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不愧為“中國刻瓷第壹人”
師傅給我看了壹個綠色的小雕花瓷花瓶,上面刻著壹朵金黃色的梅花,背面還有毛主席寫的“詠梅”二字,也是金黃色的。整件作品精致、巧妙、有趣。師傅說這是他的第壹件刻瓷器的作品,也是淄博第壹件刻瓷器的作品。然後他回憶了那次經歷。
1974年冬天,張明文第壹次看到了刻在小瓷瓶上的牽牛花。瓷雕畫既像中國畫又像金石畫。那是來自青島的鄭慧敏的作品。看完之後,他著迷了。回家後,他設計並雕刻在壹個瓷花瓶上,於是壹朵梅花和毛澤東的“符?”“詠梅”這個詞就是在他的指揮下誕生的。沒想到,這個雕花瓷梅花瓶被外交部禮賓司司長看中,當即訂購了300件。為了盡早完成這項任務,第二年夏天,他去青島拜師師從石柯和鄭慧敏,從此踏入了瓷雕藝術的新天地
在主人家裏,我看到壹本封面印著馬克思頭像的外國書。主人說這是卡爾?馬克思。他翻到書中的壹幅馬克思畫像,說那是他的雕瓷作品,用手指給我看用德語記錄的這段話:“從此,中國的外交禮物換成了雕瓷盤。”王先生自豪地說,這是對淄博陶瓷國際地位的肯定,也是當時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傳統藝術的高度評價。
1981年6月,中國首次在國外雕刻瓷器——張明文入選中國國家展團藝術家赴德進行現場瓷雕表演。在眾目睽睽之下,在無數藍眼睛的“聚焦”下,伴隨著叮叮當當的節奏,他從容地雕刻出德國著名人物的頭像。在那裏呆30天。他在瓷盤上成功完成了馬克思、貝多芬等五位哲學家、藝術家的光輝形象創作。人們真的被這位來自“中國”之鄉的中國人的驚人技藝所折服,贊嘆和驚喜不絕於耳。
張師傅此行不僅為祖國賺回了11000馬克(折合4萬人民幣)的外匯,更讓人欣慰的是中國的瓷雕藝術震驚了西方世界,進入了國際媒體和全球公眾的視野。
資料顯示,0983年6月5438日至6月5438日,《大眾日報》報道了張明文先生在美國第十四屆世博會上的瓷雕表演,在國際藝術界引起轟動。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和他的妻子、美國政府官員、來訪的菲律賓總統伊梅爾達和美國宇航員都觀看了張明文的現場表演,並稱贊他是“真正的藝術家”。《紐約日報》連載了五天,發表了壹篇題為《張明文,世博會的奇才,中國館的瓷雕師》的專題文章。許多報紙、電臺、電視臺都報道了張明文精湛的瓷雕藝術,這次出國演出直接為國家創造了49970美元的外匯。在當時的中國,這是壹個奇跡!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善於對瓷雕藝術的實踐進行總結和思考,並上升到理論層面。他多次在寫作中總結自己的藝術見解和實踐經驗。在《刻瓷藝術與理法之趣》壹文中,他積累了多年的經驗,對刻瓷的起源、刻瓷與繪畫的關系、篆刻與書法、刀切與著色的運用做了詳細的論述。是省內最早的刻瓷論文,成為後來很多學生的重要學習資料。張明文還編著了《刻瓷大綱》,在全國推廣了刻瓷的技術和工藝。
大師:“瓷雕傑作”
在主人家裏,有壹個玉色的青瓷鹿頭瓶,上面雕刻著許多女士。人物栩栩如生,美輪美奐,猶如敦煌壁畫的刻瓷移植。整個畫面給人壹種平和安寧的向往。張明文先生指著這件珍貴的作品說,這是我最喜歡的“孩子”。不同意外商投資50萬買我的原作。這是我作為國手工作的證明。他介紹,我用的是景德鎮的細瓷,用的是天然的鉆石做筆,盡我所能完成雕刻,以告慰保護和開發敦煌石窟的先輩們,因為這是我在敦煌多次寫生的資料集。我把身材比例從六個頭誇大到八個頭。制作過程中,用特制的鉆石切刀,壹行壹行,專註從容,十指發力,汗水流過瓶身背面。尤其是刻人物臉,已成定局,不可修改。如果妳在附近,那就更難了。
