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戰的起源——壹個戰略大師對帝國的影響
普法戰爭之後建立起來的德意誌帝國,壹躍成為了當時歐洲大陸上最為強大的國家。鐵血宰相俾斯麥依靠刀劍,統壹了中歐的日耳曼民族,使得歐洲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根據以往的歷史經驗,壹個強權國家出現之後,往往會繼續擴張下去,並不斷與其他國家發生摩擦,結果使得幾個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反對她,最終限於窘境。但是,在以強硬著稱的俾斯麥的推動下,德國在接連取得對奧、對法戰爭的勝利之後,反而馬放南山,不再試圖依靠武力來解決爭端。對俾斯麥來說,使用刀劍的時候已經結束了,接下來,他將依靠自己的外交才幹而不是軍隊來保持德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
作為過去歐洲日耳曼民族的代言人,奧匈帝國的地位在普奧戰爭結束以後,壹直處於較為尷尬的地位。弗蘭茨皇帝對內為國內少數民族問題撓頭,對外卻暴露出對巴爾幹地區的司馬昭之心——此舉必將與以巴爾幹地區斯拉夫民族保護人自居的俄國產生矛盾。於是,俾斯麥抓住奧匈帝國的矛盾心理,在1879年,與奧匈帝國簽署了德奧***同防禦協定。俾斯麥清楚地認識到,德奧之間的防禦協議既拉攏了奧匈帝國做夥伴,又警告了俄國不要在德國的東方制造麻煩。
果然,對於德奧協議驚懼不已的俄國開始主動向德國示好,並在德國的邀請下於1881年也加入了德奧防禦協議。同時,俾斯麥又公開表示,“不會為巴爾幹流德國人的血”,這個舉動明確地向奧地利人傳達了德國不會為了奧匈帝國的利益而與別的國家開戰的信號。所以,奧匈帝國雖然有德國作為盟友,但又並不保險,於是他們只能謹慎小心地在巴爾幹地區布局。德國的種種舉動,看起來鼓勵了奧匈帝國與俄國之間的競爭,但實際上僅僅是為了維護歐洲的現狀。俄、奧兩國都不得不都緊緊依靠德國,以免自己被孤立。德國倒是可以在兩國的後面,居中調停。緊接著,俾斯麥又把意大利也拉了進來組建了威震歐洲的“三國同盟”,德國的南線和東線就這樣穩固了。
對於法國,俾斯麥壹直致力於重新確立其在歐洲的大國地位並不斷提供各種幫助,為此,法國總統格裏維甚至在1883年向俾斯麥表示感謝普法戰爭之後十年裏德國給予法國的種種恩德。不過,由於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問題,德法兩國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對此,俾斯麥有著清醒的認識。所以,他並沒有放松對法國的警惕並拆散試圖與法國結盟反德的任何企圖。
1887年,德俄再保險條約的簽訂成為了俾斯麥的又壹個外交勝利。這個條約助長了俄國對奧斯曼帝國的野心,使其向中亞和東亞發展。而這正是俾斯麥所希望的,因為此舉會促使倫敦和羅馬靠攏德國,並使法國疏遠俄國。而且,俾斯麥還故意將協議的有關內容泄露給奧匈帝國,含蓄地警告後者不要在巴爾幹地區自作主張。
對於德國力所不能及的地中海地區,俾斯麥也沒有放過。在他的主導下,由英、意、奧(後來西班牙也加入)組成的地中海同盟——為期六年——大大地牽扯了法國的精力。法國人在南線沒有保障,在歐洲沒有盟友的情況下,已經不可能向德國發出挑戰了。而且,精明的俾斯麥知道俄國人對於地中海同盟也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明智地回絕了英國要求德國也加入該同盟的要求,因為這違反了德俄協議。
德國就這樣成功挑動著英俄之間的矛盾,但自己卻置身於外,作為中立者進行調停。壹時之間,英國成了“德意奧”三國同盟的海上後盾,而三國同盟則是英國的陸權。法國和俄國是“歐洲和平的絆腳石”。但是德國也不是英國的看門犬,當英國對德關系冷淡時,俾斯麥立刻宣布了新的殖民政策,在非洲吞下10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使得英國人對德國另眼相看,不敢小視。
在俾斯麥的努力下,19世紀末的德國成為了歐洲的仲裁者,法國雖想報普法戰爭的壹箭之仇,但由於在歐洲沒有壹個國家願意與其聯合起來反德,所以高盧雞只好低下了它那高昂的頭顱,默默經營北非的殖民地,並引起了英國的警覺;俄國則是因為擔心德、奧的同盟,且受到德國的支持,所以樂於將註意力從東歐、巴爾幹轉到奧斯曼土耳其和遠東地區,結果使得英俄關系緊張;奧匈帝國原先的主要戰略目標就集中在巴爾幹地區,且如今德、俄又都采取默許的態度,所以弗蘭茨皇帝更是滿足於以德國為主的歐洲新體系之中不能自拔;最後,壹向以“光榮孤立”自居,且自信英德之間的同盟可以粉碎任何的“搗亂分子”的英國,以非常滿意的態度看到歐洲在德國的努力下維持著均衡。
