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lique(法國萊儷水晶),壹個充滿傳奇與生命力的品牌,百年來的歷件作品,代表著頂級的藝術結晶,壹直是藝術收藏者的最愛。擁有“法國最優良手工匠”美名的Lalique,傳承三代至今。其產品領域延伸至生活的每個細枝末節,那些以水晶材質的作品,在空間內展現耀眼動人的光彩,深深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Lalique的Wingen-sur-Moder水晶工廠已有70多年之悠久歷史,窯內的溫度終年高達1400攝氏度,每壹個步驟由技術高度純熟的水晶制造師按部就班地完成,無法以機器取代。Lalique的Wingen-sur-Moder 水晶工廠工匠因此贏得了“法國最優良手工匠”的美譽(Meilleurs Ouvriers de France)。
而說到 Lalique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創始人,壹位熱愛生命的天才藝術家 — Ren* Lalique,他前衛、不同於當世的專業設計及制造手法,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傑出作品。
當Ren* Lalique於1860年在Champagne小鎮上呱呱墜地時,現代藝術已經初具雛形。超乎常人的藝術稟賦從壹開始便清楚指明了他的人生方向。對大自然的迷戀加上細致入微的洞察力,註定他能得償所願,創造出“壹些前所未有的東西”。
作為Bell Epoque時期充滿靈氣的珠寶設計師、藝術天才和世界名人,Ren* Lalique的作品曾是Sarah Bernhardt的至愛,贏得Emile Gall幍腦抻?甘蹸alouste Gulbenkian的推崇並為其悉心收藏。19世紀末法國珠寶業的復興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Ren* Lalique:正是他重新詮釋了現代珠寶的含義。Ren* Lalique最原始的靈感源於大自然。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動下,他把自己融入大千世界,努力發掘每壹個細微之處,探索自然界中壹切能用於裝飾的元素。
女性形象、蝴蝶、飛蛾、蜻蜓……Ren* Lalique的珠寶作品裏糅合了各種奇特的主旋律,體現他對自然的熱愛。昆蟲重新回歸美之主題,連黃蜂、甲蟲和草蜢也能展示鮮為人知的魅力。Ren* Lalique不愧是壹位神奇的魔術師,他善於捕捉精美與微妙的細節,用以點綴自己心愛的珠寶,並探尋如何將平凡的材料塑造成靈性四溢的傑作。
前無古人的藝術家—無論稱贊也好,評價也罷,不知這個稱謂能否準確勾畫出Ren* Lalique不同常人的壹面……幸運的是,Ren* Lalique依舊為同時代藝術家與收藏家推崇備至。從倫敦到聖彼得堡,歐洲所有的宮廷與著名博物館無壹不向他索求作品;短短幾個月間,擁有壹件 Lalique的作品成為每個人的夢想。不僅法國,乃至全世界,成百上千的藝術家紛紛開始仿制他的作品。
1910年,Ren* Lalique將他的創作熱情從珠寶轉向了琉璃。他在這片全新領域同樣取得了非凡成就。50歲那年,他將藝術創作普及化,轉入工業化生產。在琉璃塑造這片領域奮鬥數年,Ren* Lalique摸索出壹整套用來創作華貴典雅的裝飾作品的工藝方法:他運用失蠟法倒模(mould-cast)出各式各樣的琉璃造型;將琉璃部位趁熱熔接至作品表面;采用吹塑與模壓技術,為Francois Coty香水公司生產香水瓶,從而奠定了香水瓶工業化生產的基礎。他那過人的才華也因Coty而再次征服世人。稍後, Lalique又將其他元素融入作品當中,令乳色琉璃的創作技巧日臻完美。
Ren* Lalique在下半生壹直醉心於晶瑩剔透的琉璃創作。每壹件琉璃作品都體現出他的天賜稟賦;無論從取材還是風格上看,他都是壹位不折不扣的大師。大型作品、小巧的精品、家居飾品、家居部件—無論進行何種創作, Lalique均選用琉璃作為表達其創作意念的主要媒介。他將琉璃融入建築藝術:門窗、噴泉、紀念碑、小教堂、枝形吊燈……琉璃在大師手下的應用可謂發揮到極致。
1945年5月1日,Ren* Lalique在巴黎與世長辭,享年85歲。20世紀最閃亮的琉璃巨星就此悄然隕落。正如Calouste Gulbenkian於1945年7月所說:“不僅是我痛失了壹位摯友,全世界亦同時損失了壹位偉人。他天賜稟賦、才華橫溢,在藝術史上占據超然地位。其風格自成壹派,想像力豐富細膩,必將受到人們世代尊崇。”
晶瑩璀璨 珠寶大家