這幅作品以瓷雕的形式展現了沈積在瓷器上1600年的敦煌壁畫,可以說是壹次大膽的藝術創新。
不久前,藝術評論家肖連強在《藝術鏡報》上撰文“瓷雕傑作”,盛贊張明文的作品。他說,張明文把雕花瓷從陶瓷的裝飾附屬物中剝離出來,使之成為壹種真正的藝術形式,得到了國內嚴肅藝術界的認可。他為國家培養了壹大批拔尖的瓷雕人才,瓷雕產業化,成為當地文化經濟的壹個亮點。他說,中西造型中的審美趣味,都可以用雕瓷的形式完美地表現出來,審美趣味是豐富多彩的。張明文的瓷雕作品《敦煌歸真》是瓷雕作品的巔峰之作。該設備是壹個莊嚴和安靜的鹿頭瓶。作品是單線素描,壹群飛舞的舞者,或蹲,或站,或玩,或打。輕中有靜,雅中有濃。這是不可多得的瓷雕藝術精品,也是張明文的心血之作。張明文曾多次前往敦煌莫高窟臨摹壁畫。站在前輩們留下的藝術瑰寶面前,他被感動了,追尋著不朽的飛天精神和震撼人心的中國藝術之魂。
雕刻瓷器是壹種高度熟練的藝術風格。在其發展過程中,藝術家們掌握了豐富的表現技巧和高超的技藝。壹個瓷器雕刻師光有好的創意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嫻熟的瓷器雕刻技藝,需要在實踐中耗盡壹生的精力和磨煉,才能達到手心手背的完美境地。其中畫線和畫線是最難的,因為瓷器是世界上最堅硬的人造物品之壹,它的釉面光滑如鏡。如果運輸能力不均衡或不小心,很容易失敗和崩潰。達到線條的流暢順滑,天的作用就是。張明文的作品將線條的表達功能提升到了壹個無與倫比的高度。
張明文作品所傳達的藝術信息處處顯示出文化現代性的藝術美,首先是他對“人”這壹主題的強調。比如《敦煌返真》中的舞者,雖然依舊穿著古裝,裙帶關系,但腰肢的婀娜身姿,已經傳遞出壹絲來自現代人的鮮活的生命力;他們的身高因為處理得當而更加美觀,背露在外,姿態各異,左右呼應,縱橫開合。為舞者演奏音樂的歌舞世界的再現,也成為人們對中國美女的態度和興趣的展示。他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是高超技巧和良好藝術修養的完美結合,不愧為刻畫人物的經典之作。
其實無論什麽藝術作品,刻畫人物都是最難的,藝術有自己特殊的規律。張明文先生告訴我,經過多年的刻瓷經驗,我覺得刻人有三難:刻人的臉難,刻人的臉難,刻人的手難。師傅還特別強調,刻面和眼睛很難。沒錯,眼睛是“生動”的,但張明筆下和刀下的人物是大家公認的。妳看,無論是《敦煌歸真》中的舞女,還是《祥雲夢醒》《石頭記》中的仕女們,其表情或飄逸靈動,或柔媚靈動,眼神可愛,可謂“她若不過轉頭壹笑,便有百符咒”;對孔子或白石來說,是形神兼備,人物流露出長者的儒雅、敦厚、睿智的風範或大家的風範;他所雕刻的才女李清照,仿佛是從“心靈的門窗”中窺見的,或是“繡花臉少女時被猜中”的羞澀含苞待放的春情,或是少婦時所經歷的離別情懷的憂傷。通過“俏倩,美目盼兮”的表達,借助人物的服飾語言、詩詞書法,壹個個性獨特、渴望美好生活的優秀古代女作家形象生動地凸顯在觀眾面前。
大師:孜孜不倦的追求探索
在瓷雕藝術領域,張明文先生被公認為最具代表性和最著名的瓷雕藝術家。提起老師的名字,人們總會把他和瓷雕藝術的發展史聯系在壹起,可以說張師傅是瓷雕藝術發展史的主要見證人之壹,也可以說談張師傅就是談瓷雕發展史。
