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場上也是節節勝利,在與聯合軍作戰的同時,還繳獲了不少在當時比較先進的美式武器,其中大約有十個型號是誌願軍最得意的,那下面就來為大家壹壹介紹。
壹、M1型81毫米迫擊炮
M1型81毫米迫擊炮在30年代期間裝備美軍,全炮由方形坐板、支架和炮管三個部分組成,全炮重量61.5公斤,可發射81毫米縱火彈、人員殺傷彈和煙幕彈等,最大射程3000米,高低射界+40度~+85度,最快射速每分鐘大約15~20發左右。
M1型迫擊炮曾在二戰期間被美軍廣泛使用,與此同時,也被亞洲戰場的國軍裝備,基本上每個美械步兵營當中都會配備2~3門,在二戰結束後,M1型迫擊炮繼續投入朝鮮戰場使用,在前線上的誌願軍也繳獲過不少M1型81毫米迫擊炮,由於體型小巧,操作簡單,精度高的特點深受戰士們的信賴。
二、湯普森M1A1型沖鋒槍
也叫“湯姆遜”或者“湯米”沖鋒槍,其初代型號早在1919年就已經研制成功,進入20年代開始投產,在發展的過程中相繼出現了M1921型、M1923型、M1927型、M1928型、M1928A1型以及M1930型等,在二戰期間,湯普森系列沖鋒槍也被美軍大量采用,尤其是M1928A1型最多,基本上每個步兵班當中都會有壹兩支,發射0.45英寸手槍彈,可使用30發彈匣或者大容量彈鼓供彈,每分鐘理論射速大約720發左右,也正是因為射速快,火力猛的特點,在戰場上深受美軍及同盟軍隊的喜愛。
但由於湯普森沖鋒槍結構復雜,制造成本高,為了進壹步縮減生產成本,在M1928A1型的原基礎,又衍生出更簡易的湯普森M1和湯普森M1A1型,在整個二戰期間,軍用型的湯普森沖鋒槍大約生產了140萬支左右,直到1945年才停止生產。
進入50年代的朝鮮戰場,湯普森M1A1型仍是美軍的主力沖鋒槍,誌願軍在戰場上繳獲後,隨同蘇制PPSh-41等沖鋒槍壹同配發給前線部隊使用,也是因為湯普森火力猛的特點,成為誌願軍戰士最得意的美式武器之壹。
三、M3卡賓槍
提到“卡賓槍”就能讓人聯想到美軍大名鼎鼎的M1系列,沒錯,M1系列卡賓槍因為後坐力小,便於控制的特點,朝鮮戰場上的誌願軍比較喜歡使用,但M1和後期M2的變體,M3型卡賓槍在當時更是“稀罕物件”。
M3不僅僅繼承了M1系列短小緊湊的特點,還可像M2卡賓槍那樣使用30發長彈匣供彈,而且本質上也是在M2卡賓槍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包括口徑、彈藥和基本框架都是壹樣的,發射7.62x33毫米彈藥,但取消了M2的全自動功能,只可半自動射擊,其實M3最大的特點就是增加了壹個紅外線瞄準鏡,和現代槍械的瞄準鏡對比確實顯得碩大,但這樣的設備在50年代可算得上是高科技。
本質上M3是在1944年開發的壹種“夜間近戰狙擊步槍系統”,在實驗期間叫做T3或者T120卡賓槍,到了1945年8月,經過完善後正式命名為M3型卡賓槍,在使用時需要射手背著額外的電池箱,通過電線給槍上的紅外線瞄準鏡供電,同時還增加了壹個握把,不僅僅能用來控制射擊,而握把裏面含有瞄準鏡的開關裝置,所以說也能起到方便開關瞄準鏡的作用,為了減小槍口的火光,在戰鬥時可以為其安裝和加蘭德M1D型狙擊步槍類似的“喇叭形”M3式高效消焰器。
但M3卡賓槍的產量很低,從1944年到1945年二戰結束,僅生產了2100支左右,在二戰期間只有少量在戰場上試用過,而正式列裝是在朝鮮戰場上,當年誌願軍繳獲M3卡賓槍時,看到古怪的紅外線瞄準鏡,還有電線連接的電池盒,都不知道這是什麽新型武器,但經過研究弄清楚了該槍的用途後,隨即投入戰場使用,憑借M3卡賓槍出色的夜戰能力,也深受誌願軍的喜愛。
四、M2A1型105毫米榴彈炮
誌願軍炮兵部隊除了裝備蘇制火炮外,在戰場上所繳獲的美制火炮也編入部隊使用,比如性能最好、技術最成熟的M2A1型105毫米榴彈炮,這個型號是二戰美軍炮兵的主力,曾在歐洲戰場、太平洋戰場上都曾發揮出很大的作用,能兼容各類105毫米的彈種,比如縱火彈、煙幕彈、化學彈、高爆彈和榴霰彈等,最大射程11.55公裏,每分鐘最快射速2~4發。
而且M2A1也叫“輕型榴彈炮”,相比其他超過100毫米口徑的火炮,M2A1顯得更輕,全重只有2.26噸,壹般使用中型輪式卡車就可拖拽,雖然在戰爭後期誌願軍已經裝備了蘇制122毫米和152毫米的榴彈炮,但繳獲的M2A1型重量輕,精度高,也編入部隊使用。
五、M1A1型155毫米榴彈炮