1882年至1885年間,Ren* Lalique初出茅廬之際,珠寶尚不能稱之為壹種藝術。人們眼中盡是寶石所象征的奢華,對於靈感與創意卻甚少在乎。
憑借劃時代的作品,Ren* Lalique壹躍成為Art Nouveau珠寶界的大師級人物。他從自然界汲取靈感,深受當時西方看好的日本藝術家影響。經他設計的珠寶可謂包羅萬象:各式鑲有栩栩如生微型雕塑的珠寶首飾及以自然界生物為形態的各種飾物等。有時,當自然主義趨向象征主義的時候,植物造型會愈顯神奇,動物造型也更加虛幻,而整個主題便愈發充滿寓意。
Ren* Lalique還沿襲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風格,將女性形象運用於珠寶裝飾,這在當時的確是大膽之舉。他經常將女子形象塑造成神話中的角色:壹半人身,壹半獸身,神秘莫測,錯綜復雜,卻帶有壹種與生俱來的攝魂美艷。
Ren* Lalique的才華贏得上流社會的尊敬,越來越多上層人物成為他店中的常客。這其中最赫赫大名的當屬Sarah Bernhardt—1891年至1894年間,她在演出時所佩戴的首飾就出自Ren* Lalique之手。Calouste Gulbenkian亦是其中壹位,他是壹位遠近聞名的美國商人、傑出的藝術愛好者和獨具慧眼的收藏家。今天在裏斯本(Lisbon) Gulbenkian Foundation展出的100多件珠寶首飾,就是當年他親自從Ren* Lalique手中收購的。
時至今日,各大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對Ren* Lalique的作品的狂熱依然沒有絲毫減退。在拍賣行中,為求得Ren* Lalique的壹件作品,他們往往不惜重金、屢創天價。
琉璃精品 藝術巔峰
在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上,Ren* Lalique又壹次登上了藝術生涯的巔峰,是年他剛滿40歲。他的珠寶、黃金白銀飾物、雕塑、織錦、吊墜與壓印浮雕紙以及其他各式各樣的藝術作品,引起舉世轟動。非壹般的驚世之作必定使其成為世界的焦點,從而名垂青史。Ren* Lalique沖破藝術的舊規陳條,創造迥然不同的藝術法則。壹種全新的“風格”誕生了,壹種前所未有的“流派”由此創立!整個藝術界都在竭力效仿他那劃時代的藝術風格。他成為那個時代的人們又壹個頂禮膜拜的偶像,這其中不乏壹些同樣站在藝術殿堂頂層的大師級人物。他的作品為世人所推崇、仿效甚至抄襲。也許妳會認為贏得舉世公認壹定會令Ren* Lalique無法抑制內心的狂喜,但事實卻恰恰相反,面對層出不窮的仿造品,他僅視之為對原作的失色模仿而已。
Ren* Lalique花費15年時間,潛心鉆研自然界與人體所有可能用於珠寶及其他飾物的裝飾元素,就完美程度而言,他又壹次達到無人能及之境界。卓越的成就接踵而至,巨大的成就感驅策他繼續前行,並激勵他不斷創建嶄新的風格和采用全新的材料。
從此,他開始鉆研琉璃的制作,這種全新的材料逐漸成為Ren* Lalique作品中的主旋律。Ren* Lalique今生與琉璃結下了不解之緣,最終,他幾乎成了壹位完完全全的琉璃巨匠。為了告別心愛的珠寶事業,他特別舉行了壹次展覽會,透過展覽正式宣布新的藝術取向,惋然惜別曾經給他帶來無限輝煌的貓眼石、珍珠母、白金和其他晶瑩透澈的寶石。1913年,他在Combs-la-Ville租購了琉璃制造廠,租期為4年,從此毅然走出珠寶藝術的聖殿。
縷縷香氛 完美交融
在20世紀初,“香水包裝”這壹概念還沒有形成。如果不是有標簽說明,人們恐怕無從知曉瓶中所裝何物,因為那時香水瓶的設計可謂平淡無奇。香水通常都是裝在不起眼的小瓶中出售,而那些追求時尚的女士不得不再將香水倒入自己珍藏的造型奇特而又價值不菲的小瓶中。在與琉璃打交道的過程中,Ren* Lalique意識到利用機械加工來組織大規模生產,同樣可以制作出極具美感的藝術品。
瓶身的裝飾與瓶內的香水相輔相成,使縷縷幽香更加醉人。雖然香水瓶采用機械化大規模生產,但在設計上所體現的技巧與靈感使其依然不失為藝術之佳品。事實上,這些香水瓶的設計比Coty當初預想的還要成功,這場由Ren* Lalique所掀起的技術革命和商業革命與 Art Nouveau 的初衷不謀而合,是藝術與工業的完美交融,它所產生的影響時至今日依然清晰可見。
凝固建築 超越時空
建築在Ren* Lalique的藝術生涯中占據相當重要的位置。對平衡與協調的敏銳觸覺以及對琉璃制造技巧的透徹領悟,令他擁有絕對的實力挑戰這壹領域,並為後人留下不朽的作品。
