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文獻集成》第二版在第壹版既定宗旨的基礎上,進壹步擴大收藏範圍,* * *收山東聖賢著作355種。其中手稿93種,紙幣141種,雕版印刷113種,舊活字4種,石印本4種。經牟婷、紀昀、王、傅增湘、王、欒調甫、陸大猷、瞿萬歷審定的題跋書共四十種,其中王先生題跋書十四種。
比較重要的手稿有明代淄川畢、清代諸城的《周易八記》、清代安丘王鈞的《讀禮記》(王後記)、清代歷城王的《顧年表錄》、清代集寧徐潘虹的《夏註錄》。
值得關註的筆記有縣蔣啟改《周易古籍註釋》十二卷、補編二卷(清註)、清溪縣的《魏言》四卷(民國二十二年秦註、王註、後記)、清峪臺馬興義《國策補編(舊註)王後記)、清相府周良工《全緯略》(清註版)、 《黃培文字獄佚名案》(清註版)、清曲阜孔《畫大雁塔》(清註版)、明子川畢《碧波洋筆記》(清註版)。 傅增湘校註)、蒲月凱《清代嘉善萊陽詞》(清鈔版)、王鈞《清代安丘周子白碟釋文》(民國魏縣丁希田鈔版)、陳介祺《清代魏縣寶字齋藏各種齊器未分冊》(民國黃縣丁聚素鈔
值得註意的刻本有:清即墨黃《易解》十卷(同治十三年即墨園本)、清濟陽張二旗《讀正註度》十七卷(清乾隆八年濟陽高本)、清藤縣張庚《發明古韻》(清道光藤縣張韻心堂、義正阮本)、清心城王等。《新城王族譜》八卷(清乾隆二十五年刻版《新城王》)、清雍都孫廷權《燕山雜記》四卷(清康熙五年刻版)、明海寧查誌龍《戴氏》十八卷(明萬歷十五年刻版《戴相耀》、 以及清逸都薛鳳佐歷社六十五卷(刻本)、顏真卿《顏臨猗文集》十五卷補遺、附錄壹卷(清嘉慶七年顏崇秀在曲阜所印)、明代邊公《邊花全集》八卷、《邊花全集》六卷(清歷城張所印)、清海豐吳仲玉《吳氏石林庵刻山集》
在日照、馬立誠國漢、劉珠成西海、黃縣王守訓、單縣石永邁、聊城、曲阜偃師、單座等第壹系列文獻之後,這壹系列相對集中的是淄川畢、淄川張、宜都趙執信、泰安趙國林、新城王祖昌、歷城李廷芳、安丘王軍
作為清代《說文》四大家之壹,王鈞收藏了《說文解字句讀》30卷(以清貴安和郤詵的批評為依據)、《說文訓詁》20卷(家刻)、《說文學派傳》30卷(家刻)、《讀救禮記》(手稿)1卷。這為全面研究王運創造了更加便利的條件。其中有兩個曾經是遊戲角色的《燈謎》手稿,在今天已經相當罕見,是民間傳說的重要文獻。
自明清以來,即墨黃氏家族姓氏不斷,交遊廣泛,是山東當地的名門望族。前壹輯已收入黃《家乘》20卷(註),後壹輯已收入黃《周易集解》10卷(註)、《西飛亭詩集》2卷(註)、黃《黃詩集》6卷(註)。其中,黃的手稿是山東省委黨校圖書館新發現的孤本,收錄了72人的3997首詩,其中包括300年即墨詩人黃、嘉靖三十二年進士黃、清中葉的黃壽思等。前後十代,壹代又壹代,是典型的文學世家。這本書的發現和影印,應該是研究明清家族文學不可多得的第壹手資料。
安丘曹氏在清朝康熙年間非常突出。曹,康熙二年,第三年進士,與活躍於清初詩壇的王世貞、朱彜尊等人合唱。其弟曹,少年時名魏可,為貴州巡撫,死於吳三桂。後人文主義的脈絡綿延,稱之為壹時的繁榮。《曹氏集》詩、文、詞共三十四種,其中《曹氏家書》手稿三篇,筆記二十壹篇,鮮有發表,代代流傳。它不僅是研究家族文學的重要材料,而且有助於研究清初歷史和文學史。
韓旭是清代中葉著名的金石學家和小學學者。他做了壹輩子婚紗,仍然留下了相當數量的高水平著述。最早影印的王的《許遺書》已令人嘆為觀止。這套叢書還收錄了他的兩種手稿,其中“史記考證”尤為重要。眾所周知,章學誠花了十幾年的時間編撰了壹部目錄學和歷史文獻學的巨著《史記考》,得到了畢元、阮元、謝啟坤等達官貴人的資助,已寫成500卷。道光二十五年,江南巡撫潘恩約請、包、劉對張的文稿進行校訂。道光二十六年,韓旭擬就此《校例》,開宗明義曰:“冗贅重復,漏誤難免。”經過三年的努力,終於定在了300冊。雖然卷數減少了,但內容卻增加了四分之壹。不幸的是,這部傑作在鹹豐六年毀於潘安之火。作為對姚明達《中國目錄學史》的補充,王忠民在《跋》中對《史記考》的編纂過程和悲劇性結局進行了詳細考證。他說,“韓旭在修訂中起著主導作用。”章學誠的這部著作凝聚了許多學者,特別是韓旭的心血,不幸失傳了。這份韓旭在道光二十六年清明節前三天寫的手稿,可以讓我們坐在裏面看這部巨著的樣子。
