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壹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已經發生事。或者想象故事。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幼兒園中班經典成語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幼兒園中班經典成語故事 篇1李陵,字少卿,是漢武帝時的著名大將,很受漢武帝信用,任命他為騎都尉,率軍抵禦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長騎射,又懂得兵法,當時很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戰鬥中,由於寡不敵從,無奈投降了匈奴。聽說李陵投降,漢武帝很是生氣,認為李陵辱沒了自己對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紛紛指責李陵沒有骨氣。
只有太史令司馬遷不這樣認為,他說:“我和李陵壹向沒什麽交情,但我見他為人很講義氣,孝順父母,友愛兵士。他常常想奮不顧身地解救國家的災難,所以,我認為李陵這次在領兵不到五千的情況下,與數萬名敵兵對陣,最後由於傷亡慘重,彈盡糧絕,歸路被切斷,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還認為,他這次投降,並非貪生,而是想等待以後有利的時機再來報答國家。”
司馬遷說得在情在理,但漢武帝卻認為他是替李陵辯護,是非不分,將他關進了監獄,施行“腐刑”。
以後,漢武帝還殺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後很是痛心,於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實現他奮不顧身、為國捐軀的願望。
幼兒園中班經典成語故事 篇2西漢時期,有個叫趙禹的人,是太尉周亞夫的屬官司,壹個偶然的機會,漢武帝劉徹看到了他寫的文章文筆犀利,寓意深刻,認為在當時很少有人及得上他。
漢武帝大為賞識,便讓趙禹擔任禦史,後又升至太中大夫,讓他同太中大夫張湯壹同負責制定國家法律。
為了用嚴密的法律條文來約束辦事的官吏;他們根據漢武帝的旨意,對原有的法律條文重新進行了補充和修訂。
當時許多官員都希望趙禹能手下留情,把法律條文修訂得有個回旋的余地,便紛紛請他和張湯壹起作客赴宴,但趙禹從來不答謝回請。幾次以後,不少人說他官架子大;看不起人。
過了壹些時候,趙禹和張湯經過周密的考慮和研究,決定制定“知罪不舉發”和“官吏犯罪上下連坐”等律法,用來限制在職官吏,不讓他們胡作非為。
消息壹傳出,官員們紛紛請公卿們去勸說壹下趙禹,不要把律法訂得大苛刻了。
公卿們帶了重禮來到趙禹家,誰知趙禹見了公卿,只是天南海北地閑聊。絲毫不理會公卿們請他修改律法的暗示,過了壹會,公卿們見實在說不下去了,便起身告辭。誰知臨走前,趙禹硬是把他們帶來的重禮退還。
這樣壹來,人們才真正感到趙禹是個極為廉潔正直的人,有人問趙禹,難道不考慮周圍的人因此對他有什麽看法嗎?他說:“我這樣斷絕好友或賓客的請托,就是為了自己能獨立地決定、處理事情,按自己的意誌辦事,而不受別人的幹擾。
幼兒園中班經典成語故事 篇3秦朝滅亡以後,劉邦和項羽展開了長達五年的楚漢戰爭。
有—天項羽在陣前向劉邦喊話,要與他決壹雌雄。劉邦回答說:“我開始與妳都受命於楚懷王,約定先定關中的為王。但是我先定關中後妳卻負約,讓我到巴蜀去當漢王。這是妳第壹條罪狀。妳在去救援趙軍途中,殺死上將軍宋義,自稱上將軍,這是妳第二條罪狀。妳違抗懷王命令,擅自劫持各諸侯的兵馬人員,這是妳的第三條罪狀。”接著,劉邦又揭露項羽燒毀秦宮、掘開秦皇墳墓,搜刮財物,殺死投降的秦王子嬰,活埋二十萬秦國百姓,殺害義帝等罪狀。在講到第十條罪狀時,劉邦說:“妳作為臣子而殺死君王,又殺害已經投降的人,為政不平,對訂立的約定不講信義,為天下所不容,屬於重大的叛逆。妳犯下如此十條大罪,我興仁義之兵來討妳這個逆賊,妳還有什麽面目向我挑戰!”
