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屈原的死因,學術界壹直有爭議。目前至少有五種觀點:壹是以清朝王夫之為代表的“殉國論”;二是以姜亮夫為代表的“凈身”論;三是以曲木為代表的“殉道論”;第四,王誌江的“諫屍論”;五是以胡學昌為代表的“回歸論”。以上說法多以“為國殉身”論為依據,主要源於屈原作品的推論。本文討論壹個新說法——“救世主論”。
在屈原的出生地湖北秭歸縣樂平裏,流傳著屈原被漢奸誣蔑後,被楚懷王流放到元鄉蠻荒之地的民間傳說。秦國死後,懷王繼位。那時候的楚宮很墮落。秦軍經常入侵楚國,占領了楚國的許多地方。後破郢都,追殺襄王。襄王後悔當初不該親秦,更不甘心楚國近八百年的基業被自己毀掉。於是他想到了被流放在汨羅江壹帶的屈原,就去請教他救國之道。秦軍聽到這個消息後緊跟其後。千鈞壹發之際,屈原和楚王互換衣裝,在秦軍眼皮底下跳入汨羅江,看到“襄王”沈入江中,停止了追擊,襄王逃過了這壹厄運。
2002年6月,宜昌搶救優秀民間文化遺產時,進行了大規模的拉網式調查,在屈原的出生地樂平裏采集到了這個傳說。它打破了千百年來“屈原可悲而絕望”的否定結論,拓展了屈原研究的新空間,使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的形象更加完美,使忠君愛國的人生主題更加鮮明,使屈原這壹世界文壇上令人痛惜的垂死形象不再可悲...
第壹,“易奉救世主”傳說的可靠性
“傳說”壹詞的定義是“壹是通俗的說法;二是民間歷史流傳下來的壹些事跡的敘述,有的是根據具體的歷史事件,有的是虛構的。”來自屈原故裏的“屈原易奉救世主”傳說,很可能是基於具體事件的敘事。這個傳說來自距離樂平裏7公裏的偏遠山村芝麻坪。74歲的農民項文彩壹天沒去上學。我們邀請他唱民歌。聊天時,我們問他知不知道屈原。被問及屈原是怎麽死的,他三言兩語地講述了自己為救楚王而死的故事。壹開始,我覺得很奇怪。深山老林裏怎麽會出這樣的傳說?後來得到山裏很多村民的證實,才知道千百年來,這裏的人壹直相信屈原是為救楚王而死的。
當第壹次聽到這個關於屈原死亡的新理論時,每個人都非常興奮。為慎重起見,筆者後來又專程到樂平裏拜訪了幾位老農民,還拜訪了自告奮勇守護屈原廟的退休教師、騷壇詩社副會長徐正端。徐老師已經70多歲了。他說:“有這麽壹個傳說,真的是真的。我八九歲的時候,從我的老師那裏聽來的,他也是七十多歲了。”
據秭歸縣秭歸屈原紀念館的講解員介紹,北宋時,宋神宗的趙專追稱屈原為“清烈公”,在貴州修建了清烈公祠,祠內的屈原塑像身著“冠袍”,是當年返回貴州的人們根據傳說中屈原作為“救世主”的裝扮而塑造的。這些對於研究屈原,揭開屈原之死之謎,可能有壹定的參考價值。隨著文物的發掘和其他地方類似傳說的發現,給屈原的歷史增添新的內容是未知的。
民間文學是歷史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始於童年的終結。任何民間文學的起源都有其根源,包括歷史真實。因為民間文學總是善於用枝節、枝節的敘述掩蓋思想內核,這也讓後人更難了解真相。比如說,當歷史的壹些細節經過歲月的演變,以藝術的形式被保留下來,我們就只能靠後人去辨別真偽,去剝開壹層層的包裝,去探尋真相。所以,傳說不可輕信,不可輕易否定。作者發表這個傳說,是為了引起註意,為今天的屈原研究增添新的色彩。
第二,“救世主論”與屈原忠君的愛國思想是壹致的。
屈原不僅是壹位偉大的詩人,也是壹位憂國憂民的政治家。如果他身居高位,他就會擔心他的人民。若遠在江湖,則憂其君。他的“興才賦民,聯齊抗秦”的政治主張,始終與他忠君愛國、富國強民的思想和行動緊密結合在壹起。在屈原看來,忠君、愛國、愛民是壹個統壹體,愛民是核心,愛國是關鍵,忠君是前提。國王是壹國之主,是楚國的希望,他對美國政治的理想只能通過國王來實現。所以,無論對曾經重用他的楚懷王,還是對壹直與他疏遠的襄王,他都是“忠君,願入”,“雖死九次,猶無悔”的。在他流亡的幾十年裏,他不斷向國王傾吐心聲。盡管他長期處於絕望的境地,但他仍然履行了作為壹名左派人士和三閭醫生的職責,堅信自己的忠誠會打動國王,獲得信任和重用。所以,當他在流放中多次進諫受阻,絕望到想帶著明確的意誌遠走高飛或尋死,並幾次寫下絕望的詞“我要住在彭先家”時,他無法放下自己熱愛的祖國,生怕國王長期被欺騙,小人繼續禍國殃民,他進行了堅決的鬥爭。"我想從遠處站起來四處跑,尤其是從鎮上跑。"用壹點親情做個聲明,用壹個漂亮老公來糾正。尤其是二十壹年,聞秦將軍破郢,傷心欲絕。雖然寫了壹個絕望的字,但他真的不願意被秦軍毀掉幾百年的輝煌。”我怕朝廷戰敗”、“我悔君之愚”、“我悔君之愚”,最後我緊緊抓住了《鹿曼曼》原著我相信昏庸的國王在國家危難之時可以悔悟,重用他報效國家。終於有壹天,期待已久的國王真的專程來向他請教救國之道。他是多麽興奮和欣慰啊!此時的楚王正在被敵人追殺,為了報效自己心愛的楚國和人民,毅然決定向救世主投降。