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接:/question/24360444/answer/27552431
來源:知乎。
版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基本概念:
市值是指每股價格乘以總股本,而股價等於每股凈利潤乘以市盈率,每股凈利潤就是凈利潤除以總股本。
我們可以看到,由於總股本通常不會頻繁變動,所以我們所說的市值管理實際上就是除權後的股價管理。股價由兩個因素決定,壹個是凈利潤水平決定的每股凈利潤,壹個是市場上投資者給的估值倍數。前者是“基本面”,後者是“未來”。本文提到的“股價”是除權後的。
好消息和壞消息是指會改變公司估值水平的信息,包括來自內部和外部的信息。內部好消息,比如簽了大合同,新技術研發成功;外部利好消息,如扶持政策出臺,限制取消,相關商品價格出現利好變化。消極則相反。
2.股票價格的影響因素
公司的利潤是壹個相對客觀的數字,反映了企業的實際經營業績。通常由相對客觀的第三方評估(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雖然利潤可以通過壹些會計技巧進行調整或隱藏/虛增,但大規模的利潤數據並不真實,無論是多還是少於真實情況,都會引起投資者的不信任。這種不誠信通常會導致監管部門的處罰,所以壹般來說,在嚴格監管的市場,這種情況比較少。
市盈率是比較主觀的。比如我們經常聽到的“概念股”、“正面”、“負面”就是這種主觀性的體現。短期來看,其實是投資者用錢投信心票造成的。比如壹些市盈率達到幾十萬的股票(特殊情況可能是股價已經不能用未來凈利潤折現來衡量,而是用其他方法,比如每股凈資產來衡量),股票的高市盈率在大多數情況下意味著這些公司的投資者。長期以來,股價的支撐不僅僅在於凈利潤,而在於凈利潤持續增長的趨勢。如果公司凈利潤增長放緩,股價通常會下跌,也就是我們經常在財經新聞中看到的“XX公司公布XX年財報,利潤增長低於預期,導致大幅下跌X%”。
3.市值管理的動機
最初的動力來自於股東,無論是在公司任職還是實際控制人,還是小股東,都希望自己的股票買入後更值錢(請註意)。換句話說,股東希望買入時股價越低越好,賣出時股價越高越好。原因很簡單,不用多說。
如2所述,壹個高市盈率公司的管理層經營壓力很大,不僅現有的板塊不能出問題,而且還要保持增長。上市公司高管的考核指標通常有股價的指標,管理層的薪酬制度設計通常有相當比例的股權激勵,所以從管理層的角度來看,他們會有管理股價的動力。
壹個有著相對長期目標的公司,應該時刻關註自己的市值,因為在美國這樣的健全的資本市場,是有敵意收購和最低市值要求的,因為:
1.美國的上市公司通常股權分散。如果公司市值太小,很容易被敵意收購,導致管理層的更替和原大股東失去控制權;
2.“殼”資源壹文不值。如果股價長期過低,走勢波動不大,達不到交易所對交易量和總市值的要求,很容易導致退市。在中國,因為上市公司有最基本的賣出價值,所以會發現上市公司的市值無論多小,通常不會低於654.38+0.5億。
4.常見市值管理策略
對於小投資者來說,他們對股價影響不大,通常是價格接受者。而如果股東也是管理層或者熟悉企業運作的人,那麽空間就很大。
最近有個極端的例子,具體名字沒提。實際控制人自上市以來壹直在減持,每次減持前壹段時間都有壹些利好消息發布。雖然這種行為作為證券市場的投資者應該預見到這樣的風險,但是感覺有點難看。這是壹種極端的市值管理,我個人不建議這樣的行為。
但上述做法的原理大致是通過影響投資者對公司的估值來實現市值管理的壹種方式(同樣,這種做法是極端的)。作為雙重股東+管理者,在股價低的時候買入股票,買入後為公司運營釋放良好信息。或者通過釋放利空消息,股價下跌後還會上漲。妳減持的時候會反過來,我就不贅述了。這裏衡量股價的尺度是股東+管理者的觀點,而由於管理者的身份,他的觀點通常比普通投資者的觀點更準確。