項羽聽了劉邦的話,氣得渾身發抖,命令弓箭手向劉邦放箭。結果,壹箭射中劉邦前胸,漢軍只好遲兵。
幼兒園中班經典成語故事 篇4武曌是唐高宗時的皇後,她在高宗死後,就臨朝聽政,不久,他廢了中宗,改立國號叫周,還自稱為則天帝,就是我們壹般稱的武則天。當她臨朝聽政的時候,太子中宗已經長大了,可以處理國家的大事了,但是則天帝還是不肯放手。在那個當時,許多的大臣都很不滿,紛紛上書勸止;其中有壹位叫做蘇安恒的大臣,也上了壹本奏疏,勸諫則天帝。
奏疏上說:“太子現在的年紀已經很大了,才德也不錯,妳卻還貪戀著皇帝的寶座,而忘了母子的情分,時間已不能讓妳拖延下去,我以為上天和百姓們,都是傾向李家的,妳現在雖然還平安的坐在皇上的位子,總要知道物極必反,器滿則傾的道理吧!”鸌冠子壹書曾有“物極必反,命曰環流”這句話,就是說壹件事情到了極端的時候,壹定會產生變化,而造成全然不同的結果。
小朋友,這是壹句勸人的話,含有適可而止,不要過分的意思,和器滿則傾是同壹個意思。
壹個人如果太貪心,對於地位和財富,毫不知足的攫取,人家就會說他“物極必反”。其實這句話也含有壹點兒妒意。
幼兒園中班經典成語故事 篇5宋朝著名的書畫家米芾,生活放蕩不羈,裝瘋賣傻,人稱米癲。他的書畫,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據說,米芾喜歡收藏古代名貴字畫,收藏的辦法卻常常采取欺騙手段。他只要打聽到誰家有古代字畫,就千方百計把它借來,說是觀賞,其實是臨摹。他可以臨摹得和原作壹模壹樣,然後把摹本歸還給人家,而自己留下真跡。有時把別人的古代書畫珍本借來,經過精心臨摹之後,故意把真跡和摹本混在壹起,讓別人選擇。因為他臨摹得十分逼真,別人常把摹本當真跡收下來。
米芾除了騙取別人的書畫珍品外,還采取蠻橫的手段去占有。有壹次,米芾乘船時遇見了書畫收藏者蔡攸。蔡攸把自己收藏的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真跡給他看。他壹看就不肯放手了,壹定要用壹幅畫同蔡攸交換。蔡攸不同意,他就苦苦哀求,糾纏不休,最後竟以投河自盡相威脅。蔡攸無奈,只得同意交換。
對於米芾采取的這種騙取占有別人字畫的不正當手段,當時的人就斥之為巧偷豪奪。蘇軾在《次韻米芾二王書跋尾》中也說:巧偷豪奪古來有,壹笑誰似癡虎頭。
舊時形容達官富豪謀取他人財物的手段。現指用各種方法謀取財物。
幼兒園中班經典成語故事 篇6大禹在視察了各地洪水的情況後,覺得光用土壤來堵水,不能根本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應該把水疏導出去。為此,他大力開掘溝渠讓水流到汪洋大海中去。
禹帶領百姓們在野外辛勤地工作了十三個年頭,曾經三次過自己的家門而不入。最後,他終於戰勝了洪水,使江河通暢,東流大海,湖泊疏浚,能蓄能灌。原來被淹沒的土地,如今又變成了良田。到了戰國初,有個叫白圭的水利專家,也非常出名。什麽地方河堤有了裂縫、漏洞、滲出水來,他壹到就能修好。後來,他被請去魏國當相國,魏國的國君對他很信任。
有壹次,孟子來到魏國,白圭在會見他的時候,表露出自己有非凡的治水本領,甚至自己吹噓說:“我的治水本領已經超過大禹了!”孟子是位非常有學問的人,當場駁斥他說:“妳說錯了,大禹治水是把四海當作大水溝,順著水性疏導,結果水都流進大海,與己有利,與人無害。如今妳治水,只是修堤堵河,把鄰國當作大水溝,結果洪水都流到別國去,與己有利,與人卻有害。這種治水的方法,怎麽能與大禹的相比呢?”