其實就像張明文先生《刀下》裏的作品,“不是苦寒贏了梅花香”。先生能成為淄博乃至當代中國刻瓷第壹人,絕非偶然。他從小聰明,愛學習。我跟舅舅在私塾讀書,對中國古典文學特別感興趣。再大壹點的時候,我就愛上了畫畫,壹有時間就開始畫畫。1958年進入淄博瓷廠學習制瓷工藝。他是工廠裏的人才。1960年被派往濟南山東工業幹部學校工藝美術專業陶瓷班學習。畢業兩年後,我被送到景德鎮學習粉彩。回來後從事繪畫設計,後來當了老師。從65438年到0974年在青島學習後,張明文專門描繪禮品瓷和人民大會堂用瓷。他和同事們壹起致力於探索新的瓷雕技法,逐漸摸索出寫意、繪畫、微雕等方法,使這門新藝術逐漸完善。幾十年來,他的個人創作持續執著於精益求精,終於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張明文先生說,在人類古老燦爛的文明中,沒有什麽能比得上中國陶瓷的魅力,成為世界文明的引領者,也沒有什麽能比外國人用中國來象征中國,解讀中國更能說明問題。然而,雖然瓷雕在中國已經走過了至少200年,但是前人留下的經驗卻很少。“清朝康熙時期,雖然有藝人用鉆刀在瓷器表面刻花紋,難度相當大,但沒有留下文字技法資料,所以代代相傳的刻瓷珍品屈指可數。”張明文遺憾地說。是的,在中國傳統的雕刻藝術中,瓷器雕刻是最難的。開拓自己的道路有多容易?!
他在1988寫的開創性論文《刻瓷藝術與感趣》中,高瞻遠矚地指出,如何將刻瓷這壹看似孤獨的民族文化遺產引入現代文明的跑道,完全取決於不願忘記過去的前輩和百折不撓的後繼者。中國陶瓷是參天大樹,瓷雕藝術是嫩葉。他說,藝術沒有固定的模式,新的藝術形式的出現是從密切相關的原理的不斷實踐中總結出來的。
20年後,2008年6月5438+2月65438+2月,張明文在為《當代水墨》雜誌主編的《對話大師:淄博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大師、省級工藝美術大師》雜誌作序時,從壹個非常高的角度對淄博瓷雕藝術進行了回顧和總結,涵蓋了瓷雕、雕塑、內畫、繪畫四大類。尤其是淄博的瓷雕藝術,點點滴滴傳承下來,在當代蓬勃發展,遊走於國際藝術界,被媒體戲稱為有“音樂”的藝術,發揮了外交官無法發揮的作用,等等。瓷雕藝術於2006年被國家發改委正式納入壹個新的工藝美術門類。
茅盾曾經說過,“妳創造的元素越多,妳就越美麗。”張明文的作品幾乎充滿了創造精神,因為他把學習、繼承、創造和發展緊密地結合在壹起。他感慨,那些年,那個過程真的很難。俗話說,臺上壹分鐘,臺下十年,不吃苦頭是得不到甜頭的。他告訴記者,瓷器雕刻不僅要達到滴水不漏的效果,還要追求石頭的豪放味道,這很不容易。但人生有幾個大臺階,讓我走得更踏實,更專註於事業。他深知“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直到今天,他都沒有被“大師”的光環所籠罩和壓制。他還在壹如既往的學習、琢磨、創新,努力突破、超越自己,同時和弟子們壹起傳授技藝,希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說,當初跟他學的學生中,有十幾個已經成為省級瓷雕大師,到現在還有壹個跟他學。他的妻子、大女兒、二女兒、三女婿都從事繪畫創作,現在張明文的兩個女兒在瓷雕方面在同時代人中名列前茅。張師傅說,如何將傳統藝術與陶瓷材料、器皿巧妙結合,如何推陳出新,是需要不斷探索的課題,我還在不懈努力。他習慣於早上4點起床寫作。他說,半夜的時候,他壹下子靈光壹現,馬上起床去抓。
大師就是大師,不僅要驚嘆他的成就,更要讓人尊重他的精神和品格。張明文先生取得了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但他壹如既往地仍在學習和探索,仍是那麽簡單和謙遜,仍是那麽執著和冷靜。大概是他全面的修養造就了他的今天。