我在2中提到過。股票價格的影響因素包括凈利潤和市盈率。市盈率的變化主要取決於信息,那麽有什麽辦法可以在不影響審計報告意見的情況下改變凈利潤呢?是的,通過企業並購。
事實上,借殼上市的控制人和管理層壹般都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個人認為不能認為是本期“市值管理”所討論的範圍。在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控制人和管理層的情況下,通常通過合並壹些公司來達到市值管理的目的,凈利潤和估值水平往往同時得到提升。
例如:
(1)並購壹家或幾家凈利潤水平較好的同行業公司,可以更好地消化被接收公司,市值至少可以提高利潤增長的百分比。此外,由於競爭程度降低,投資者將期望提高兩家公司的利潤,這也有助於進壹步提升股價。就我感覺,壹般發生在行業前幾名之間。老二和老三的組合可以防止被老大收購,也可以和老大團戰。老大和老三的結合可以拉開和老二的差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動機。
(2)高估值公司的並購也是近兩年中國資本市場最熱的活動。各種亂七八糟的跨行業並購,餐廳收了遊戲,化工收了媒體,等等。這種行為的邏輯是,公司將具有高成長性的資產/經營實體納入了上市公司的範疇,這些資產/實體帶來的利潤增長可以支撐公司的股價增長。說白了,壹個30倍的公司用20倍收購了壹個60倍的小公司,公司整體股價被帶到了40倍。對於包括散戶在內的上市公司股東來說,獲得了10倍的額外估值。對於非上市公司的股東來說,手裏的股票壹下子變成了40倍,壹下子就上市了,簡直是大股東、被收購股東、散戶三贏。
這場M&A狂歡,發生在TMT行業估值高、體量小、難以單獨上市、熊市的背景下。這種奇怪的並購在狂歡結束前還會繼續發生,但狂歡真正結束後,只有真正能帶來良好協同效應的並購,才能真正長期持續推動股價上漲。比如通過並購實現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的轉型,或者上下遊產業的整合等等。
另外,拆分低估值資產也是市值管理的壹種思路,但在中國資本市場很少見到。在這些巨頭中比較常見,比如BAT。比如易迅,很痛苦的時候就被扔了出去...我希望海外的M&A專家能詳細舉例。
5.市值管理的壹些具體方法
(1)公開市場的增減
流程不用介紹,缺點是趨勢完全透明,成本高。對於上市時間短、股權相對集中的企業,操作空間不大。公開市場減持基本同上,大股東集中大量減持對股價打擊很大。通常需要提前披露減持計劃。
(2)定向發行和非公開發行。
定向發行是指定向發行,可以是非公開發行,也可以公開發行200人以上。通常用於並購,如向被收購目標的股東發行股份,以換取持有被收購目標的股權。有時候,同樣是上市公司股東持有的優質資產放入上市公司,既不會稀釋自己的股權,也不會提振股價。而上市公司的小實際控制人通常很難有這樣的能量,這種情況在大型企業集團中較為常見。
非公開發行是指不超過10人。非公開發行是定向發行的壹種,相當於私募。非公開發行對象向公司增資,通常用於增持。
(3)分離和分割
在不違反同業競爭相關規定的情況下,將估值低、盈利能力差的資產/實體轉讓給第三方或移出上市公司。這樣的案例很少,希望讀者提供學習。
(4)盈余管理
在不違反會計準則、不影響審計報告意見的前提下,做壹些會計調整,比如確認收益、資產折舊等科目,做壹些跨期處理的文章。通常空間比較小,對股價的影響壹般有限。
(5)好/壞信息管理
之前已經介紹過了,不再贅述。
(6)公司回購/公開發行