以鄰為壑的的意思:拿鄰國當做大水坑,把本國的洪水排泄到那裏去。比喻只圖自己壹方的利益,把困難或禍害轉嫁給別人。
幼兒園中班經典成語故事 篇7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壹個小孩兒名字叫孔融。他家有六個兄弟,他排行第六,大家都叫他小六兒,因為他性情活潑、隨和,大家都喜歡他。
雖然家裏兄弟多,但爸爸媽媽對他們每個人的要求都很嚴格:要勤奮讀書;對人要懂禮貌;說話要和氣;無論什麽事,兄弟們都要互相謙讓,不要光想著自己;別人有困難要給予幫助。孔融年紀雖小,爸爸和媽媽的話,他都記得清清楚楚。他喜歡做事,總搶著掃地呀,端碗什麽的,非常討人喜歡。
在孔融四歲那年,有壹天,爸爸的壹個學生來看老師和師母,並帶來了壹大堆梨。客人讓孔融把梨分給大家吃。在爸爸點頭同意後,小孔融站起來給大家分梨。他先拿個最大的梨給客人;然後挑兩個大的給爸爸、媽媽;再把大的壹個壹個分給了哥哥們;最後,他才在壹大堆梨中,拿了壹個最小的給自己。
客人問小孔融為什麽撿壹個最小的給自己呢?孔融回答:“我年紀最小,當然應該吃最小的。”客人聽了孔融的回答直誇獎他。爸爸也滿意地點了點頭。
教育意義:
他告訴人們要學會孝親敬老,懂得尊重,學會分享,禮讓,不要自私自利。現在的孩子由於溺愛,很容易沒大沒小,處於“小皇帝”“小公主”狀態。
幼兒園中班經典成語故事 篇8北宋時候有壹個叫陳堯咨的人,非常善於射箭,當時的人都知道他是壹個百發百中的射箭手,所以大家都對他很敬佩。陳堯咨受到大家稱贊之後,覺得自己的本領已是天下無雙,便驕傲自滿起來。
壹天,陳堯咨又在靶場表演他那百步穿楊的絕技。壹箭射出,把又細又軟的柳枝條射斷了。觀眾們看得大聲喝彩,並要求他再來壹次。這時有個賣油的老頭正從那裏經過,看了後,卻笑著說:“這有什麽了不起,只不過手法熟練些罷了!”陳堯咨聽了,不禁大怒,喝道:“妳這老頭有什麽本領,竟敢藐視我?”老頭回答:“我哪裏敢藐視妳,我只是從幾十年的斟油經驗中,知道做熟了的事情,便會找出竅門來的道理。”說著,便從他的油擔上取下壹個葫蘆,葫蘆口上放壹枚方孔銅錢,然後打了壹勺油,高舉油勺往葫蘆裏倒,倒下的油直得像壹條線似的穿過錢孔進入葫蘆中。油倒完了,把銅錢拿起來給大家看,錢孔周圍竟沒有壹絲油漬,大家看了都贊嘆不已。老頭微笑著對陳堯咨說:“我這也沒有什麽了不起,只是熟能生巧罷了。”陳堯咨聽了,壹聲不響便掉頭走了。
後來的人便根據這故事引申出“熟能生巧”這個成語,用來說明熟悉了所做的事情,便能找出做得更好的辦法來。
幼兒園中班經典成語故事 篇9宋王朝逐漸衰落之時,北方的金兀術趁機向中原大舉進攻,侵占了宋朝不少地盤。嶽飛率領嶽家軍對金兵進行了頑強的抵抗,而秦檜主張議和。秦檜抓住宋高宗懦弱膽小、優柔寡斷的弱點,竭力宣揚議和的好處。宋高宗同意了,可是嶽飛和許多大臣、將領都不同意。秦檜壹心要將嶽飛除掉,可這並非壹件易事。
壹天,秦檜坐在家裏東窗下,仍為此事發愁。夫人王氏為他出主意說:“嶽飛手下的王貴,在壹次戰鬥中膽小怕死,按法當斬,經眾將求情嶽飛才免他壹死。他肯定懷恨在心,妳何不讓他告發嶽飛呢?”
