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德惠的歷史

德惠的歷史

德惠的歷史

德惠故裏的故事與傳說康熙曾兩次東遊松花江,組成龐大船隊,順流而下,在松花江上作詩。嵌在匾額上的康熙印章出土於德惠半拉山子,是東北地區發現的唯壹康熙題字的歷史遺跡,被吉林省博物館收藏。

德惠的松花江是清朝的貢江。它盛產鱖魚,長著長長的鼻子和灰黃綠色的背部。最長的可達9米,甚至重達2000公斤。它有很長的壽命和美味的肉。它是淡水魚之王。德惠貢江上的石碑上寫著鱖魚“非皇宮可比”,意思是皇宮裏原本的美味無與倫比。

擴展數據:

德惠:古代是蘇神族的居住地,戰國時是燕國的疆域,秦朝時是遼東,漢代是扶余國,魏晉南北朝時是布吉族(女真族的前身)。

唐代屬渤海國扶余府周憲管轄,遼代屬東京道黃龍府管轄。金滅遼後,先後統治濟州、隆安。元代屬遼陽中書行省開元路管轄。明初屬遼東都督都督、努爾戇徒部都督管轄,明中葉屬蒙古無量哈三衛、科爾沁管轄。

清初,德惠縣屬郭爾羅斯前旗劄薩克領地。康熙年間建柳條邊,劃為“邊外”,是郭爾羅斯前旗紮薩克管轄的牧場。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境內屬長春堂管轄。光緒十五年(1889),長春廳升格為府,疆域也歸長春府管轄。

4月16日(1965438+2000年5月24日),清政府批準設立縣政府,將長春市壹半以上的木德鄉和全部的槐會鄉、董家環劃為縣界,以木德鄉、槐會鄉的後綴“德惠”為縣名,縣政府設在永安鎮大房身(今大房身鎮大房身村)

民國25年(1936),1年4月,偽縣府遷至張家灣,張家灣改名德惠。1949後,先後歸屬長春市、公主嶺區、長春市、德惠區,後歸長春市管轄。

1994年7月6日,經國務院批準,在該縣設立德惠市,由吉林省直接管轄,長春市管理,管轄不變。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德惠

長春的史料來源於約7000年前的古蘇神語“茶,藺”,是古代蘇神祭天時的祝福語。因為福地是西毒,後人逐漸用“沖茶”(中文譯為“長春”)代替西毒,成為地名。然而,茶和茶的歷史比西毒早了幾千年,但實際上,後人是混淆不清的。茶是長春最早的經典歷史稱謂。

長春,建於公元前2130年(舜帝二十五年),是早期蘇神國的第二個首都。當時是肅慎南支(滿族始祖)的主要聚集地,稱為Xi(Xi三個七字讀音,為紀念肅慎大敗外國報喜而得名)。蘇神第二代皇室在這裏建造土坯墻和宮殿,被稱為西毒。此時約有壹千戶,是長春最早的古典歷史,所以“Xi”也應該是長春的簡稱。

大約公元前1800年,肅慎南支的回(穢)族和莫(浣熊)族逐漸遷移到西毒,合並為回(穢)族(滿族的前身)。為了紀念這兩個部落並入蘇申王國,蘇申王將國名改為德惠(穢),改為西毒。西漢建立扶余國,逐漸與中原、東漢交流。道教傳入扶余,全民信仰二郎灌口(滿語對二郎灌口的稱呼其實是秦知府李冰的次子),城內有很多二郎廟。把京城、龍城改成“最高犁城”。此時人口已過萬,城墻和宮殿也改成了石頭建築。在此後漫長的歲月裏,這座古都雖然換了很多不同的名字,但壹直是東北古王國的首都。[4]

唐朝開元年間,長春成為唐朝‘安北都護府’的壹部分,有時被中原人稱為‘蜀山府’。是唐代文獄犯人被分配的地方。當時很多文人被錯判,使其成為文化之城,成為很多中原學子向往學習的地方。所以“蜀山有路”流傳至今。此時的長春已經成為壹個近十萬人口的大城市,城墻面積擴大了幾十倍。也是因為這壹時期中原文化被廣泛傳入東北亞,千百年來壹直影響著東北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