這種毫不留情的死亡,可謂是壹種偉大的、高尚的、英勇的、忠誠的死亡。這壹舉動讓屈原的“人生悲情結局”瞬間改寫成了壹首波瀾壯闊的詩篇。就這樣,屈原懷著對楚國未來的希望,勇敢地投江自盡,而不是絕望地死去。這壹壯舉的價值還在於喚起了秦襄王的鬥誌,楚國的歷史也因為秦襄王的覺醒而最終得以延續。”《楚世家》說,楚清二十三年為襄王,“襄王自東收兵十余萬,自西自秦取我沿河十五鎮為郡,離秦。“可見,在楚王項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正是因為他采納了屈原救國治國的良策,依靠人民的反秦力量,集中兵力降兵,收復失地,治理國家,楚國的歷史才延續了半個多世紀——這才是無愧於屈原的堅忍不拔,至死無悔的君主!試想壹下,歷史上這樣壹個昏昏沈沈、無能的“宓王”,在都城被秦國攻陷、楚軍大敗、君臣逃命、國力日衰的困境下,還能東山再起,與日益強大的秦國抗衡55年。這不正是三閭博士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非凡的人格魅力強烈感召楚襄王及其人民的結果嗎?這樣看來,屈原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文學創作的壹面旗幟和素質培養的典範,更是政治領域中壹種執著的求索精神。三者是相輔相成的。
第三,司馬遷收集的材料難免不全。
《史記》是記載屈原歷史的最早的史書。作家司馬遷與屈原的生活相距200多年。就當年的信息發展水平而言,司馬遷獲得的信息不可能詳盡真實,難免掛漏。
李中華和朱炳湘在《楚辭研究史》中分析:“司馬遷《屈原和賈生傳》的材料可能來自以下幾個方面。第壹,宮中收藏的古籍,可能有各國《春秋》中屈原的事跡。二是實地調查和走訪獲得的材料。《太史公序》說他二十歲,曾南下江淮,在那裏“赴會,探於穴,浮於遠翔”。這次旅行對他寫屈原有重大意義。在《屈原列傳》、《賈生列傳》中,他也坦承“看屈原在長沙所作所為,想見其為人,不以為恥”。三是屈原作品中的材料。在《屈原賈生傳》的結尾,我說:‘看了《離騷》、《田文》、《招魂》、《哀》之後,我為我的野心感到抱歉。司馬遷廣泛收集了當時存在的有關材料,並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使屈原的時代和生平經歷大體上得以清晰呈現,具有永恒的史料價值和文學價值...但是,距離司馬遷寫《史記》已經200多年了,有些歷史事件的具體時間和相關情況並不容易弄清楚。民間傳言,說法不壹,也使得司馬遷對同壹事件的說法有時不壹致,甚至自相矛盾。.....因此,現代學者對《史記》、《屈原列傳》、《賈生列傳》都有懷疑和批評。”唐先生對邴正也提出了壹連串的問題。要回答他的問題,不僅需要進壹步認真討論現有文獻,還要重視地下文物的發掘(作者順便補充:還必須全面收集有關屈原的民間傳說和相關資料)。我相信,只要我們實事求是,這個問題最終會得到滿意的答案。”
這壹論述說明漢代司馬遷收集的第壹手材料《屈原賈生傳》是不完整的。因為他年輕時只去過“遠鄉”,而“民間傳言不同”,“有些歷史事件的具體時間和相關情況,不太好調查清楚。”況且,由於時間、地域、交通、身體狀況等原因,司馬遷很難也不可能去所有與屈原有關的地方廣泛搜集資料。自然不知道在屈原投江200年後(甚至是2000年),屈原的家鄉還流傳著屈原“易奉救星”而投水自盡的說法。但司馬遷當時身處逆境,把“屈原所處的時代及其生平經歷大體清楚”呈現出來,實屬不易,為人類和歷史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四,秦朝的專制統治對屈原的歷史遺存產生了影響。
秦始皇作為第壹個統壹中國的皇帝,在政治和文化上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的專制和暴力也造成了巨大的遺產。統壹全國後,他掃除了各種妨礙他實現政治主張的異族、異己、異己、異己的聲音,焚書坑儒,樹立了君主專制的壞榜樣。屈原,壹個強硬的反秦派,他的思想,他的詩歌,與他有關的史記,他的家族當然也被壹掃而空。
據陜西韓城縣誌記載:“秦滅楚後,屈原三子皆入秦,壹居蒲城,改姓孫,壹居耀州,改姓方,壹居韓城,仍保持姓氏。”這說明秦滅楚後,楚人尤其是屈人被強行遷到秦國,改姓。忠於秦朝的歷史學家在編目這部正史的時候,可以直接寫其他國家的歷史嗎?更何況是反秦派中堅力量屈原的史記?至於屈原的壹些文學作品,之所以流傳至今,大概是因為當時珍藏的緣故。否則,怎麽會有人在火炬下幸存?想必這也是先秦典籍中沒有屈原史筆的原因之壹。
基於以上幾點,筆者認為,屈原輕易降服救世主並非不可能,況且這個傳說至少在清朝以前就在屈原的家鄉流傳了。因為屈原的史料珍貴而缺乏,我們應該認真對待這個新發現,不管是真是假,不要錯過任何壹個挖掘歷史真相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