秦檜派人找到王貴,引誘他誣告嶽飛“謀反”。沒想到王貴不肯。秦檜壹夥就對他施以酷刑,並以其全家性命相威脅,王貴無奈屈服。秦檜終於殺害了嶽飛。
後來,秦檜遊西湖時,得病死去。他死後七日,王氏請來道士為他做道場,超度他的亡靈。道士痛恨秦檜殺死了國家忠良,就裝模作樣做了壹陣法事,然後對王氏說:秦檜正在地獄裏受拷打之苦,閻王小鬼們正在審問他。道士說:“秦大人對我說:‘麻煩妳轉告我夫人,東窗事發了。”
東窗事發,比喻陰謀已敗露。
幼兒園中班經典成語故事 篇10名醫扁鵲,有壹次去見齊桓公。他在旁邊立啦壹會兒對桓公說:“妳有病啦,現在病還在皮膚的紋理之間,若不趕快醫治,病情將會加重!”桓公聽啦笑著說:“我沒有病。”待扁鵲走啦以後,桓公對人說:“這些醫生就喜歡醫治沒有病的人把這個當做自己的功勞”
十天以後,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裏,如果不治,還會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鵲走啦以後,桓公很不高興。
再過啦十天,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轉到腸胃裏去啦,再不從速醫治,就會更加嚴重啦。桓公仍舊不理睬他。
又過啦十天,扁鵲去見桓公時,對他望啦壹望,回身就走。桓公覺得很奇怪,於是派使者去問扁鵲。扁鵲對使者說:“病在皮膚的紋理間是燙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在肌膚是針石可以治療的;在腸胃是火劑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啦骨髓裏,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啦,我也沒有辦法啦。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請求啦。
五天以後,桓公渾身疼痛,趕忙派人去請扁鵲,扁鵲卻早已經逃到秦國啦。桓公不久就死掉啦。良醫治病,病在表皮時就及時醫治。這是為啦在剛顯露苗頭時及時處理。事情的禍福也有開端,所以聖人總是盡可能早地予以處理。
幼兒園中班經典成語故事 篇11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名字叫公明儀。他對音樂有極深的造詣(yì),善於彈琴。他的琴聲優美動聽,人們聽到如此美妙的琴聲之後往往如醉如癡。
有壹年的春天,他帶著琴來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xù)的春風將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讓他心情非常舒暢。他環顧四周,發現不遠處有壹頭大公牛正在吃草。他興致勃發,突發奇想要為這頭公牛演奏壹曲,於是他撥動琴弦,對著這頭公牛彈奏了壹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雖然公明儀彈奏的曲子非常悅耳動聽,但是那頭吃草的牛兒卻根本不理會那高雅的曲調,仍然低著頭繼續吃草。因為公牛雖然能聽到琴弦發出的聲音,但是並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儀見美妙的琴聲並不能打動這頭不懂音樂的牛,非常無奈。過了壹會兒,他又想出了壹個辦法。公明儀撫動琴弦,彈出壹段段奇怪雜亂的聲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蠅聲,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犢(dú)發出的叫聲。這時候這頭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麽似的,搖搖尾巴,豎起耳朵,聽了起來。
後來,人們就用“對牛彈琴”來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或對外行人說內行話,白白浪費時間;現在也用來譏笑人說話不看對象。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兒童成語故事大全
幼兒園中班經典成語故事 篇12亡羊補牢告訴我們: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犯了錯誤,遭到挫折,這是常見的現象。只要能認真吸取教訓,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繼續犯錯誤,遭受更大的損失。
從前有壹個牧民,養了幾十只羊,白天放牧,晚上趕進壹個用柴草和木樁等物圍起來的羊圈內。