公元846年,後蜀領袖大在此建立大臣渤海郡國,改“蜀山府”為“龍州府”,定為國都。遷都“敖東城”後,龍州府仍是文化經濟中心和渤海第壹大城,人口近50萬。

916年,契丹建立,逐漸強大。長春地區成為契丹控制女真的重要場所。因為這裏誕生了壹位契丹王子,所以龍州府在契丹王子之後改為“耶律德光城”。

公元1115年,女真崛起,建立大金王國,將長春地名改回祖居龍州的白龍府。遷都中都(北京)後,改名為龍州“寬城子”,成為北方軍事、政治、文化中心。此時的大金王國繁榮昌盛,國家強盛。來自西方的景教(基督教)成為大津三大民族宗教(道教、佛教、景教)之壹,全民信仰。寬城子已成為東北亞最大的基督教聖地,市內教堂眾多,信徒數十萬人。此時的寬城人口近百萬,城市有了規模。城墻高大,分為兩個城市,宮殿保持非常豪華,沒有使用。

此後蒙古日益強大,用了近壹年時間攻占了寬城子。由於信仰藏傳佛教,蒙元認為此地是景教未知之地,因此長期無法攻占。於是下令拆除寬城子的城墻,百姓遷到遼陽和中原。這座千年古都變成了壹片廢墟,廢墟被挖地三尺,夷為平地。所以今天,幾乎找不到這座古城的痕跡,只有今天,在小城。

明朝後期,女真再度興盛,大清帝國建立。長白山成為滿族人(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洲)祭祖的聖地。

南邊伊通河邊的驛站成了通往長白山的必經之路。乾隆夏天幾次路過這裏祭祖時,發現這裏的氣候比盛京涼爽很多,景色宜人。他脫口而出“長白山千年古快樂,寬城春色無限”的詩句。後來嘉慶登基後,去長白山祭祖。當他來到這個驛站時,他也發現這裏的氣候非常涼爽。他聽到始皇帝說的話,嘉慶五年(65433)。取第壹句中的兩個字,設為“長春堂”。[4]

嘉慶五年(1800),清政府在新勝城設立長春堂。設總監判案互檢,主管民政司法,隸屬吉林將軍;自此,這座千年古都被重新整理。[4]

清道光五年(1825),長春堂由新勝城北遷至寬城子(原寬城遺址南),仍名為長春堂;

長春的歷史長春建於公元前2000年,是蘇神的第二個皇家首都,是當時回(穢)人的主要聚集地,被稱為“Xi”。蘇神第二代皇室在這裏修建土坯城墻和宮殿,被稱為“Xi之都”。此時人口約1000人,是長春最早的歷史,所以由三個七組成的“Xi”也被稱為“Xi”。

後來大約在公元前1800年,回、莫在西毒逐漸遷移融合成為回莫(滿族前身),後成為德惠(德惠)國,改西毒為和龍(和龍)城,後建立扶余國。這時道教傳入扶余。直到唐朝開元年間,長春才成為唐朝“安北都護府”的壹部分,被中原人稱為“蜀山府”。這裏是唐代文字獄犯人被分配的地方。當時蜀山鎮被很多文人錯判,這也讓它成為了壹座文化之城,成為了很多中原學子向往的學習目的地。所以“蜀山有路”流傳至今。這個時候,壹個近十萬人口的大城市的城墻面積擴大了。

公元846年,回紇後裔大紮榮在此建立北邵(渤海)國,改蜀山府為龍州府,遷都後為敖東城都城。此時仍是邵北的文化經濟中心和最大城市,人口近50萬。公元1115年,契丹逐漸強大,成為契丹控制女真的重要場所。因為這裏誕生了壹位契丹王子,所以在契丹王子之後改為“耶律德光”。

後於公元1234年,女真在此崛起,改回祖上的“龍州城”,又稱“白龍府”,作為國都,建立北方軍事重地黃龍府。後來遷都中都(北京)後,改名為“寬城府”,成為北方的軍事、政治、文化中心。此時的大金國,國富民強。寬城已成為東部最大的基督教聖地。城裏大大小小的教堂很多,信徒有幾十萬。此時的寬城人口近百萬,城市有了規模。城墻高大,分為兩座城,宮殿不用時非常豪華,百姓安居樂業。教堂裏有專門傳教的牧師。大多數信徒都是富有的地主,建造大大小小的教堂,普通市民在最大的公共教堂裏聽。後來蒙古強大了,攻占了寬城,用了將近壹年的時間攻下。袁因為信仰藏傳佛教,認為這裏是景教未知之地,久攻不下。他下令把這裏的墻拆掉,人民遷到遼陽和中原。這座千年古都變成了壹片廢墟,廢墟裏的東西都被挖地三尺,搬到了地下,所以今天基本上找不到這座古城的痕跡了,只有在今天的小鎮裏。

