹個孩子在公園長椅上大喊大叫。我問我媽,妳怎麽能讓他在外面大喊大叫?妳為什麽不阻止他?我媽覺得和孩子玩無所謂,因為那個時候公園裏沒人。我說,如果他養成了在公園裏大吼大叫的習慣,他大概會覺得自己出門也可以這樣,然後下次就會在超市商場裏大吼大叫,久而久之就成了習慣。只有從小大人就明確告訴他這是不對的,他才能知道他不能阻止孩子,因為他認為孩子太小不懂事。還有壹點,如果他今天不是在公園被攔,而是第二次在超市被攔,他可能不太明白為什麽成年人會有這樣的雙重標準,對他規則的形成會有困惑和障礙。

其實壹開始,我並沒有意識到這壹點。因為飯團出門都很聽話,不出聲。但是,有壹次我在電梯裏拿飯團,飯團坐在推車裏。電梯裏人頭攢動,飯團的腳侍候在壹旁壹位大媽的腿上。我壹開始沒註意到,阿姨也沒說什麽,但是她女兒說,別讓孩子亂踢。我剛好看到,趕緊收回飯團的腳。從那個時候開始,我開始註意那些我們在家裏不太註意,但在外面卻不得不遵守的規矩。

我想這個清單會隨著時間和精力的增長越來越長,然後逐漸讓孩子成長為適應社會的社會人。

目前,根據我的經驗,有幾個基本規則:

(1)公共場所不要大聲喧嘩。前面說過,如果父母不讓孩子在壹兩歲的時候就知道出去大吼大叫是不對的,那麽到了七八歲的時候,他們就會變成在公共場所大吼大叫的熊海子。另外,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如果妳在公共場所看到壹個吵鬧的孩子,妳身邊壹定有壹個吵鬧的、肆無忌憚的家長。在中國,公共場所的噪音是壹種普遍現象,尤其是在餐廳、商場等環境中。不過目前還是有進步的,普遍認為在公共場合制造噪音是不好的行為。只有父母以身作則,孩子才能明白這個規律。

(2)不要亂動或拿別人的東西。這對壹個孩子來說可能很難,尤其是當他沒有產權意識,不知道我的和妳的區別的時候。不要以孩子還小為借口,讓孩子養成亂摸或拿別人東西的習慣。等孩子大壹點,能理解大人了,也要盡早灌輸這種觀念。知乎上有壹個關於“妳遇到的熊海子”的問題。很多人形容熊海子在家裏做客,隨便進入別人的房間,損壞別人的物品或者藏品,擅自拿別人的東西。有各種新聞報道熊海子破壞別人的豪車和商店裏價格不菲的鋼琴,其實都是孩子對產權認識不清造成的。

(3)不能隨地大小便。對於中國的父母來說,給孩子穿開襠褲是很常見的。這樣等孩子大壹點,就可以蹲著解手了,省了家長的心。但是,這是大眾無法接受的底線。我是堅定的尿布黨。從小到大壹天尿片都沒停過,也沒讓飯團裸奔過壹天。也許有壹點不好的是,他對大小便有不好的感覺,至今沒有主動大小便的意識。不過,至少我不會養成隨地大小便或者隨便小便的習慣。

等孩子大了,社會其實對他們有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會有更多的規則可循。

每個家長都是“危機管理專家”。再聽話的孩子,有時也會因為各種突發事件,在公共場所哭鬧。然後,家長要學會如何處理這些情況。

如果孩子在哭,家長要及時給予情緒反饋,不能放任不管。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他抱起來,抱在懷裏,讓他有安全感。最糟糕的就是抱著讓妳哭個夠的想法讓孩子壹直哭,很可能發展成各種孩子在地上打滾,哭到忘記自己為什麽哭。而父母最後忍無可忍,最後把孩子打胖了。孩子哭得更厲害了,家長把孩子抱走,匆匆離開。

如果可能,盡快撤離當前環境。比如在酒店,盡可能帶孩子到酒店門口,安撫孩子的情緒。

但如果遇到火車、飛機等活動受限的空間,家長就需要用壹些招數來轉移孩子的註意力,比如零食、玩具等。

在育兒的過程中,我們也希望這個社會能多壹些理解和體諒。很多時候,哪怕只是推著孩子走,遇到人多的地方,人家也會說,妳怎麽帶孩子來了,影響了我們的交通。但是,孩子不是超然的社會存在,也不是溫室裏的花朵。他需要接觸和了解社會。雖然他還年輕,可能會帶來壹些麻煩,但也需要全社會的理解和體諒。

社會可以增加更多適合少年兒童的活動空間。有的時候,帶孩子去人多的地方,可能是因為沒有其他地方可去而被迫的。如果社會能有更多的兒童活動的公共場所,或者在成人活動的地方開辟壹些親子活動區,各個層次的人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這個社會才能變得更好。

  • 上一篇:小夥子網上被騙2000元,向網警求助。為什麽結果更糟?
  • 下一篇:幫忙找周傑倫這些歌的歌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