壹日清晨,這個牧民去放羊,發現羊少了壹只。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有狼從窟窿裏鉆了進來,把壹只羊叼走了。
他的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壹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去修羊圈幹什麽呢?”沒有接受鄰居的好心勸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又少了壹只羊。原來狼又從窟窿裏鉆進羊圈,又叼走了壹只羊。
這位牧民很後悔沒有認直接受鄰居的勸告,去及時采取補救措施。於是,他趕緊堵上那個窟窿,又從整體進行加固,把羊圈修得牢牢實實的。
從此,這個牧民的`羊就再也沒有被野狼叼走過了。
牧民的故事告訴我們:犯了錯誤,遭到挫折,這是常見的現象。只要能認真吸取教訓,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繼續犯錯誤,遭受更大的損失。
幼兒園中班經典成語故事 篇13呂蒙是三國時期吳國將領,武藝高強,戰功卓著,可是不愛讀書。起初,吳主孫權對呂蒙說:“妳現在身當居要職,要多讀些書。”呂蒙說軍務繁忙沒有時間,孫權說:“我難道是要妳精通經史而成為學問淵博的學者嗎?只是要妳讀點書,增長壹點見識,開闊壹些視野。妳說軍務繁忙,難道比我還忙嗎?我常常抽時間讀書,感到收獲很大。”呂蒙於是開始利用空余時間讀書。
後來魯肅要到陸口,路過呂蒙的轄區時,魯肅覺得呂蒙是個大老粗,不想去見他。有人勸他說:“呂將軍已經今非昔比了,應該去看看他。”於是魯肅來見呂蒙。大家喝酒喝得高興時,呂蒙問魯肅:“現在將軍重任在身,要與關羽為鄰了,要怎麽防備他呢?”魯肅說:“還沒想過,到時候再說吧。”呂蒙說:“現在吳蜀雖然結成了聯盟,但關羽是虎狼之人,怎麽能不早作準備呢?”於是給魯肅籌劃了五條計策。
魯肅非常驚奇,說:“妳如今的才幹謀略,已不再是過去吳下的阿蒙了!”呂蒙說:“對於有誌氣的人,分別了幾日後,就應當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了!”
“刮目相看”是比喻重新認識事物。
幼兒園中班經典成語故事 篇14戰國時代,各諸候國之間為了爭奪土地,經常發動戰爭。大秦帝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占領了韓國的壹塊土地野王。在野王鄰近有另壹塊土地上黨,他們的地方官員看到野王輕易地就被秦軍攻下,怕上黨也守不住,就寫信給趙國,表示願意歸順,希望得到趙國的庇護。
趙國的君臣們對於要不要接受上黨的歸順,意見不壹,大家展開激烈的爭論。平原君趙勝說:“上黨這麽大塊的地方,我們不用出壹兵壹卒,就可以得到,為什麽不要呢?”平陽君反對說:“就是因為不花力氣得到好處,輕易要了,恐怕會招來大禍。”趙王因為不想失去這塊到嘴的肥肉,便支持平原君的主張,並且派他去接收上黨,把它劃為趙國的領地。大秦帝國知道後,認為趙國存心和自己作對,就命令白起率大軍去攻打趙國。結果趙國的四十萬大軍全部被秦軍殲滅,國都邯鄲也被圍困,後來平原君帶毛遂去楚國,說服楚王聯趙抗秦,最後楚國出兵,才解除了趙國的邯鄲之圍。
趙王和平原君因為貪圖眼前可以獲得上黨土地的利益,而差點導致趙國滅亡。後人便形容他們的行為是“利令智昏”。
幼兒園中班經典成語故事 篇15從前大禹治水時堵塞洪道,疏通長江黃河並使四夷九州溝通起來,整治的大河三百條,分支河道三千條,水渠溪流不可計數。大禹親自擡筐揮鏟,終於匯聚地面的水而使它歸入大江河。禹是大聖賢,仍親自為天下事務如此操勞。
相傳在堯的時代,中國有大川三百條,支流三千多,小的河流到處都是,壹旦發生大水,江河橫溢,常把田地和房子都沖毀了,人們生活十分痛苦。後來大禹擔起了治河的重任,他親自拿著治水的工具,和人們壹起開通水道,疏通洪水,終於匯聚地面的水而使它歸入大江河。因為太勞累,以至腿上無肉,小腿上的汗毛也被磨光了,身體常常浸沐在暴雨中,頭發被強風給吹動著,每天頂著烈風急雨不斷辛勤地工作,只希望早日消除洪水,讓天下百姓能夠安居樂業。
《莊子·天下》記載,墨子稱禹“沐甚雨,櫛疾風”,因此,要讓後世的墨家,多用羊皮、粗布做衣服,用木鞋、草鞋做服飾,日夜不停地操勞,把自身清苦看作是行為準則。並且還說:“不這樣做,就不符合夏禹的主張,也就不配稱作墨家。”
後來“櫛風沐雨”就被用來比喻行程非常辛苦,在外奔走,極為辛勞。亦可作“沐雨櫛風”。