長春有多少年歷史了?很少有人知道,200多年前長春建市時,衙門就建在伊通河東岸壹塊平坦的空地上。這裏以前荒無人煙,就在這樣的地方蓋了簡易的房子,還修了院墻,建立了“長春堂”。這個小小的“土城”,因為是在空地上新建立起來的,所以被命名為“新裏城”。這就是新立城名稱的由來,壹直沿用至今。新立城是長春的發源地,所以有人說“長春的源頭是新立城”,也有人說“先有新立城,後有長春城”;還有壹種說法是“先有長春堂,後有長春城”,指的就是這件事。

清朝初年,現在的長春地區是蒙古諸侯的地盤。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清政府在吉林省另建柳條邊,史稱“新邊”,又稱“吉林柳條邊”。“新邊界”穿過新立城水庫庫區。柳條附近的伊通邊關遺址曾是長春重要的歷史遺跡,如今已淹沒在清澈的海浪中,再也看不到了。枯水期水庫裏會隱約露出壹個島,就是伊通側門的位置。如果說最早修建的盛京柳條邊界是盛京將軍和寧古塔將軍的八旗駐防區的界標,外面是寧古塔將軍的駐防區,那麽“新邊界”就是清朝統治者劃定的滿蒙居住區的界標。今天的長春、農安、德惠、九臺(其中壹部分)等地區都在“新邊疆”之外,屬於原郭爾羅斯旗的領地,是蒙古族聚居區。雖然清政府通過修柳條邊境對東北進行了部分封閉,但乾隆年間,大量關內破產農民湧入東北,在邊境內外披荊斬棘,開荒種田。

關於吉林的歷史吉林省的建立始於1907。

吉林是滿語吉林烏拉的簡稱,意為沿河。它因省會原來位於吉林市而得名。吉林自古以來就是多氏族、多部落、多部落的活動區。

原住民除漢族外,還有兩大民族:壹是蘇神族,其次是頭樓族、布吉族、匈奴族、女真族和滿族,主要居住在東部;扶余族起源於肅慎及其分支高句麗,扶余居西北,高句麗居南;其次,東胡族,包括烏桓、鮮卑、契丹、史維、蒙古,主要居住在西域。戰國秦時東北設遼西、遼東郡,吉林為西部郡長城以外之地。

漢武帝時在通化、渾江、吉安設宣土縣,在琿春設滄海縣。唐東北以後還會有郡縣、州行政區,郭謙、長陵以東為渤海巡撫署,以北為石委巡撫署,以西為松墨巡撫署,以南為安東巡撫署。

唐朝中期,吉林東部和中部地區建立了北京、福州和周。遼朝時,吉林東部屬於東京路,西部屬於上京路。

金代時,吉林中東部屬上京路;四平屬於先平路;白城以西屬臨黃府路;通化、吉安、渾江屬於東京路。元代開元路在吉林農安以東,西關總政府設在琿春,南京萬虎府設在延吉,臥盤千戶府設在磐石,開元千戶府設在農安。農安以西是中書省泰寧路;南部通化、渾江兩縣,屬遼陽路東寧府。

明朝滅元後,在東北東南設置遼東都督。1409年,增加了努爾戇徒指揮師,管理黑龍江和烏蘇裏江流域的廣大地區,下轄70多個衛生院。

明確將軍管轄範圍,管轄區域為:東至日本海,南至圖們江、鴨綠江,北至鄂霍次克海,西至黑龍江、通遼市。吉林建於康熙十二年(1673),稱吉林烏拉。

光緒年間,逐漸加入吉林省。光緒三十三年(1907),設立吉林省,選總督。

1912,吉林巡撫改大都督,1913,廢大都督設民政總長。全省分為4個地區和37個縣。1931九壹八事變後,建立了以長春為首都的偽滿洲國。

1945年,日本投降,東北改為9省,吉林、劍道並入吉林省。65438年至0949年,吉林省為東北六省之壹,省政府在吉林市。

1954年設立長春為省會,自此所在地。

  • 上一篇:張元福的音樂教育家
  • 下一篇:如何使用青貯飼料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