當管理層認為公司股價被低估時,可以用公司自有剩余現金回購流通股,可以提振股價,改善凈資產收益率等財務指標;另壹方面,當公司不缺錢,又沒有好的投資項目時,在稅收等方面,回購通常比分紅更劃算、更方便。回購的股份不壹定註銷,也可以用於股權激勵。
但回購通常不會對投資者的判斷產生本質影響。目前,中國不允許進行市值管理的公司回購,國內上市公司的股票回購必須有指定的目的。
如果公司有好的投資項目,而管理層認為目前公司股價被高估,可以公開增發股票,從資本市場籌集資金,用於新項目的開發。如果新項目是壹個估值比原來高或者凈利率比原來高的項目,就會帶來股價的增長。
(七)杠桿率的調整
杠桿率是指公司總資產與股東權益的比率。當公司有很好的現金流和很好的投資項目,但股價較低時,股東使用債務融資的成本較低。新債會導致杠桿率上升,只要新項目的凈利率高於原有公司,就會帶來股價的增長。
通過(6)和(7)分別調整股份和債務,可以優化資本結構,提高公司股價。
6.摘要
市值管理是個大話題。其實,帶有傳銷味道的“資本運作”這個詞,已經變成了壹個高大上的說法。
上市公司的地位是壹個有價值的融資平臺,尤其是在中國。在中國,除了巨頭,只有上市公司有條件同時玩股票和債券,實際控制人也可以利用其巨大的信息優勢。上市公司新貴不再不懂市值管理,相當壹部分企業家從實業家變成了資本玩家。但是,我相信國內大部分創業者對上市公司的平臺作用還是壹無所知。如果成功上市,公司市值長期低迷,但市值管理沒有做好,確實是壹個遺憾。
希望這篇文章能給讀者提供有用的觀點,其中肯定有很多謬誤。請原諒我。
另外,萬福生科是壹個非常惡劣的企業和中介機構勾結的案例。我覺得老板不是“無知”就是“無辜”,我覺得跟市值管理不搭邊。
編輯於2014-07-04
同意評論38919
分享
謝謝妳的收藏。
張亞波
影視行業資深選手
學過法律?做過投資銀行家嗎?可以談論投資和歷史
27人同意這個答案。
非常重要。市值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壹家公司獲得上市地位後最重要的財務資源。市值不僅關系到股東的財富價值,還影響著公司未來發展的融資成本和抗風險能力。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最大的區別在於,除了兩者都可以從事的產品管理之外,上市公司在資金管理方面還有額外的優勢,而這壹切往往取決於市值。
發布於2014-07-06
同意271評論
分享
感謝收藏
羅帕特裏克
用戶識別
IPO、金融、投行等12話題優秀回答者。
編輯推薦和知乎圓桌收錄的156人同意答案。
大多數老板還是看重股價的。
現在老板們對上市公司的理解不是壹堆股票,而是像壹個平臺。平臺越大,可以從外部獲取的資源就越多。壹個200億市值的明星公司,銀行信托券商甚至保險政府部門的私募都在身邊,介紹標的,拓展基金業務,教老板各種新玩法,推薦團隊,老板路子廣。如果只有壹家市值20億的公司,科研人員可能不喜歡看,老板只能自己動腦筋,自己拿錢找人。在上市公司很難。
市值越大越好。這不僅僅是有錢沒錢的問題,而是還能做多少。
有更高的風險。
上市公司市值是壹切活水之源,是壹切杠桿的支點,是錢箱裏的錢。老板把杠桿都用光了之後,就不僅僅是市值的問題了,還有市值撬動的其他東西會不會崩盤。
比如妳住的房子價格漲跌,妳不需要太在意。但如果把商品房抵押出去借錢開小店,那麽房價就要小心了——萬壹房價暴跌,銀行要求抵押貸款怎麽辦?小店賣不出去,賺不回來錢,最後銀行低價處置房子,給妳壹點錢,不夠運營成本。無家可歸,陷入赤貧,是最倒黴的事。
壹些上市公司的老板就是這麽做的。市值本身是漲是跌無所謂,但是資金鏈太緊就可能斷裂,把其他東西壹起拖下來,那就麻煩了。
新上市的公司壹般不太在意,因為還沒來得及搞那麽多花樣。
穩重的老板相對好壹點,不會太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