以上就是俾斯麥這個壹流戰略家為德國所做的貢獻,壹個以德國為主的歐洲新秩序。這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豐功偉業,是德國稱霸歐洲,威震世界的基礎。如果俾斯麥的外交政策能夠得到貫徹執行的話,那麽壹戰這個悲劇則永遠不可能發生。
可是這壹切,在威廉二世繼位成為德皇之後嘎然而止。
1888年,29歲的皇太子威廉二世繼位成為德意誌第二帝國的第三代君主。這位浮躁膚淺的年輕人壹向看不慣俾斯麥那“老邁中庸的外交政策”,決心自己來幹。“外交不神秘,壹切朕做主”。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俾斯麥在1890年被解職。此舉除了在德國以外的全歐洲引起震動,尤其是法國人感到,風向從此大變,向德國人復仇的機會終於來了。
下載 (22.42 KB)
2010-5-6 20:47
失去領航員的德國
俾斯麥苦心搭建的歐洲安全體系在威廉二世的“努力”下,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內就徹底崩潰。首先遭殃的就是俾斯麥在職期間拼命拉攏的俄國。在俾斯麥下臺幾天之後,俄國大使建議德國政府將德俄協定延長六年。但是威廉二世的軍事首長瓦德西——此人對俾斯麥深惡痛絕,,認為後者是德國陸軍的死敵——壹心破壞德俄協議,他甚至建議德皇發動先發制人的對俄戰爭。所以,威廉二世猶豫不決,遲遲沒有給俄國人回應。而久等沒有消息的俄國大使接到政府指示,向德國政府建議,既然俾斯麥首相已經離職,續約的談判可以緩辦。這壹回,反而輪到威廉二世恐慌了,他不願意失去俄國的友誼,也不想給俄國人造成俾斯麥離職以後德國外交政策出現重大調整的印象。因此他在半夜三更緊急通知俄國大使,希望在第二天早上接見他,並表示願意續約。而對於這個答復俄國政府也很高興,並表示可以在條約內容上再做壹些讓步。可令人意外的是,由於德國樞密顧問霍斯坦的暗中阻撓,壹個星期之後,德國政府通知俄國大使,最後還是決定不和俄國續約了!
這個驚人的消息把俄國大使氣昏了,尤其是在俄國政府已經做出重大讓步的情況下。難道壹周前在深更半夜緊急通知俄國大使願意續約的不是德皇本人嗎?俄國人覺得,這個德國新的統治者既反復無常不可信任,而且明顯看不起俄國。
更為愚蠢的是,德國還把和俄國人關系搞僵以及不和俄國人續約的消息通知了維也納,在壹個諸國博弈的大牌局中提前把自己的底牌亮給了奧匈帝國。此舉等於鼓勵後者可以更加肆無忌憚地在巴爾幹大打出手。不僅如此,威廉二世壹改之前對英國若即若離的做法,拼命討好英國,大講英德之間的友誼,在歐洲造成兩國已經更加靠近的印象,並極大地刺激了俄國。
即便如此,正在遠東拼命擴張的俄國依然不願意在西部邊境與德國和奧匈發生摩擦,所以低三下四地向德國示好,但都被德國人壹壹回絕。事到如今,俄國除了向法國妥協以外,也就別無他法了。
1891年,法俄協議簽署。兩年後,雙方正式簽署了補充協議。於是,兩國協約對三國同盟的陣營已經劃清。俾斯麥25年來壹直試圖阻止的法俄同盟,在他下臺不過三年的時間內就已經形成。歐洲的權力均衡被打破了,德國人做歐洲的杠桿支點的日子結束了。
不過,如果英國人還是維持中立的話,世界大戰還是打不起來的,但是威廉二世那愚蠢的殖民地政策和建立壹支強大的海軍的計劃,終於將英國人推到了俄法壹邊。
俾斯麥在職期間,德國在東方奉行的是坐山觀虎鬥的方針,那就是不直接卷入,而坐觀英俄之間的爭鬥,而德國兩頭討好。但是威廉二世卻對東方懷有浪漫主義式的好感。他直接投資修建東方鐵路的計劃直接觸犯了英國和俄國兩方的利益,兩國第壹次和法國站在壹起反對德國的鐵路計劃。結果,威廉二世不僅沒有在奧斯曼土耳其的小亞細亞領土上獲得任何好處,反而對俾斯麥的中東政策之崩潰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其直接後果就是,英國在地中海同盟失效之後,宣布不再續約。
其實,威廉二世對英國壹直有著壹股子又愛又恨的復雜感情存在。他希望得到英國人的贊賞和尊敬——這本身沒有錯誤,但是,他的方法實在是非常奇怪,那就是醉心建立於壹支龐大的遠洋艦隊,迫使英國人正視德國的強大並與之聯盟。而且,威廉二世認為如果擁有這麽壹支海軍以後就可以保衛德國在海外的殖民地。單純的威廉二世是這麽想也是這麽做的。他任命鐵爾皮茲為海軍部長,開始實施壹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海軍擴充計劃。他信奉鐵爾皮茲的風險艦隊理論,即德國只要擁有壹支比英國人實力稍遜的艦隊,就會迫使英國害怕與德國發生戰爭。因為對於英國來說,艦隊的喪失意味著帝國的終結,而德國人即使喪失海軍依然是陸上強國。這個似是而非的理論既沒有考慮到英國的激烈反應也沒有想到戰爭爆發以後英國海軍可以得到法國海軍的支援,其結果就是德國海軍既不能強大到擊敗英國,反而使得英國對德國充滿了敵意。