M1A1型榴彈炮美軍在1942年裝備,其前身是壹戰時期的M1918型155毫米榴彈炮,二戰期間M1A1型榴彈炮裝備美軍步兵師的重炮營當中,每個營大約配備12門,專門用來支援步兵作戰,該炮的威力巨大,光炮彈重量就有44公斤,能足以摧毀混凝土和鋼筋修建的工事,射程能達到14.6公裏,當年在太平洋戰場上,更是讓躲在土木工事裏的日軍吃盡了苦頭。
M1A1雖然威力大,但作為重炮重量也比較高,戰鬥全重大約7噸左右,需要使用6X6重型卡車才能拖拽,在朝鮮戰場上潰敗的美軍,如果沒有足夠多的卡車,在撤離時壹般會選擇遺棄重炮,在誌願軍繳獲後,能運走的運走,能拆的就拆,帶不走的全部銷毀,當時在戰場上誌願軍也憑借美制M1A1榴彈炮的遠射程、大威力,擊毀了不少聯合軍的坦克、防禦工事和炮兵陣地等,M1A1在戰士們眼裏也是最好使的“美國貨”。
六、M20“超級巴祖卡”火箭筒
“巴祖卡”火箭筒相信不少人都聽說過,是二戰美軍打坦克、克碉堡的“神器”,尤其是在太平戰場上,對付日軍的“薄皮兒”坦克更是綽綽有余,但隨著巴祖卡M1和M1A1型的不斷改進,二戰結束後,又研制出了口徑更大,穿甲能力更強的M20型“超級巴祖卡”火箭筒,能匹配更多的彈種,射程也變得更遠。
在朝鮮戰場上M20火箭筒繼續被聯合軍采用,為了使其具有更強的反步兵能力,還專門配備壹種白磷彈藥,誌願軍在戰場上也繳獲過M20“超級巴祖卡”,壹般多數用於對抗聯合軍的各類坦克或者裝甲車輛,用過的戰士都覺得這“洋玩意兒”挺厲害,打坦克不需要再依靠炸藥包,而在百十來米的距離上就能擊毀坦克,後來我們也根據M20的技術,仿制出了51式火箭筒,也投入到朝鮮戰場上使用。
七、通用CCKW-352/353型卡車
抗美援朝期間,誌願軍的卡車都以蘇聯的嘎斯-51/63和吉斯-150型為主,不過在戰場上也繳獲過美軍及聯合軍裝備的通用CCKW-352/353型卡車,這種型號在二戰期間也是盟軍的主力,也更是四五十年代最優秀的軍用卡車之壹。
具備6X6驅動,越野能力強,通過性好,而且馬力大,載重量高,比當時的蘇聯卡車更優越,所以誌願軍繳獲後,將沒有損壞或者能修復的CCKW-352/353型卡車編入運輸部隊繼續使用,其出色的性能也深受汽車兵的信賴,無論是在後方運輸物資,還是在炮兵部隊牽引火炮,都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八、勃朗寧M1919A4重機槍
朝鮮戰爭期間誌願軍最喜歡的美制重機槍就是勃朗寧M1919A4型,此型號是二戰美軍的主力機槍之壹,有的步兵攜帶,有的安放在裝甲車或者坦克上,A4型的最大特點就是重量輕,將三腳架和機槍算在壹起重量只有18千克,構造也比較簡單,作戰時可以快速拆卸或部署,發射7.62x63毫米斯普林費爾德步槍彈,使用彈鏈和彈藥盒供彈,每分鐘射速大約450~500發,有效射程1000米左右。
M1919A4相比誌願軍早期使用的水冷式馬克沁輕了許多,而後期接收蘇聯援助的SG43“郭留諾夫”重機槍也沒有M1919A4輕,而光輪式槍架的重量就有26公斤,機槍自身也有13公斤,加起來接近40公斤,如果沒有汽車或者騾馬運輸的話,就需要分解成多個部分來人力運輸,但這會影響部署時間和作戰效率,所以M1919A4在誌願軍當中,比其他重機槍都有著不錯的口碑,但繳獲畢竟是繳獲的,不像制式武器那樣有後續的彈藥保障,所以在當時的主力依舊是蘇制機槍。
九、M18型57毫米無後坐力炮
M18是美軍在1944年底裝備的壹種連級反坦克武器,雖然長得像火箭筒,但無後坐力炮的炮管內部帶有膛線,與火箭筒的平滑發射管是不同的,火炮尾部帶有開孔的炮閂,可以排出壹部分火藥燃氣,以便平衡後坐力,戰鬥時可肩扛或者安裝在三腳支架上,並配備壹個2.8倍光學瞄準鏡,最大射程能達到4000米,也不僅僅能用來對付坦克裝甲車等目標,也能有效的對付防禦工事、地堡和建築等。
在戰場中,誌願軍將繳獲的M18型57毫米無後坐力炮也配發給連級單位使用,經常在用來對付坦克、裝甲車或者補給站等,這種武器在當時的作用很大,後來根據M18仿制出了52式無後坐力炮。
十、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
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在上世紀30年代末期就開始裝備美軍,進入二戰成為各兵種的主要武器,發射7.62x63毫米斯普林菲爾德步槍彈,使用8發彈夾供彈,每當打到最後壹發子彈時,會發出“叮”的壹聲將彈夾從槍膛中彈出來,這個聲音也是加蘭德步槍的壹大特點。
進入50年代朝鮮戰爭,M1加蘭德步槍依舊是美軍步兵的主力,自然在戰場上也有許多加蘭德被誌願軍繳獲,正是因為半自動發射的這個特點,深受誌願軍的喜愛,還因為射速比栓動式步槍快和能上8發子彈的特點,為此還給M1加蘭德起了“八粒快”和“大八粒”等綽號。