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龐的人格成就

龐的人格成就

龐長期從事昆蟲學和生態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他創辦了昆蟲生態實驗室,主持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重大研究項目,將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引入昆蟲種群生態學研究領域,提出了害蟲種群控制系統的理論和研究技術。近年來,他還提出了利用外來植物的次生化合物來控制害蟲的新思路。根據種的概念,他重新整理了瓢蟲科的分類系統,整理了分布於中國及其鄰近地區的近700種瓢蟲,發表了近65,438+000個瓢蟲新種,建立了壹個新亞科,還發表了65,438+02個赤眼蜂和池蝶的新種。他創辦了集教學、科研、科技示範為壹體的深圳龍崗生態農業示範基地。作為國家重點學科和農業部昆蟲學與毒理學重點實驗室,為華南農業大學昆蟲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昆蟲種群生態學與害蟲種群系統控制

早在蘇聯留學期間,龐就認識到昆蟲生態學,特別是昆蟲種群生態學是害蟲防治的基礎。他如饑似渴地閱讀了大量相關書籍和文獻,並對瑞典麥稈蠅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回國後根據自己的研究實踐和認識,在《昆蟲學雜誌》1962發表了壹篇論文。鑒於害蟲猖獗的周期性和害蟲數量的平衡性,本文對馬世軍先生關於非生物因素(如氣候)是影響害蟲發生的關鍵因素的論斷表達了完全不同的看法,認為生物制約是影響害蟲發生的關鍵因素。這引發了壹場學術討論。同時發表了關於溫度對昆蟲呼吸強度影響的論文。提出了昆蟲呼吸恒溫帶的新概念,引起了國內外同行的註意。

在中國十年動亂期間,中國科學家的工作受到嚴重幹擾,國際有害生物控制研究領域發展迅速。其中最突出的有兩個方面,壹是IPM戰略的提出,二是系統科學理論和技術在生物學研究領域的應用,使害蟲防治的研究進入了壹個全新的階段。65438-0978撥亂反正後,他敏銳地洞察到國際有害生物防治領域的兩大發展對未來植保工作的意義,決心將系統科學引入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研究,開創我國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新局面。1978+00年6月在北京參加壹個學術會議的機會,他把自己的想法向我國老壹輩昆蟲學家、中國農業大學關教授坦白,得到了關先生的大力支持。返校後,他帶領自己的研究生和壹批老師,以1974開始的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示範點廣東陽江海陵島為基地,開始了這項創舉。在接下來的20年裏,他壹方面自學了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並將其應用於害蟲種群動態的研究;另壹方面,我們與中國農業大學植物病理學家曾士邁教授合作,成立了全國植保系統工程委員會,舉辦了多次全國植保系統工程研討會,推動該領域的發展。在此期間,他經常與華南農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的數學家和系統科學專家會面,探討將系統科學應用於生態學研究的技術問題。經過多年的研究,本文在總結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害蟲種群系統控制理論,並發展出壹套相應的研究方法,包括明確界定“種群系統”的概念,提出研究目標和範圍;提出了建立適合昆蟲種群系統研究和應用的種群狀態方程的原則和方法。解決了建立具有種群動態預測和研究種群最優控制功能的害蟲種群系統模型的問題。改進和發展了人口生命表技術,提出了評價各種因素對人口控制效果的方法和多人口存儲系統的信息處理方法。這些理論和方法已在海陵島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的實踐中得到應用和驗證。1990與曾士邁教授合著,發表了《系統科學在植物保護研究中的應用》。1994年完成專著《害蟲種群系統控制》,建立並系統闡述了害蟲種群系統控制的理論和方法。

2.昆蟲種群生態學與害蟲生態控制

昆蟲種群生態學在基於生產系統的害蟲控制中起著重要的基礎作用。龐將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引入種群生態學的研究。他帶領研究生對各種重要農業生態系統中節肢動物群落的組成、結構、多樣性、穩定性和相似性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發表了壹系列論文,並與學生尤敏生合作編寫出版了我國第壹本昆蟲群落生態學教材。

龐及其弟子在系統害蟲種群控制和昆蟲群落生態學的基礎上,以同樣的科學思維研究了作物生態系統結構與害蟲控制功能的關系。根據害蟲生態控制的目標,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害蟲生態控制研究方法,並於2002年出版了專著《害蟲種群生態控制》。他的弟子繼承和發展了他的學術思想,進壹步提出了基於生物多樣性恢復和保護的有害生物生態控制體系的科學理念,建立了壹系列重要的農作物有害生物生態控制體系,在有害生物控制、食品安全、生物入侵和生物安全與環境保護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為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