有人說,大師的品格應該是壹把尺子,不僅指引著藝術的方向,也標誌著修養和道德的高度。大師的品格在於對內修人格,對外修德性,精神獨立,思想自由,博愛包容,真誠開放,讓人止步於山頂。張明文先生配得上這樣壹位大師。請看他的《有福的驢》畫盤:兩頭驢,壹大壹小,壹灰壹黑,相互呼應,趣味十足。作者用多變的刻瓷刀法表現版畫的古樸與繁復,中國畫的淋漓墨色,飛白的寫意神韻,石雕的意趣,素描的點線面運用,的確是尋找刻瓷獨特語言的理想之作。錦上添花的是作品的藝術內涵。請看上面的行書,寫壹首詩:“胸中有海,眼中卻是清。名也在外,利也在外。人民興國家多舒服啊!”在欣賞簡潔畫面的同時,可以細細品味作者“不為浮雲遮望眼”、不為名利所動,而是把“富民興國”放在首位的博大胸懷和非凡可貴的心態。
2009年是農歷的醜年,是牛年。大師特意畫了牛輔的版畫作為禮物。畫面突出了中國畫的淋漓水墨和石雕趣味;大膽的瓷雕痕跡,展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底蘊,讓人愛不釋手。大師在牛輔的像頂上寫道:“牛亦力大無窮,低頭順從不逞強,務農不居功,溫馴倔強。”穩步前行不踩空,用樸實無華來形容!“寥寥數語不正是作者自身精神品格的生動寫照嗎?!
就藝術層面而言,人格的好壞也是決定他創作風格好壞的關鍵。北宋郭說得好:“人品已高,風韻還得高;魅力已經很高了,生動還得來。所謂神,既是神,又是精。”愛因斯坦曾說:“壹流人物對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就其道德品質而言,可能比其純粹的智力成就更大。”大師就像壹座山。壹座山之所以成為壹座山,是因為必須有壹座山峰讓人仰望。這個高峰就是他的性格。
我查了壹下什麽是“大師”,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定義是:在知識或藝術上有很深造詣,受到大家尊敬的人。大師是指在某壹學術領域或技術領域具有很高知識和很深造詣的人,是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人。尤其是在如今這個浮躁的時代,我能有壹顆平易近人的心,不為名利所累,早就是大師了。有人說,打動大師的從來不是他的學術研究,更重要的是他的人生態度。就像李白壹樣,打動我們的不是他在天上放風箏的形象,而是他對事物的眼光。像張明文先生這樣的大師,其高超的學術造詣,恰恰是他們從小養成的、壹生不變的好學的精神成就和待人接物的風格品質。
頂尖高手所扮演的角色無疑是當下最重要的。有人說過,壹種文化的延續不僅在於傳承,更在於傳承中不斷創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大師往往是能創造壹代文化氛圍,創造新文化氛圍的人。更重要的是,真正大師的學術成就和精神,往往能超越時代局限,不僅啟迪當下,更能指引未來。
央視專題:2015年3月8日,央視國際頻道《人氣無限》欄目介紹了張明文大師傳奇的人生經歷:從壹名普通的窯工,經過幾十年的藝術探索和生活積累,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壹代工藝美術大師。其深厚的人文素養,精湛到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造詣,謙遜平和,淡泊的個人品格,讓我們全方位感受到壹代宗師的風采。張明文大師為中國雕瓷的發掘、推廣和傳承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這本身就是壹部中國雕瓷史,無愧於“中國雕瓷第壹人”的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