本叢書收錄的《黃培文子獄案》是清初黃培文子獄的有限原始記錄。該書有山東圖書館的清鈔本,後半部分缺字較多。中科院圖書館有鈔本,經核實,是山東圖書館藏鈔本的底本。鈔本下半部分發黴,字符難以辨認,傳鈔後部分字符丟失。可見,影印山東省圖書館收藏的筆記具有搶救意義。
這壹系列收錄的壹些古籍,壹直備受關註。如張的《昆侖山宅詩》十三卷,就與蒲松齡研究密切相關。萬歷年間查誌龍題寫的《戴氏十八卷》是流傳不廣的重要泰山史料。明代詩人卞公的詩,與王世貞《花全先生文選》四卷傳世,而這次康熙刻本的《卞花全》十四卷,總是鳳毛麟角。順治年間同樣通曉中西方法的數學家、天文歷法專家宜都薛鳳佐,被清稿稱贊?《域人傳》被稱為“域人第壹作”,其代表作《歷社故事》出版於康熙年間,共65卷,傳世本甚少。今天,他從北京大學借來了整本,這對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來說是珍貴的。著名學者棲霞、和王昭元的著作先後被刊刻為《郝遺書》三十四種。其中除了《爾雅義疏》、《山海經簡疏》等少數幾本,其余都很少再版,現在都影印在壹起,其學術價值不容忽視。唐代臨猗顏真卿《顏文集》傳世的有明嘉靖西山安國活字本、西山安國活字本、恩城活字本、乾隆武英堂活字本、道光黃本紀三長事齋活字本,但壹直是最好的壹本,由西山安史本編輯,傅增祥雲“印得很好”。
這個系列收集的兩個家譜也是值得稱道的。壹、新城王世貞家宗譜《新城王家宗譜》共八卷,乾隆二十五年王所印。第二,鄒平馬孜和馬立誠郭漢家族的族譜,《馬史族譜》,民國二十年刊於《世音本》。明清新城王氏姓相當明顯,是名門望族,尤其是王世貞。馬孜和馬國漢以他們的學術成就而聞名。馬孜精通古史,著有《史燚》160卷、《左緯》12卷、附錄8卷,被稱為戴。馬國漢以《禦寒方善姬叔》贏得了清代第壹輯佚書的美譽。兩個人來自同壹個家庭。今天從山東省立圖書館借出的王氏宗譜和馬氏後裔馬壹麟宗譜,是不可多得的名家宗譜,也是歷史研究論文的珍貴資料。
熟悉《聊齋誌異》的學者,應該註意到該書最接近的手稿,是乾隆十六年張在濟南的朱學齋所記,比現存手稿多壹倍,比最早的刻本《清可亭》多49篇。這個鑄雪工作室用影印和排版的方式代代相傳,已經不稀罕了。那麽朱雪齋主人張的生平、學識和文學修養又如何呢?據我們了解,張的《薛竹齋集》只有兩部手抄本。壹是山東圖書館藏《薛竹齋集》十四卷和《蓮塘年譜》壹卷,二是天津圖書館藏《薛竹齋集》七卷。相比之下,山東14卷本相對完整,有自撰年譜,當然是最好的珍本、善本。現在,相信把這本書復制到第二輯裏,會對解決上述問題有直接的幫助。
在調查、收集、整理和修訂山東文獻的過程中,我們深刻認識到搶救、保存和流通農村文獻的緊迫性。雖然要進壹步研究關子、孔子、孟子、鄭玄、辛棄疾、李清照這些山東歷史上耀眼的明星,但他們的著作和相關文獻已無失傳或遺失的危險。相比之下,上面列舉的先賢手稿、筆記,大多束之高閣,靠壹線,獨傳。輕重緩急不言自明。《山東文學集成》在創立之初,就以搶救具有壹定學術價值的稀有文獻為目標,其用意就在此。
我們在領略了齊魯先賢留下的善本秘笈之後,不能不佩服王、魯大煌等老壹輩學者長期致力於山東文獻的收藏和保護,不能不對近幾十年來收藏山東文獻的山東省圖書館、山東省博物館、山東大學圖書館、山東師範大學圖書館、濟南圖書館、山東省委黨校圖書館等單位的主人表示衷心的感謝。對於編纂工作中的錯誤,請讀者批評指正。
山東文獻集成編纂委員會
2007年12月20日發布的新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