1902年, Ren* Lalique 在巴黎市政廳的建設當中嶄露頭角,在建築領域所取得的第壹項成就是巴黎市政廳(位於 40 Cours la Reine,即今日的 Cours Albert 1er) 的主門。整座建築的設計由建築師 Feine 完成,而Ren* Lalique則獨力承擔多處的裝潢設計,其中大多數采用琉璃做主材料。市政廳的主門是Ren* Lalique最傑出的作品之壹,它通體由琉璃瓦板制成,上面刻有冷杉樹枝花紋。入口大廳的另壹扇大門選用相同材質,以體育場景為圖案。
1922年:協助完成遠洋客輪“巴黎”號的裝潢工程。
1925年:參加在巴黎舉行的“Exposition des Arts D巆oratifs”。
1928年:應邀負責“東方快車”(Orient-Express)的裝潢。
1930年:設計並親手完成位於諾曼底La D巐ivrande的Vierge Fid巐e Chapel唱詩班建築的裝修工程,該建築現已被列為歷史名勝。
1932年:負責位於澤西島Saint-Helier的Saint-Matthew教堂的裝潢工程。
1936年:負責著名的“Normandie”號遠洋客輪上高級餐廳的裝潢工程,整個設計突出對琉璃飾燈的運用,Ren* Lalique的風格廣受好評。
除了獨力設計自己的展臺,他還協助S弙res Porcelaine Factory將其展臺設計成餐廳模樣,廳內的擺設包括壹張餐桌、壹座吊燈和壹套玻璃器皿,這些對象全部在他的工作間完成,餐廳的格子天花皮通體由琉璃打造。壹座15英尺高的巨型噴泉同樣出自René Lalique之手。噴泉以女雕像柱做裝飾,被命名為“法國之泉”,但作家Colette卻認為用“奇跡之泉”四字形容更為貼切。
另外,日本皇室成員Asaka王子皇宮內的會客室主門也是Ren* Lalique的得意之作,Asaka王子本人亦是壹位Art Deco藝術品的收藏者。這座建於20世紀30年代的皇宮現已成為東京的Metropolitan T廼en藝術博物館(T廼en Art Museum)。
琉璃車標 典雅醒目
在興旺發達的20世紀20年代,豪華汽車是最能代表身份的標誌之壹。Citro憂、Delage、Hispana-Suiza、Voisin、Bentley以及Rolls Royce都是當時出名的汽車公司。每位車主都絞盡腦汁、挖空心思地裝飾自己心愛的“座騎”。就車頭標誌而言,人們幾乎無所不用—甚至琉璃。在這種背景下,Ren* Lalique的車頭標誌應運而生。
1925年至1931年間,Ren* Lalique創作了27個模型。1925年在巴黎舉行的Exposition des Arts D巆oratifs上,Ren* Lalique靈光壹閃迸發出用琉璃制造車頭標誌的念頭。當時他住在40 Cours la Reine (即今日的Cours Albert 1er),每當夜幕降臨,透過家中的窗戶遠遠望去,舉世聞名的埃菲爾鐵塔在20萬盞燈的照耀下更加顯得雄偉壯觀,6種不同的色彩映襯出鐵塔設計者的名字以及黃道帶、天體和流星的醒目標誌。Ren* Lalique將其車頭標誌處女作塑造成彗星形狀,其靈感正是來源於此。
同年,Andr* Citro憂要為他即將面世的5 CV度身打造壹個車頭前蓋,Ren* Lalique為此提出“五馬奔騰”的車頭標誌構思。隨後,他又為威爾斯王子設計了造型為“跳躍的靈犭是”的車頭標誌,此後的愛德華八世以及溫莎公爵都曾采納他的設計。
但是,無論為何種轎車設計車頭標記,Ren* Lalique的設計始終保持其壹貫獨有的風格。他的靈感往往源於自然,盡管這位Art Deco大師對各種線條的運用已經自成壹派,但從他手下的動物與人物的造型中不難找到唯實主義的痕跡。從裝飾上看,Ren* Lalique所設計的車頭標誌大都秉承了他獨特的風格—透明琉璃與磨砂琉璃的混合使用,壹如他對各種色彩的運用。許多標誌看上去更像是兩種不同的版本。
無論在Place Vend檓e還是在倫敦的Breves Galleries,Ren* Lalique店中出售的車頭標誌總帶有壹個金屬底座,用以固定在散熱器的蓋皮表面。某些底座還加裝了壹套小型照明系統,內建的旋轉式彩色環形濾光鏡可以令車頭標誌變幻出豐富的色彩。
這些車頭標誌大多創作於1925年至1930年間,數量極為有限。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它們不是損毀,就是下落不明;僅存的壹些,如今只有在拍賣行裏方得壹見。它們無不是令人怦然心動的珍品,尤其那些色彩非比尋常的或乳白色的車頭標誌,更是珍品之中的極品。
毫無疑問,這些作品全都是藝術的瑰寶,它們象征著那段已經流逝的歲月,是那令人神往卻又曇花壹現的繁華年代的縮影。毋庸置疑,它們永遠是每壹位收藏家心中的至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