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再次跟團去了徽州,原本是想看看那裏滿山遍野貢菊開放時的盛景,沒曾想還是晚了。既然錯過了貢菊,不如既來之,則安之,隨處欣賞其它的異樣風光也算不虛之行。於是,便來到了位於休寧縣城南15公裏處的壹個名叫黃村的地方。
從黃山市去往黃村的路程雖不遠,由於大多屬於丘陵山地,而且岔道很多,顯得曲折而漫長,即使來過幾次的司機靠導航都走錯了不少冤枉路,後經幾次打電話詢問同行,最終尋找到了這個隱藏在大山深處的小村莊。
進入黃村的路口有處不大不小的停車場,停車場旁邊有關於該村的簡介。黃村 歷史 悠久,環境優美,民居、小橋、流水錯落有致,居民以黃姓為主,至今保留古樸的民風民俗,人文底蘊深厚,極具開發潛力。2019年9月成功入選安徽第壹批美麗鄉村重點示範村。
村頭道路正中有座簡潔而闊大的木質迎客廳,上面有兩個鎏金大字“黃村”,廳子中間可以行車行人,也可以讓遊客歇腳乘涼,村裏人在這裏出售山貨,可謂壹廳多用。沿著石板鋪就的古樸山路,蜿蜒而行,令人有種曲徑通幽之感。
途中有座進士泉,有簡易的山道通達到壹處用鵝卵石砌成的圓形池子,從表面看池子裏的水並不深,裏面長滿了長長的青苔,仿佛壹處秘境,讓人聯想到夜深人靜的時候,裏面會不會有仙女沐浴?或是月朗星稀的夏夜,村裏勞累的人們在此泡澡嬉戲時的情形。
從村口到村子約有2公裏左右的路程,大家邊走邊欣賞身邊的景色,倒也覺得很輕松。路邊不時有泉水流動的聲響,山腳下村民的田地裏,各種蔬菜青翠欲滴,雞鴨鵝等家禽在地裏追逐、玩耍、覓食,猶如壹幅自然祥和的田園風光卷軸,徐徐向遊人展開。
徽州古村大多都遵循著壹條亙古不變的風水定律,講究依山傍水,力求避風向陽。黃村亦不例外,它藏在翠綠青山之中,村子雖不大,倒也算是個山水與人文景觀結合得比較完美的地方,歷經歲月滄桑的白墻屋瓦,日出而作的村民的悠閑安然,又是那麽的風情萬種。
據記載黃村距今已有1100余年的 歷史 。傳說黃村黃氏的祖先就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經過千年的發展,現在的黃村分為上門村、下門村。兩村相距裏許,壹山之隔不相見,壹水之脈緊相連,猶如處在壹個大大的葫蘆裏。
下門村狀若燕巢,四周青山綠水,著名的黃村進士第就坐落在這裏。黃村進士第為明代嘉靖八年(1531)進士黃福所建。建築門樓結構復雜,卻層次分明,門楣處有磚雕上書″進士第"三個大字,上面又有“鄉聖”匾額,足以顯示其主人的在本地的名望和地位。
府第占地面積790平方米,依次為門樓、門屋、享堂、寢樓,進深為五進。每進庭院二側內有側廊相連,後進二側有邊門。大廳木柱102根,花瓣石墩上粗大的柱子,用料非常考究。整個建築結構嚴謹,規模宏偉,氣勢壯觀,極具徽派建築的研究價值。
進士第雖已歷經數百年風雨,墻面斑駁,但裏面每處細節均依然透露出當年的豪門氣勢。該建築於2013年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士第左前方還建有中憲第,雖部分遭到損壞,但仍保存大部分,極具修復價值。
村內居住區中央有片區域為曬谷場,也是村民組織活動的廣場。每到秋冬之際,徽州境內最美的景色即是曬秋,每家每戶將秋季五顏六色的農作物,晾曬在用竹子編織成圓形的巨型簸箕內,有的擺放在屋頂,有的擺放在天臺,那種豐收的顏色光彩奪目。
而隨著到徽州看曬秋的遊客增多,像這種集體在廣場擺放而迎合遊客的所謂“曬秋”,則顯得有些造假和做作;曬谷場的旁邊有片池塘,幹枯的殘荷在水中呈現出不規則的淒美,通往池塘的溝渠有兩架古老的水車,讓人聯想起曾經的記憶。
不大的村子裏還有諸如徽州年味、鋒味豆腐坊之類的民間作坊,看似古色古香的裝飾中,仍免不了充斥著現代元素的痕跡,給人壹種古時大家閨秀娥眉粉黛翩然而至,卻身著西服的不適之感。倒是花草之中閑適散步的家禽,給人真實的山村印象。
古之徽州因耕地有限,居民大多外出從商。徽商致富還鄉,在家鄉興建住宅,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築風格:壹是有高過屋脊的馬頭墻;二是四水歸堂的天井;三是內部精美的木、磚、石雕。有句諺語形容徽州的建築特點感覺非常貼切:肥梁瘦柱中天井,四水歸堂發財院。
其實,在黃村乃至中國聞名遐邇的徽州古建築並非進士第,而應是蔭余堂。蔭余堂建於清朝嘉靖年間(1800年到1825年)的民宅。內有16間臥室、中堂、貯藏室、天井、魚池,富有典型徽州民宅建築特色。“蔭余堂”三字即包含了蔭求祖蔭、余祈富余的期望,曾先後有8代黃家子孫居住於此。
1997年,美國人斥資1.25億美元(近10億元人民幣)買下蔭余堂,拆下壹磚壹瓦,原封不動搬運到美國。拆除工作進行了四個月,部件包括2735個木構件、8500塊磚瓦、500塊石件和當時屋內擺放的生活裝飾用品,甚至連同魚池、天井、院墻、地基、門口鋪設的石路板和小院子也拆了下來。
1998年2月,裝滿19個國際集裝箱的部件被運到馬薩諸塞州的倉庫。在隨後的5年籌備期間,中美兩國的文物專家和博物館特意從安徽聘請的能工巧匠,對蔭余堂各個部件進行測量、登記,將損壞腐爛的木質部件按原樣重新打造,可以說每個部件都經歷的壹次重生。
2003年6月,蔭余堂加入到迪美博物館已收藏的23棟 歷史 建築的行列,正式向公眾開放,蔭余堂在這裏又被賦予新的使命,成為徽州老宅生命的延續。據說第壹天排隊參觀的人數就上萬。它也因此成為全世界首個、也是唯壹建置在海外的古徽州建築。
采擷生活點滴 照亮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