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古代用於刺戳的冷兵器。它由槍頭和槍柄組成。槍頭多為金屬材質,槍柄多為木、竹、藤材質,也有金屬材質。矛壹般是1.8-2.7米長,有的超過4米。矛頭壹般有40厘米長,有的達到80多厘米。早期的矛頭是石頭或動物骨頭,隨著科技的發展,出現了青銅和鐵矛頭。
王武茯茶矛
春秋末期中國吳王夫差使用的青銅矛。於1983 11年6月在湖北省江陵縣楚墓出土,僅存矛頭遺存,現藏湖北省博物館。矛頭由青銅制成,長29.5厘米,寬5.5厘米。劍身有黑色花紋,銅錫材質,正面刻有“武王夫差自用”字樣。這矛有鋒利的刀刃。其鑄造工藝之精密,為同類武器所罕見。
斧頭(霰)
簡介
中國古代用於劈砍的冷兵器。由斧身和斧柄組成。斧子由石頭、銅或鐵制成,斧柄由木頭制成。霰的形狀與斧頭相似,但不同的是霰薄,刀刃寬,呈圓形。作為軍事力量的象征,鈸大多鑄造精良,鈸上雕刻著人或動物的面孔,給人以威懾力。
宓尚郝大通說
傅昊是商紂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女將軍。她曾率軍征服夷、羌、屠等外族,戰功卓著。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傅灝墓出土4件青銅霰。其中壹個大霰長39.5厘米,寬37.5厘米,重9公斤。霰上飾有雙虎頭紋身和“福號”銘文。霰彈不是實戰中的武器,而是壹個女人和壹個好指揮官權威的象征。
戟
在中國古代,矛和攻擊能量合二為壹的冷兵器,用於戰鬥。由戟頭和戟柄組成。戟頭由金屬制成,戟柄由木頭和竹子制成。最長的戟可達3米多。它不僅能刺、戳、挑,還能鉤、啄。是步兵和騎兵使用的利器。早期的戟是青銅戟,後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出現了鐵戟。
刀
簡介
中國古代使用單兵作戰冷兵器進行短距離劈砍。它由刀體和手柄組成。刀刃狹長,刃薄,脊厚。手柄或長或短。種類很多,有大刀,有腰刀,有環首劍,是中國古代軍隊的主要武器。早期是石刀,後來發展到青銅刀、鐵刀、鋼刀。
“鄧州騎士”軍刀
中國明代著名抗日軍人戚繼光使用的軍刀。整體長度89 cm,手柄長度16 cm。刀的上部刻有“萬歷十年,鄧州戚家”字樣,說明此刀是萬歷十年(1582)戚繼光任虞姬鎮總兵時所鑄。
匕首
像劍壹樣短的冷兵器。它由刀體和手柄組成。長20-30厘米,分單刃和雙刃。匕首短小易藏,自古以來就是軍隊使用的冷兵器之壹。
編輯此段落
戈
中國古代用於鉤啄的冷兵器。它由頭部和手柄組成。歌頭多為青銅鑄造。手柄多為竹木材質,長度通常在1米左右,最長的超過3米。葛盛行於商朝至戰國時期。戰國後期,鐵制兵器越來越多,青銅兵器逐漸被淘汰,西漢後期已經滅絕。
弩
中國古代壹種遠程武器,配有控制裝置,待命時可以發射。它由弩、弩臂和弩機組成。弩機由青銅或鐵制成,包括牙、牛、掛刀等。漢代的弩在弩機外面裝有壹個叫郭的青銅外殼,可以承受更大的拉力。此外,韓義在“望山”上加了壹個刻度用於瞄準,相當於現代步槍的刻度,提高了命中率。
弓箭
在中國古代,壹種帶有鋒利刀刃的遠程武器是用弓發射的。弓由彈性弓臂和柔性弓弦組成;箭包括箭、軸和羽毛。箭用銅或鐵制成,莖用竹或木制成,羽毛為雕花或鷹毛。是中國古代軍隊使用的重要武器之壹。
戰車
簡介
中國古代用於戰鬥的馬車。壹般為單輦(軸)、雙輪、方車(馬車),駕四馬或兩馬。車上有三個士兵,中間壹個是司機,左右負責戰鬥。汽車有很多種,輕型車,鈍車,電動車。戰車在王指揮的甘之戰中首次使用。從此,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戰車成為戰爭的主力和衡量壹個國家實力的標準。到了春秋時期,出現了“千騎之國”和“千騎之國”。到了漢代,隨著騎兵的興起,戰車逐漸退出戰爭舞臺。
秦始皇陵壹號銅車
1980年,陜西臨潼秦始皇陵西側出土了兩輛大型彩繪銅車。前面的壹號車是雙輪單軸結構,前面驅動四匹馬。車軌為橫向長方形,寬126 cm,深70 cm。前面和側面都有圍欄,後面留有上下車的門。車輛右側放置盾牌,車前懸掛銅弩和銅箭頭。公交車上有壹把圓傘,傘下立著壹個高度為91 cm的青銅官像。它的名字叫李徹,也叫容徹和高車,騎的時候站在車上。
明火槍
元代和明初中國的金屬管狀射擊火器。它由炮口、火藥室和尾部組成。使用時,將從藥室內引出的導爆索點燃,點燃藥室內的火藥,利用火藥氣體的爆炸力將前室內預裝的石彈或鐵塊彈射出來,殺傷敵人。該器是中國元古代第壹代金屬管狀射擊火器。用銅和鐵制成,最晚出現在元朝(約65438+4世紀初),廣泛用於海戰和陸戰。戰時使用的火器有:單管矛、多管三眼大口徑短槍、五排矛、七星矛、十眼矛、大口徑碗矛(口徑100-120mm)。
弗朗科機器
明代中期的中國火炮。由母矛和子矛組成。女矛的槍管細長,口徑小。矛上裝有瞄準鏡和攝像門,可以對遠距離目標進行瞄準和射擊。槍身兩側有炮耳,可以將槍身放在支架上,通過俯仰調整射擊角度。矛的後部很粗,有壹個很長的孔和槽用來裝矛。子矛類似於小矛。每支母矛配備5到9支子矛,可以預裝彈藥備用。戰鬥中,分矛依次裝彈擊發,提高擊發速度。法國機器是在歐洲發明的。明朝嘉靖元年(1522)從葡萄牙傳入中國,根據國名稱為“法國機”。嘉靖三年(1524),明朝廷成功仿制了首批32支法國專利機,每支重約300斤,母矛長2.85尺,子矛4支。之後,明朝廷陸續仿制了各種大小型號的法國機器,裝備北方和沿海部隊。
老式鳥槍
中國明末,火繩和燧發槍的總稱。它由槍管、火藥池、槍栓、瞄準器和槍柄組成。使用時,用預燃火繩拉動槍機帶動火繩點燃火藥池中壓實的火藥,利用火藥氣體的爆炸力將槍管中的鉛彈射出,殺死敵人。雞胗是歐洲發明的。明朝嘉靖年間由魯米(現譯朗姆酒,位於今土爾其)傳入中國,後被明朝仿制。鳥矛最初的仿制品是前裝、滑膛、火繩,這是現代步槍的雛形。口徑約9-13mm,槍管長1-1.5m,全槍長1.3-2m,重量2-4kg。重量3-11g,射程150-300m,曾是明清兩軍的主要輕武器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