實際上,俾斯麥在擔任首相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如果僅僅是德法開戰的話,那英國是不會為了法國的利益而封鎖歐洲大陸的。而法國海軍也沒有那個能力,所以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與本土的聯系可以得到充分保證。相反。擁有壹支實力超群的遠洋艦隊的做法必然會引起英國的警覺和敵視,也必將使英國傾向於法國壹邊,到時候,德國海外殖民地只會變得更加危險而不是安全。因為俾斯麥充分懂得,海軍是英國國家戰略的核心和底線,英國絕不會為了任何壹個國家而放棄這幾個世紀以來保護英國不受侵略以及維護其全球利益的戰略力量而與別國妥協。德國在與英國的海軍競賽不僅會消耗相當大的資源而且必然失敗,更不要說,由此引起英國的政策從親德轉為反德的可怕後果了。於是,俾斯麥時代德國沒有大海軍卻取得了不少殖民地,而威廉二世在位時期德國的殖民地與公海艦隊的增長速遞呈奇怪的反比。
縱觀19世紀末,威廉二世即位之後的歐洲的局勢本來是空前有利於德國的。當時,俄國在遠東的擴張加深了與英國的矛盾。而法國正陷在北非並在埃及危機上差點與英國兵戎相見。所以,每個國家都試圖靠攏德國並期望得到她的支持。而威廉二世卻將這麽壹盤好棋變成了輸棋。
1896年,威廉二世首先在布爾問題上莫名其妙地與英國唱起了反調並引起了後者的反感。
1897年,鐵爾皮茲上任德國海軍部長開始擴充海軍。同年,德國在中國強占膠州灣並獲得了遠東地區壹塊優良的海軍基地但遭到了歐洲各國的警覺。
1898年,德國宣布將海軍擴充壹倍並得到了議會的撥款。同年,陷入南非問題而正焦頭爛額的英國暗示願意與德國達成雙邊協議但沒有得到威廉二世的積極響應。
1901年,即將結束布爾戰爭的英國強硬地向德國表示如果英德談判破裂那就與法俄結盟,但威廉二世對此置之壹笑沒有當真。
1902年,英日同盟成立。此舉表示英國正在拋棄“光榮孤立”的傳統政策並與德國越走越遠。同年,在法國的推動下,意大利秘密與法國達成中立協議,德、奧、意三國同盟名存實亡。
1903年,英王愛德華七世歷訪歐洲諸國,英法關系趨於緩和;
1904年,英法兩國達成了關於摩洛哥、埃及地位問題的協議,困擾英法兩國關系的問題就此解決。英法兩國從此走向聯合。
很快,德國在歐洲大陸上就只剩下奧匈帝國這麽壹個朋友了。而後者還是因為德國向弗蘭茨皇帝保證他們將在巴爾幹問題上無條件支持維也納之後才留下來的夥伴。1908年,奧匈帝國以這個保證為後盾,宣布1878年以來壹直由該國代管的波黑兩省(名義上是奧斯曼土耳其的領土)正式成為奧匈帝國的壹部分。此舉使得原本就很復雜的巴爾幹局勢更加撲朔迷離,而德皇那個輕率的承諾也最終成為了壹戰爆發的導火索。
在20世紀以前,雖然歐洲也有過數次差點引發全面戰爭的危機存在,但是由於總有那麽壹兩個強國以中立調停人的身份進行斡旋,所以戰爭每每得以避免。但是從1906年開始,隨著兩大軍事集團劃分日益明確,戰爭的危機也更加頻繁地到來,幾乎每兩年爆發壹次。德國也許無意戰爭,但她在壹切國際會議之中卻擺出壹副咄咄逼人的架勢,公開叫囂使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做法最終使得與會的各方聯合起來反對她。德國逐漸成了歐洲的公敵和麻煩制造者。回想俾斯麥下臺初期,威廉二世自信滿滿地全世界宣布,“航向不變,全速前進”之時,就註定了德國的悲劇。因為他不知道,俾斯麥擔任首相期間,德國從來不是“全速前進”的。而正是這個“全速前進”,最終使得霍亨索倫、哈布斯堡、羅曼諾夫和土耳其蘇丹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而這壹切的壹切,都是從俾斯麥下臺之後開始的。
1898年,當俾斯麥即將離開人世之際,他在彌留之際說下了這麽幾個字,“阿,德意誌阿,德意誌”。是啊,盡管這個德意誌偉人已經看到了帝國前途的危機四伏,而他卻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國家走向無盡的黑暗。也許,唯壹值得俾斯麥欣慰的就是抱憾辭世的他總算沒有看到整出悲劇的最高潮,他為之奮鬥,流血流汗的帝國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