幼兒園中班經典成語故事 篇16戰國末期,秦國有壹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他因在趙國經商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名子楚,當時在趙國做質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後,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莊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和趙姬的手中。
當時養士之風甚盛,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便都養有門客數千人,呂不韋也養了三千門客,作為他的智囊,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門客,三教九流的人,應有盡有,他們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和心得;都提出來寫在書面上。匯集起來,成了壹部二十余萬言的巨著,提名“呂氏春秋”。
呂不韋就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壹天下的經典。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都鹹陽公布:懸了賞格,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壹字或減壹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壹斤)。這段記載,見“史記”:“呂不韋傳”。後來的人,根據這個故事,引申成“壹字千金”壹句成語,用來形容壹篇文章的價值很高,或者稱贊壹篇文章在修辭上特別出色,字字珠磯,不可多得。
幼兒園中班經典成語故事 篇17有壹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壹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但是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裏很是著急。但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樣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壹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壹下說,“不行,時光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沈思了壹會兒,對向導說:“妳什麽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明白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壹轉,辦法來了,他壹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明白前面有壹大片梅林,那裏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壹聽,仿佛已經吃到嘴裏,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幼兒園中班經典成語故事 篇18古時候,有壹個姓梁的女子,人稱梁姑,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跟她的哥哥壹家人住在壹起。
有壹天,哥哥和嫂嫂下地幹活去了,梁姑就在家獨自照看著哥哥的壹個兒子和她的兩個孩子。當她在屋外的庭院裏洗衣服的時候,屋裏突然著起了熊熊大火,烈火將三個小孩子堵在屋子裏,情況十分危急。
梁姑奮不顧身地沖進屋子裏,想先把哥哥的孩子救出來,但是因為屋子裏濃煙滾滾,根本分不清哪個孩子是自己的小侄兒,所以等她把孩子抱出來壹看,卻發現得救的是自己的兒子。這時候,火勢越來越猛,再進去救孩子的話她自己都有生命危險。她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捶胸大哭,心裏想:這怎麽得了啊!要是我不能把哥哥的孩子救出來,自己的孩子卻得救了,這樣壹來,家家戶戶不都會知道我是壹個自私自利的小人了嗎?那麽我以後將再也沒有臉去面對我的哥哥和嫂嫂了啊!不行,即使沖進去被燒死,我也得把自己的侄兒救出來!於是,她冒著生命危險再壹次沖進了已成火海的茅草屋,結果孩子沒有被救出來,她自己也被燒死了。
後來人們就用“家喻戶曉”來表示壹些人物、故事或者事件每家每戶都明白,人人都知道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