3.天敵昆蟲的分類利用及生物防治

受“華南生物防治之父”蒲哲龍教授的影響,龐早在蘇聯留學期間就對天敵昆蟲的分類利用和生物防治產生了興趣。他的妻子李利英曾在蘇聯學習,回國後從事生物防治工作。他們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的興趣堅定了他們在生物防治領域為祖國做貢獻的理想。1966發表了他在天敵昆蟲分類領域的第壹部著作《廣東省瓢蟲科新種記述》(鞘翅目:瓢蟲科)。1975對我國食蟎瓢蟲種類進行了系統整理。1979年與毛金龍合作出版專著《中國經濟昆蟲誌,第14卷》,建立了中國瓢蟲分類體系。1982期間,赴美國合作研究,借鑒美國華盛頓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日本福井大學植物標本館、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部分瓢蟲模式標本,系統整理了我國的瓢蟲,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瓢蟲的研究。後來與福建農林大學黃邦侃教授合作,對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的瓢蟲進行了系統的采集和整理。與廣西農科院蒲天生研究員合作,對廣西的瓢蟲進行了采集和整理。壹生發表瓢蟲分類論文34篇,瓢蟲新種125種。他還培養了壹批瓢蟲分類人才。目前國內從事瓢蟲分類的專家大多是他的研究生。此外,他還發表了12赤眼蜂和池蝶蚌新種。

可以說,對天敵昆蟲進行分類利用,使生物防治造福人類,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是龐壹生的追求。十年動亂期間,在正常的教學和科研無法開展的情況下,他參加了以李利英為首的廣東生物防治工作隊,作為主要骨幹在廣東雷州半島農業生產第壹線推廣害蟲生物防治技術。帶領師生到廣東海陵島建立以生物防治為主的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示範區,與浦哲龍教授在廣東四會大沙建立的示範區相呼應,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培養了壹批農業害蟲生物防治骨幹,為農民增收和農業發展做出了貢獻。同時,我還參與了《天敵圖集》和《水稻害蟲天敵圖說》的編寫。

4.生物多樣性研究與自然保護區建設

龐長期從事昆蟲學和生態學研究。半個世紀以來,他在全國各地的自然保護區開展昆蟲標本采集和專項調查活動。

龐在20世紀末致力於自然保護區建設的研究。65438-0988,帶領研究生在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事瓢蟲類的研究。1992年秋,應廣東省林業學會邀請,參加專家代表團考察南嶺省級自然保護區。專家組經過調研,建議在汝陽八寶山、陽山秤架、大頂山、龍潭角、連州大東山等5個省級自然保護區的基礎上,建立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龐查閱大量文獻,研究華南古生物群落的進化史,考察南嶺生物多樣性,提出南嶺和嶺南是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的地區的科學結論,在華南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1993年底,經國務院批準,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式成立。1996期間,龐應邀主編了《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研究》壹書。他多次深入粵北山區,三次攀登廣東最高峰——海拔1902米的石坑孔,經過無數個日日夜夜的苦心經營,終於在2003年發表。這本書受到各界的高度評價,並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除了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龐還為廣東石門臺等多個省級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5、作物保護工程和植物保護劑研究

1999年,龐根據昆蟲和植物的協同進化原理,提出了作物無公害工程和植物保護劑的新概念,即通過基因工程改變作物次生化合物的組成,達到驅除害蟲的目的和利用外來植物次生化合物驅除害蟲的新思路,建立了植物保護劑的研究方法,開辟了植物保護研究的新領域。龐多次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獎勵。其中包括:

2001《中國經濟昆蟲》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978年“利用赤眼蜂防治稻縱卷葉螟”獲廣東省科學獎;

1979,《瓢蟲分類研究》獲農業部技術進步壹等獎;

1989《水稻害蟲天敵圖解》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8《重要胡蜂類群的分類系統發育》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1985“基於生物防治的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89《害蟲種群控制中的系統工程成果》獲廣東省系統工程優秀成果獎;

65438-0995《害蟲種群系統的控制》由廣東省優秀科技著作出版基金出版,被列入國家當代重要科技著作出版計劃(農業領域);

2001《害蟲種群系統控制》獲廣東省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

  • 上一篇:巴蜀中學壹年學費多少?
  • 下一篇:微信好友丟了怎麽找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